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潔,李 永
(1.滁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皖江工學院 思政教學部,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當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容重復。并且,前者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大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思維水平等實際情況的限制,在案例的生動性、形象性以及數量等方面又弱于后者,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弱化,導致他們的“抬頭率”不高,從而制約了我國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新時代,究竟該如何理解,進而解決我國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內容上存在的這種“重復性”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著手進行。
學術性是我國高校思政課不同于高中政治課的第一個重要特征。原因在于,后者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一般常識教育,它更多的是“以本為本”,要求教學不能脫離教材。而對于前者,教師雖然也以教材為根本,但卻不是只講教材,而是在教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盡量向學生介紹當今學術前沿,以開拓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境界,從而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
應當看到,雖然客觀上我國高校思政課同高中政治課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容重復,但這種重復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建立在大學生現(xiàn)有思維水平、理解能力等基礎之上的更高水平的重復。所謂“更高水平”,其中一個主要體現(xiàn)就是高校思政課相對于高中政治課所具有的“學術性”。2020年1月,在教育部審議通過并予以公布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的“第五章考核與評價”的第二十條里指出,高等學校應當“突出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專業(yè)性、實效性”??梢?,突出學術性是其中一個重要維度。因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關注所講知識的學術性,提升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和學術能力,從而努力克服這種客觀上重復的內容對大學生學習興趣提升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那如何才能做到關注學術性?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個中理由在于:首先,我們應明確一個前提性的問題——何謂學術?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辭海》中對學術一詞是這樣界定的:“指較為專門、有系統(tǒng)的學問?!盵1]可見,學術性就是強調它的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此外不可忽略地還應當包括創(chuàng)新性。并且,應當說,三者相比較,創(chuàng)新性是學術最大的特征。但某種意義上,它也是三者之中最難做到的,因為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發(fā)展,有質變,它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應當考慮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對象即大學生目前已有的學術基礎?!秾O子兵法》中有一句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從大學生目前的學術實際出發(fā),要想提升他們的學術水平,教師既不能拔得太高,也不能離得太遠。譬如,在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圍繞一個“重復”知識點講了古往今來很多學術大家的高深理論,但卻忽視了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也有的老師離題太遠,講了很多與“重復”知識點沒有任何邏輯關聯(lián)的學術觀點,這樣的話就會適得其反。
再次,尤為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自己一定要有學術水平,通俗地說就是要有“真才實學”,要有一定的學術素養(yǎng)。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那怎么才能使教師具有一定的學術素養(yǎng)?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币灿腥苏f:“你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隨著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現(xiàn)在毫無疑問“一桶水”已經不行了。所以,努力進行學術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應當是教師首先要做到的。
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還應當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方法是很重要的,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疑地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沒有這種方法,就不能闡明社會關系”。[2]應當承認,在課堂上講述一些教材上沒有但又與教材內容有緊密關系的學術前沿,這必然不同于單純的對教材知識點的講授。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凸顯學術性的一個好的創(chuàng)新路徑就是“讀原著、悟原理”:教師可以適當地介紹每一節(jié)課內容的相關學術文獻,供大學生有選擇地閱讀,然后促使他們認真進行體悟。
一個顯證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對教材三個單元即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講授過程中,就可以分別列出它們的代表性文獻諸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和《哥達綱領批判》等讓學生進行閱讀。通過這種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魅力與真理的力量,從而給他們打下一個堅實的學術功底,必將有利于他們今后學術水平的提升和激發(fā)他們對于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新時代,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學術性還有其它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說,采用PBL教學法,在課堂上針對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的“重復性”內容,可以設定一些學術性問題進行分組討論、代表發(fā)言、總結等,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另外,古人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所以,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學習強國”等新媒體手段和平臺,讓同學們在線上積極進行交流、研討,分享讀書體會,讓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知識、探索未知的學術樂趣,以利于提升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xiàn)不同學段特點,……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梢姡聲r代,我國高校思政課不同于高中政治課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理論性。從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教材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與其說其缺少一些生動活潑的案例、圖片,不如說這也是因應大學生年齡、思維特征等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大學生相較于高中生,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應看到,這種提高還沒有達到不需要學以及不需要教的程度。所以,古人說:“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由此,在大學繼續(xù)開設思政課是必要的,高校思政課的教材偏理論化也是應該的。
由此,新時代,解決我國高校思政課同高中政治課存在內容重復性問題的路徑之二,就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性。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應像高中政治課教師那樣主要講“是什么”的問題,而應聚焦“為什么”和“怎么樣”即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當然,不能否認,高中階段也有“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但按照高中政治課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一般不需要做較深處理,而高校思政課教師則恰恰應當對其進行深化和拓展。
而這種深化和拓展無疑增加了高校思政課理論的厚度和廣度,這對于抽象思維能力尚不夠強的大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現(xiàn)實的教學效果觀之,要具體分析:一些基礎較好的有文科背景的同學接受起來相對容易;而相當一些基礎薄弱的理工科背景的同學則較難接受,他們的興趣也不大,表現(xiàn)為課堂上玩手機或做其它課程作業(yè),“抬頭率”和“點頭率”皆不高。然而,教師要正確看待這種現(xiàn)象,不能為此而忽視或降低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
但同時,如前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師也應當重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對理論性問題進行講解的時候,要注意對大學生進行引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引導要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離,而不能像“攤大餅”一樣讓學生一覽無余。譬如,教師在講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四章“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第一節(ji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的一個知識點,即“為什么說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的時候,就不能一股腦地把對其的回答——“三個邏輯”一起講出來。而應該像“剝洋蔥”那樣層層遞進,以第一個邏輯:“這是由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所決定的”為例進行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進行講解時,不能首先就把這個回答講出來,而應該逐層深入:首先,教師應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植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而科學社會主義則主張社會主義必然要取代資本主義;其次,這一取代如何實現(xiàn)呢?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必須經由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實現(xiàn),但無產階級革命又必須要由無產階級政黨而非資產階級政黨來領導;再次,對于中國來說,其無產階級政黨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后,引導學生得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由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所決定的。
由此可見,這種“剝洋蔥”的教學方式強調的是對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層層解析,讓教學內容不是一下子呈現(xiàn)在教學對象面前,即不像“攤大餅”那樣揭示不出事物之間內在緊密的邏輯聯(lián)系,使得學生失去了對教學內容進行持續(xù)探索和學習的興趣。無疑,這種教學方法也必將造成理論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內心,從而導致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理論性的這一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彰顯。并且,也使得大學生不光會對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失去興趣,而且也往往會覺得高校思政課教師和他們以前的中學政治課教師相比,可能還不如后者講得生動、形象,甚至即使在深刻性上,大學生可能也會覺得高校教師的優(yōu)勢并不十分明顯。
但應當注意的是,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對高校思政課中基本理論講解方式優(yōu)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相關理論進行闡釋,實現(xiàn)“情與理、理與趣的和諧統(tǒng)一”[3]。故而,在此意義上,我們說注重理論性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形式,而是為了通過高校思政課來提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促使他們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強調實踐性是克服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內容存在“重復性”問題的路徑之三。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彼?,強調實踐性指的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但應當注意的是,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學術性和理論性,使得其貫徹這一原則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存有差異。這種差異在筆者看來主要體現(xiàn)在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要求更高,或者說,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更大的實踐性。那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如何做才能符合強調實踐性的要求呢?
第一,要把思政課基本理論即道理“講透”。習近平總書記在“3·18”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由此,如何把道理“講透”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審思的真問題。依筆者看,把道理“講透”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教師能夠運用思政課基本理論去引導大學生分析、解決自身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即能夠真正把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其原因正如毛澤東所深刻揭示的:如果空談理論,不實行它,把其“束之高閣”,那么就算此種理論再好也失去了意義[5]。
第二,講授的理論尤其應當聯(lián)系大學生的實際。古人言:“天地無極,人事無窮?!?《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相對于高中生,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發(fā)生了很多變化。這些新變化涵蓋他們生活和學習的各個領域。毋庸置疑,它們必然不同以往,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點,主要包括:(1)新的年齡、心理特點、思維水平等生理和心理條件;(2)新的學習地點——高等學校;(3)新的住宿場所——大學宿舍;(4)新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5)新的教學內容;(6)新的時代需求等等。面對這些新情況,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在備課中認真準備,從而勾連好理論與實際。
當前,我國一些高校思政課之所以“抬頭率”不高,根本原因就是理論與實際是“兩張皮”,教師不能啟發(fā)學生用思政課上所學的基本理論去解決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使學生覺得老師所講的理論過于“高大上”,而不“接地氣”,進而降低了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弱化了其教學效果。
應當承認,相較于關注學術性和注重理論性,強調實踐性是最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其“抬頭率”的舉措。但坦率地說,對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思政課興趣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于一些具有高中理工科背景的大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所以,通過強調實踐性,即想方設法把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理論與大學生的各種實際生活有效聯(lián)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3·18”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4],從而讓課堂上的理論變得“鮮活”“生動”“有效”起來,這種“鮮活”“生動”和“有效”即體現(xiàn)了馬克思在1843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所講的使理論變得“徹底”了,亦即使理論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6]。而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便能夠直面學生的需求。它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學習思政課對大學生到底有什么用?”不解決這個問題,要想提升大學生在思政課上的“抬頭率”就是一句空話。同時,這也提醒我們:首先,教師應當向大學生闡明高校思政課相較于高中政治課為什么會存在“重復性”內容;其次,教師還應重視創(chuàng)新講授這些“重復性”內容的方式方法。在對這兩個問題的闡述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習思政課對大學生到底有什么用?”這一問題貫穿始終,從而凸顯出我國高校思政課相對于高中政治課所具有的更強的實踐屬性。
綜上,雖然我國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復”,但這種重復是更高水平和意義上的重復。同時,也應看到,這種客觀上的重復畢竟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關注學術性;注重理論性;強調實踐性可以有效回應上述挑戰(zhàn),提升大學生的“抬頭率”,從而有利于增強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