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彰
英語和漢語中有許多表達方式從字面上看很相像,甚至幾乎一樣,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翻譯時看上下文(context)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這里舉break一詞為例。
break的基本意思是“打破”。有些用法和漢語相近,如break a chain是“掙斷鎖鏈”;break silence是“打破沉默”;break an electric circuit是“切斷電路”;break a record是“打破紀(jì)錄”;break the deadlock是“打破僵局”;break a promise是“違反諾言”;break the law/rule是違反法律/規(guī)則;break a habit是“戒除(壞)習(xí)慣”;break a code是“破解密碼”;break a one-hundred-yuan bank note是將一張一百元的錢破開;break someones spirit是“摧毀某人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Lets have a break”是“我們休息一會兒”的意思?!癥ouve talked about it for hours. Please give me a break.”卻表示聽煩了,希望對方換個話題(注意,不是讓對方不再說話)。have a break還有一個用法:Hey, dont you see I am busy with my homework? Give me a break. 這里的give me a break不妨譯為“別再煩我了” 。
請看這一句:You are going too far.其字面意思是“你走得太遠了”。如果有人真的走過了頭,也可以這樣說。但實際上此話一般表示對方把某事做得太過分了。
再看下列對話:—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new job? —Dont go there. 前一句不難理解,可是后一句卻不是答非所問的“不要去那兒”的意思。這是一種口語用法,其意思是“不愿想或提起某件事”。
The sales girl went out of her way to find the color and size which suited me. 照字面譯成“售貨員讓出路來,找到適合我的顏色和尺寸”,前半句顯然講不通。實際上是說該售貨員不厭其煩地/盡最大努力找到適合我的衣服。
Emily has fair skin and is given to blush and freckles. “be given to…”的原義是“被給予,被獻給”。可是將這兩個中文詞語填進例句中會讓人莫名其妙。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本來膚色較深,臉紅往往不易看出來,例如黑人。不過仔細(xì)想一下,還是能領(lǐng)悟其意思,即如果一個人皮膚白皙,稍微有點臉紅就能看出來,而雀斑也特別明顯。(注意:怕羞而臉紅是blush,因生氣或激動而臉紅要說成flush with agitation,也可說turn red。)
《水滸傳》(Water Margin)中有一段說起武松喝酒的事。景陽岡酒館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unwritten rule)。因為山中有老虎,故要過岡必須數(shù)人結(jié)隊成行。武松喝了好幾碗酒,仍堅持要過岡,店小二(the bartender)勸他明日再過,武松連說“放屁,放屁!”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1892—1973)將其直譯為:Break your wind, break your wind.變成命令句,讓店小二放屁。此譯成了翻譯史上一個笑話。
可見正確理解上下文對翻譯的重要性。
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下面引一句顯得有點怪的句子。美國專欄作家(columnist)丹·萊昂內(nèi)(Dan Leone)所寫的一篇小小說中,有一句簡直像文字游戲,有點不太好理解:This is the is of what isnt. 將其輸入電腦,文字處理軟件會將其標(biāo)為“語法不通”(grammatically wrong)。有人漢譯為“這就是不是的是”。這種似是而非的死譯實在讓人看不懂。原句第二個is之前有個定冠詞the,可斷定這個is不是動詞,而是臨時用作名詞,意為“存在的某種狀況或事物”。全句的意思是“這就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存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