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大事記講義》成書考論

2021-12-04 01:18:29
北京社會科學(xué) 2021年7期
關(guān)鍵詞:呂祖謙百官大事記

郭 畑

《宋大事記講義》是南宋后期編成的一部述評北宋九朝歷史的著作,全稱為《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與此書相續(xù)的還有《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述評宋高宗至宋寧宗四朝的南宋歷史,兩書均題為“黃甲省元肇慶府學(xué)教授溫陵呂中講義,省元國學(xué)前進士三山繆烈、嵐皋蔡柄編?!薄jP(guān)于兩書的版本、流傳、作者、成書時間、學(xué)術(shù)價值等等,已有學(xué)者進行過有益的探討,[1]但仍有值得進一步討論的余地。筆者不揣淺陋,盡陳己意,期就教于方家。

一、初作《宋大事記講義》者非呂中

關(guān)于《宋大事記講義》的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曾據(jù)書首劉實甫序語,而以為“是書乃(呂)中平日講論稿本,葉適等為之編次”,[2]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已指出呂中乃淳祐七年(1247)進士,而陳傅良卒于嘉泰三年(1203),葉適卒于嘉定十六年(1223),劉實甫序“蓋謂呂中嘗受業(yè)于陳傅良、葉適之門云爾”,并非陳傅良和葉適師從于呂中。[3]事實上,呂中中第上距葉適離世已有24年之久,呂中應(yīng)該也無緣受業(yè)于陳傅良、葉適之門。又,臺灣文海出版社印行的《宋史資料萃編》第四輯影印清道光年間抄本《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曾在《前言》中誤題為呂祖謙所撰,張其凡教授已辨其非。[4]其后,羅榮貴教授《陳傅良研究》曾認為該書或是陳傅良未脫稿的《皇朝大事記》,[5]但黃慧嫻女士《呂中與〈皇朝大事記〉新探》一文則又力辯當(dāng)是呂中所作。[6]張、黃二文已于呂中事跡考述頗多,其后汪圣鐸教授又有進一步的發(fā)掘,并對繆烈履歷進行了勾勒。[7]然而,如果將該書斷定為呂中所作,則有一些難以解釋的疑點。

據(jù)黃慧嫻女士《呂中與〈皇朝大事記〉新探》一文考論,《講義》當(dāng)成書于端平元年(1234)到淳祐七年之間,但《四庫全書》二十三卷本和道光二十四卷抄本書首均有劉實甫序文一篇,云:

予頃游膠庠,有同舍示一編書,曰:“此止齋、水心之徒,以其師講貫之素,發(fā)明我朝圣君賢相之心,所以措之事業(yè)垂億萬年無疆之休者,其概可見也。”是書年以記大事,一朝之事類之,隨朝分類,隨事通釋,考求源委,顯微闡幽,言近而指遠也?!瓡琳堃钥惕?,且求序之,因書于首編如此?!镜v丁未(七年)上元前一日,廸功郎前興國軍軍學(xué)教授劉實甫序。[8]

劉氏所述該書體例與兩部《大事記講義》完全相合,又言得之于同舍,且為陳傅良、葉適“之徒,以其師講貫之素”編纂而成,則該書在此之前應(yīng)該已經(jīng)有所流傳。

然而,四卷本《皇朝中興大事記》附錄明黃虞稷手跋云:“(呂)中字時可,晉江人。淳祐七年廷對第六人,教授肇慶府?!盵9]是則呂中當(dāng)系淳祐七年進士?!端问贰だ碜诩o》載,淳祐七年“六月癸巳,賜禮部進士張淵微以下五百二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10]可見呂中進士中第當(dāng)在淳祐七年六月,其除肇慶府學(xué)教授當(dāng)更晚,但是劉實甫序則早于正月十四日業(yè)已寫就,如何解釋這一矛盾呢?二十四卷本《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在目錄后有一段按語云:“呂府教授,舊游癢序,慣熟國史,因作監(jiān)本《資治鑒》,摘其切于大綱者,分為門類,集為講義,場屋中用之,如庖丁解牛,不勞余刃。昨已刊行,取信于天下學(xué)者有年矣。今來舊板漫滅,有妨被覽,是用重加整頓,正其差舛,補其疏略,命工繡梓,整然一新,視原本大有徑庭,所謂愈出而愈奇者。”張其凡教授《呂中與〈大事記講義〉》一文因而認為該書流傳是在呂中及第之前,且已頗具影響,而后世所見版本則是在呂中及第后重加編校、再行刻印的,[4]黃慧嫻女士《呂中與〈皇朝大事記〉新探》一文亦同其說。[6]

不過,細繹上述“呂府教授,舊游癢序,慣熟國史,因作監(jiān)本《資治鑒》”這段按語,可知呂中所作《資治鑒》乃是所謂“監(jiān)本”,如果其時呂中尚未及第,他怎么可能作監(jiān)本書籍呢?張其凡教授《呂中與〈大事記講義〉》一文結(jié)合黃虞稷跋語、乾隆《泉州府志·宋列傳三》、清李清馥《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秘書呂時可先生中》(錄自《閩書》)梳理出呂中的簡歷如下:淳祐七年進士,廷對第六人,授肇慶府學(xué)教授;除國史實錄院檢閱;歷沂靖惠王府諸王官大小學(xué)教授;遷國子監(jiān)丞兼崇政殿說書;以兄卒歸,明年以秘書郎召,徙汀州;景定(1260-1264)中復(fù)舊官,主管成都玉局觀,卒。[4]由此可見,呂中“作監(jiān)本《資治鑒》,摘其切于大綱者,分為門類,集為講義”,應(yīng)該是其履任國子監(jiān)丞兼崇政殿說書之時。他此前又任過國史實錄院檢閱,也有機會進行史書修撰的資料儲備。

如果參考劉實甫、繆烈之履歷,則更加可疑。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載劉實甫乃江西廬陵人,于紹定元年(1228)中解試,后又于淳祐四年中留夢炎榜進士。[11]如果從科舉應(yīng)試的角度看,書坊于淳祐七年初請劉氏作序,當(dāng)是因其乃淳祐四年新科進士之故,其目的不外乎宣傳此書有已試之效;而其出售此書的主要對象,則顯然是準備參加該年省試、殿試的舉子。此外,據(jù)《文獻通考·選舉考五》載:“嘉熙二年(1238),進士四百二十二人,省元繆烈,狀元周坦。”[12]是則所題“省元國學(xué)前進士三山繆烈”并非隨意附會。然而,繆氏早于嘉熙二年即已中第,較呂中早三屆,較劉實甫亦尚早兩屆,書坊請一個早已中第的省元來編校一個尚未及第的呂中所撰的場屋之書,又請一個普通新科進士劉實甫作序,應(yīng)當(dāng)不大可能。

事實上,書坊于淳祐七年準備刊刻此書,最重要的背景可能是政治局勢的變化。該書對王安石和南宋權(quán)臣極度憤怒,矛頭屢屢直接指向史彌遠,《中興大事記講義·統(tǒng)論》認為南宋“一切不如昔。而南渡以來,所持以立國者,紀綱在也”,然而,“奈何一壞于紹興之(秦)檜,再壞于開禧之韓(侂胄),三壞于嘉定之史(彌遠),而紀綱掃地”。[13]淳祐四年九月,史嵩之父史彌忠死去,但隨后即有復(fù)起史嵩之之制,這引起以太學(xué)生群體為代表的清議勢力的激烈反對。其后,是否復(fù)起史嵩之的斗爭直到淳祐六年年底方才定論,是年十二月,宋理宗“許”史嵩之致仕,且以御筆表明“朕意已白”。隨后的淳祐七年正月初一日,更下詔明示說:“史嵩之俾致其事,以示朕決不復(fù)用之意,其于正邪忠佞之分,豈不明白?!盵14]有了這一背景,加之是年將有省試,便可理解書坊為何急忙于淳祐七年正月就準備刊刻此書了(劉實甫序作于正月十四日)。

而在淳祐七年之前,該書大概已經(jīng)在太學(xué)生中流傳有時?!吨信d大事記講義·統(tǒng)論》最后說:“掃地而更新之,其不在今日乎?”[15]則其成書似應(yīng)在端平元年或稍后。而劉實甫云得之于“同舍”,則劉實甫也是太學(xué)生,實際上,他還是當(dāng)時太學(xué)生中的佼佼者。周密《齊東野語·巴陵本末》記嘉熙元年火災(zāi)后出現(xiàn)輿論爭執(zhí),“太、武學(xué)生劉實甫等二百余人,相率上書”,[16]而據(jù)《咸淳臨安志》,劉實甫淳祐四年時已是“舉錄”,[17]則劉實甫乃是其時太學(xué)生中很有影響的人物,這應(yīng)該才是書坊請他作序的主要原因。而編校此書的繆烈、蔡柄二人,蔡柄不詳,但繆烈乃“省元國學(xué)前進士”,顯然也曾是太學(xué)生,且《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撫漕繆允成先生烈》引《閩書》云:“繆烈,字允成,福安人。嗜學(xué)孝親,上舍、省試皆第一,舉進士,添差福州教授。”[18]可見繆烈不僅省試奪魁,而且同樣是太學(xué)生中的佼佼者,蔡柄很可能也同是太學(xué)生。該書之所以名為《講義》,很可能與其長期在監(jiān)學(xué)中流傳有關(guān),而呂中后來作“監(jiān)本”,或也是出于方便國子監(jiān)教學(xué)的考慮。又,南宋太學(xué)生乃是最具代表性的清議群體,該書筆指權(quán)臣的政治傾向,也正與太學(xué)生的思想需求相合。

總之,劉實甫所序之本應(yīng)該不是呂中所作,而所謂“黃甲省元肇慶府學(xué)教授溫陵呂中講義”,明顯是后來翻刻或新刻本所加。并且,淳祐七年省元并非呂中,而是后來更有名望的馬廷鸞,[12]馬廷鸞暮年也仿呂祖謙《大事記》體例而作有《讀史旬編》一書(詳后)。綜合來看,題有“呂中講義”之本的翻刻或新刻時間應(yīng)該離淳祐七年已經(jīng)較遠,刊刻者對呂中履歷似也比較陌生。而繆烈、蔡柄所編校、劉實甫所序之書,應(yīng)成于呂中“講義”之前,當(dāng)是呂中“講義”所本。

二、《宋大事記講義》的成書淵源

兩部《大事記講義》貫通兩宋十三朝,且總體上紀事通暢,議論博洽,但又極為簡明,應(yīng)該不是直接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大部頭史書或者實錄、國史中剪裁而來,而是有所淵源的。

劉實甫序說該書乃陳傅良、葉適“之徒,以其師講貫之素”編纂而成,羅榮貴教授也曾認為《宋大事記講義》或是陳傅良未脫稿的《皇朝大事記》,其主要依據(jù)是曹叔遠、王瓚為陳傅良《止齋集》所作的《序》。曹叔遠嘉定元年《序》云:“(陳傅良)未脫稿則有《詩訓(xùn)義》《周漢以來兵制》《皇朝大事記》《皇朝百官公卿拜罷譜》《皇朝財賦兵防秩官志稿》,別自為編,附識其目,庸熄淆亂?!碑?dāng)是親手整理其師遺著所見,其后明朝王瓚應(yīng)是本自曹叔遠。[19]

值得注意的是,陳傅良最重要的弟子蔡幼學(xué)也有述論宋朝歷史的《大事記》。葉適撰蔡幼學(xué)《墓志銘》云:“(蔡幼學(xué))惟于國史研貫專一,朱墨義類,刊潤齊整,各就書法。為《續(xù)司馬公卿百官表》《年歷大事記》《備志》《辨疑》《編年政要》《列傳舉要》等百余篇,今代之完書也。”[20]是則蔡幼學(xué)諸書當(dāng)是承續(xù)司馬光。司馬光《稽古錄》進表云:“由三晉開國,迄于顯德之末造,臣既具之于《歷年圖》;自六合為宋,接于熙寧之元,臣又著之于《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悉從論纂,皆有依憑?!盵21]其《稽古錄》《歷年圖》《百官公卿表》是一個簡要編年體史書的系列,分述不同時段,而《百官公卿表》敘述宋初至于宋英宗治平的本朝史。又,司馬光《乞令校定資治通鑒所寫稽古錄札子》云:“臣又于神宗皇帝時受詔修《國朝百官公卿表》,臣依司馬遷法,自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各記大事于上方。書成上之?!盵22]《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包含大事記、相位、將位、御史大夫等四個部分,司馬光《表》采用了這一體例,而沒有采用《漢書·百官公卿表》僅書拜罷的體例。因此,司馬光《表》后來又被改造成《百官公卿表大事記》一書,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即屢引作《百官表大事記》。《百官公卿表大事記》因已不再具有“表”的形式,而成為與《稽古錄》和《歷年圖》(也被改造為《歷代累年》等書)相同體例的簡要編年體史書,三書因而經(jīng)常合集,總稱《稽古錄》,《郡齋讀書志》說《稽古錄》“起自三皇,止本朝英宗治平末”,[23]顯然就已是三書的合集。因此,葉適所說蔡幼學(xué)“《續(xù)司馬公卿百官表》”應(yīng)是指其《續(xù)百官公卿表》(見下文),而續(xù)《年歷大事記》應(yīng)是指接續(xù)《歷年圖》的趙宋本朝《大事記》,兩書雖然在內(nèi)容上有所關(guān)聯(lián)甚至重合,但應(yīng)是兩部各自成書的著作,否則葉適沒有必要在“續(xù)司馬公卿百官表”后加上“年歷”二字。

然而,蔡幼學(xué)之《大事記》與陳傅良未脫稿的《大事記》有沒有繼承性呢?《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二十四》錄蔡幼學(xué)《國史編年政要》四十卷、《國朝實錄列傳舉要》十二卷、《皇朝宰輔拜罷錄》一卷、《續(xù)百官公卿表》二十卷、《質(zhì)疑》十卷,并引《中興藝文志》之語云:

蔡幼學(xué)撰。幼學(xué)采國史、實錄等書,為《國朝編年政要》以擬紀,起建隆訖靖康。又為《國朝實錄列傳》以擬傳,起國初止神宗朝。又為《宰輔拜罷錄》,起建隆盡紹熙,年經(jīng)而兩官緯之,又以司馬光《百官公卿表》起建隆訖治平,乃為《續(xù)表》,終紹熙,經(jīng)緯如《宰輔圖》,上方書年,記大事,下列官,詳記除、罷、遷、卒月日,而大事止及靖康,后未及錄,以擬表。又為《備志》以擬志,而未成。[24]

可見蔡幼學(xué)幾乎遍撰趙宋一代的紀、傳、表、志,真是近乎葉適所說的“今代之完書”,只是《備志》未成。由此,曹叔遠所說陳傅良未脫稿的《皇朝大事記》《皇朝百官公卿拜罷譜》《皇朝財賦兵防秩官志稿》等幾部本朝史,全都可以在蔡幼學(xué)的著作中找到對應(yīng)的部分,蔡幼學(xué)顯然是在繼續(xù)完成陳傅良的未竟之業(yè)。

又,蔡幼學(xué)《大事記》和《續(xù)百官公卿表》雖已不存,但魏了翁《續(xù)表序》述其“摘大事以附年歷,即熙、豐、祐、圣、崇、觀、政、宣之事以為經(jīng)”,[25]上引《中興藝文志》也說《續(xù)表》“上方書年,記大事,下列官,詳記除、罷、遷、卒月日”,則與《史記·將相名臣年表》大體相似,應(yīng)是沿襲司馬光《表》的體例而來。《大事記》既然是由《表》所衍生,體例、內(nèi)容應(yīng)大致相同,只是不以“表”的形式呈現(xiàn)。事實上,陳傅良也曾實踐過這一體例,其《嘉邸進讀藝祖通鑒節(jié)略(即《建隆編》)序》云:“今略依漢司馬遷《年表大事記》、溫公司馬光《稽古録》,與燾《舉要》,撮取其要,系以年月,其上譜將相大臣除罷,而記其政事因革于下方?!盵26]可見該書不僅同樣記述百官拜罷和政治大事,而且形式上也和兩《表》大致相同,只是將“大事記”的部分挪到了百官拜罷的下方?!督【帯穬H及宋太祖一朝,其《皇朝大事記》當(dāng)是《建隆編》的續(xù)作,體例自應(yīng)相同。

此外,蔡幼學(xué)著作雖多,但特點不在于詳博而在于簡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光《表》已有十五卷,[27]其后李燾更曾擴充至一百四十五卷之多,且僅止于宋徽宗宣和,[28]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卷,而蔡幼學(xué)四子蔡范更有《宋通志》多達千余卷,[29]應(yīng)是承續(xù)其父而撰,可見蔡氏詳博之力在于制度。然而,陳傅良《建隆編》也只有一卷,[30]其意同樣在于簡要而非詳博。

總之,蔡幼學(xué)作宋朝《大事記》的撰作動機、著作體例,應(yīng)該都與陳傅良的影響有關(guān)。蔡幼學(xué)作《大事記》,當(dāng)是意欲完成其師未竟的《皇朝大事記》。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事記”作為一種史學(xué)體例乃至?xí)}名并不常見。檢《隋書·經(jīng)籍志》,僅記有隋時已經(jīng)亡佚的《魏氏大事》三卷、范汪《尚書大事》二十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也都僅錄《尚書大事》而已,且屬史部故事類,并非編年體的“大事記”。檢《直齋書錄解題》,史部編年類著錄有至今仍傳的呂祖謙《大事記》《解題》《通釋》,以及李燾《思陵大事記》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記》二卷,[31]《文獻通考》沿之。[32]王應(yīng)麟《玉海》于呂祖謙《大事記》諸書下著錄了“呂中《皇朝大事記》”。[33]此外,諸家著錄的《百官公卿表》也僅有前述司馬光、李燾和蔡幼學(xué)三家。以此來看,本文討論的兩部《大事記講義》之所以以“大事記”為名,應(yīng)與其淵源自陳傅良和蔡幼學(xué)的《大事記》有關(guān)。然而,為何蔡幼學(xué)《大事記》不見目錄書著錄呢?《大事記》本就衍生自《百官公卿表》,諸家既已著錄其《續(xù)表》,便不再著錄其《大事記》,正如諸家大多僅著錄司馬光《表》,并不著錄其《大事記》。

蔡幼學(xué)的著作在當(dāng)時頗有流傳和影響,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的“引用諸書”就包括了蔡幼學(xué)《十朝政要》,[34]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王應(yīng)麟《玉?!?、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也都著錄了蔡幼學(xué)的著作。不僅如此,蔡幼學(xué)的一些著作在其身后似乎還有人進行補充和擴展,蔡范即將其父《備志》完成為《宋通志》;又如《中興藝文志》說《國朝編年政要》起建隆訖靖康,但陳均《備要》則記作《十朝政要》,顯然多出了宋高宗一朝;《直齋書錄解題》說《續(xù)表》起熙寧至靖康,[30]但《中興藝文志》則說“終紹熙”,魏了翁《序》也說“自治平以訖紹熙”。[25]

總之,兩部《大事記講義》所本的《大事記》應(yīng)是與陳傅良和蔡幼學(xué)所著的《大事記》有所淵源的。今本《皇朝大事記講義》卷三《太祖皇帝·籍禁兵、正軍法》條正文部分“建隆中……不復(fù)戍役矣”一段,與《群書考索續(xù)集》所引《建隆編》文字基本相同,[35]而條下講義所引“陳平甫曰”一段,[36]實際上也完全來自于陳傅良《赴桂陽軍擬事奏札子三》。[37]蔡幼學(xué)是陳傅良最重要的弟子,又較葉適晚生四年,都是永嘉人,劉實甫記同舍生“止齋、水心之徒”之語,的確是有所依據(jù)的。汪圣鐸教授曾指出,《講義》的程朱理學(xué)立場并不純正。[7]既然《講義》所本之《大事記》出自永嘉學(xué)派,則這個疑惑便可以釋然了。

三、《宋大事記講義》的成書過程

通過他書的引用,還可以勾勒出一些從《大事記》至《講義》以至于呂中《講義》的演變痕跡?!独m(xù)修四庫全書》殘本《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全都引作“《大事記》曰”,最為統(tǒng)一。《續(xù)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卷一引作“《中興大事記》曰”,但從卷八宋孝宗朝開始全都引作“呂中曰”?!端问啡摹烽g作“《大事記》曰”“《講義》曰”“呂中曰”。四庫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注文所引最為混亂。王瑞來教授曾指出,《續(xù)宋通鑒》卷一所引“《中興大事記》曰”實際上是在摘錄《要錄》注文時抄引的,《要錄》所引并非四庫館臣輯錄該書時所增入。[38]如此,則《要錄》注文原本應(yīng)該都是作“《中興大事記》曰”,其實是頗為統(tǒng)一的。但四庫館臣輯錄《要錄》時,因為認定呂中即是《(中興)大事記》的作者,所以絕大多數(shù)都加上了“呂中”,但也有疏漏未加者;而《中興圣政》本來全都引作“《大事記》曰”,結(jié)果也被改成了 “呂中《大事記》”和“呂中《講義》”曰。因此,《中興圣政》和《要錄》二書的附注原本并沒有將《大事記》的作者表述為呂中。又,《宋史全文》插引的“《講義》曰”貫穿至于宋寧宗朝,但“《大事記》曰”卻截止于宋孝宗朝。結(jié)合來看,筆者懷疑諸書所引的《(中興)大事記》實際上就是截止于宋孝宗朝。而蔡幼學(xué)《續(xù)百官公卿表》完成到了宋孝宗朝,因此,諸書所引之《(中興)大事記》,很可能就是蔡幼學(xué)《大事記》,至少應(yīng)是本自蔡幼學(xué)《大事記》。

又,《宋史全文》分別作“《大事記》曰”“《講義》曰”“呂中曰”,可能并非粗疏所致?!端问啡摹肪硭挠屑纫皡沃性弧庇忠啊洞笫掠洝吩弧闭?,[39]卷十有既引“呂中曰”又引“《講義》曰”者,[40]兩處所引“呂中曰”能在今本《講義》中找到對應(yīng)的文字,[41-42]但卷四處“《大事記》曰”、卷十處“《講義》曰”卻消失不見。通過這兩處樣本,正好可以管窺《大事記》《講義》和“呂中曰”的不同之處。

《宋史全文》卷四《宋太宗二》:

呂中曰:趙中令欲決大事,則讀《論語》一書至終日?!ト酥裕溆幸嬗谌艘踩绱?。……書惟在人善用耳。

《大事記》曰:諫北伐一疏,有以沮貪功之輩;論彗星一疏,有以破諂諛之言。而以上親決庶獄,察見隱微,相率稱賀,則近于諛。令李符告廷美怨望,則近于訐矣。然能推呂蒙正之晚輩,稱呂端之為臺輔器,皆得其用。……[39]

此處“呂中曰”和《大事記》雖然都涉及趙普,但議論重點和人物評價大不相同。又,《宋史全文》卷三《宋太宗一》另引了一段“呂中曰”,與《大事記》所論在內(nèi)容上更為接近,云:“趙普之再入相也,與乾德之初入相不同。蓋太祖規(guī)模廣大,故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任事。太宗規(guī)模繁密,故普不免遠嫌疑、存形跡,而救過之不暇。然以元老重望而推蒙正之晚輩、呂端之臺輔器,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此所以保我子孫黎民歟?!盵41][43]這段評論明顯是從“《大事記》曰”衍生出來的,但其對趙普毫無批評之意,還以“太宗規(guī)模繁密”為其開脫。在呂中的評論中,趙普已儼然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賢相了,與《大事記》的評論頗為抵牾。明乎此,則《大事記》的這段評論在傳世本《大事記講義》中被刪節(jié)也就不足為怪了。

又,《宋史全文》卷十《宋英宗》:

呂中曰:……曰張公、司馬公之慮誠是矣,而韓公亦未可深貶也?!妒尽分?,公蓋誦之久矣,彼誠見漢、唐調(diào)發(fā)之弊,故欲收拾強悍者養(yǎng)以為兵,則良民可以保其相聚之樂。公之慮及此,又安得以一時之見盡非之哉。

《講義》曰:刺義勇有議,溫公曰:“陜西之民已刺保捷,既斂農(nóng)民之粟帛以贍軍,又籍農(nóng)民之身以為兵,運糧戍邊,恐重為民害。”韓公又曰:“唐置府兵最為近古,今之義勇即唐府兵,收拾強悍以養(yǎng)為兵,則良民可以保相聚之樂?!狈乔螽愐玻嗤試聻槟疃?。[40]

此處“呂中曰”顯然是對“《講義》曰”的進一步詳細解釋。今本《講義》中,此條在卷一三《英宗皇帝·募民兵》條下,該條正文述及司馬光和韓琦關(guān)于刺義勇的爭辯,且在條末云:“其后十年,義勇運糧戍邊,卒以為常,如光之言矣。”[44]則更為稱賞司馬光而對韓琦有所貶抑。由此,《講義》曰“非求異也,亦同以國事為念耳”云云,明顯是對正文貶韓琦尊司馬光的調(diào)和;而呂中曰“安得以一時之見盡非之哉”云云,則進一步為韓琦辯護。因此,后來整理刊刻《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時,便干脆省去了“《講義》曰”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

通過對以上兩個樣本的分析,可以看到《講義》確實是對《大事記》的講論,而呂中又對《講義》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但因為三者之間或有詳略不同,或者觀點各異,所以后來書坊整理匯刻三書于一體為《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時,為了保持全書的統(tǒng)一性而作了一些刪節(jié),且將保留的所有評論全都刪去出處,使其看起來如出一手??傊端问啡摹匪洞笫掠洝贰吨v義》和“呂中曰”其實是各有出處的,汪圣鐸教授說《宋史全文》“撰者的寫作態(tài)度還是嚴肅認真的”,[45]在此也可以得到印證。

由此,劉實甫所序定非“呂中講義”之本,而應(yīng)是最初的《大事記講義》。諸本既云繆烈、蔡柄編校,則該書首次編校成書而進行刊刻之功,當(dāng)歸之二人才是。只是具體由誰講義,則因缺乏線索而待考。該本《講義》以蔡幼學(xué)《大事記》為基礎(chǔ),但對其作過大量刪節(jié),只保留了編撰者所要講解的部分。又因為蔡幼學(xué)《大事記》僅止于宋孝宗朝,編撰者又增補了光宗、寧宗兩朝,所以《宋史全文》于此兩朝全都引作“《講義》曰”而不再有“《大事記》曰”。筆者懷疑編撰者整合了部分蔡幼學(xué)《國朝編年政要》和《國朝實錄列傳》的內(nèi)容置于其中,但無明確證據(jù),只能存疑。

大概呂中在任肇慶府學(xué)教授乃至國子監(jiān)丞等教授之職時,因取劉實甫序本《大事記講義》為教材,所以對其作了進一步的申論、解釋。《宋史·藝文志》著錄“呂中《國朝治跡要略》十四卷”,[46]這與明藍格抄本《皇朝大事記》九卷、《皇朝中興大事記》四卷很是接近,而前引呂中“作監(jiān)本《資治鑒》”云云,大概緣于國子監(jiān)不會刊刻個人講義之類的書籍,所以呂中刪略了“講義”部分而僅保留了“大事記”部分。由于呂中對原有《大事記講義》進行過很多補充,又將其刪削后在國子監(jiān)進行過刊刻,而原本蔡幼學(xué)《大事記》已經(jīng)被進行過重大改造,劉實甫序本《講義》又作者不彰,故而后來坊間整理刊刻此書時,多題為“呂中講義”,這其實也是部分符合實際情況的。但后來他書引用時,則未及明辨而受其影響,時常一概歸諸呂中,如《續(xù)宋通鑒》從卷八宋孝宗朝開始,便全都引作“呂中曰”。

由于兩部《講義》頗有翻刻,而在翻刻過程中,又有進一步的內(nèi)容調(diào)整和刪削、增補,前引“重加整頓,正其差舛,補其疏略,命工繡梓,整然一新,視原本大有徑庭,所謂愈出而愈奇者”云云,雖有宣傳新刻的目的,但也著實反映出對全書進行過重大改動。又,《宋史全文》宋理宗部分仍有三條入元后增補的“《講義》曰”,[47]也可以證明書坊翻刻時的確有過改動。需要指出的是,《宋史全文》所引部分“呂中曰”,也不見于今本《講義》,似乎書坊匯集刊刻時所刪略者同樣也涉及呂中講義的部分。

總之,兩部《講義》刪節(jié)了原本《大事記》的大量內(nèi)容,應(yīng)該還調(diào)整過內(nèi)容順序、增加了各條題名。《大事記》本應(yīng)是按時間先后進行敘述的,但《講義》雖然總體上是以時間先后為序,然而條目之間卻并非嚴格依照時間順序,這應(yīng)是為了講解方便而對內(nèi)容進行過分類整理之故。在分類整理的基礎(chǔ)上,可能為便于翻閱,便在每個部分內(nèi)容之上增寫了條目名。但因裁剪拼湊各條目內(nèi)容和增寫題名甚至增補內(nèi)容時,編刻者并不審慎,所以在今本《講義》中不時出現(xiàn)條目內(nèi)容并非條目名可以完全概括的情況,如卷九宋仁宗朝《給事中、起居舍人》條,竟有“蘇洵試校書”這樣與條目名完全無關(guān)的一事。[48]因為《講義》成書過程復(fù)雜,流傳過程中又不斷出現(xiàn)改動,以致于該書在史學(xué)書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其間詳略不一,條目重出,書張栻、呂祖謙卒而不書朱熹卒,書朱熹謚文又不書張栻、呂祖謙定謚。

四、呂祖謙《大事記》的影響

宋代史學(xué)在《資治通鑒》的巨大影響下,派生了諸多新的史學(xué)體例,其中也包括一些新的編年體變例,而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所創(chuàng)的綱目體影響尤大。相形之下,以年表為基礎(chǔ)而發(fā)展起來的“大事記”體例卻很少引起古今學(xué)者的注意?!妒酚洝⑾嗝寄瓯怼妨杏小按笫掠洝保稘h書·百官公卿表》已無,此后諸史連“表”也不作,直到歐陽修撰《新唐書》才重新作“表”,但其《宰相表》更仿《漢書》,僅是宰輔拜罷記錄而已,其后司馬光《百官公卿表》方才重新在官員拜罷之外增加“大事記”的部分。李燾續(xù)作《表》一百四十二卷,體量已近司馬光《表》十倍,則未免太過詳博而顯得繁瑣。后來陳傅良未完成的《皇朝百官公卿拜罷譜》和蔡幼學(xué)《續(xù)表》,都沒有繼續(xù)李燾詳博繁瑣的路子,而是向司馬光以簡要為主的路子回歸。

陳傅良、蔡幼學(xué)的這一轉(zhuǎn)向,以及后來兩部《大事記講義》的撰作,應(yīng)與呂祖謙及其《大事記》的影響有關(guān)。《資治通鑒》卷帙浩繁,讀之難得要領(lǐng),所以司馬光自己即曾作過《舉要》,其后不斷出現(xiàn)節(jié)略《通鑒》之書,呂祖謙也曾作過詳節(jié)。司馬光又有《稽古錄》《歷年圖》《百官公卿表大事記》這一系列的極簡編年史,全系綱領(lǐng),又未免太略。呂祖謙作《大事記》《通釋》《解題》,很好地解決了這一詳博繁難與綱領(lǐng)簡略的矛盾。呂祖謙說:“《大事記》者,列其事之目而已,無所褒貶抑揚也。熟復(fù)乎《通釋》之所載,則其統(tǒng)紀可考矣。《解題》蓋為始學(xué)者設(shè),所載皆職分之所當(dāng)知。”呂祖謙《大事記》主要借鑒了《史記·將相名臣年表》的簡要編年,記事極其精要,且“無所褒貶抑揚”,所謂是書“之目也”。呂祖謙將《大事記》的思想闡發(fā)單獨放在《通釋》之中,所謂“是書之總也”;又將《大事記》條目詳博考評的部分單獨著之《解題》之中,所謂“是書之傳也”。三書各有功能,又互相配合,《大事記》便于省覽綱要,《解題》利于史事考評,《通釋》不廢思想闡發(fā),真所謂“名襲遷《史》,體備編年,包舉廣而興寄深”,是一種很好的著史體例。[49]

陳傅良和蔡幼學(xué)作宋朝《大事記》,應(yīng)是受到了呂祖謙的影響。呂祖謙在當(dāng)時很富盛名,又于乾道八年(1172)為省試考官,淳熙五年(1178)為殿試官,學(xué)術(shù)思想影響極大,于陳傅良、蔡幼學(xué)、葉適、陸九齡、陸九淵等名士都有識拔之恩,蔡幼學(xué)即是乾道八年省元。[50]點校本《溫州經(jīng)籍志》引述陳昉《蔡范行狀》云:“《國朝通志》……條例由文懿公(蔡幼學(xué))從中書舍人陳公傅良游,同在上庠,得之于太史呂公祖謙公所?!盵29]《宋通志》如此,《皇朝大事記》應(yīng)也不例外,陳傅良《建隆編》“隨事考訂,并及累朝始末”,[30]蔡幼學(xué)于《大事記》外另有擬紀的《政要》和擬傳的《舉要》,其實都類似“大事記”和“解題”的分別。其后,《大事記講義》在形式上則更加接近呂祖謙《大事記》,其主體為《大事記》,《統(tǒng)論》似《通釋》,《講義》似《解題》。[51]

此外,有的學(xué)者認為,“呂祖謙之后的浙東學(xué)者也傾向于司馬遷那種通古今之變的史學(xué),但他們沒有為呂祖謙繼續(xù)完成《大事記》”。[52]但是,據(jù)孫德之《進續(xù)大事記表》,其《續(xù)大事記》“起漢武征和之世,迄后周顯德之終,約計千五十年,通為書一百卷”,又將“續(xù)呂祖謙《大事記》并《解題》各七十七卷,作一百帙,用黃羅夾復(fù)封全,謹隨表上進”。[53]孫德之是金華東陽人,可見在明朝王祎撰《大事記續(xù)編》之前,南宋末年已經(jīng)有金華后學(xué)續(xù)完過《大事記》。此外,馬廷鸞也曾“本康節(jié)邵氏《經(jīng)世紀年圖》、朱文公《通鑒綱目》,略仿呂氏義例,而為《讀史旬編》”,據(jù)馬氏《自序》,該書“列事目于前,朱公之《綱目》是也。述《解題》于后,效東萊《大事記》?!蓵祝浴锻ㄕf》數(shù)條,論作史之源流”。[54]實際上也是整體模仿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和《通釋》。而“巧合”的是,孫德之是嘉熙二年進士,與編?!洞笫掠浿v義》的省元繆烈乃同年,而呂中又與省元馬廷鸞同年,諸人諸書之間是否有所因緣,也有待考索。

總之,呂祖謙《大事記》在南宋中、后期還是有一定影響的。然而,元明時期的主流史學(xué)趨勢乃是普及和教化,在這一點上,“善惡自見”的《大事記》明顯不及朱熹明示褒貶的《資治通鑒綱目》。與宋元以來形成的《綱目》熱相比,“大事記”體例顯得冷清很多。至清代,則考史之風(fēng)特盛而又不好著史。緣此,呂祖謙《大事記》對后世史學(xué)的影響甚微,除了元末明初的金華后學(xué)義烏王祎撰《大事記續(xù)編》七十七卷,勉強完成了呂祖謙的撰寫計劃外,很少再有依據(jù)《大事記》體例而撰寫的史學(xué)著作。

猜你喜歡
呂祖謙百官大事記
大事記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xué)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青菜豆腐到火鍋, 就是皇子之間的距離
一月大事記
一月大事記(2019年2月1日~2月28日)
細節(jié)
呂祖謙的治學(xué)與為官之道
人民周刊(2018年23期)2018-02-22 03:09:28
會感恩的小狗
從鵝湖之會看呂祖謙的理學(xué)之功
熱火朝天迎金秋
永新县| 牡丹江市| 四平市| 公主岭市| 西青区| 连平县| 且末县| 巩义市| 柞水县| 南宫市| 本溪市| 诏安县| 惠来县| 左贡县| 柯坪县| 磴口县| 朝阳市| 多伦县| 务川| 洛浦县| 宜兰市| 勐海县| 益阳市| 梁山县| 澎湖县| 宜章县| 锡林郭勒盟| 萝北县| 嘉峪关市| 班玛县| 睢宁县| 揭西县| 南和县| 胶州市| 张掖市| 桦甸市| 福清市| 平和县| 沁源县| 西安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