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宇
(南京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35)
主觀幸福感能夠反映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各自對于生存狀態(tài)的情感體驗。貧困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同的經(jīng)驗和心理幸福感指數(shù),最后會形成一個不同的行為方式。因此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早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社會公認的焦點問題。所以有必要了解如今高職院校貧困學生的幸福感狀況,探討影響其幸福感的諸多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保證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將來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棟梁。
為清晰了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以南京某高職院校大一和大二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抽樣調查方法,問卷包含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及生活滿意度問卷兩個部分。測評結果顯示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類似,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傾向于感到幸福,但沒有很強烈。
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既以客觀生活條件為基礎,也受到生活條件以外因素的影響。同時,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客觀的、外在的條件,還包括主觀的、內(nèi)在的條件。通過文獻綜述研究及實地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影響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成果中說明,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于個體主觀幸福感是有影響的。在一般情況下,研究人員傾向于同意兩個結論。一是人口的變量與生活幸福感的關系不夠緊密,基本上兩者不相關;二是青少年的性別、年齡兩個變量方面無法顯著的體現(xiàn)生活幸福感的差別。
但是在有關變量中,相關學者也有不同的研究結論。在性別變量中,鄭雪等人認為女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男生。但其余的國內(nèi)學者研究認為,在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男女性別方面并不存在明顯差異。在年級變量中,何瑛的研究表明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整體的幸福感程度逐漸降低,反而在大四時會有小幅上漲,這種“愛莫能助”的狀態(tài),直接制約了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和自我實現(xiàn),降低了他們的幸福感。
2.經(jīng)濟因素
在這里,經(jīng)濟因素是指大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或者他的經(jīng)濟來源狀態(tài)。但是在歷來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論:有些研究者認為經(jīng)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就其他方面而言,物質條件等因素的確會對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大幫助,但是物質條件對于生活幸福感的影響程度是有限的,在物質條件達到了一定的標準時,對生活的幸福感的影響不升反降。當一個人物質條件缺少的情況下,物質條件對生活幸福感的影響較大,當一個人物質條件豐富的情況下,物質條件對于生活幸福感的影響微乎其微,經(jīng)濟收入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就很小。
但實際上,多數(shù)大學生并未有經(jīng)濟收入,他們的經(jīng)濟狀況只表明父母的經(jīng)濟能力。并不能像對自己真實擁有的人際關系、人格特征等因素一樣進行統(tǒng)計分析,因此無法直接考究經(jīng)濟因素與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但經(jīng)濟因素可能間接影響貧困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不佳容易產(chǎn)生各種不良連鎖反應,比如教育資源的不足、人際關系面過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科學等,更容易讓大學生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降低主觀幸福感。
3.社會支持因素
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是個人在社會中得到承認和肯定的重要體現(xiàn)。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支持因素是大學生生活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也已證實。吳丹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生活幸福感主要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對自身的滿意程度兩部分組成,主要受到社會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通過社會支持因素體現(xiàn),社會支持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幸福感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大部分來源于家庭、朋友和學校,包含物質、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涉及學習和生活。但是他們的家庭生活條件難以支持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往往會給貧困生造成負面的影響。
4.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的緊張或變動如果長期伴隨著人們,就會使人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它們都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關鍵性的影響,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大學生的生活事件主要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生活、經(jīng)濟及就業(yè)方面的煩惱等,其性質分為正性、負性和中性三種,同學、老師和家人的關心和照顧,社會給予的一些支持和影響往往能夠給予大學生積極的影響。
目前根據(jù)現(xiàn)在的文獻資料和相關研究還無法確定生活時間因素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幸福感會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在校大學生雖已成年,不過人生閱歷、生活經(jīng)驗等依然不夠豐富,所以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這種事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生活事件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1.人格因素
先前不少研究指出,人格因素能夠真實并準確的預測主觀幸福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關鍵因素。當前的絕大多數(shù)國內(nèi)學者都會使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和五大人格量表為大學生做人格測量。蘇娟娟認為人格因素對于個人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她認為性格外向的個體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周恒彩、全宏燕發(fā)現(xiàn)各種人格特質中,有兩大特質——神經(jīng)質和嚴謹性與幸福感三大維度之間都存在著相關性。
經(jīng)濟困難的大學生往往擁有較高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一群體中有一大部分性格開朗、發(fā)奮圖強、學習努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脫離或緩解貧困;但也有一部分人也存在缺陷,擁有偏激、抑郁等突出的人格問題。
2.歸因方式因素
個人的性格不同,其歸因風格是不同的,看待同一事件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自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張雯、鄭日昌通過對于內(nèi)、外控者的研究認為,歸因方式的異同也會導致幸福感感受的不同。他們指出,外控者習慣于從外在環(huán)境尋找自己失敗的原因,并不會從自身方面找原因;外控者內(nèi)心并不夠強大,將未來和希望都寄托在別人和外部環(huán)境上,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更容易感到自卑。內(nèi)控者堅信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各種問題,因此容易獲取成就感,在感知幸福上也是比較容易的。
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家庭經(jīng)濟狀況是自己目前無法改變的,因此有的會將不幸的源泉歸結為外部,而對自己放松要求,遇到困難或者挫折往往不會從自身方面找原因,更多的會怨天尤人。因此錯誤的歸因方式會導致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反過來會將問題擴大化,影響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3.價值取向因素
價值取向可分為自我成長的價值取向、自我目標實現(xiàn)的價值取向、對自我接受的內(nèi)部價值取向,以及對自身以外的金錢、社會地位、外貌、身體素質的外部價值取向。研究表明,相對于外在價值取向,內(nèi)在價值可以使個人更容易感受到主觀幸福感,自我實現(xiàn)和成長能力的內(nèi)在價值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貧困大學生由于經(jīng)濟貧困,上了大學后,他們對發(fā)展有更高的期望,往往形成外部價值取向。他們期待著改善自身的貧困狀況,可以通過上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實際生活中對自我不合實際的定位,使個別大學生為自己訂立的目標和自身實際狀況不符并產(chǎn)生較大差距,奮斗目標難以完成,加之高考失利后進入高職院校,本身就是對于自身的一種否定和打擊,因此容易產(chǎn)生嚴重的挫折,有時甚至導致個人的抑郁和行為障礙。
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況好壞,不僅受到客觀因素的作用,還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由于客觀因素并不能短時間內(nèi)得到改善,學生也需要從主觀方面,開始自我調整,從而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生活。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個人、大學生所處的家庭以及大學生所在的學校和目前社會大環(huán)境下分析,在確保貧困大學生經(jīng)濟狀況得不到明顯改善的前提下,為高職院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提供資料與借鑒。
針對人格、歸因方式、價值取向等主觀因素對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以通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參加運動鍛煉;積極參加學生管理工作等方式進行調節(jié)。一般來說,人的積極情感與有沒有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關的,缺乏生活的方向和追求,人們就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降低幸福感。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如在學校擔任學生干部,可以在管理學生事務、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收獲經(jīng)驗與知識,開闊眼界,發(fā)展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并得到更多的自信。最后,加強運動也有助于身心放松,減輕生活壓力,從而提升幸福感。
家庭是最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功能,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保障。對于經(jīng)濟困難家庭而言,家長應該保證在自身能力之內(nèi)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即使難以滿足,也要通過自身的行動讓孩子明白家庭對他的支持,以便能夠引導孩子培養(yǎng)感恩和對于物質條件的正確看法。雖然貧困家庭給不了孩子充裕的物質條件,但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相處方式、體驗幸福的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都會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在高職院校中,班級作為一個最主要的生活圈,也需要對貧困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信心和希望。更不應該以此去嘲笑、諷刺他們,以此給他們心靈上帶來更大的傷害。此外,高職院校應針對學生尤其是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孩子各個時期的心理特征與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指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shù)。推廣大學生幸福感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格特質。其中,也可采用小組工作對個別特殊的群體進行幸福教育。另外在受資助的貧困學生群體中可以開展一些志愿者活動,幫助志愿者和受助人相互溝通交流,能夠讓受助者和志愿者的角色互換,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也能夠使得大學生更好地珍惜被幫助的機會,在各種活動中感悟生命的價值,提升個人的歸屬感、快樂感、自尊感,信心等。
關于社會層面對于大學生的幫助,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貧困大學生的教育和生活問題,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渠道,切實解決學生經(jīng)濟問題,營造關愛幫扶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生和生活上的難題,使得他們心無旁騖地學習,將來更好地工作和學習,從而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