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麗
(云南民族大學 南亞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章分析了文山壯語與泰語動詞結構的相同點和差異點,其中文山壯語材料選取北部壯語文麻土語丘北方言為例,下文簡稱壯語;泰語依然以中部泰語為代表,語料及其相關參考文獻來自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搜查。其中田野語料主要是通過與清邁大學的泰國大學生的交流記錄而來,包括詞匯意義確認和句式表達確認。旨在從構詞方式角度入手,依照傳統(tǒng)的詞匯分類法來分析單純詞、合成詞、重疊詞以及不成詞語素的詞綴成分等。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李方桂先生等前輩已經(jīng)用大量的研究分析成果驗證了壯語與泰語的同源關系,文章不再對每一種結構作詳細的介紹,而是立足于較為突出的例子來比較,對存在的共性與差異內(nèi)容進行描寫與闡釋。
依據(jù)音節(jié)類型將單純詞分為單音節(jié)單純詞與多音節(jié)單純詞。一般地,某種語言或方言詞匯庫中單音節(jié)詞較多,多音節(jié)單純詞則占少數(shù),文山壯語與泰語也如此。泰語與文山壯語的單音節(jié)動詞包括行為動詞、心理動詞、能愿動詞、使役動詞等。
1.單音節(jié)動詞單純詞
在斯瓦迪士的《一百詞修訂表》中表示行為動作類的單音節(jié)單純動詞包括“吃、喝、走、飛”等10個,它們在文山壯語和泰語對應的語音形式和意義上都基本一致,屬于同源詞。如:“吃:壯k?n1-泰kin2、喝:壯dat?-泰d?:m?、飛:壯b?n1-泰bin2”。此外,還有核心詞之外的一些同源詞,如“撕:壯sik?-泰tshi:k1?、跨:壯?am3-泰kha:m3”等。
兩種語言中的這些同源單音節(jié)動詞用法基本相同,同時這些動詞向名詞轉(zhuǎn)化構詞方式也基本一致。以“吃”為例,漢語中表示“吃”這個動作的名詞是“飲食”,或說成一句話“吃,這個事”。文山壯語與泰語存在一個同源關系的詞,即泰語的“ka:n2”與文山壯語的“kei?”。“飲食”一詞,在泰語中則是“ka:n2kin2”,壯語“kei?k?n1”。文山壯語中有“kei?”有指示代詞的作用,表示“這”,一般指代人、物品或事件,“kei?+v”就表示動作的名詞;泰語的“ka:n2”也是如此。
2.雙音節(jié)動詞單純詞
在多音節(jié)詞中各個音節(jié)相互依附,既不可分割,也不可單獨使用。文山壯語有少量動詞如“摔(倒)k??luk?、滾kau?l???、從……中 滑 出 去p??euat?”,屬于多音節(jié)單純動詞,不可再分割音節(jié)。而在泰語中,存在一種多音節(jié)單純動詞,盡管詞本身也不能再劃分,但在這些詞之間存在某種相同成分的聚合體,從而構成一個聚合關系。例如:
音綴部分 例詞:泰語:/tha-/ tha?lom?塌 tha?lai1滑落 tha?la:m1(滑)進文山壯語:— —la?塌 —euat?滑 —euam2(滑)進
根據(jù)該動詞內(nèi)部是否可以切分來看,其中一類便是不可切分的非語素成分,只作為音節(jié)形式存在,該音節(jié)包含了聲母、韻母、聲調(diào)三部分,與其他音節(jié)構成單純詞。值得說明的是:這里之所沒有將這個成分直接稱之為“詞綴”是因為詞綴大多是相對有意義的詞根來說的;本文依據(jù)它所出現(xiàn)的位置和特征,將其稱之為“綴音節(jié)”或“音綴”。該綴音節(jié)其本身沒有確切意義,必須依附其他音節(jié)。這樣的單純動詞,可以稱之為為“含綴的單純動詞”,在形式上與不含綴的其他單純動詞相區(qū)別。
上述泰語中的“tha?lom?塌、tha?lai1滑落、tha?la:m1(滑)進”,有共同音綴“/tha-/”;對應文山壯語沒有該音綴部分,用“—”線表示。仔細分析對應關系,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有趣現(xiàn)象:
第一:從詞形來看,泰語的音綴“tha-”,就是每個動詞tha?lom?塌、tha?lai1滑落的綴音節(jié),整體成雙音節(jié)單純詞;其所對應的文山壯語是單音節(jié)單純詞。從音節(jié)變化來看,是雙音節(jié)向單音節(jié)的轉(zhuǎn)化,即“單音節(jié)化”的過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單音節(jié)化不是簡單的脫落掉一個音節(jié),而是雙聲疊韻。因為從語音角度來看,這樣的對應關系可能是泰語的舌尖送氣復輔音“thl-”對應壯語的邊音單輔音“l(fā)-”,表現(xiàn)為復輔音Cl-型的塞音脫落;而泰語“thl-”對應壯語的“e-”,也可能語言演變的結果,是壯語北部方言r聲類進入超前層的一種表現(xiàn)[3]。這一現(xiàn)象似乎也給我們一種思路:多音節(jié)向單音節(jié)的轉(zhuǎn)化可能會伴隨語音的演變,在動詞中也存在此類現(xiàn)象,從泰語到壯語表現(xiàn)為:含綴的多音節(jié)單純動詞變?yōu)閱我艄?jié)動詞。
第二:從詞義來看,泰語中“tha?lom?塌、tha?lai1滑落、tha?la:m1(滑)進”三個動詞在意義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示某物體自上而下地掉落”。因此,除了從語音上可以解釋之外,從詞義上也提供了可以劃為一個聚合體的條件。這樣意義相近的詞,在壯語依然可以找到對應關系,只是在音節(jié)形式和聲母上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演變的結果。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放在一起使成為一個整體來創(chuàng)造新詞,這一點在合成詞與復合詞中表現(xiàn)一致,也就是說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其區(qū)別在于考慮組合語素之間的詞義關系、搭配順序等;且詞綴(區(qū)別于上文所指的綴音節(jié))也會出現(xiàn)在合成詞中,因此有附加式合成詞,包括前加式、后加式。
從詞義出發(fā),根據(jù)合成詞的意義是否發(fā)生改變分為兩類:一種是合成后組合的新詞與原來的語素意義相同,例如“燃”和“燒”結合成“燃燒”,雖然語法功能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但意思基本不變;另一種合成產(chǎn)生的新詞與原來的語素意義不同。例如“折磨、打造、構擬”等。當然,既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合成詞,自然會出現(xiàn)合成詞中詞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詞性關系。壯語和泰語中都存在由動詞與名詞合成的動賓結構動詞、動詞與動詞合成的并列結構動詞以及其他復雜結構。
泰語中也存在動前名后的動賓結構動詞,如:“ji?2發(fā)射+p?:n2槍—射擊、tat?切+s?:a1衣服—裁縫等。如果單純地看結構、語義兩個角度,我們發(fā)現(xiàn)泰語中的動賓結構構成了動詞,漢語的“射擊、裁縫”是連動結構,后面可以再加名詞賓語,泰語則不行,因為在泰語這些詞的結構中已經(jīng)存在一個名詞作為賓語。泰語與文山壯語都存在由“動詞+心”這樣固定結構構成一個具有與原來組合語素成分意義不相同的動詞,例如:
泰語:kin2吃 +tsai2心=感動
ta?3立+tsai2心=努力;故意
hen1看見+tsai2心=同情
壯語:tok?掉+???1心=饞;嫉妒
t?k?放置+???1心=在乎
上述的“感動、同情、嫉妒、在乎”都是以名詞“心”作為心理活動的載體,可以理解為當對“心”發(fā)出某個動作,就會觸發(fā)某種心理活動或動作,可以是情緒的產(chǎn)生或是意志的形成如“努力”(相當于下定決心要做某事)等。因此,壯泰語在這一點上有著不約而契的相同,反映了兩者在造詞過程中語言思維的相似。
文山壯語與泰語之間存在形態(tài)、意義相似的附加式合成動詞結構,如:泰語的“V+kan2”和“V+dui3kan2”與壯語的“to??-+V”和“?am?-+V”。以動詞為參考點,泰語是后加式附加合成詞,文山壯語是前加式附加合成詞;兩者都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物共同實施某動作。
1.文山壯語的“to??-”與“?am?-”
作為非語素單位的“to??-”,不能單獨成詞,必須依附其他詞。當“to??-”與“?am?-”與動詞搭配時就有了意思,“to??-+v”表示“互相(地)”;“?am?-+v”表示“一起(地)”。其中“to??-”放在動詞前面,強調(diào)彼此間同時向?qū)Ψ绞┌l(fā)某個動作或行為,該動作是對發(fā)出動作的雙方造成影響。如:
to??+da?罵=吵架 to??+duai?打=打架
to??+?ap?碰面=相遇 to??+lu??騙=互騙
to??+mai3愛=相愛 to??+?am2恨 =相恨
合成詞中“罵、打、騙”都是單音節(jié)動詞,附加“to??-”,就有了“互相罵(吵架)、互相打(打架)、互相騙(互騙)”之意?!傲R、打、騙”的目標對象即賓語都是“對方”,因此雙方既是施事著也是受事者。那么對于不是強調(diào)動作的目標對象是對方的,則不能加上“to??-”。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由“to??-+V”構詞的合成動詞大多能重疊成ABAB型的四音格,意義進一步發(fā)生引申,相當于漢語的“V著V著”。如“ to??da?to??da?吵著吵著、to??lu??to??lu??騙著騙著”。
文山壯語中的“?am?-”,加上動詞詞根表示“一起干什么”,如:?am?k?n1同吃、?am?pai1同去。與“to??-”向區(qū)別,這樣的詞可以帶賓語,如“?am?k?n1?au2”同吃晚飯、?am?pai1ean2同回家。
2.與文山壯語相對應的泰語的“du:ai3kan2”與“kan2”
在《傣語語法》中同樣對構詞、語法做了相關的闡述,傣語中大多數(shù)動詞后面加“kan1”表示動作一起進行[4]。泰語中存在表示“一起、互相”的詞“kan2”與“du:ai3kan2”,都屬于成詞語素;分別對應文山壯語的非成詞語素“to??-”和“?am?-”。其差異在于:泰語的“kan2、du:ai3kan2”在合成詞中的后半部分;文山壯語的“to??-、?am?-”在合成詞中的前半部分。附加的成分都起到修飾作用,只是各自所處的位置稍有差異。例如:
從文山壯語和泰語的簡單比較,可以看出兩種語言中這樣相似的動詞合成詞的特點在于:①表現(xiàn)在:泰語中的“V+kan2”和“V+dui3kan2”有著相同的部分“kan2”,但蘊含意義稍有差異;泰語的“V+kan2”與文山壯語的to??-對應,表示“相互”,同時指出了動作雙方即使施事者,也是受事者,動作的對象都是對方。泰語的“V+dui3kan2”與文山壯語“?am?-”對應,表示“一起”,標記動作雙方只是施事者,不是受事者。他們在各自的語言中是互補對立存在,在同源語中能找到相同的痕跡。②附加成分的類型,泰語中的“V+kan2”和“V+dui3kan2”是屬于語素單位,而壯語的to??-與?am?-沒有具體的意義,也不能獨立運用,它必須依附于動詞來表達意思;③附加成分的位置,很明顯泰語是根據(jù)修飾成分之后的原則,表示“怎么樣(地)”的意思,這符合修飾成分置后的規(guī)律,與形容詞相同;壯語的to??-與?am?-在動詞之前,也作為修飾成分。
1.聯(lián)合型動詞
文山壯語和泰語的復合動詞,根據(jù)詞根與詞根復合的結構關系可以分為聯(lián)合型、偏正型、補充性、動賓型、主謂型,同時可以考慮新詞與構成詞素之間的詞義關系問題。
(1)v+v聯(lián)合型復合動詞
泰語中存在兩個詞根在詞義上相似、相關,也就是聯(lián)合型又稱并列型復合動詞。 例如:
以“照顧”為例,是由兩個表示“看”這個基本意義復合構成?!癲u:2”是單音節(jié)及物動詞,與漢語中的“看”意義與用法相同;“l(fā)?:2”也表“看”,但 “du:2”在泰語更為常用。兩個意義相近的語素復合后意義只是發(fā)生引申義,用法與組成成分基本相同。壯語中表示“看”的詞有三個,即l?3看、jau?瞧、?au?探,可見與泰語的“du:2看”意義較為相對應的是“l(fā)?3”,且表示泰語中“照顧”這個意義。但這并不表示泰語的復合詞du:2l?:2在壯語中變成了單音節(jié)詞,“l(fā)?3”也可以與意義相近的其他兩個詞兩兩相配成為復合詞,只是“l(fā)?3”放在后面(泰語是放在前面)如:jau?l?3照顧;探望、?au?l?3窺視。同理,壯語這樣的復合動詞意義更為具體,用法不變。
(2)v+n動賓型、n+v主謂型復合動詞
動賓結構是由謂語動詞及其賓語構成,該結構成分之間存在支配與影響的關系如:
表1 文山壯語、泰語復合動詞形式對照表
從以上簡單的例詞可以看出漢、壯、泰的異同之處,表現(xiàn)為“混沌現(xiàn)象”。漢語皆為動賓結構的動詞短語,有的在壯語、泰語中都表現(xiàn)一致如“播種”;有壯語部分例詞與漢語同為動賓結構,而在泰語中表現(xiàn)為主謂結構,如“下雨”;漢語動賓結構短語在文山壯語與泰語中皆為主謂結構,如“打雷”或“刮風:壯語e?m3風pu??吹-泰lom2風r?:?2吹”等。
此外,在文山壯語、泰語中還存在一類動詞,是由形容詞與“心”搭配構成動賓結構的使役動詞短語。如泰語的“堅定kh??1tsai2、厭倦??:n?tsai2、傷 害noi?tsai2”等,詞 中 的“kh??1硬 的、??:n?柔軟的、noi?卑微的”是形容詞,但與“tsai2心”搭配,變成了具有使動意義的動詞,且構成動賓結構;文山壯語中也存在相似的使役動詞短語,構詞的是主謂結構,即“???1”在前,如:???1??n1憐惜、???1tiu1失落,同樣“??n1疼的、tiu1冷的”也是形容詞,合成詞也具有使動意義。
重疊是構成合成詞的又一種方式,其豐富性表現(xiàn)在重疊形式、由基式到重疊式的詞義變化兩大方面,此外也伴隨著一定的語法現(xiàn)象。文山壯語、泰語中不論單音節(jié)還是雙音節(jié)甚至是多音節(jié)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實現(xiàn)不同形式的重疊,呈現(xiàn)了不同詞之間相同的重疊形式,以及同種詞之間不同的重疊形式的。其中在單音節(jié)動詞前后加上與之同聲、同調(diào)而韻母不同的音節(jié)可以實現(xiàn)一定格式的重疊,用以表示動作變化的某種情態(tài)如隨意性、短暫性和反復性等;當原動詞在發(fā)生前后附加、重疊后語法功能也發(fā)生變化[5]。
重疊基式的單音節(jié)動詞如:看、吃、笑、嘗等。在壯泰語中大多都能重疊為AA式,表示反復和嘗試意義;其次表示動賓結構的動詞短語重疊為ABAC式,BC部分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名詞或形容詞;少數(shù)動詞可以重疊為ABAB式,用于特指;此外還有帶有固定詞搭配的ABA式,B一般是固定的某個音節(jié)。
壯泰語單音節(jié)動詞,可直接疊成雙音節(jié)動詞AA式,重疊式與基式中的聲韻調(diào)依然保持一致;在語義色彩上發(fā)生變化。重疊式可以再加上“看”構成表示嘗試的短語,相當于漢語的“vv看”。一般出現(xiàn)在祈使句、命令句當中。
壯泰語區(qū)別在于AA式的基礎上,壯語還存在一些固定的搭配“vla??v”形成ABA式?!發(fā)an?”可以說是一個程度副詞,一般與形容詞搭配表示“很怎么樣”的意思,如:很漂亮ja?3la??ja?3、sa?1la??sa?1很干凈等;當它與動詞構成ABA式的重疊時重疊詞就帶有了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的意思,上述例子就是表示“一直處于一個動作的狀態(tài)”。再一步延伸,還存在固定搭配“??n2V??n2V”形成ABAB式,其中“??n2”是非語素單位,只有與動詞搭配才具有“做著做著”的意思,因此也有“??n2V1??n2V2”即ABAC(BC是兩個不同動作,重疊式表示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相當于漢語的“邊V1邊V2”。上述的??n2V??n2V則表示階段性地做某事,含有“偶爾、時不時”的意味。
壯語動詞AA式衍生出的其他固定搭配,從重疊詞的單位來看,傾向于從詞變成了詞組,甚至是一個短語成分,帶有了修飾成分,附加了語義內(nèi)容。
重疊式與自身結構式存在密切關系[6],復合動詞重疊中偏正結構幾乎沒有的,在動賓、并列結構中居多。泰語復合詞中的動賓結構復合詞重疊更豐富重疊式為ABAC式(BC為名詞),且形成的重疊詞由原來的直意變成隱喻義。如“khua:?1擴hu:1耳khua:?1擴ta:2眼”引申為一個褒義詞時,意為“見多識廣”;引申為貶義詞時意為“兇神惡煞地”。
并列結構的動詞也可以重疊成ABAB式,但這樣的重疊并不像上述所提的重疊較為嚴格。一般是說話人在需要表達想嘗試該動作才會使用重疊,較為隨意、自由。且非所有并列結構的動詞都可以重疊,因為不是所有的動詞對說話人來說都存在可嘗試的可能。如:“thak?tho2紡織”一詞可以根據(jù)說話人的意愿選擇使用重疊,thak?tho2thak?tho2紡織紡織傳達“嘗試做某事”的意義,此時重疊詞就具有嘗試性。而有的不具有需要表達嘗試性則不能重疊如“l(fā)op?l?:n2消失”就不能說lop?lop?l?:n2l?:n2。
而一個動作是否具有可嘗試性與說話人自身感受有關,如果該動作對于說話人是未曾實施過,就帶有可嘗試性如: 動詞“ti:2phim2發(fā)表”對與撰寫該文章作者來說要表達“我想嘗試發(fā)表這篇文章”可以通過該動詞重疊來表示,但對于出版社而言不能使用該動詞重疊,因為對于出版社而言發(fā)表這個動作不具有可嘗試性,即要么發(fā)表,要么不發(fā)表。如:
因此,我們可以說出現(xiàn)在合成詞中能重疊的動詞一般嘗試性,該嘗試性與動詞本身的意義相關,也與說話人相關。
文山壯語與泰語構詞中單純詞、合成詞、復合詞、重疊詞有著同源異流的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單純詞中泰語存在含有特殊音綴/tha?-/的單純動詞。附加式合成動詞中,文山壯語與泰語都有表示動作相互、一起進行的詞綴,泰語是成詞語素“kan2、dui3kan2”,分別對應了壯語中的兩個非成詞語素即“to??-”和“?am?-”,兩個詞綴意義相近;文山壯語“?am?”與泰語的“dui3kan2”標記動作雙方皆是施事者;“kan2”與“to??”標記動作雙方既是施事者,又是受事者。他們在各自的語言中是互補對立存在,在同源語中能找到相同的痕跡。泰語是根據(jù)修飾成分之后的原則“v+kan2,v+dui3kan2”,表示“怎么樣(地)”的意思,這符合修飾成分置后的規(guī)律,與形容詞相同;壯語的to??-與?am?-在動詞之前“to??-+v,?am?-+v”,雖然位置有差別,但也作為修飾成分。復合動詞在文山壯語與泰語中意義一致,只是在組合成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稍有差異,泰語中部分詞的動賓式在文山壯語中表現(xiàn)為主謂式。動詞的重疊表現(xiàn)為同一基式在文山壯語與泰語中可重疊的形式不同,兩者都存在以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為AA式,雙音節(jié)重疊為ABAB式來表示動作的嘗試性、短暫性;文山壯語中有的動詞重疊在重疊式和重疊意義都更為豐富;泰語中還存在有的動詞是否能重疊受說話人的想法和身份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