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搖鈴鐺
一
上周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吃飯,其中一道菜是大閘蟹。端上來后,大家都興致勃勃地上手剝,只有我旁邊一個小姑娘紋絲不動,盯著盤子里的螃蟹發(fā)愣。
我問她怎么不吃,她笑得很勉強,擺手說:“不要了,吃不慣。”
我瞬間意識到一件事:她不會剝螃蟹。
怎么辦?總不能讓她一直盯著我們吃吧。我短暫思考了兩秒,立馬從盤子里抓起一只螃蟹,大聲問彥祖:“這個怎么吃?我不會拆??!”彥祖瞬間心領神會,拿起螃蟹就開始教我。
我頻頻點頭,余光掃了一眼旁邊的姑娘,她也在全神貫注地聽。
心里松了一口氣。
為什么我一眼就能看出小姑娘的窘迫?因為她手足無措的模樣,真的很像幾年前的自己。第一次吃螃蟹的我,也是這么如坐針氈。那時彥祖扮演了我的角色——他一眼就看出來了,但什么也沒說,更沒有嘲笑挖苦:“你怎么連這個都不會?你家不至于這么窮吧,螃蟹都沒吃過?”只是默默地手把手教我,小心翼翼地照顧好我的自尊。
被那樣溫柔對待過的人,才會在同樣的時刻,想溫柔地對待別人。
二
還記得很早以前,知乎曾經(jīng)有個熱門問題:跟女生初次一起吃牛排時,女生對服務員說要八分熟的,應該說些什么來緩解尷尬?得票最高的答案是:我也要八分熟。
當時心里一動,多么不動聲色的解圍??!
想起大學時有個男生請我吃牛排,我拿錯了刀叉。他笑得前仰后合,我臉紅成豬肝色。后來在很多場合,他都把這件事當成笑話和談資,導致這件事成了我的心理陰影,畢業(yè)后再也沒和他聯(lián)系過。
同樣是人生的“第一次”,有些人給你的是無數(shù)次回憶起那一刻心里都蕩漾起溫柔;有些人給你的是難堪,是自卑,是再也隱藏不住的自慚形穢。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萬丈光,有人一身銹。
有的人不過是剛好生在衣食無憂的家庭,剛好見識了更多的世界,剛好比別人懂的多一點點,剛好比大多數(shù)人走運,所以能仰著頭說一句:“怎么你這都不會?”
可誰又比誰高貴呢?
三
我父母沒什么錢,所以我從小不知道怎么吃螃蟹,不知道怎么調(diào)私家車座位,從沒有吃過必勝客,第一次坐地鐵坐反了都不好意思問,也不懂任何奢侈品牌——所以淘寶50塊錢買了假的奢侈品包,被人背地里嘲笑了好幾個月才知道。
那時的我臉皮薄,總是遮遮掩掩,認為被人看出無知特別丟臉。
過了好多年才意識到,20歲的我沒有體會過那種生活,并不意味著30歲、40歲的我也沒辦法觸摸到它。
每個人都有第一次,在人生中的很多時刻。
每個人也不會永遠停留在第一次,因為我們總會越來越好。
也是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些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很厲害而嘲笑和傷害別人的人有多可笑。
畢竟,做一個溫柔的人可比做一個“見過世面”的人厲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