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
(勐臘縣融媒體中心,云南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666300)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信息化技術、新媒體技術以及大數(shù)據(jù)技術發(fā)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以及4G、5G移動網(wǎng)絡的支持,每個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戶、隨心所欲的接收各類新聞信息與資訊報道,同時也能夠成為一名“自媒體人”,發(fā)布信息、傳播信息、推廣信息,針對社會的大事小情、八卦新聞、熱點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意見與看法??陀^而言,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自媒體、流媒體,在面對各類熱點新聞時都需要通過深入、細致、精確的采訪才能獲得客觀、準確、詳實的新聞素材與內容,才能讓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更加高質量、高效率,為廣大受眾提供最優(yōu)質的新聞服務[1]。因此,在日常進行各項新聞采訪工作過程時,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不僅要有出色新聞判斷意識、創(chuàng)新思想與新聞敏感性,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并且能夠將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化、合理化、有效化的運用于采訪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進而全面提升采訪效果與采訪質量,為受眾提供準確的、真實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而觀察,也堪稱為整個新聞采訪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采訪技巧與采訪竅門。毫無疑問,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借助直接、精準的觀察,能夠發(fā)掘一些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以及幕后內容,并且直接觀察到整個事件的發(fā)展、演變與升級,具有較強的直接性[2]。由于自身職業(yè)優(yōu)勢,新聞工作者在與受訪者近距離的接觸、交流、溝通與談話過程中能夠較為直接、清晰、客觀的看到整個新聞事件的原始面貌以及獲得各種不同的線索,進而能夠獲取更加豐富的新聞信息和新聞內容,在稿件撰寫過程中站在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呈現(xiàn)出更加優(yōu)質的新聞作品。
從概念上來講,同步性在新聞媒體工作中通常是指:記者所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與事件動態(tài)就發(fā)生在眼前、發(fā)生在當下。在具體的采訪報道過程中,作為一線記者,其往往能夠在現(xiàn)場直截了當、毫無延遲的看見各種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經過與發(fā)展,讓自身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感受新聞事件,進而做出及時到位的新聞稿件撰寫與新聞現(xiàn)場報道。舉例說明,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更加注重現(xiàn)場感與時效性,因此,新聞工作者往往會采用現(xiàn)場同步采訪、報道的方式進行“邊采訪、邊報道”的全新新聞采編方式,讓各類新聞能夠在發(fā)生過程中同步化的與受眾見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與思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七情六欲”,并且往往都會通過自己的神情神態(tài)進行關于“喜怒哀樂”的直觀表達。由此可見,全面觀察受訪者的深情與神態(tài)必然能夠幫助記者有效掌握和了解受訪者的情緒狀態(tài)與當時的內心活動。比如說,通過細致化觀察受訪者在接受采訪時的神情與神態(tài),記者能夠了解受訪者是否對采訪保持一種拒絕或者是排斥的態(tài)度,是否在回答記者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時有所隱瞞和有所保留,是否回避和介意記者在某些方面的具體提問內容等等。
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必須要注重觀察受訪者的語氣和動作。針對同樣的話語,不同的受訪者采用不同語氣也會表達出不同的想法與態(tài)度。這些情況無疑需要記者能夠運用較強的觀察能力進行良好的觀察與把握,進而充分理解和明確受訪者內心世界的想法以及真實意圖。針對肢體動作來講,每個人都會擁有不同的動作習慣與肢體特征,有些受訪者在采訪過程中雖然極為注重自身的語氣態(tài)度與語言運用,但也會在一些不經意間或者下意識的動作中展現(xiàn)出自身的內心活動和內心想法。因此,記者需要細致觀察受訪者的肢體動作以及各種習慣,判斷出受訪者所陳述和表達的內容是否真實可信,全面提升新聞采訪效率和質量。
新媒體時代,一名記者擁有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對于自身新聞采訪工作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借助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記者能夠在采訪現(xiàn)場獲得更多優(yōu)秀的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并且利用觀察能力的直接性和同步性做好新聞報道的整合與完善,確保整個新聞采訪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會錯過和遺漏整個新聞事件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關鍵點和重要新聞要素。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只要自身擁有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必然能夠在新聞采訪與報道過程中與受訪者之間迅速拉近距離,走入受訪者的內心世界,并且和受訪者建立一種相互理解與相互信任的關系。進而能夠更加詳細、具體、深入的將整個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讓整個新聞稿件以及新聞報道更具可讀性、更具深刻性,確保整個新聞事件能夠更加立體化、直觀化、生動化的呈現(xiàn)給受眾面前,有效提升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度、認可度與好評度。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所有的新聞報道與新聞采訪工作必然需要一個極佳的切入點。記者需要緊密圍繞這個切入點展開系統(tǒng)化、深入化的采訪與報道,進而能夠揭示新聞真相,還原事件本質。這就需要記者利用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積極尋找和把握最佳的觀察視角,在一個最佳的采訪角度進行全面報道,迅速搶占新聞報道的優(yōu)勢位置,全面提高新聞價值和報道質量。鑒于此,在日常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需要全方位觀察、細致化分析并且要緊抓新聞事件的核心人物與其他重要元素進行細致觀察與詳細采訪,確保整個新聞采訪工作更加流暢合理、井然有序。
眾所周知,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采訪與報道創(chuàng)新化開展過程中,記者是否擁有優(yōu)秀的新聞觀察能力對整個采訪工作的深入性和延展性極為重要。這項能力能夠幫助記者順利流暢的完成各項采訪,并且?guī)椭浾哒业阶罴巡稍L時機,調整采訪角度和切入點,尋找到最佳的采訪話題。想要完美實現(xiàn)上述工作需要,這就需要記者能夠在各項采訪工作中一絲不茍的高效、精細觀察受訪者以及相關各類重要線索,敢于“主動出擊”,提出各類與新聞事件密切相關的采訪問題。力爭與受訪者形成一種較為和諧、密切、友善的良好關系,進而在一個最佳采訪時機和采訪環(huán)境下完成最佳效果的新聞采寫與報道工作,完美彰顯出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全面性與真實性。
在日常各類新聞采訪以及新聞報道過程中,尤其是面對一些突發(fā)事件、社會群體性事件以及自然災害事件等新聞報道時,記者必須要具有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并且要時刻保持理性、清醒與冷靜。無論遇到那種突發(fā)情況或者緊急狀況,都必須要臨危不懼、心態(tài)穩(wěn)定,能夠理性思考、精準分析,利用自身敏銳的觀察能力對各類事件進行洞察與判斷,進而在最短時間內挖掘出更為深層次、更為深度化的新聞線索與新聞信息,為廣大受眾在第一時間還原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與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
客觀而言,新媒體時代的觀察能力與方法多種多樣,通常涵蓋了細節(jié)觀察、參與式觀察與非參與式觀察等方式。在日常新聞采訪與報道過程中,記者倘若能夠讓多種觀察方式進行完美結合、合理運用,必然能夠提升采訪質量和效果,有效拓展新聞報道的廣度與深度。具體來講,細致觀察,通常是指記者針對受訪者以及新聞事件環(huán)境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涵蓋的內容包括受訪者在接受采訪中的神態(tài)表情與參與言行舉止等不同方面,記者需要利用觀察能力通過受訪者的種種細微變化獲得豐富的新聞素材。參與式觀察,通常是指記者在各類新聞事件采訪與報道過程中進行親自參加和親身體驗。例如各類新聞暗訪工作、臥底采訪、跟蹤報道等等。記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利用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讓新聞稿件與新聞報道更具真實度與現(xiàn)場感。非參與式觀察,通常是指記者以一個“局外人”的角色和身份“旁敲側擊”,從側面進行新聞事件的觀察了解,進而獲取各類重要線索與信息的一種“表象化”觀察方式。鑒于這種觀察方式流于表面,因此在運用觀察能力時,記者必須要多方考量、詳細觀察、有效甄別,確保獲得的“新聞線索鏈”能夠完整、真實、細致、可靠。總而言之,無論采用哪種觀察方式與觀察技巧,記者都應當靈活把握、抓住重點、完美整合,進而讓觀察能力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提升整個新聞采訪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大環(huán)境下,觀察能力在新聞采訪中的創(chuàng)新化運用與實踐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抑或是新興媒介的專業(yè)記者以及媒體從業(yè)人員,都需要細心觀察、深入解析以及不斷總結與反思,進而完美運用優(yōu)秀的觀察能力去挖掘和獲取更加優(yōu)質化、深層化、客觀化的新聞線索與新聞信息,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可讀性、觀賞性強的新聞報道。力爭讓自身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與媒體競爭力得到質的提升,獲取更多受眾與媒體用戶的好評、支持與認可,采寫和傳播出更多優(yōu)秀的新聞稿件,確保我國新聞報道工作在新媒體時代的整體水準與質量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