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需與供:從脫耦到耦合

2021-11-26 02:49:45白志華
三晉基層治理 2021年5期
關鍵詞:基層治理社會組織

〔摘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策目標是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當前,“需”與“供”脫耦已成為制約該政策發(fā)展的最突出問題,其原因在于購買方的行動偏差、社會組織的“懸浮化”、第三方評估的“形式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要回歸政策初衷,必須堅持“質”“量”并重原則,以需求為導向,將服務提質增效作為根本。要提高認識、矯正偏差,完善體制機制;要關注需求表達、整合與轉化,突破不當干擾;要注重社會組織培育,聚焦合同執(zhí)行和契約監(jiān)管;要強化技術治理,引入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服務評估科學性。

〔關鍵詞〕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社會組織;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1)05-0088-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工智能發(fā)展與政府治理創(chuàng)新研究”(19BZZ011);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調研課題“推進河南省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研究”(SKL-2021-293),主持人白志華。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實施政府購買社區(qū)服務,同時支持黨組織健全、管理規(guī)范的社會組織優(yōu)先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服務項目。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我國基層治理格局中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當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面臨諸多困境,其中“需求”與“供給”脫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靶琛薄肮泵擇畋憩F(xiàn)在三個方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有需求、無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有承接、無質量。解決“需”“供”脫耦問題之間關系到未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能否達到預期政策目標。

一、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的實施要瞄準“需”“供”問題

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從一開始就致力于在不同層次、維度、領域內,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供給“增量”,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以滿足公眾日益多元的公共服務需求。只有當“需求”與“供給”形成“榫卯結構”,并不斷調試耦合,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政策效果。

(一)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策初衷是服務供給的“擴量提質”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各項事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在此進程中,有兩大矛盾值得關注:一是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之間的矛盾愈發(fā)凸顯;二是公共服務供給力量不足與機構編制只減不增的剛性約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共服務需求增長的拉力與機構服務力量縮減的壓力之間形成的張力,制約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緩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政策安排。2013年9月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與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相比,我國不少領域的公共服務存在質量效率不高、規(guī)模不足和發(fā)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明確了購買服務要破解的問題。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向社會購買,明確將購買服務作為政府轉變職能的重要抓手,為日益繁雜的公共事務開辟“疏口”。2020年1月,財政部下發(f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管理辦法》指出,要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很顯然,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目標是在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基礎上,增加公共服務總量供給,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增量、提高質量就成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必須注重的政策目標導向,其關鍵是抓住增量的“需”和質量的“供”。

“擴量提質”有兩個指向。一是擴大“增量”,解決“存量”不足問題?!白鲈隽俊钡倪壿嬇c節(jié)約成本的邏輯不同,財政資金的節(jié)約并非首要考慮因素,而是要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1〕。政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擴大供給規(guī)模,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緩解由于機構力量不足導致的服務供給不充分的問題。二是提升“質量”,解決由于內部供給、專業(yè)程度低而引起的服務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擴量提質”是我國政府現(xiàn)階段購買公共服務的價值遵循和制度邏輯。一方面,通過以“以錢養(yǎng)事”替代“以錢養(yǎng)人”,為擴大增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堅持“費隨事轉”,將服務供給職能從政府剝離出來,破除了機構編制的剛性約束,為公共服務供給的專業(yè)性提升提供了可能。

(二)“需”“供”耦合是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需求端”解決公眾需求與政府職責范圍及地方實際之間的匹配,聚焦購買服務的需求“是什么”“應不應該提供”和“哪些急需提供”?!靶枨蟆笔恰百I什么”的起點,要依次考慮如何將公眾需求識別出來、篩選出來、整合起來,串聯(lián)起點單、配單、下單三個環(huán)節(jié)?!靶枨蠖恕币鉀Q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如何點好單,讓公眾的需求充分流動起來;二是如何配好單,需求篩選要既考慮特殊群體個性需求,也要考慮大眾群體的共性需求;三是如何下好單,提供具體的服務項目滿足需求,不該買的堅決不買,該買的要綜合考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供給端”解決需求能否轉化、如何提供、如何監(jiān)管等問題,涉及購買過程中的接單、買單、查單,關注服務供給的主體、形式和考評?!肮┙o端”也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接好單、接得住單,這對社會組織的資質、能力和政府前期篩選提出了要求;二是如何買好單,涉及服務定價合同簽訂等,其中定價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三是如何查好單,要監(jiān)督好服務供給全過程,使提供的服務保質保量,老百姓得到實惠。

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關鍵是實現(xiàn)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對接,既要精準定位需求,又要將需求精準轉化為供給,兩者不能脫節(jié)。精準是“需”“供”耦合的基石。需求要精,這樣才能使增量有意義;供給要準,如此才能使質量有保障。需求是無形的,供給是有形的,無形是有形的基礎,兩者相互協(xié)調才能確保購買服務的“擴量提質”?!皵U量提質”要解決“值得買”和“買的值”兩個問題。忽視需求的服務購買本質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包辦”,這種模式下,各個主體角色是失調的。政府“大包大攬”出現(xiàn)越位,公眾需求未被滿足存在缺位,社會力量供給的服務與公眾的需要脫節(jié)出現(xiàn)錯位。資金沒有用在刀刃上降低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社會組織錯位供給弱化了公共性與公益性,公眾的被動使用侵蝕了社會治理的民主性。由此可見,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既需注重“量”更需強調“質”,增加“量”是基礎,提升“質”是關鍵。

(三)“需”“供”脫耦偏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目標導向

理論上,依托契約機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增加供給數(shù)量、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效率方面大有可為。然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施過程存在諸多潛在風險〔2〕。早在購買服務開展之初,一些學者就指出,政府想成為“精明的買家”并非易事。經過實踐,上述論斷一語中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經濟”問題已成為不爭事實。為追求政績而忽視產出的問題異常尖銳,類似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有戲無人看”的供給模式,已難以為繼。供需錯位、供需脫節(jié)導致“政府買了單、百姓不買賬”問題的出現(xiàn)〔3〕?!皢蜗蛲度胄汀蹦J綄е鹿┙o與需求錯位,出現(xiàn)供需失衡問題〔4〕:如一些地方不做需求調查盲目購買,公眾沒有得到想要的服務;一些地方對項目承接主體資質把關不嚴,給一些不具備資質的主體以“渾水摸魚”的機會,公眾得不到高質量的服務……類似的頑瘴痼疾嚴重制約政策實施效果。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僅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抓手,是構建多層次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破解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性不足的重要工具。實現(xiàn)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策目標,讓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需求導向”一定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邏輯起點?!靶琛薄肮泵擇钍拐徺I公共服務脫離了正常軌道,違背了政策設計的初衷。

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需”“供”脫耦的原因

傳統(tǒng)官僚制治理模式與公共服務高度復雜性之間的深刻矛盾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現(xiàn)實困境的重要原因〔5〕。認知偏差、需求識別錯位、懸浮化的社會組織和項目評估的形同虛設是造成需求與供給難以適配和耦合的重要原因。

(一)購買方:地方政府認識和糾錯存在偏差

一是認知存在偏差。一些地方視購買公共服務為上級行政任務,導致推進購買服務出現(xiàn)“應付化”傾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采取向社會組織、市場主體、民辦社工機構購買服務等方式,豐富社區(qū)服務供給,提升專業(yè)化服務水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yè)。可見,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國家為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而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在一些地方看來,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一種不得不完成的行政任務。在中央要求各地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府職能轉變及“放管服”改革的多重壓力下,一些地方開展購買服務不是為了改善地方公共服務供給,而是以完成上級行政指令、應對工作考核為主要目的。從政策執(zhí)行的動力上看,一旦將購買服務當成一種應付上級考核的行政任務,而非改善地方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契機時,就會出現(xiàn)“唯上不唯下”的后果。

二是思想重視不夠。頂層設計預留的探索空間卻成為一些地方消極推進購買服務的“遮陽傘”。中央出臺的各項制度為地方探索留有空間。梳理歷年國務院及各部委頒布的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相關的政策文件,對不能購買什么劃定了紅線,但對應該買什么只劃定了方向,具體購買內容由各地依據(jù)實際確定。之所以設置政策空間,本意是考慮各地差異性,鼓勵因地制宜、補足短板,然而也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不作為”提供了可運作空間。

三是有容錯但無糾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持續(xù)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大背景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被寄予厚望。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政府內部對職能部門開展購買服務的推進效果持包容態(tài)度。在存在政策空間和容錯糾錯空間的情況下,只要不突破政策劃定購買紅線,購買公共服務的類型存在較大變通空間,容易出現(xiàn)“長官意志左右著購買內容,公眾需求偏好被政府績效偏好替代”〔6〕的現(xiàn)象。如果購買服務前調研和論證不夠,不以公眾需求為基礎,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行政化傾向〔7〕。由于沒有成熟的篩選機制,導致需求篩選突不出重點,分不清輕重緩急,處理不好點與面的關系,要么“只見森林不見樹木”,要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直接結果是項目轉化“隨意化”,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購買服務成為“形象工程”。

(二)供給方:社會組織的“懸浮化”“逐利化”傾向

市場化、體制化與關系化的資源供給體系,瓦解了社會組織的“社會性”特征,使本應沉淀在基層社區(qū)的社會組織,呈現(xiàn)出“懸浮化”傾向〔8〕,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組織既游離于體制外,又因缺乏服務能力而不被基層公眾認可和接納。社會組織的懸浮化一定程度上使得服務供給出現(xiàn)“蜻蜓點水”和“撒胡椒面”,加劇了項目化的弊端〔9〕。

一是生存理性壓制職業(yè)倫理。一方面,社會組織接單能力不足卻故意夸大實力。一些學者指出,社會組織的最大問題在于專業(yè)性不足,而專業(yè)性直接關乎購買服務落地的實際效果。當前,社會組織的共性問題是貪大求全,能夠專注某一領域深耕細作的組織數(shù)量相對少,一些項目承接主體的選擇空間有限,有時只能“瘸子里挑將軍”。社會組織發(fā)育不充分、接單能力不足,既可導致項目因“接不住”而流標,也會造成因專業(yè)度不足而使得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在社會組織對外汲取資源的能力不足與其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之間的矛盾,迫使其必然選擇接近政府,甚至依附于政府。在這種絕對的地位差異之下,社會組織在設計購買服務項目時,只能甚至刻意向政府意愿的方向努力??陀^上,加劇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政化傾向。

二是市場逐利取代契約理性。以項目為中心儼然成為社會組織謀求生存的重要選擇,但項目資金的不穩(wěn)定性和競爭主體的多元性加劇了申請難度,使社會組織為競爭而奔走、為項目而競爭,這種競爭帶來的不安全感常常推動社會組織采取理性的逐利行為,如不斷的“翻新”項目,在項目申請的創(chuàng)新上下工夫等〔10〕。一些社會組織在服務過程中過分“逐利”,表現(xiàn)出較強的市場營利動機,出現(xiàn)機會主義、尋租腐敗、低效供給、利益共謀等問題,嚴重侵蝕購買服務的效益和質量。機會主義、尋租腐敗等問題可能導致項目承接過程中的“劣幣驅趕良幣”現(xiàn)象,損害社會公平、公正,損害地方政府公信力,阻礙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良性發(fā)展。

三是娛樂傾向取代專業(yè)理性。一方面,組織活動存在“娛樂化”“形式化”傾向。由于專業(yè)能力不足,一些社會組織在接單后無法按照約定提供足夠專業(yè)的服務,但同時為了保證活動數(shù)量,確保能夠“留痕”,于是開展不少具有“娛樂”性質的活動。這些活動多數(shù)打著“講座”“培訓”“技能提升”“知識普及”的幌子,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公眾的參與多是“湊湊熱鬧”“走走過場”“領領東西”。服務行為“娛樂化”“形式化”傾向的根源在于社會組織在承接項目之初就是為了能夠順利通過項目考核、獲得資金,而并不是真正為了回應公眾需求。另一方面,服務“精英化”傾向侵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公共利益”。失獨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等所需要的慰勞助殘、精神撫慰、職業(yè)培訓等服務對專業(yè)能力要求較高,一般的社會組織無力承擔,即便有意愿承擔,也會因這類服務“利潤”較低,不愿接單。與此同時,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生活富足的社區(qū)“精英”反而能夠通過社會關系表達一些訴求,文化類、愛好類、歌舞類等活動恰因其成本低、易開展、收益高、業(yè)務能力要求低等特點,而與社會組織的期望相符合,進而打上“促進社會治理”的標簽以迎合購買方“需要”,謀求項目審批。

(三)評估方:第三方評估“形式化”

一是評估機構“工具化”。大部分第三方評估組織屬于“誘致性”組織,并非自發(fā)產生,而是由于政府需要而成立,是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過程中的結構性需要。作為草根組織,第三方機構生存與政府關系的親密度直接影響其可獲取資源的程度,配合和服從政府工作大局為首要任務已然成為理性選擇。于是,在政府不斷增加社會服務評估經費,專業(yè)評估機構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也在不斷增大的同時,這些機構卻出現(xiàn)了內卷化問題,甚至淪為政府證明項目成果、爭取上級認同和資金持續(xù)投入的技術工具〔11〕。

二是評估技術“業(yè)余化”。評估過分強調“指標”和“留痕”,效果評估“指標化”存在指標治理失靈問題。目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效果評價多采用問卷調查、在線訪談、座談會等手段,且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組織操作,留痕后作為第三方評估依據(jù)。但是,一些社會組織在問卷設計上做文章,使測量結果滿意度虛高;一些社會組織有意地贈送小禮物給受訪的居民,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評估的客觀性。如此一來,針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績效評估無法真實反映其實際效果。

三是評估結果“無用化”。評估結果不被重視,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能被正視,評估的結果被漠視,使評估結果淪為擺設。一方面,購買方更關注評估報告的完整性和規(guī)范性,參考意義要大于應用價值;另一方面,承接方最關注項目評估是否通過,評估通過就意味著項目資金能夠如期到賬,對于被指出的各種問題,并不十分在意,甚至并不認同。另外,評估機構在撰寫報告時,也使用“技巧”,若問題太多、太過尖銳,反而不利于購買方向上級匯報。因此,如果評估結果無法推進“以評促建”,那么評估行為也就成了一種形式。

三、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需”“供”耦合的實現(xiàn)路徑

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耦合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多個主體,需要解決多個問題。就程序而言,包括需求識別、篩選與整合,項目轉化與承接,項目落地與監(jiān)管評估等問題。這其中既有理念認識問題,也有技術操作問題;既需要完善體制機制,也需要強化技術治理;既有短期可以解決的,也有需要長期持續(xù)發(fā)力的。

(一)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糾正認識偏差

政府是購買公共服務的最重要責任方,在合作供給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因此,應不斷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制度設計,加強源頭治理。

其一,提高地方政府的認識和站位。購買服務與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存在直接關系。一方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正向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既有利于優(yōu)化政府與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提升政府內部運作效率。以購買公共服務轉移職能已成為地方政府的普遍性選擇〔12〕。在實踐中,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可以實現(xiàn)雙贏〔13〕。另一方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補足社區(qū)公共服務短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滿足居民公共服務多元需求的重要一環(huán)。地方政府在推進公共服務過程中,應將其作為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重要政府工具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安排??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推進地方公共事務有效處理的必要選項,地方政府對此應該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其二,建立責任追究機制,杜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領域的不作為、亂作為。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過程中,存在“洗碗效應”心理,擔心財政資金、合同簽訂、購買內容等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因而消極推動,甚至不愿推進。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甩包袱的工具,將本來應該由政府履行的責任也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外包,背離了政策初衷。針對上述問題,要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相關責任追究機制,對該領域的不作為、慢作為及亂作為行為進行行政問責,對違法行為要追究法律責任。

其三,完善購買服務糾錯機制,及時矯正購買過程中的各種偏差。要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全流程監(jiān)測,及時識別各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的問題。要科學診斷、全面分析針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運作中存在的風險點、出現(xiàn)的問題的原因。要果斷糾錯,對購買服務運作中出現(xiàn)的偏差在第一時間予以提醒和矯正。涉及購買內容不合規(guī)、購買程序不完善、合同簽訂不規(guī)范等一般性問題要及時糾正,對各種尋租、腐敗等違法亂紀行為要依法依規(guī)予以懲戒。

(二)堅持公眾需求導向,完善需求篩選與整合

公共服務的需求識別是購買服務運行的邏輯起點。需求篩選時要看到“樹木”,特殊人群的需求相對于普通公眾的需要更需要得到關注。也要看得到“森林”,民生領域共性的“需求公約數(shù)”應得到及時的回應。

其一,自上而下,多頭并進,收集信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平臺,疏通渠道,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公眾需求的充分表達。一是構建平臺,提高技術介入力度。提供需求上報入口,公眾可通過網絡直接上傳需求,同時借助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進行信息抓取、分析研判和匯總整理。比如,深圳市推進“織網工程”助力社會治理,打造“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tǒng)”,讓數(shù)據(jù)多跑路,構建了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系統(tǒng),為公眾需求征集提供了有效平臺。二是強化線下需求匯總。一方面,鼓勵居委會成員通過入戶走訪、往年臺賬等獲取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依托社會組織收集信息,發(fā)揮社會組織扎根社區(qū)、了解居民需求的優(yōu)勢。社會組織在政府與公民之間發(fā)揮著“貫通上下”的需求整合作用,應強化專業(yè)化需求整合力度,在服務過程中開展調研,了解居民真實需求,及時收集匯總。三是要關注重點人群、特殊人群的需求,特別是殘疾人、獨居空巢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困難家庭、患病兒童等群體,要建立起必要的機制,使特殊群體能夠真實便捷地表達需求。

其二,主次有別,按需定供,因地制宜。并非所有的需求都必須“有求必應”,公共財政資源是有限的,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公共服務供給要適應地方公共服務需求的變化規(guī)律,才能保證供給方向和效率??砂凑铡凹庇孟刃?、統(tǒng)籌推進”的原則,顧及當下,考慮長遠,在此基礎上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項目,往年呼聲比較高、意愿強烈的需求項目可以繼續(xù)推進;二是特殊人群項目,發(fā)揮購買服務“兜底”和“雪中送炭”的作用;三是結合地方實際,彌補既有公共服務短板項目。

其三,劃定邊界,確定紅線,確保購買領域合法合規(guī)。2020年財政部頒布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購買服務的“負面清單”,在購買內容上劃出了紅線。結合《政府采購法》,在具體操作層面,購買服務邊界和底線需注意三個方面:一是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或屬于職責范圍但涉及公權力行使、國家秘密、重大決策等類別的不能購買,也不能借購買服務轉嫁工作;二是服務產出模糊、過程不易被監(jiān)管、結果不易被考評的不能購買;三是競爭程度低,不適宜采取招投標形式進行,生產成本高不利于提高財政資金效率的不能購買。同時,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原則,即政府購買的服務應著眼于增加社會福利,突出公益性,滿足百姓需求,特別是涉及特殊與弱勢群體的基本的、必須的公共服務。二是效率、效益原則,即購買的服務應考慮成本和收益。

(三)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加強契約與合同管理

其一,引導、培育、扶持社會組織。一是要引導已有社會組織履職盡責。要發(fā)揮制度和政策的引導作用,結合地方實際,鼓勵社會組織聚焦某一領域,深耕細作,打造品牌,規(guī)范內部治理,提升專業(yè)能力。二是聚力培育新的社會組織??梢氤墒斓膶I(yè)孵化機構,通過專業(yè)力量介入,開展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打造孵化鏈條,培育、支持社會組織發(fā)展。比如,北京市西城區(qū)引入“恩派公益組織發(fā)展中心”,打造“公益組織孵化器”,開展社會組織培育工作,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三是發(fā)揮樞紐型社會組織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地方,可打造公益服務中心,選擇發(fā)育成熟的組織作為標桿,引領帶動幫助其他社會組織發(fā)展,提高整體承接能力。

其二,以事定費,費隨事轉,公開擇優(yōu)。一是多方比對,核算成本,合理確定價格區(qū)間。一方面,實行比較定價原則,以市場類似服務價格、其他地區(qū)類似項目服務價格、往年相關服務價格等為參照,在比價的基礎上確定。同時,引入專家、第三方、受眾等多元評價主體,通過多方參與、多輪評估等方法確定價格。另一方面,可采用浮動定價原則。預留10%-15%的預算空間上下浮動,根據(jù)實際供給數(shù)量和質量,確定最終價格。技術上可以公共服務項目的勞務成本為主要依據(jù)確定價格,或根據(jù)社會平均成本加上承接者合理收益進行定價。二是公平競爭,擇優(yōu)確定,寧缺毋濫。將組織資質、專業(yè)能力、信用評價、社會聲譽、往年服務鑒定結果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將項目申報計劃的完整性、合理性、可執(zhí)行性及可考核性等作為篩選依據(jù),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統(tǒng)籌確定承接主體。三是提高合同制定能力。嚴格把控立項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合同簽訂,確保合同合法合規(guī)、要素齊全,其中,服務數(shù)量、質量等考核評價標準應精細可操作,激勵懲罰措施應清晰明確。

其三,全過程、多主體、多形式監(jiān)管。一是完善制度機制建設。要完善績效考評制度,將績效評價貫穿項目執(zhí)行全過程,強化事前績效評價和事中、事后績效評價及紀檢、審計、工商等多部門聯(lián)合考評。要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對服務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大失誤和偏差的項目,及時予以終止清退。要完善獎勵懲罰機制,可建立社會組織黑白名單制度,與項目執(zhí)行效果掛鉤,并作為下一年度項目申報依據(jù)。二是日常監(jiān)管與節(jié)點評估相結合。一方面,要將項目執(zhí)行過程納入監(jiān)管范圍,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節(jié)點與隨機抽查結合、一般項目與重點項目全覆蓋、中期評估與結項評估相結合等方式構建立體監(jiān)管體系。另一方面,購買方不能太迷信“第三方監(jiān)管”,必要的時候還需要自己派力量隨機抽查和暗訪,及時將抽查結果予以通報公開,做到“盯”好項目、“盯”住流程、“盯”住評估。三是強化服務效果的公眾反饋。要引入第三方評估開展面上評估,對服務數(shù)量、專業(yè)程度、執(zhí)行進度、整體完成效果等進行監(jiān)測。同時,開拓渠道吸納公眾參與評估,通過電話訪問、網絡反饋、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收集公眾使用感受度和滿意度情況。

(四)強化技術工具嵌入,提升服務評估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要真正使第三方機構成為獨立于政府之外,客觀、公正的從事評估工作,不僅取決于其本身,也取決于政府的理念和態(tài)度,這是一個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來看,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評估效果的短期有效手段是強化技術治理,通過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與人工職能技術的使用加強質量管控,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用者滿意度。

其一,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開展服務質量信息收集。一是依托特殊算法,大數(shù)據(jù)分析可在海量、復雜信息中及時撲捉、收集、分析、研判各類信息〔14〕。通過標簽云、數(shù)據(jù)流圖等技術,對服務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研判支持。二是建立大數(shù)據(jù)平臺,打通部門間數(shù)據(jù)共享通道,通過與微信等平臺建立鏈接,方便收集、及時分析公眾接受服務的情況。三是通過云計算技術建立模型,根據(jù)項目屬性對不同的服務項目劃分類別,以不同的標準開展服務質量監(jiān)測和分析評估。

其二,利用區(qū)塊鏈技術做好過程管理。區(qū)塊鏈被稱為不可篡改的數(shù)字賬本,具有多節(jié)點驗證及信息溯源等特點,依托該技術,可以實現(xiàn)溯源追蹤、節(jié)點記錄及結構化處理數(shù)據(jù)等功能。一方面,區(qū)塊鏈技術可應用于服務供給主體的篩選,通過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比對,將不具備資質或存在前科的供給主體排除在外,將信譽好、信用佳、口碑優(yōu)的供給主體放在優(yōu)先位置。另一方面,利用區(qū)塊鏈的數(shù)據(jù)不可篡改特點,對公共服務供給過程進行監(jiān)管,實現(xiàn)日常監(jiān)測、中期評估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防止尋租等行為之下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更改。

其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感知服務效果。人工智能可以發(fā)揮數(shù)據(jù)運算、特征挖掘、信息傳遞、海量存儲等優(yōu)勢,感知智能可以發(fā)揮感知獲取、自動篩選的優(yōu)勢,認知智能可以發(fā)揮關聯(lián)理解、分析推理、關系挖掘、知識演化建模等優(yōu)勢。人工智能可以進行全天候的監(jiān)測和數(shù)據(jù)收集,實現(xiàn)日常行為的數(shù)據(jù)化、痕跡化和信息化管理,使各類計算結果的呈現(xiàn)更為清晰化、公開化、透明化。在殘疾人康復、老年人護理等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可以通過語音、圖像等的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分析,判斷服務接受對象接受服務后的境況改善程度、服務滿意程度及各種直接的主觀感受,這將有利于解決特殊人群接受公共服務主觀感受測量困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呂芳.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特殊制度邏輯——基于中西方公共服務合同外包實踐的比較〔J〕.中國行政管理,2019(09):35-40.

〔2〕周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行政管理,2010(06):13-18.

〔3〕蔡禮強.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基于三方主體的分析框架〔J〕.政治學研究,2018(01):70-81.

〔4〕姜曉萍.基本公共服務應滿足公眾需求〔N〕.人民日報,2015-08-30(07).

〔5〕吳玉霞.公共服務鏈:一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分析框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05):141-147.

〔6〕陳建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需求管理模式和改革方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483-489.

〔7〕姜鄲,薛永光.供給者與購買者:我國社區(qū)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轉型〔J〕.中國行政管理,2019(06):26-29.

〔8〕陳鋒.懸浮的社會組織〔J〕.文化縱橫,2020(06):78-85.

〔9〕倪咸林.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供需適配偏差”及其矯正——基于江蘇省N市Q區(qū)的實證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8(07):87-92.

〔10〕王清.項目制與社會組織服務供給困境: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化運作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04):59-65.

〔11〕韓江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第三方評估的內卷化及其優(yōu)化——以Z市S區(qū)社會工作服務評估項目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21-37.

〔12〕石亞軍,高紅.政府職能轉移與購買公共服務關系辨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03):11-14.

〔13〕李華俊,趙立新,余湛.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與政府職能轉變——關系、困境和出路〔J〕.江漢學術,2020(06):27-35.

〔14〕吉鵬,許開軼.大數(shù)據(jù)驅動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精準化:運行機理、現(xiàn)實困境與實現(xiàn)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03):183-190.

責任編輯燕斌斌

猜你喜歡
基層治理社會組織
民間組織發(fā)展對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影響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50:38
基層紀檢監(jiān)察機關履行監(jiān)督責任的問題與對策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2:45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困境探究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9:25:21
黨組織怎樣下好“基層治理”這盤棋
人民論壇(2016年24期)2016-12-13 10:33:56
宋代民間社團對基層社會治理影響幾何
人民論壇(2016年30期)2016-12-05 14:50:11
論社會組織在安置幫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基層治理法治化長效機制構建探析
商(2016年35期)2016-11-24 11:10:35
青海省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現(xiàn)實困境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7:58:51
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總體方向與具體路徑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fā)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