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明(重慶市萬州區(qū)百安移民小學)
為師從教,若沒有帶著“愛”來,那職業(yè)生涯注定會失敗。
面對所教的學生,面對他們的個性,面對他們每天呈現在教師面前的行為,教師是如何對待的,直接決定教師的內心是否有愛長駐,因為教師的內心所想及教育行為就是一面鏡子,它能照出教師的“愛”。
“愛”不停留于口頭上,它真正體現于內心,外化于一舉一動,以及你的神態(tài)。內心有“愛”,那么,就不會有“用眼睛罵人”的現象。在一個班上,總存在成績特別好、表現好,完全不用老師操心的學生,也絕對存在表現不好,成績跟不上的學生。尤其是后一類學生,時不時會給老師找各種“麻煩”,惹得老師內心難安。對于這類學生,有些教師難有好臉色,更別說有好的言行了。有時甚至為同學之間發(fā)生的矛盾而要對表現不好的學生“痛罵”一番,哪怕明白主要過錯并不在該生,也絕不口下留情。這類現象,在教育職場可以說時有發(fā)生。
有愛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首先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根源,學生行為的成因、背景,并與教育的視角結合起來,以“愛”為出發(fā)點,像好朋友似的同學生談心、交心。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這才是出于對學生的愛。這樣堅持下去,來自學生的麻煩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因為“情緒本身具有感染性”,你內心有愛,其所外顯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他們以正向的影響。
有少數學生,一周到校五天,惹事生非絕對不落下一天。對他們所犯的過錯,教師往往是板起臉來教育一番,甚至還要請家長。如此情形之下,學生只會變本加厲,以至于和老師形成徹底的對抗態(tài)勢,再引導他就更難了。教師還會在教育之后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我都是為你好”,這是訓斥,甚至動手之后給的一顆甜棗,但學生并不買賬。根本來說,這是教師內心缺乏愛心,而又給自己的行為找的托辭。
每一個孩子來到學校,不管他是否已經被家庭和社會涂上了什么色彩,內心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愿望,即使他是多么調皮,甚至其行為讓人極其憤恨,但如果我們帶著愛走進他的內心,我們會發(fā)現,他只是想表現自己,或是家庭生活太壓抑,要疏解內心的情緒。恰恰因為我們沒有讀懂他的內心,甚至是誤讀,才讓他越發(fā)肆無忌憚。而真正帶著愛去引導他,像好朋友似的展開交流,他又怎不會洗掉自己那不和諧的色彩呢?
愛,不在于你說了多少,關鍵在于你做了多少。你所做的,是不是以愛為底色,學生是完全能感受得到的。付出愛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磁場,它能把學生的心牢牢地吸附在此,讓學生循著你指的方向努力前行。
愛,是做一名教師的前提,教師擁有愛,才能付出愛,也才能培育起學生的愛。懂愛的學生不但愛學習,而且會充滿自信,熱愛生活,熱愛他人,并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別把“愛”總掛在嘴邊,要把“愛”镕鑄進靈魂里。教師擁有愛,才能真正擁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懷、溫暖善良的心,而所呈現在任何學生面前的,是文明的儀表,是慈祥的臉龐,是溫和的態(tài)度,是循循善誘的引領,是舉著火把走在前面進行潤物無聲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