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碼
(和碩縣幼兒園,新疆 和碩 841200)
幼兒階段是人從嬰兒階段發(fā)展到兒童階段的過渡時期,是人的獨立意識形成的開始。同時,人也正是從這一階段開始獨立自主地開始接觸家庭以外的集體。在這一背景下,其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交際手段,合作指的是兩個及以上的個體為實現共同目標的自愿結合,通過這種結合,個體在實現集體目標時也能獲得其自身需求的滿足。合作除了是一種行為表現之外,更是合作行為、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合作認知的綜合體現。盡管幼兒之間或有較好的集體合作意識,但由于其發(fā)展階段的特性而造成的交流、表達等方面的不成熟和困難,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合作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難以為繼。因此,如何在幼兒教育中使得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地培養(yǎng),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因為幼兒身心發(fā)展尚且處于較低的階段,所以其自身是難以自主進行合作這一行為的[1]。因此,在進行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定的場景情境,為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可能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的時候,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具有集體合作性質的游戲。譬如,搭積木、跳長繩、“小馬運糧”、“心有靈犀”等等。在搭積木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幾人一組的形式進行集體作業(yè)。幼兒可以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共同搭建一個或幾個物品。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以初步了解到合作中所需要的互幫互助、相互體諒、聽取意見、自我表達等重要方法,從而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幼兒還可以從既有自身努力又優(yōu)于單一個體所能創(chuàng)造出價值的成品中,獲得比單打獨斗得來的更大的成就感。由此,可以進一步催發(fā)幼兒進行合作的意愿,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
教育學中關于教育起源的學說里,有心理起源論的說法。其中提到兒童對于成人無意識的模仿是教育的起源。這一原理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也具有重要影響[2]。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的生命體,幼兒的行為極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對于成人行為的“復制”。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每次都是用吵架嘶吼、大打出手等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孩子自然也會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加傾向于暴力的解決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的時候,應當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典范,從而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合作意識,進一步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在舉辦運動會的時候,教師之間的、教師與工作人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布置會場,引導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職工辦公室大掃除的時候,一部分教師擦桌子,一部分清潔窗戶,一部分負責掃地。雖然上述活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對于幼兒的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卻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幼兒在觀察教師的合作過程和合作成果之后,可能就會在不斷強化的合作意識的驅使下,衍生出進行合作行為的想法和意愿,進而達成實施合作行為,鍛煉合作能力的效果。
幼兒本身并沒有較為成熟和完善的是非觀和對錯觀。如果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的產生只是單純地出于對于成人的模仿,那么其發(fā)展必定不會長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及時地對幼兒的合作行為以及合作成果進行積極地鼓勵,使幼兒認識到自身行為正確性,并以此為榮,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合作行為,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集體作畫的時候,可以先將整個班分為幾個小組,在畫作完成之后,首先對所有的小組進行肯定;其次,再分別對各小組內的創(chuàng)意提出者、主要作畫者、輔助作畫者等進行鼓勵;最后,為所有積極主動參加這一活動的幼兒進行獎勵(如獎勵小紅花)。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幼兒收到更為直觀可感的評價反饋,而且可以讓其獲得“自己做得對,這樣做可以得到獎勵”的認知,從而提高其與人合作的興趣。
總之,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并且借助游戲、手工等各種模式,喚起幼兒的合作情感、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引導幼兒的合作行為,從而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為將來的發(fā)展打造良好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