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才華
(山西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936年,鐘敬文首次提出了“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名稱,其核心內容主要以民間文學為本位,探討特點、起源、發(fā)展、功能等內容[1]8。在民俗學學科發(fā)展過程中,民間文藝的研究范疇逐步擴大,眾多學者都對民間文藝學做了深入的討論,進一步將民間文藝學分為民間文學基本原理、傳承學、分類學、體裁學、美學、信息學以及民間文藝史學、搜集整理方法論等八大部分,將民間文藝學進一步系統(tǒng)化、理論化[2]1。此外,“民間文藝”作為搜集整理的工作方法,始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搜集、整理與研究并行的民族民間文藝工作方法,即“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承擔了民間文藝的普查和調研工作,先后組織實施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1)1981年12月29日至1982年1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上動議編輯一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歌、民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1984年5月28日,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發(fā)布了“關于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的通知”文件。1986年5月,全國藝術學科規(guī)劃領導小組組長周巍峙宣布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與其他七套藝術集成志書并列成為“十套文藝集成志書”。從此,民間文學集成統(tǒng)歸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領導,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組織實施和負責編審工作。參見:萬建中.《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學術價值的認定與把握[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84-88.、“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該工程用文字及錄音、攝影、攝像等現代技術記錄中國民間文化,實施以縣為單位的中國民俗志調查和出版,全面調查、登記與出版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拍攝與制作中國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建立中國民俗圖文資料數據庫等。參見李曉林,賈天粒.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J].中國民族,2003(5):4.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3)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由中國文聯總負責,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組織實施。《大系》出版工程包含十二個門類,包含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長詩、說唱、小戲、諺語、謎語、俗語、理論等。參見侯仰軍.保存鮮活記憶 傳承優(yōu)秀文化——中國文聯在京召開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座談會[J].民間文化論壇,2017(2):123-125.等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完成了大量資料搜集整理、內容分類登記以及檔案化保存等工作。這些學科史經驗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民間文藝和民族國家話語的理論面向,使得中國民間文藝學的發(fā)展,呈現出“民間文藝”一直和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路徑,體現了人民創(chuàng)造、人民文藝的時代特點,為新時代中國民間文藝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了厚實的社會基礎。
民間文藝泛指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傳承的口頭文學和文藝,現在也包括廣義上的民間工藝美術等內容。民間文藝學可劃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民間+文藝學”;二是“民間文藝+學”。第一種形式可以看作是民間文藝學的狹義概念,即民間文藝學是一種特殊文藝學,以民間文學為研究對象,以文學本位來界定,可以說是文學化概念;第二種形式可以看作是民間文藝學的廣義概念,以民間文藝為研究對象,以文化本位來界定,也可以說是文化化概念[3]79。當下對民間文藝的研究,側重對民間文化中“藝術性”要素的闡釋和分析,原有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史詩、歌謠等分類框架,難以應對現代民俗學面向當下、面向日常的整體性和主體性觀照,尤其對心理的、文學的、行為的藝術性民俗互動,無法作出更為深入的社會文化觀察,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民間文藝”名目下,包含民俗文化、民間文學、民間工藝三個方面。近年來,“民間文藝”這個術語具有某種暗示性、導向性,使用這個術語,自然就進入另一個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話語體系進行觀察、思考、判斷,這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民間文藝學科的語境。從整體來看,由單一文本“內容/形式”二元對舉的研究方式過渡到文化研究方式,在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領域顯得具有更大的合法性[4]1-5。當下面對傳統(tǒng)民俗知識的模糊化、碎片化、多樣化特點,民俗學者通過整體、結構、互動的認知框架,使得民間文藝研究經歷了從“起源——本質論”“知識——生產論”到“意義——闡釋論”等多方面的探索。如鐘敬文的“文化三層說”[5]3、烏丙安的“民俗符號論”[6]、劉魁立的民間故事“生命樹”理論[7]、陳泳超的“傳說的動力學機制”[8]、田兆元的“民俗譜系四維說”[9],這些研究對民間文化的譜系性表達做了充分而有意義的思考。20世紀民間文藝研究大體上是兩種思潮占據主導,一種是以文以載道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價值為引導的文學研究;另一種是以西方人類學派的學術理念為評價體系的民俗研究[10]7。這些研究一方面堅持了對民間文藝學的文藝主體的討論,另一方面重視社會結構因素對民間文藝的影響,尤其注意審視民間文藝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相互聯動、相互嵌入的生成過程。這兩種思潮總體上較為關注文本形態(tài)、藝術形態(tài)以及主流文化語境中的文藝表達,忽視了民間文藝的隱形結構和外在審美機制之間的邏輯關系。
構建“譜系”的視角,面向語境、表演、流動的民間文藝實踐,其實質是突破單一、片面、文本的缺乏聯系的觀察局限,既要關注生動活潑的文藝生活表象,也要觀照潛在的歷史傳統(tǒng)和審美結構,建立一種內外機制相融合的文化整體性認知。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民間文藝的研究取向并不完全以藝術為中心,而是需要綜合考察民間文藝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表演、空間感。按照身體現象學的理解,對一種事物的理解不能脫離其原初的整體性語境,人和事件的存在根本上是一種處境化、生活化的存在,所有與人相關聯的活動也都是一種身體化的在世存在。民間文藝也是一種民眾的身體化行為,是在其生活處境中通過個體的身體來表達生活世界的藝術活動,具有活生生的身體溫度和氣息的生命特征,是意義內在于具體身體的生命活動[11]102。脫離了民眾身體展演和民間文藝原初語境的理解,難免會走向抽象化、簡單化和符號化的學術推演。
傳統(tǒng)上大多選擇作品個案或文藝體裁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個案的特殊性推理出文藝類型的普遍性特征。譜系性意味著其形態(tài)變換的靈活多樣,因而使得民間文藝更具標識性、實踐性。文藝審美心理決定了文化譜系層次的豐富和多元,知識生成譜系發(fā)展了個體審美價值的認同感。知識譜系與審美價值二者互為敘事、互為鏡像、互為結構。諸如民歌、民間戲曲、說書等民間文藝活動,不僅體現為文本的,表演者個性化的聲音、表情、動作也會增加現場強大的體驗感,這就是活態(tài)“譜系性”審美的靈動與豐富所在。
面向語境、表演、流動的民間文藝實踐,其旨趣在于從整體、聯系的譜系視角看問題,構建歷時態(tài)與共時態(tài)的關系網絡。簡言之,譜系觀念是強調民俗文化的整體性、聯系性、互動性的一種研究思路,它突破了以往對民俗歷史的線性研究與民俗語境的單點研究,試圖從更廣大的視野構建知識圖譜,探索民間文藝生活性、知識性、藝術性特征的相互轉換。
回顧民俗譜系的研究實踐,已有研究肯定了民俗要素之間的親緣關系與民間知識的生成邏輯,并進一步說明,民俗譜系解釋框架包含親緣譜系、姻緣譜系、地緣關系、族緣關系、鄉(xiāng)鄰關系和語言譜系等,涵蓋民俗生成的土壤與流布范圍[12]。民俗譜系學要求研究者關注斷裂性與異質性,強調從事件細節(jié)出發(fā),解釋細節(jié)出現的時機;建立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聯系,再現其關聯背后所隱藏的民間生活及話語[13]。構建民間文藝的譜系特征不僅僅在方法論層面平衡了特殊性與普適性的關系糾結,而且將歷史知識、道德價值、文化意義融入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實踐中。因此新時期民間文藝的轉向:即由作品、體裁、題材為中心的民間文藝轉向語境、表演、流動的民間文藝;由文本與文化主體“人”相割裂的民間文藝轉向相互形塑的民間文藝;由碎片化、零散化的民間文藝轉向整體、互動、互構以及面向現代的、包容的民間文藝。從民間文藝學的轉向出發(fā),在黃河金三角這樣一個文化地域共同體中,尋找民間文藝譜系和審美價值的雙重意義,能夠厘清一個時間和空間疊加的“譜系”視角下“民間文藝”所呈現的內在軌跡和豐富樣式。
黃河金三角區(qū)域是一個具有連續(xù)空間范圍、相對一致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相同或近似的歷史過程,是具有某種親緣關系的民族傳統(tǒng)和人口作用的過程,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景觀構成的地理區(qū)域。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西北擴展至河西走廊,向東南延伸至豫東,主要包括三個文化核區(qū):秦隴文化核區(qū)(陜西為主)、三晉文化核區(qū)(山西為主)、中州文化核區(qū)(河南為主)[14]。這里重點考察歷史上形成的地緣密切、人文相通、風俗相近的黃河金三角文化“密集”區(qū)域。山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具體指山西、陜西、河南接壤的三省四市,包括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河南省三門峽市與陜西省渭南市,這里聯結著華北、西北、中原三大重要的地理地帶[15]。2014年4月,國務院批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合作規(guī)劃》,明確指出山西、陜西、河南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合作發(fā)展,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和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對探索區(qū)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良性互動模式具有重大意義[16]。
考古學很早就注意到文化類型學的重要價值。區(qū)系類型理論從文明起源發(fā)展看,將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作為重要的文化區(qū)域[17]。黃河金三角區(qū)域是早期文明形態(tài)產生的重要源頭,反觀當下,這類文化區(qū)域內活態(tài)的民間文藝卻很少被視作重要的文化資源。相比于制度組織、信仰儀式、習俗規(guī)約等民俗生活資料,民間文藝更具有標識性、體系化和傳播性等特點。長久以來,這片區(qū)域孕育了神話傳說、民歌小戲、戲曲說唱、年畫剪紙等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間文藝體裁。因此有必要在整體觀的視野下,找到文藝類型之間的特性與共性,構成一種相互支撐、內在相通的整體性的民間文藝資源譜系,便于從中發(fā)現和尋檢適宜于民眾日常生活的審美機制。
從譜系的視角審視民間文藝,尤其要重視民間文化知識要素之間的聯系、互動、層次、語境等問題。從民間文藝本身譜系來看,主要面向三個問題:一是從外部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交通地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同一文化區(qū)域內民間文藝形式的相似性,以及藝術傳播的可能性。其實,民間文藝點、面、線的分布軌跡就是“譜系”特征的一部分,這類民間文藝譜系生成和地理交通有著一致性。二是從民間文藝的體裁、題材轉換看,同一文化主題在各地的表現形態(tài)不同。如大禹神話傳說,有些表現為神話文本,有些則和地方歷史相結合,傳說特征更明顯,還有的更加生活化,轉換為民間故事。如山西夏縣禹王廟,河南禹州禹王廟、汝州禹王廟,陜西西安市鄠邑區(qū)禹王廟等,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大多將大禹作為河神,但是又通過禹王廟的信仰儀式呈現出各地民俗生活的特點。這種不同地域“文化主題”的體裁轉換、敘事藝術轉換、文化記憶重構,表現出民間文藝跨文化流動譜系的突出特征。三是從民間文藝的藝術表達看,譜系的生成涉及語境、文本、觀念、實踐、審美的雙循環(huán)關系,其核心是通過群體“文化認同”的心理機制,形成主次分明卻又豐富多彩的文化譜系框架。一方面古老的神話講述成為經典文本,融入民眾的文化生活觀念,轉而形成民俗實踐,外化為豐富的民間文藝審美樣式;另一方面民間文藝審美受現代性話語的影響,又會依次內化于生活,反哺塑造著經典神話傳說的表述。因此廣義民間文藝視野下的神話傳說(敘事)、戲劇曲藝(藝術)、民藝美術(實踐)三大系統(tǒng)表面上各自發(fā)展,實質上在內部和外部、物質和精神、個體和群體之間多元轉化,最終融匯于民眾生活的心理、行為、精神三個層面。以下通過山陜豫民間文藝的三個維度進一步細化民間文藝的譜系特征。
從“黃河金三角”的地域生態(tài)看,民間文藝首先是一種文化生態(tài),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空間感”造就了民眾獨特的審美習慣?!碍h(huán)境適應的概念構成了文化生態(tài)學的全部基礎,相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會產生相似的文化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線索,而相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則造就了與之相應的文化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線索的差別?!盵18]20-21
從空間分布上看,黃河中下游山陜豫金三角區(qū)域,呈現出“一點兩線”的民間文藝譜系特點?!耙稽c”是“黃河金三角區(qū)域”的三省四市,即山西的臨汾市、運城市,陜西的渭南市,河南的三門峽市。這里是三省文化交匯的密集區(qū)域點,晉南、關中、豫西的文化圈內以上古神話傳說及其文化景觀居多,如堯舜禹、伏羲及炎黃二帝等神話傳說不勝枚舉。圍繞“黃河金三角”分別形成兩條文化地理線:一條以黃河為界沿晉西北、陜北形成一條民間文藝分布線,以民歌、秧歌、說書、小戲和廟會信仰儀式為主。晉陜兩省隔河相望,生活交通互有往來,山西民歌、陜北民歌、陜北說書、傘頭秧歌、三弦書、琴書等表演類民間文藝內容豐富,民俗特征十分相似。另一條以太行山南段為連接點,在晉東南和豫西、豫中地區(qū)形成一條民間文藝分布線,這一區(qū)域神話傳說、民間信仰、民俗生活、方言俗語也大體相同。大量同類型民俗文藝在三省間廣泛流傳,沿河道和山脈路徑等交通線路形成文化環(huán)形圈。在山陜豫廣泛傳播的神話傳說、戲劇曲藝、民間工藝等,這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既具有共通的審美機制,又有著各自鮮明的“在地化”特點。
從自然環(huán)境看,山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屬于干旱、半干旱的氣候區(qū),孕育了古老的黃河農業(yè)文明。該地區(qū)集中流傳的農神后稷教民稼穡、神農炎帝制耒耜種五谷、嫘祖養(yǎng)蠶繅絲等神話都深刻地反映出農耕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原初秩序[19]。而在黃河農耕文明中,民眾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渴望直接體現在豐富多樣的民間文藝形式中。當然傳統(tǒng)時期的人地關系還集中表現為“水資源”的民俗文化形態(tài),如“祈雨”為主題的民間社火有山西平順轉九曲、保德九曲黃河陣燈會、左權縣河南村黃河陣、榆社九曲黃河燈陣、汾陽后溝村串黃蛇等。以“治水”為主題的神話傳說,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止洪水、洪水后兄妹再殖人類、堯舜鯀禹治水等。從道路交通看,明清時期,山西和陜西兩地因黃河水運的興起與山地商路的開發(fā),形成了豐富的移民互動和貿易往來。歷史上山陜商人并稱“西商”“西幫”,隨著山陜商人的經濟交流,山陜梆子為母體的各種梆子戲也繁榮起來,商路即戲路,出現了有西商的地方就有梆子戲的盛況。此外,黃河沿線依托河運的便利條件,產生了大量的水陸碼頭。山西的偏關、河曲、保德、興縣、臨縣、離石等縣及陜北的府谷、神木、佳縣、米脂、吳堡等縣,形成了山陜沿黃河兩岸沿線的文化交流帶。長期的水運習俗產生了“黃河船夫號子”“行船歌訣”等特色民間文藝,還孕育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經典作品《黃河大合唱》。
時空地理譜系為民間文藝的生成、擴布與傳承提供了環(huán)境基礎,同時也影響著民俗生活譜系與精神文化譜系的生成框架。
民間文藝還是一種生活文藝,包含了節(jié)慶生活、儀式生活、文化生活等多重特質。生活本身的“空間感”豐富了民間文化獨特的詩意生活和“藝術交流”特性?!拔乃嚺c民俗生活關系密切,習俗催化文藝,文藝改造習俗。民俗為人們提供日常的生活方式,就如魚生活在水中一樣?!盵20]民間文藝在民俗生活中成長,同時又成為民俗意象的載體。山陜豫處于黃河中下游流域,由于地理相連、地緣相似,經濟發(fā)展方式雷同、歷史文化相通的淵源,造就了山陜豫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至今仍多以活態(tài)傳承形式留存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濃郁的生活美學意蘊??傮w看表現為三大系統(tǒng),即:神話傳說(敘事講述類)、戲劇曲藝(表演藝術類)、民藝美術(器具工藝類)。
黃河金三角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文化區(qū)域,這里形成了許多經典的神話傳說,蘊含了悠久豐富的文化記憶,成為當下鄉(xiāng)村審美模式培育中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山陜豫流傳的典型的神話傳說有:盤古神話、堯舜禹神話,梁祝傳說、董永傳說、木蘭傳說、牛郎織女傳說、楊家將傳說、趙氏孤兒傳說、蔡倫造紙傳說、倉頡傳說等。其中較為典型的三地互構型神話傳說有:大禹神話(陜西韓城、山西河津、河南登封)、董永傳說(山西萬榮、河南武陟)、牛郎織女傳說(西安市長安區(qū)、山西和順、河南南陽)、愚公移山傳說(河南濟源市愚公村、山西陽城縣石縫莊)。
戲劇曲藝作為藝術敘事的主要體裁,洋溢著鮮活的鄉(xiāng)土氣息,蘊含著民眾豐富生動的審美情趣。幾乎每一個劇種都與當地方言、民俗、歷史等文化要素密切相關,是山陜豫重要的民間文藝“譜系”性文化資源。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間文藝樣式,也養(yǎng)成了異彩紛呈的審美習慣。陜西關中的“皮影”與不同的民風民俗相融合,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如華陰老腔、華縣碗碗腔、西府碗碗腔、富平阿宮腔、咸陽弦板腔等。山陜豫代表性的戲劇曲藝類有:二人臺、賽戲、鑼鼓雜戲、皮影戲、道情、秧歌、碗碗腔、梆子戲、蒲劇、鼓書、三弦書、秦腔、豫劇、大弦戲、目連戲、墜子等。三地代表性的曲藝形式如:說書(陜北說書、太行山說書、河南馬街書會)、民歌(陜西紫陽民歌、山西左權民歌、河南商城民歌)、皮影戲(陜西華縣皮影戲、山西孝義皮影戲、河南羅山皮影戲)。
此外,“民藝”是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它通過可視化的民俗實踐,將觀念、審美、藝術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藝術生活。因此,民間文藝視野下的“民藝美術”,需要我們重新理解手藝與人的生存意義。山陜豫代表性的民間工藝有: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浚縣泥咕咕、鎮(zhèn)平玉雕、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鳳翔泥塑、黃陵面花、澄城刺繡、富平石刻、綏德石雕、中陽剪紙、上黨堆錦、炕圍畫、布老虎、面塑、花饃等。其中三地代表性民藝美術有:剪紙(陜西延川剪紙、山西中陽剪紙、河南豫西剪紙)、面塑(陜西大荔面花、山西聞喜花饃、河南靈寶面塑)、木版年畫(陜西鳳翔、山西臨汾、河南朱仙鎮(zhèn))??傮w上講,三地的民間文藝呈現出上古神話傳說的古樸性和民俗生活的活潑性并存的特點。如黃帝、炎帝、蚩尤神話,堯舜禹傳說,山陜梆子戲等,在三省表現出穩(wěn)定性的民俗生成機制。既有傳說故事的社會敘事、儀式信仰的行為敘事,又有戲曲說唱、民間工藝等藝術敘事,將宏大的文化譜系轉換為日常生活層、藝術表現層、文化認同層等多樣化的生活面貌,彼此維系和融合。這是各類民間文藝體裁相互關聯、互為滲透的體現,也是民俗與文藝之間相互支撐、彼此互動的結果。
面向當下的民間文藝譜系,注重現場感、體驗性、主體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與藝術”合為一體,審美的“自視”與“他觀”融匯于人的生活本身。如神話傳說、信仰廟會、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藝術體裁相異,但蘊含的民間文藝精神卻是統(tǒng)一的。民間文藝來源于生活,承載著民眾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著樸素的道德認知、歷史知識和家國情懷。民間文藝易于在生活語境中聯系“傳統(tǒng)知識”,藝術化地感知、表現時代生活,只有從具體生活出發(fā),將民間文藝放置于鄉(xiāng)土社會中長期塑造的價值系統(tǒng),才能真正理解其存在的意義。一般來講,作為藝術學視野下的民間文藝,常常被國家話語主導,將民間文藝剝離生活語境,將質樸古老的文藝特征作為現代啟蒙的政治改造對象,忽視了民間文藝在特定語境中的動態(tài)形成過程和其形式的實際應用[21]。事實上,民間文藝的民俗生活譜系強調的是以“人的藝術化生存”為本體的整體狀態(tài),它包括民間文藝在民間信仰、日常娛樂、人生儀禮、主流文化等方面的多種狀態(tài),蘊含著多面向的審美價值?!芭c精英藝術不同,民間文藝表達的不是富有個性的審美理想,而是與大眾共享同一種價值理念?!盵22]43這種價值理念秉承著區(qū)域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積淀著文化主體的鄉(xiāng)土情感,包含著民俗主體的生活知識。民俗生活譜系是一種以文藝知識為中心的集體記憶,是連接文化傳承與集體認同的中介。它以多樣化體裁在民俗事件中確立了展演狀態(tài),以群體性的生活審美需求營造了表演場域,以重復經歷的文藝實踐歸納出表演的范式[23]。
民間文藝還是一種精神文化生活,既有個性的文藝審美參與,又有集體的、歷史慣性的文化觀念表達。如果說時空地理譜系為民間文藝的生長提供了生態(tài)基礎,民俗生活譜系為民間文藝的傳承提供了展演空間,那么民族精神譜系則是民間文藝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源頭活水?!懊袼椎幕咎卣髋c文藝創(chuàng)作所要求的美學原則具有一致性。文藝內容的主要表現對象是民族精神,而民俗最能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思維意識和心理狀態(tài)?!盵24]文藝是詩意的生活,生活是審美的文藝,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人的主體能動性體現在由歷史傳統(tǒng)、社會習俗、道德規(guī)范、地方文化所共同構建而生成的“譜系”中。
三地流傳的神話傳說歷史久遠、意蘊深厚,其中所表現的化身萬物的浪漫主義精神、堯舜禹禪讓的民主精神、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是鄉(xiāng)村文明振興中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以大禹神話為例,山西河津龍門是大禹治水神話流傳的重要發(fā)生地,龍門的大禹廟與陜西韓城的大禹廟隔河相望,兩地民間常年舉辦祭祀活動。在河南登封,通過舉行大禹文化節(jié),樹立“大禹之碑”,彰顯出地方精英推動的文化實踐。由此可見,山陜豫民間文藝同源同根,有著共同的精神文化底色,但隨著多元主體的參與,顯示出各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共同構成了“禹神話”的民俗譜系。
在民間文藝的民族精神譜系中,神話傳說、戲劇曲藝、民藝美術等三類文藝體裁的文化認同機制也不盡相同。神話傳說的認同經歷了口承敘述到經典文本的演變過程,其認同的層次被動模糊,多為不自覺的狀態(tài)。當神話傳說成為經典文本后,其文化類型變得更為多樣,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文化內核被有意重構組合,通過多元化生活景觀呈現,形成了流動立體的敘事譜系。此時,神話傳說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通過重構歷史記憶的方式切入文化認同的實踐邏輯,以完整性、真實性、情感性勾畫出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25]。牛郎織女傳說是山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共享的經典敘事主題,保留有豐富的文物遺跡、碑刻資料、口承文本、節(jié)日民俗。只有在認同的基礎上,將源于文人敘事、官方敘事的傳說故事融入民俗生活,才能衍生出活態(tài)的口頭敘事、空間敘事與行為敘事。這種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的行為習慣,成為聯系區(qū)域共同體的文化紐帶。
總而言之,以“認同”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譜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樣式,強化經典主題,形成文化內核,使得民間文藝呈現出向外松散、向內聚焦的生成特征,表面上民間文藝越是傾向于生動而充滿細節(jié)的民俗生活,其實質上主題就被不斷“經典化”,內化為神話、傳說、信仰、儀式等各類要素相互關聯的意義之網。
隨著民間審美需求的提高,文化視野更加開闊多元,民眾更易接納新的文化事物,從而形成新的審美情感共鳴。民間文藝學的譜系概念強調的是山陜豫區(qū)域內空間地理、民俗生活、民族精神之間的整體性、聯系性與互動性。構建山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民間文藝譜系不僅需要探索民間文藝內部發(fā)展邏輯,還應該捕捉文藝系統(tǒng)所對應的鄉(xiāng)村社會的生產生活、勞作方式、社會制度、審美情趣,把民間文藝置放在區(qū)域社會文化中綜合考量,總結民間文藝與地方社會互構機制,充分發(fā)揮民間文藝在鄉(xiāng)村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民間文化不僅是感性的,也充滿了理性思考,我們應該將“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研究相結合,實現由民俗文化的“感性描述”向民俗學學科意義上的“生活論”轉向,從普通和世俗的約定經驗中提取審美素材,面向更為豐富的、感性的日常生活美學。民間文藝審美是一種帶有強烈“身體性”的多感官聯動的審美,具有生活的親近感、認同感、生命感。[22]3山陜豫民間文藝發(fā)展的“譜系性”審美機制,即生活性、民俗性和藝術性并存。這使得民間文藝易于轉化為初生態(tài)、次生態(tài)、再生態(tài)的文化資源,提升日常生活的美學品位。民間文藝的生活性、民俗性和藝術性相融合特點,使得審美融入生活過程本身,這種民間文藝的審美在場往往和生活情境是合二為一的,如民眾集體傳承的神話傳說、曲藝說唱、工藝美術、祭祀儀式等,既是日常生活本身,又包含著歷史層累生成的審美心理。民間文藝具有內涵的審美意識和外顯的民俗生活的復合型特征,這是一種民俗和藝術共存的特殊審美活動。
如果說譜系概念是從方法論層面為民間文藝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整體聯動的視角,那么對審美價值的討論則是發(fā)掘民間文藝在群體活動模式中的意義。民間文藝的審美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認同的過程,審美對象是文藝文本,審美的過程是人的情感與理性、身體和心靈交融合一的交織體驗。而以往民間文藝學對審美論的研究,大多以功能為取向,忽視了民間思維與民俗生活對主體審美的意義。鐘敬文將民間文學的特征與作用分為“審美作用”“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實用作用”“娛樂作用”五類[26]58-67。張紫晨將民間文藝的審美特征概括為“勞動美”“精神美”“理想美”“和諧美”[2]164-166。這些研究將民間文藝的創(chuàng)作與審美價值的生產等同起來,將審美看作是民間文藝本體的特有屬性。當然,這些論述呈現出一種研究共識,即認為民間文藝傳承的體裁不單純是各類文本形式,還是集體認同的民俗語境或賴以生存的地方傳統(tǒng)。民間文藝的審美是一種融入生活的集體審美方式,是民間經驗的藝術化表達。
對審美本質的探討,往往是從三個方面切入:一是人的本質特征;二是人的社會實踐;三是人的生活。概括而言,就是美體現人的本質,美的根源在于社會實踐,美是生活這樣三個判斷。而人的本質特征、人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又正是民間文藝及民俗生活的本質[27]27。民間文藝是一種來源于日常生活的藝術活動,表現的是一種生活之美、精神之美。
如何理解這種詩意的“美學生活”?從山陜豫民間文藝的生長規(guī)律看,三地相近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孕育出相似的民間文藝類型、清晰的發(fā)展脈絡和趨同的審美心理。神話傳說、戲劇曲藝、民藝美術三大體系之間互補共通,相互轉換。在越基礎、越具體、越詳細的民間文藝子系統(tǒng)中表現出的文化差異性就越大,在歷史久遠、風格古樸的脈絡系統(tǒng)中文化表象呈現的相似性越強。具體而言,山陜豫區(qū)域流傳的神話傳說具有神秘古樸的美學價值,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文化內核。在現實生活中,神話傳說的價值意義并不僅限于經典文本或者口述傳統(tǒng)之中,它也會體現在節(jié)慶廟會的信仰儀式、工藝器具的民藝實踐等具體生活中。
從民間文藝審美的價值取向看,它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鄉(xiāng)土自然、村落文化、農耕生活、民間信仰等因素成為鄉(xiāng)土的邏輯的構成要素,潛移默化地規(guī)約和影響著審美文化[28]。因此,民間文藝的譜系特征與審美價值之間的關系是一體兩面、互相表里的。民間文藝的審美心理結構,決定了譜系層次的豐富和多元。譜系結構的多元決定了審美的個體體驗感和價值認同感共存。
民間文藝的譜系特征延伸了審美價值的范圍,那么民間文藝資源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換,實現鄉(xiāng)土文明的價值重構?民間文藝審美價值的實踐路徑有哪些?事實上,新時期民間文藝審美價值在鄉(xiāng)村治理實踐中發(fā)揮著特殊的功能,在國家、社會、個人之間不斷生成一種新的審美感知。這種審美感知在鄉(xiāng)村藝術實踐中是通過藝術與生活的雙重屬性,重新發(fā)現、重估、修復鄉(xiāng)村價值,將民間的集體經驗轉變?yōu)樾碌奈幕问絒29]。從具體的實踐內容看,“藝術鄉(xiāng)建”“文旅融合小鎮(zhèn)”“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等都是當前民間文藝介入日常生活、融入鄉(xiāng)村生活的重要模式(4)2018—2020年晉陜豫區(qū)域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有21個,其中山西省有5個,分別是太原市清徐縣東于鎮(zhèn)(架火、迎鼓)、長子縣南漳鎮(zhèn)(響器)、朔州市懷仁縣(旺火)、晉中左權縣(民歌)、呂梁中陽縣(中陽剪紙);陜西省有7個,分別是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集賢鎮(zhèn)(西安鼓樂)、寶雞市鳳翔縣(鳳翔泥塑)、渭南市大荔縣(大荔面花)、延安市安塞區(qū)(腰鼓)、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剪紙)、榆林市橫山區(qū)(陜北說書)、安康市紫陽縣(紫陽民歌);河南省有9個,分別是鄭州鞏義市魯莊鎮(zhèn)(小相獅舞)、開封市祥符區(qū)朱仙鎮(zhèn)(盤鼓)、平頂山市郟縣龍山街道(銅器舞)、平頂山市汝州市溫泉鎮(zhèn)(曲劇)、鶴壁市??h(社火)、新鄉(xiāng)市輝縣趙固鄉(xiāng)(書畫)、商丘市永城市馬橋鎮(zhèn)(清音戲)、信陽市商城縣(商城民歌)、周口市鹿邑縣(民俗)。見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公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名單的公告[DB].[2021-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9-01/16/content_5358280.htm.。
以山陜豫民間文藝中的戲曲藝術為例,在民間社火和節(jié)慶活動中蒲州梆子、道情戲、儺戲、皮影戲、合陽跳戲、鑼鼓雜戲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此外,像左權民歌、集賢鎮(zhèn)西安鼓樂、??h社火這些有著地域標識性的民間文藝資源,內容涉及民間歌、舞、樂、戲劇、曲藝等內容,有著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民俗文化融入當下生活,可以將民歌藝術、鼓樂藝術、民間社火等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實際的產業(yè)優(yōu)勢。
民間手工藝既是源于民眾生活、帶著溫度和審美的匠心工藝,又是可產品化的鄉(xiāng)村特色手工藝文化資源,是實現文化扶貧、文化富民的重要資源。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中民間手工藝的發(fā)展思路是從民間文藝產生的主體鄉(xiāng)村出發(fā),以手藝帶農戶,以農戶帶農村,提升鄉(xiāng)村民間手工藝產業(yè)基礎,激發(fā)鄉(xiāng)村文化產業(yè)活力。如??h泥咕咕、中陽剪紙曾是帶有巫術文化特征的象征性符號,表現了民間祈福禳災的精神訴求。進入現代社會,藝術形式雖然千變萬化,但古老的造型、圖案、紋飾依然有生命力,逐漸內化為民眾獨特的審美心理。
從民間文藝介入鄉(xiāng)村建設的實踐看,民間文藝重新反哺鄉(xiāng)村生活。長期以來大多是精英藝術家、先鋒派藝術家對鄉(xiāng)土文明的理想化改造,忽視了民眾立場和日常生活前提,如何讓民間文藝滋養(yǎng)民眾的生活,需要我們認真剖析獨特的鄉(xiāng)村審美價值取向。民間文藝的生態(tài)型、地域性、群體性特點,恰恰體現了民間文藝來源于民眾生活、回饋于生活的文化反哺機制。從民間文藝理解鄉(xiāng)村世界,使民眾有滿滿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應該遵循民間文化的審美邏輯,找尋民間文藝介入鄉(xiāng)村的良性培育模式,尤其要關注來自鄉(xiāng)村的民間文藝如何反哺民眾文化生活。民間文藝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促進移風易俗,形成良風美俗,旨在探索其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美育建設”的價值和作用,滿足新時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活與藝術的雙重特征決定了民間文藝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活動。而民間文藝的審美價值就在于探尋其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審美狀態(tài)、群體在場的審美意向、不斷重復的審美范式[30]。雖然學者們的研究角度、方法各有不同,但他們普遍認為民間文藝的審美價值并不在于文藝本身,而是文藝所面向的群體意識、日常生活、表演環(huán)境等更為開闊的社會空間,并將最終還原于生活。
民間文藝是富有詩意的民俗知識表達,幾乎所有的民俗知識都通過藝術的、隱喻的、儀式的、禁忌的交流內化為系統(tǒng)的生活肌理。現代民俗生活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價值認知,諸如地方能動的知識生產、傳統(tǒng)的發(fā)明、復古生活潮流、跨文化流動、民俗主義等多樣化因素,使得現代民間文藝向內表現為譜系性結構,向外表現為民間生活美學的多重社會意義。長時段視野下民間文藝譜系的時間觀念被不斷消解,讀屏時代的文藝視聽化拓展了傳統(tǒng)空間的地理局限,延伸了文藝展演的傳播可能和主體體驗的可重復性、可傳播性,從而將“時間感”內化為民俗生活和文化標識物,成為特殊的空間文化資源。現代民俗與傳統(tǒng)相聯系的歷史感被碎片化、模糊化以后,可感觸的民俗意義是被視覺、景觀、人的流動重新塑造的,空間感和地方感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核心。今天作為跨區(qū)域文化共同體的山陜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人們對于文化價值的認知,更多體現在流動性、可識性、空間性的身體體驗上。對于民間文藝譜系的梳理,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交通地理、歷史傳統(tǒng),甚至移民、藝人的流動、藝術傳播、市場傳播、審美習慣、方言俗語、歷史記憶等多方面因素。譜系觀念與審美價值是民間文藝研究兩個重要的維度。民間文藝學的譜系性強調的是文化共同體內部的空間地理、民俗生活、民族精神之間的整體性、聯系性與互動性。而審美價值則關注的是民間文藝形式對文化主體所產生的多重意義。這種意義包括關注主體的情感體驗、面向日常生活的審美取向,以及深層次的精神文化認同。譜系本身代表了民間文化的復合性、多元性、系統(tǒng)性,從而決定了民間文藝的美學價值是一種強調主體參與感、體驗感的生活美,是一種重視群體經驗與價值規(guī)范的藝術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