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東方學校 田秀業(yè)
大部分教師都陷入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僵局,重視對解題策略和思路的講解,而這些內(nèi)容都是教師自己的解題策略,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擁有很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這種精神需求,會導致學生的求知渴望和認知樂趣被消耗殆盡,這是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頭號問題,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guān)鍵。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只要學生最終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無論思路是否與教師給出的思路吻合,都應該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
例如,與“加與減”相關(guān)的應用題:村里有一條路正在鋪瀝青,每天鋪10 米,現(xiàn)在已經(jīng)鋪了3 天,還剩210 米沒有鋪,請問這條馬路一共有多少米?有學生用加法10+10+10 計算出前三天一共鋪了30米,然后再加上沒有鋪的210 米,最后算出結(jié)果為240 米;有學生列出算式:10×3+210=240 米。我相信很多教師都是用后面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這樣更加簡便,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第一位學生計算過程的正確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只要學生能夠?qū)⒆约旱慕忸}思路清晰地表達出來,教師就應當給予學生適當?shù)脑u價和建議,如:“大家都很棒,都把這道題解出來了,有些同學在計算前三天所鋪米數(shù)的時候是用加法,有的是用乘法,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共鋪了10 天、20 天,再用加法計算的話,計算量會不會太大了呢?”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選擇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更易被學生接受。
一個生動的情境往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以更好的學習狀態(tài)進入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新知識內(nèi)容的時候都會采用這種方法,促使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更直觀的理解,但是卻很少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解決問題教學上,促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從而更快速地尋找到解題方法,促使解題效率得到提升。筆者認為,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策略同樣也適用于解決問題教學中,對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有更好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時、分、秒”一課時,在進行這節(jié)知識教學之前,筆者會要求學生回家觀察家里的鐘表,并將鐘表的形狀畫在本子上,在上課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繪圖說一說當時的時間,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相關(guān)知識內(nèi)容的熱情,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探索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找到解題思路。接著,教師為學生出示相應的應用題:爺爺每天早上7:00 都會去老年活動中心運動半個小時,但是今天起來晚了,所以出門時間晚了20 分鐘,請問爺爺今天是什么時間去老年活動中心的呢?通過前面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對鐘表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能夠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式,將時間轉(zhuǎn)化為具體的鐘表圖形,從而快速地找到最終的答案,實現(xiàn)高效解答問題。
解決問題一共分為理清題意、設定解題方法、實際驗算、解決問題四個步驟,所以能否順利地解決問題,弄清楚題目的要求是關(guān)鍵,其直接影響著學生最終的解題結(jié)果。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提取信息、抓住關(guān)鍵條件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找到解題的條件。
例如:體育老師買了30 米的繩子,到家后發(fā)現(xiàn)有10 米不能用,所以只能用剩下的繩子來做跳繩,如果每根繩2 米,那一共可以做多少根跳繩呢?在引導學生實際解題時,教師可以從題目出發(f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道考查減法和除法運算知識的應用題題型,所以要先知道還有多少米可以用來做跳繩,然后弄明白“每根繩子2 米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要把剩下的繩子平均分成2 米一份,可以運用除法。(1)求剩下繩子的長度:30-10=20 米;(2)再求出能做多少根跳繩:20÷2=10 根。通過題意和條件的提取,弄清楚這道題最終考查的內(nèi)容是什么,然后再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解答。這樣循序漸進,學生自然能夠弄清楚這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