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陳夢媛
自殺的問題日益嚴重,可當(dāng)人們真正面臨它,卻選擇避而不談,或諱莫如深,這可能是中國人對于死亡話題的忌諱。因為面對死亡時感到害怕和無力,所以時常回避“死”這個字,連提及或談?wù)摱汲蔀橐环N禁忌。但死亡教育又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避而不談可能會讓有該想法的孩子無法求救。
提到死亡教育,大部分家長都會委婉地和孩子解釋:爺爺睡著了,他會睡很久很久;奶奶去了天堂,那里很美而且沒有痛苦;奶奶只是離開了,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這三句話真的很美,很夢幻。但是會讓孩子覺得死亡很美好,甚至變得向往死亡;他們也會混淆睡覺和死亡的不同,同時輕視死亡。
“一躍解千愁”,孩子們在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容易想到自殘,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覺得這是解決痛苦的唯一辦法。
另外,自殺的“維特效應(yīng)(自殺的模仿現(xiàn)象,指自殺行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傳染性。)”也不容忽視。在一個團體中,如果一個人用自殺來結(jié)束生活中遇到的痛苦,那么他周圍的人可能也會選擇用同樣的方式來應(yīng)對挫折和痛苦。例如,媒體報道了瑪麗蓮·夢露的自殺新聞后,那一年全世界的自殺率增長了10%;張國榮自殺后,香港當(dāng)年4月份出現(xiàn)了自殺小高峰。每一次媒體報道某個自殺事件后,當(dāng)?shù)氐淖詺⑷藬?shù)會驟然增加,這印證了“維特效應(yīng)”的存在。
成都49中小林自殺事件后,學(xué)校和家長是有必要和孩子談一談自殺這個話題的。主動和孩子談,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讓他感受到家長的關(guān)心、關(guān)注,預(yù)防孩子出現(xiàn)自殺模仿行為。
不要害怕問孩子關(guān)于自殺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在關(guān)心和幫助他們解決痛苦的背景下提出的,可能會開啟和孩子溝通的大門,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心和理解。
讓孩子放心,沒有什么想法是禁忌的,幫助孩子減輕任何可能的恥辱。你可以問孩子,“鑒于你現(xiàn)在所面對的一切,考慮到學(xué)校里發(fā)生的事情,你有沒有想過傷害自己或自殺的想法?”也可以說,“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自殺的想法。”和孩子直接談,而不是隱晦地談,對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不管孩子怎么說,父母都要冷靜地作出反應(yīng)。傾聽到他們的苦惱,不對他們的傾訴作評價,比如說:“別人都不像你這么想,你太脆弱了?!被蛘呓o予安慰:“沒關(guān)系的,我相信你很快就會走出來的?!边@樣做,孩子可能會關(guān)閉內(nèi)心或作出憤怒的反應(yīng)。此時應(yīng)該更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體會他可能有的情緒。
自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也是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最極端方式,青少年尤其如此。面對如此難題,家長更應(yīng)該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與孩子平等地溝通,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可信任的朋友與依靠,幫助他度過心理危險期,開啟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