王燕波
(福建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6)
20世紀40年代,認知科學逐漸興起與發(fā)展,它旨在探究人類的感知和思維信息的處理過程。其中,傳統(tǒng)認知科學認為,認知是主體內部的過程,個體和環(huán)境是相互獨立的要素。這一觀點割裂了認知活動與認知的工具、對象、情景、社會和文化等復雜要素之間緊密相連的關系。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赫欽斯等美國學者提出了分布式認知的概念,他們把包含著外部表征的要素納入分布式認知系統(tǒng),認為這些要素是組成人類認知過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主體和外部表征呈分布狀態(tài),但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認知活動。[1]這一研究視角沒有局限于個體大腦的范圍,而是將分析單元延伸至各個分布著的認知要素之中,強調要素之間共同影響的過程。
分布式認知理論認為,人工制品參與并輔助主體認知,它實際上是一個“Person Plus”的認知系統(tǒng)在產(chǎn)生作用。最后作用的大小不僅取決于“Person”本身,而且還需要與“Plus”的共同協(xié)作來完成認知活動。[2]用分布式認知理論來分析和研究教育問題,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智慧校園等字眼充盈的時代,我們應當從強調主體的認知逐漸擴展到將主體認知及其智慧活動中所采用的資源結合起來重新審視當下教育的重點。[3]
2018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強調:要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立網(wǎng)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4]2020年7月在第十九屆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上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報告2020》中顯示,我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人數(shù)已增至13.19億,占世界網(wǎng)民總人數(shù)的32.17%。李開復博士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在未來的市場和需求》演講中認為,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實則就是把一個隨身攜帶的手機連到一個浩瀚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手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相連,它就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助手。我們可以將手機這種不會失去的記憶力與互聯(lián)網(wǎng)上巨大的知識聯(lián)合起來解決問題。[5]由此可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蓬勃發(fā)展將推動教和學兩大范式的轉變,為移動學習提供技術的支持和輔助。
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技術設備進行的隨時隨地的學習就是移動學習。[5]移動技術設備包括(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電子閱讀器、PDA、MP3/MP4/MP5等。學習者使用的這些移動技術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xiàn)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5]也就是說,移動學習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是靈活的,在技術上是創(chuàng)新的,在方式上是交互的,具備便攜性、靈活性、即時性、交互性等鮮明特征。移動學習適用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場合,還可針對不同學習者推送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強調學而不是教,強調自主化的學習。
本研究將福建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贫?019商務英語1班46人為實驗組,2019商務英語2班46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按照高考成績隨機分班。課題組的同一老師于每周4課時的固定時段在實驗組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移動學習模式,而對照組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時間從2019年9月至12月中的16個教學周。經(jīng)過16周的英語移動學習實踐,實驗組和對照組共同參加2019年12月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此次考試結果來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總分、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各項的成績對比,進一步反思分布式認知理論視角下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是否可行和有效。
分布式認知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認知的局限,提出的主體與各個認知要素共同發(fā)揮作用的特點,與移動學習具有分布式特征的認知特點完全契合。分布式認知理論視角下,移動學習的認知過程是在認知主體(學習者)、認知工具(學習設備和平臺)、認知對象(學習資源)及認知情景(學習環(huán)境)等多個維度之間進行交互而發(fā)生和完成的。分布式認知理論為移動學習模式的設計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以下從認知主體、認知工具、認知對象及認知情景四個方面對本研究所需的認知要素進行分析。
實驗組學生年齡段在18歲至19歲之間,屬于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長大的“網(wǎng)絡原住民”的一代,他們對電子設備特別是手機操作熟練。該組的調查問卷顯示,51%的學生表示曾經(jīng)或正在自主使用移動設備進行英語移動學習,87%的學生認為英語移動學習有比較明顯的輔助作用,98%的學生表示之前從未接觸過關于英語移動學習的培訓和指導。這表明,認知主體即該實驗組學生具有利用網(wǎng)絡進行移動學習的條件和技術,但缺乏策略和方法的引導和訓練,未明確如何能更加有效地使用移動設備開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加強相應的指導和監(jiān)督。
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100%的學生至少擁有一部智能手機,52%的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31%的學生擁有平板電腦,100%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連接無線和有線網(wǎng)絡。本研究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旗下的在線學習平臺——U校園作為實驗組的移動學習平臺。U校園是為高校外語教師和學生提供線上的學習交流和互動、教學監(jiān)督和管理、成績評估和測試等先進技術支持的專業(yè)化外語教學管理平臺,其目錄包括課程與班級、班級管理、教程學習設定、教程學習情況、作業(yè)與測試、補充資源管理、綜合成績管理等方面。該平臺將課程、教學、測評等環(huán)節(jié)融入一個移動平臺系統(tǒng),為教師開展外語移動教學提供了科學和完善的技術支持。以下為U校園教師端和學生端的主要功能列表:
表1 U校園教師端和學生端的主要功能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材內容保持一致,即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1》第三版中的5個單元10篇文章及相關內容組成。但實驗組具備更加豐富的移動學習資源,即在U校園上不僅有相對應的班課課程,還有教師補充的在線資源。每單元增加的學習資源包括有預習材料、背景知識、詞匯及例句、各種相關的音頻和視頻材料等。這些豐富的移動學習資源方便了教師在學生移動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取和采用,成為對教材內容的有益和全面的補充。
實驗組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在課前、課中及課后創(chuàng)設英語移動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利用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手機)開展網(wǎng)絡化、個性化和互動式的英語學習。調查問卷顯示,有69%的學生認為課前和課后可以自主安排在圖書館、教室、宿舍等場所進行英語移動學習,有45%的學生認為會在課余時間如排隊、等車、睡前等零碎時間進行英語移動學習,有87%的學生表示希望周圍有互幫互助的英語移動學習環(huán)境。由此看出,教師應不僅在課上營造良好的師生交互的英語移動學習環(huán)境,還應在課余督促生生之間形成互相監(jiān)督的英語移動學習氛圍。
分布式認知理論視角下的移動學習是將學習者、學習設備、學習平臺、學習資源、學習環(huán)境各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起來,共同發(fā)生作用和產(chǎn)生效果。現(xiàn)以《新視野大學英語1》(第三版)第5單元的課文——Cliff Young, an unlikely hero為例,詳述教師如何將各個要素融合在實驗組的實驗過程中來進行英語移動學習實踐。課文講述的是一位名為克里夫楊的61歲農(nóng)民業(yè)余選手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卻戰(zhàn)勝了世界級選手并打破世界紀錄的勵志故事。
1. 教師在U校園上發(fā)布本單元課文的學習任務和學生分組安排。
2. 學生通過教師在U校園上傳的教學計劃知曉本單元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3. 學生通過自主完成U校園上Pre-reading activities中的音頻練習,熟悉高頻的運動詞匯。
4. 學生通過觀看教師補充在U校園上的視頻材料了解運動對人的重要性。
5.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U校園上的背景知識了解與本單元相關的人物及事件,即Cliff Young的生平及馬拉松的歷史淵源和國內外的重要賽事。
6.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并借助U校園上的段落分析和重難點詞匯講解來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及掌握相關詞匯。
7. 教師通過U校園上的學生詳情和作答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并進行進度提醒或點贊鼓勵。
1. 學生在課堂上按照教師隨機的分組進行組員間的討論,討論內容有概括全文和各段大意、找出每段中心句、對重難句進行語法分析、重點段落翻譯、全文結構和寫作技巧等。討論過程中學生借助U校園上的Reading in detail、Language points、Translation、Structure analysis and writing等環(huán)節(jié)幫助思考和分析。
2. 繼討論課之后,在答疑課上,教師隨機抽取各小組的組員對討論內容逐一提問,將每組的疑惑之處引導其與其他組再次討論,最后對學生未正確理解之處進行糾正和補充,對U校園上的環(huán)節(jié)存疑之處進行答疑和解惑,形成以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為主、以移動學習平臺(U校園)為輔的學習環(huán)境。
1. 為檢驗課上學習效果,教師課后布置U校園上的Words in use、Expressions in use及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練習題督促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并自行檢查正誤,錯題積累到U校園錯題本,思考后仍不得其解的題目與同學或教師探討,以期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 為檢驗是否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在U校園上發(fā)布本單元課文的Check & check,問題例如:Whether you have known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how to use them? Whether you have known how to use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ether you are able to write a paragraph of time order? 要求學生結合這些問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篇100字左右的反思日記,上傳到U校園的作業(yè)欄,以期教師得到反饋,學生得到思維和作文的訓練。
3. 為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在U校園的補充資源欄里給出有關本單元課文主題相關的文章和視頻材料,并提出相關話題,例如: Who can be called a hero in your mind?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Olympic Games?各組學生選擇其一做成PPT上傳至U校園的作業(yè)欄,并由組員在下次課上做一個5分鐘的presentation, 由教師給出評分,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以上的教學實踐過程可以看出,課前的自主學習階段、課中的討論答疑階段到課后的作業(yè)擴展階段,教師將移動學習與學生課堂內外的英語學習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自始至終地努力引導學習者借助移動學校設備(手機)在U校園這一移動學習平臺上充分利用移動學習資源進行探究式和互動式的英語學習。各個認知要素緊密相連,互相影響,共同發(fā)揮作用。
經(jīng)過16周的英語移動學習實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共同第一次參加2019年12月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顯示,實驗組四級的通過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即實驗組中425分以上者占48.2%,而對照組中425分以上者只有22.3%。將各組數(shù)據(jù)利用SPSS22.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如下表: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統(tǒng)計對比
由上表看出,實驗組總分的最高值和平均值都高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總分的平均值比對照組高出58.9分,兩組成績差距明顯。且實驗組總分的標準差低于對照組,也反映出實驗組的總體成績分布較為均勻。
各項成績對比來看,實驗組的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各項的平均值也都高于對照組,其中閱讀的平均值差異最大,實驗組高出34.35分。寫作和翻譯的平均值差異最小,實驗組高出11.42分。這說明實驗組的閱讀成績更顯突出。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大一新生,首次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考試技巧和經(jīng)驗稍顯欠缺,有些學生平時積累不足,故通過率都需進一步提高。從以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四級成績對比來看,經(jīng)歷過英語移動學習的實驗組總分和各項都比對照組表現(xiàn)更好,這說明16周的英語移動學習取得了成效,有助于學生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等各項以及總體水平的提高。在U校園上對實驗組的學生考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顯示,97%的學生表示愿意繼續(xù)采用移動學習的模式學習英語,76%的學生希望在自主移動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自我管理。
本研究以分布式認知理論為指導,探求各個認知要素在移動學習過程中的系統(tǒng)性和統(tǒng)一性,將移動學習與英語課內外學習緊密結合,從教學實踐的運用和結果中探索英語移動學習模式的成效和作用,并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學生對移動學習模式下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行為和建議,以期在今后的英語移動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反思,為移動學習的常態(tài)化提供實踐方面的參考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