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 楊莉萍 孫子珺
耐心是一種充滿溫情與關懷,保持情緒穩(wěn)定,愿意為某人或某事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的心理狀態(tài)。耐心有時候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有時候也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方式。然而,現代人越來越缺少耐心,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征,由此帶來許多心理健康問題。
耐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與在校表現。耐心的學生愿意為了長遠目標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有著更好的延遲滿足與自控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抵制誘惑,往往也能獲得更好的成績。[1][2]
耐心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也有著重要作用。當每個學生對自己的關注越來越多,對他人的關心越來越少時,與此同時獲得的來自他人的關懷也會越來越少,生活在這樣一種缺乏耐心、缺少關懷與支持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發(fā)現,耐心的培養(yǎng)能有效增加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系,降低抑郁情緒。[3]因此,培養(yǎng)耐心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耐心分為對人耐心和對事耐心。對人耐心可以通過提高共情能力和情緒穩(wěn)定性進行培養(yǎng),對事耐心可以通過延遲滿足訓練來培養(yǎng)。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耐心意味著以一種溫暖與關懷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愿意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與他人共情。共情是指個體能夠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理解與共享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傾向。國外研究發(fā)現,體驗式的學習是培養(yǎng)共情能力的有效方法。面對可能出現的場景,進行相應的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通過他人的經驗分享進行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共情能力。有研究者以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對中小學生及大學生等群體進行共情訓練,不同群體的共情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人際關系也得到明顯的改善。依據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發(fā)育規(guī)律,在幼兒期即學前教育階段就應該著手對學生進行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耐心狀態(tài)下,學生的情緒往往較為平靜,較少體驗或表現出消極情緒,這提示教育者可以通過干預學生的情緒達到培養(yǎng)耐心的目的。首先,教會學生情緒調節(jié)策略。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是情緒調節(jié)的兩個有效策略。認知重評是以樂觀的態(tài)度重新對壓力進行解釋,不僅可以修復面對壓力時的壞情緒,改變個人的內心感受,還可以改變行為表達。研究表明,經常采取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可以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抑郁癥狀更少,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更高。表達抑制則是一種調節(jié)個體反應的方法,主要表現為抑制正在發(fā)生的消極情緒表達。與認知重評相比,表達抑制通過掩蓋內心感受和壓抑外在情緒表達,降低了消極情緒表達的頻率,但是很難修復內在的消極情緒體驗。[4]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這兩種策略都是情緒調節(jié)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其次,引入冥想訓練穩(wěn)定情緒。研究發(fā)現,冥想對于調節(jié)個體的消極情緒,促進積極情緒效果顯著。[5]學生在冥想過程中,通過不加評判地關注自己的呼吸和姿態(tài),逐漸以積極情緒取代消極情緒。這種方法有助于提高個體的積極情緒,增加廣泛意義上的心理資源,使學生變得更加耐心。[6][7]
延遲滿足是指個體甘愿為了更具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即時滿足的一種決策傾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現出的自我控制能力。[8]延遲滿足往往被認為是耐心的一種表現,對學生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是提高學生耐心的有效措施。[9]
鼓勵學生的前瞻性行為,提高學生對于未來自我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延遲滿足能力,增強學生對待學習的耐心。案例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如出示一則案例:一個小女孩需要存錢購買一輛自行車,但在她存錢的這段時間不斷面臨花錢的誘惑,時光機允許她“前往”不同的未來,觀察不同決策可能帶來的后果。針對這一案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小女孩在不同情況下的感受,并要求他們想象在類似情況下自己的感受。在此過程中,重要的是鼓勵學生思考與討論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鼓勵前瞻性行為。這樣的教育比直接要求或建議學生“耐心一點”有效得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