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100871)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中國藝術如何真正走向世界?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目前中國藝術已經引起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興趣,同時,“中國藝術如何走向世界”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僅國內的人關注,甚至一些外國人也相當關注。如果需要用一句話概括如何使中國的藝術走向世界,則是要“用現代的藝術語言體現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為什么必須采用“現代的藝術語言”?因為只有藝術語言是現代的,才能吸引外國觀眾的興趣,才能看懂、聽懂?,F代的藝術語言至少應該包括這幾個方面,即時代性(時尚性)、國際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首先,藝術語言應具有時代性。每個時代的藝術語言是不一樣的,吉林藝術學院管理學院近期專門成立了電影管理系,以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發(fā)展電影產業(yè)的指示。以電影為例,從電影語言和電影美學來看,世界電影最早是蒙太奇電影美學,后來是長鏡頭的紀實性電影美學,已經是過去式了,我認為現在的電影應該是虛擬美學時期。在當今的數字技術時代,有大量的好萊塢影片,還有近年來的國產大片,幾乎都是電影虛擬美學的產物。甚至在講課時,我大膽預言中國電影的攝制創(chuàng)作在數字技術時代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后的電影很可能不是拍攝出來的,主要是后期制作出來的,而且后期制作將會占有越來越重要的比重。藝術語言不但具有時代性,還具有時尚性。例如設計專業(yè),它的時尚性是非常強的,服裝設計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案例,服裝設計光有時代性還不行,還必須具有時尚性,幾乎每年的時裝樣式都在更換之中。其次,藝術語言應具有國際性。藝術語言無國界,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可以將藝術語言拿過來為我所用。就拿電影語言來說,原來的蒙太奇電影手法和長鏡頭電影手法,世界各個國家電影界都在采用,如今是數字技術電影時代,很多國產大片采用好萊塢的電影技巧和制作手法。再次,藝術語言還應具有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性是任何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鮮明特點,也是藝術發(fā)展的動力和內在的生命,縱覽古今中外藝術史,凡是藝術活躍發(fā)展的高峰期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fā)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講,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藝術??偠灾?,時代性(時尚性)、國際性、創(chuàng)新性就是現代藝術語言應具有的特點。
與此同時,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必須要體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皟?yōu)秀”這兩個字很重要,傳統(tǒng)文化中有“優(yōu)秀”也有“糟粕”,在今天的文藝創(chuàng)作中,應該自覺摒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真正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毫無疑問,中華民族藝術自身最大的優(yōu)勢和特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藝壇上得到它應當具有的地位,能否創(chuàng)作出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歸根結底就在于我國藝術家能否在創(chuàng)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視野和時代追求,同時又能深入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而且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真正具有中國藝術的精神。一方面,正如人們常說的,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國際性,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藝術繁榮發(fā)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紀的藝術更需要對于民族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反思,運用現代意識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進行觀照與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反思,正構成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內在深沉意蘊。
在這方面,許多優(yōu)秀的華人藝術家們已經通過他們成功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啟示。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便是博采東西方文化之所長,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通過富有時代感的、創(chuàng)新的藝術手法來體現富有特色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這些成功經驗,我們幾乎在各個藝術門類中都不難發(fā)現,并且可以在一批享譽世界的著名華人藝術家們那里找到例證。為了使相關理論闡釋得更具體、更有趣,我將按照我撰寫的教材《藝術學概論》的思路,通過以下八個藝術領域來介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如何通過現代藝術語言來體現的。
中國電影誕生于1905年,已經歷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此時期出現一批優(yōu)秀的影片,例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從此誕生;第二次高潮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時期出現很多優(yōu)秀影片、優(yōu)秀演員等;第三次高潮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qū)同時出現的電影改革運動,指的是香港“新浪潮”電影、臺灣“新電影運動”、大陸“第五代導演”。
在電影改革運動中,首先出現的是香港“新浪潮”電影,領軍人物是兩位知名導演。一位是徐克,他的代表作品是《新龍門客?!贰A硪晃皇窃S鞍華,她的代表作品是《姨媽的后現代生活》,由斯琴高娃、周潤發(fā)、趙薇三人主演。其次出現的是臺灣“新電影運動”,其特點同樣是電影語言的革新,在內容上體現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的思鄉(xiāng)之情。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有兩位,一位是導演侯孝賢,他的代表作品是《悲情城市》和《戀戀風塵》,這兩部作品都是講臺灣人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情的。另一位導演是楊德昌,他的代表作品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征和香港“新浪潮”電影的特征非常接近,都是用現代的電影語言體現一種民族情結。最后出現的是大陸“第五代導演”,所謂“第五代導演”是指北京電影學院78級學生,包括陳凱歌、張藝謀等等。其中領軍人物陳凱歌的成名作品是《黃土地》,我認為《黃土地》是陳凱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饵S土地》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八路軍文藝宣傳隊去農村采風,搜集農村的民歌民謠,住在一個老農民家,這個老農民有一兒一女。故事雖然簡單,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據《黃土地》導演陳凱歌的闡述,整個影片的核心是“如此貧瘠的土地卻養(yǎng)育了如此偉大的人民”。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其實有很多地方是不可耕作的,我曾經和幾位書法家還有畫家朋友坐著汽車從蘭州出發(fā)到敦煌,一路上是戈壁和沙漠,寸草不生,開了一天車到了武威才看見綠地,第二天又是戈壁沙漠,晚上到達張掖,依舊是戈壁沙漠。中國真正的地理中心位置在蘭州,但蘭州以西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可耕地面積很少,就是在這么少的土地上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養(yǎng)育了今天14億的中國人口,說明中國人民確實是勤勞又勇敢的,在這么有限的可耕地上,中國古代文明延續(xù)至今。但是在國外,例如人口才三千萬的加拿大,國土面積99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多,而且基本上是可耕地,沒有什么戈壁和沙漠,因此《黃土地》更能凸顯這部影片的核心。不但如此,《黃土地》的攝影是張藝謀,他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在影片中有個非常經典的畫面,畫面上十分之九是黃土地,十分之一是藍天,黃土地上寸草不生,而天邊有幾個小人在犁地。如此貧瘠的土地卻養(yǎng)育了如此偉大的人民,既體現了電影核心,又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在北京大學曾聽過幾位國學泰斗的課,第一位是98歲高齡去世的季羨林先生,第二位是北大哲學系95歲高齡去世的張岱年先生,第三位是已故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他們都講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黃土地》畫面中正好體現了這樣的思想。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另一位領軍人物,他的成名作是《紅高粱》,女主角是鞏俐,她當時是中央戲劇學院本科生,還沒有畢業(yè),因為這部影片一舉成名。男主角是姜文,他憑借這部影片拿到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獎項??偠灾?,不管是香港“新浪潮”電影、臺灣“新電影運動”還是大陸“第五代導演”,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現代的電影語言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大陸“第五代導演”,無論是畫面色彩還是電影造型,都遠遠超出前面幾代。
除開20世紀80年代涌現出的中國電影這三個重要流派之外,其實現在好萊塢發(fā)展成功的華人導演同樣用現代的電影語言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目前在好萊塢發(fā)展最成功的華人導演,甚至可以說全世界我最佩服的一位導演——李安。他的影片《臥虎藏龍》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拿到奧斯卡獎項的華人導演的影片,而且李安的電影完全與歐洲“作者電影”的概念相契合。20世紀中葉,法國的“新浪潮”電影領軍人物戈達爾和特呂弗曾提出“作者電影”的概念,認為不僅小說有作者,電影同樣也有作者,電影作者就是導演,整部影片體現出導演的意圖、導演的思想和導演的追求。特呂弗本人還拍攝一系列影片,都是他個人生活的傳記,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從結婚到離婚一共拍了七八部影片,這屬于作者電影。作者電影還有一個特點:始終追求同一個主題。李安的電影就有這個特點,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他所有的影片主題:理智與情感。這也是李安在好萊塢拍過的一部影片,片名就是英國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理智與情感》。例如《臥虎藏龍》,片中周潤發(fā)和楊紫瓊飾演的角色非常相愛,但永遠不可能在一起,因為周潤發(fā)飾演的角色是影片中楊紫瓊丈夫的師弟,而且這位師兄是為救周潤發(fā)而犧牲的,即使他們再相愛也無法結婚,否則有違綱常倫理,所以他們是理智的?;蛘甙凑崭ヂ逡恋戮穹治鰧W進行深層次的剖析,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即人格三重論?!氨疚摇笔歉鞣N欲望,“自我”是管束這些欲望的看門人,而“超我”是監(jiān)督“自我”的。弗洛伊德本人打了一個比方,說各種欲望在房間里面都想沖出去,沖出去就能得到滿足,但門口站了一個守門人“自我”,他按照法律、道德、宗教等原則進行“守門”,符合規(guī)定的欲望才能被釋放出去,如果違反標準的就被攔截下來,因為一旦放出不符合標準的欲望就違法或違規(guī)了,所以“自我”也算是保護自身的一種反應。而“超我”是站在“自我”旁邊監(jiān)督“自我”的,確?!白晕摇币欢ㄒ獓栏駡?zhí)法。影片中周潤發(fā)和楊紫瓊飾演的這一對角色屬于“理智”,而另一對年輕人小龍和小虎,他們屬于“情感”。本來小虎是強盜,來搶小龍家的財產,但是打來打去產生了感情。中國觀眾看了很不理解,但外國人看了很理解,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像電影上映時,中國大多數觀眾都在批評《臥虎藏龍》,但海外卻一片贊譽之聲,該影片甚至還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外兩種文化的差異。一方面,中國人把《臥虎藏龍》看成功夫片,但是作為功夫片,比不上徐克《新龍門客?!返奈浯驊蚰艽碳び^眾的感官?!杜P虎藏龍》里面的打戲只是在竹子上面蕩來蕩去的,中國觀眾會認為這算什么功夫。另一方面,外國觀眾把這部影片看成一部愛情片,理解小龍和小虎這對角色的感情戲份與情感動機,是欲望戰(zhàn)勝了理智,或者說是“本我”占上風,但中國觀眾卻不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李安憑借《臥虎藏龍》拿到奧斯卡獎之后有一段獲獎感言,他說:“我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因為我是中國人。但我對西方文化也比較了解,因為我長期生活在美國。正是站在這兩種文化的中間,我用一個西方人的方式成功地講述了一個中國人的故事”。當然,李安還拍了其他很多電影作品,如《色·戒》。其實“色”就是欲望,“戒”就是理智,整部影片仍然講述欲望和理智的沖突。還有另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最殘酷、最真實的一個解讀就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時候吃了船上的尸體,因為生存最重要,所以生存的欲望戰(zhàn)勝了文明和理智,他沒有其他的辦法能夠活下來,影片中的飛魚都是他的幻想,真實的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殘酷。另外,李安的三部成名作有《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喜宴》,該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臺灣男青年、一個大陸女青年和一個美國白人男青年之間的三角戀愛故事。這個臺灣男青年和美國白人男青年其實是同性戀,但家里逼著他結婚,他只好假裝和大陸女青年結婚。電影內核用現代化的電影語言藝術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表達,主要展現臺灣男青年與父母及白人男青年之間的一系列矛盾與和解,其實也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調和。還有其他在好萊塢發(fā)展比較成功的導演,如《赤壁》的導演吳宇森,還有拍功夫片的成龍,等等。他們同樣都是用現代電影語言努力地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除了剛才提到的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qū)的電影流派,以及在好萊塢發(fā)展成功的華人電影藝術家,最近國內電影也開始走出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也就是用現代的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如迄今為止票房紀錄最高的影片《戰(zhàn)狼》,該影片運用了很多電影技巧,同時該電影的多個層面都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的影子,但它完全講述了一個中國故事。再如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該影片學習和借鑒了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手法,但講述的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中國人價值觀背景下的科幻故事。還有今年春節(jié)檔最火的一部影片《你好,李煥英》,該影片本來只是賈玲為了紀念母親而拍攝的一個小成本電影,但沒想到上映后這么轟動,一下捕獲了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創(chuàng)造了非常成功的票房成績??梢哉f,掌握時代民族文化心理,也就把握弗洛伊德所講的“無意識”。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他有一個重要觀點是“集體無意識”,我認為,所謂“集體無意識”就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影片《你好,李煥英》體現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就是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重視,同時這部影片的電影語言特別新穎,運用“穿越”手法展開劇情,賈玲長大之后想到自己小時候總給母親找麻煩,她要穿越回去給母親幫忙,但回去后也沒幫忙成功,做的事情都失敗了,帶有很強的喜劇色彩,但喜劇色彩中那種濃濃的親情躍然于屏幕之上,使得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一起觀看影片。
中國早期的動漫主題大部分取材于神話傳說,由于年代關系、歷史原因、技術問題,使得動漫的表現手法比較陳舊,年輕人不愛看。但最近幾年國產動漫確實有了新變化。如2019年上映的《哪吒》,該影片運用了現代的電影手法、電影語言,包括高科技手段等方式制作演繹同樣的神話故事,使得如今的年輕人非常喜歡,從而找到動漫發(fā)展的新途徑,同樣是用現代的動漫語言和高科技手段來體現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藝術的七個門類分別是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可以算是第八門藝術,第九門藝術我認為目前還沒有,因為任何一門藝術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才能成為一種藝術門類。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在電腦上看的還是電影、電視劇,就算是游戲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我相信,21世紀一定會形成第九門藝術,它一定具有綜合性和互動性的特點。首先,它一定是在原來所有藝術基礎上進行綜合,把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等等,尤其是電影、電視、動畫和游戲等綜合起來,加上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混合現實技術(MR)、人工智能技術(AI)等高科技綜合起來。其次,它一定是互動性的,是觀眾能夠參與創(chuàng)作的,可能給觀眾一堆可編輯素材,也可能給觀眾幾個故事情節(jié)或者幾個故事結尾進行選擇,總之一定是能讓觀眾參與互動。第九門藝術叫什么名稱還不能確定,有待于未來的研究人員和科技人員共同探究,但是,第九門藝術很可能在21世紀誕生,第九門藝術一定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體。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如今在海外最受歡迎的中國華人畫家毫無疑問就是丁紹光了,他原來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該學院后來并入清華大學,就是現在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丁紹光畢業(yè)后去云南藝術學院任教,任教期間他搜集了很多云南少數民族的風情,創(chuàng)立了“云南畫派”。丁紹光的畫在西方很受歡迎,而且他的作品價格高昂。我曾經聽過丁紹光的講座,他非常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在他的《晨》《宗教與和平》等代表性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1991年創(chuàng)作的《晨》,畫中一位傣族姑娘的脖子是挺直的,胳膊又是直角型,可能中國觀眾看著很別扭,但西方觀眾完全接受,因為西方觀眾受到一百多年西方現代派繪畫的長期熏陶,像畢加索的畫作都是這種超現實主義風格,這使得西方觀眾非常熟悉這種藝術語言、藝術手法和繪畫技巧。但對于丁紹光的作品內容非常不熟悉,因為畫中展示的是中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讓他們感覺很新鮮,所以丁紹光的“云南畫派”在西方很受歡迎。
在西方成功的畫家除了丁紹光以外,還有一位旅居法國的著名油畫家趙無極。趙無極的油畫從來不命名,而且他的同一幅畫給不同人的觀感都不盡相同,且每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例如趙無極的一幅無標題油畫,有人認為他畫的是陽光下的大海,色彩斑斕;有人認為他畫的是天空中的云彩,五光十色;也有人認為他畫的是宇宙中的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趙無極先生在創(chuàng)作油畫時運用了中國國畫的意境。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趙無極先生把意境體現在油畫中就產生了神奇的作用,用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油畫畫出了具有中國的味道,增添了無限的想象力。
建筑屬于西方傳統(tǒng)藝術。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先生被稱為現代建筑大師,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北京大學旁邊的香山飯店就是貝聿銘先生的作品。這個作品剛完工后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包括我在內。因為北京有風沙,所以當地建筑很少有白色的圍墻和外觀,這就導致香山飯店修好之后很多人不習慣和不適應。但有一年秋天,我去香山飯店開會,剛走近香山飯店,令人感到十分震驚。北京最好的季節(jié)是金秋十月,整個香山紅葉全部紅透,像毛主席詩詞描寫的那樣,“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個時候白色的建筑物就非常醒目,而且同周圍火紅的楓葉十分協調。我嘗試想象把白色換成其他任何顏色都不行,就一下子明白了大師的用意。這就是采用了到目前為止國際建筑界最新的建筑美學觀點,即“有機建筑理論”?!坝袡C建筑理論”是國際著名建筑大師賴特提出的,他說:“一個建筑要像一棵樹從地上長起來一樣,和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辟囂氐捻敿庾髌肪褪敲绹ゼ痈绲滋芈傻牧魉畡e墅,他將別墅建在一個山崖上,保留了原來的小瀑布流水,使其與山崖融為一體。之后他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這種有機建筑的理念來進行設計的,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代表。其實我認為最典型的有機建筑代表應該是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如果問悉尼歌劇院的建筑外形像什么?可以說像帆船、像白蓮花、像貝殼,這三個答案都正確,而且這三樣東西都離不開水,因此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是典型的有機建筑,它和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當走進香山飯店大廳里,就會看見貝聿銘先生故意讓人栽種的竹子,竹子是“國畫四君子”之一,他是有意為建筑增加中國文化元素而設計的。香山飯店的窗戶都是江南園林的雕窗設計,北京大學已故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國園林的雕窗就是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些雕窗沒有玻璃,人和自然的親和得以體現,詮釋著“天人合一”的觀念。貝聿銘先生的作品還有如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大廳。設計就是理念,貝聿銘先生用玻璃材料設計金字塔包含了很多心思。首先,埃及的胡夫金字塔距今七千年,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古老的建筑樣式。其次,玻璃是最現代的建筑材料,它可以采光,能夠大量節(jié)省燈光的使用,且更為環(huán)保。因此他的設計理念就是用現代建筑材料體現最古老的人類文明。
再如蘇州博物館,因貝聿銘先生的家鄉(xiāng)在蘇州,所以他欣然接受蘇州市政府的邀請,為蘇州市設計一座博物館。蘇州博物館門樓乍一看可能感覺很“簡陋”,其實這不是“簡陋”,而是一種簡潔,就是目前在全世界廣為流行的現代設計理念“極簡主義”。在博物館中很多設計都體現出了這種理念,同時在極簡主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灰白相間的色彩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安徽徽派建筑影響甚廣,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都會看到這類灰白建筑,可以說,蘇州博物館的門樓是西方現代設計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結合。博物館里面大部分用現代材料搭成的亭臺樓閣、軒榭廊坊,是中國園林的建筑風格。世界三大園林體系分別是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和中國園林。其中,歐洲園林的特點是用幾何型圖案構建的花園和草坪,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等,而中國園林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獨特的亭臺樓閣、軒榭廊坊,還有匾額、對聯、碑刻等,蘊含著豐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貝聿銘先生把蘇州博物館設計成一個新的園林,既有博物館的功能,又有園林的格局,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體現了有機建筑理念。當貝聿銘先生90多歲高齡時,阿拉伯國家邀請他設計一座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他并不想接受邀請,但又不能直接回絕對方,就提出一個非??量痰囊螅f:“讓我設計可以,但是必須給我找一個周圍看不到任何一個建筑物的地方?!边@等于給他們出了一個難題,現在城市里面哪有空白的地方,更不用說一些一線大城市了,就連去縣城找個地方也很困難。但是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填海,直接造出一個半島,貝聿銘先生只好接受邀請,得以完成人生最后一個創(chuàng)作——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的色彩和建筑乍一看就是伊斯蘭風格的,但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貝聿銘先生其實把很多建筑理念都融入其中,如哥特式的設計理念和中國元素的運用等。
在海外最受歡迎的中國舞者是楊麗萍,她憑借“孔雀舞”而出名。其實在楊麗萍之前還有很多舞者跳孔雀舞,但她卻能獨樹一幟、脫穎而出,是因為她有一個獨特的動作。以前所有跳孔雀舞的舞者都是用全身來表現孔雀的姿態(tài),只有楊麗萍獨辟蹊徑,用五個手指頭表現孔雀的頭部,用胳膊表示孔雀的脖子,用全身表現孔雀的身子,這就是創(chuàng)新。藝術有創(chuàng)新才能成功,就像杜尚拿一件小便池就稱之為藝術,換第二個人再拿出來就不是藝術了,因為理念只能用一次,這就是創(chuàng)新的獨特魅力。楊麗萍在成名后繼續(xù)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一個大型的原生態(tài)舞蹈《云南印象》,大多數演員都是當地的農民,僅僅只有少數是專業(yè)的舞者。由于這臺晚會采用了現代的“聲、光、色”高科技舞美來展現,效果非常好。這就是采用現代的舞臺美術與舞蹈語言,體現出我們豐富悠久的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在舞臺表演中,“聲、光、色”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杭州的G20峰會晚會,可能有人說節(jié)目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點,但整個舞美設計還是非常出色的。采用VR技術展現的天鵝湖,湖中八只小天鵝忽然變成一只,一只又變成多只,這都是用現代高科技完成的,營造“聲、光、色”的舞臺氛圍,大大為舞臺增添光彩。
譚盾是海外最受歡迎的華人音樂家,他原來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后來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他的導師是著名華人音樂家周文中先生,是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臺灣華人。我于20世紀90年代初曾經也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上學期間想邀請他成立一個國際比較藝術學學會。但由于周文中先生當時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爭取到一大筆資助款,準備捐給云南藝術學院并讓其保留云南的少數民族音樂,因為他要忙著把那筆資助款全部捐到云南地區(qū),國際比較藝術學學會在當時就沒有成立,至今仍然尚未成立,十分遺憾。直到去年我們才剛剛成立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比較藝術學專業(yè)委員會。周文中先生經常要求他的學生用現代的音樂語言體現民族文化。雖然譚盾在國內是很有爭議的音樂家,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尤其是他的音樂語言十分現代,甚至將小溪流水的聲音也錄下來制作成音樂素材。我認為,譚盾的音樂內容是很中國的、很傳統(tǒng)的,在他為影片《臥虎藏龍》作曲和指揮演奏的音樂作品中都有所體現,這部影片配樂上采用中國的民樂隊,使該曲拿到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獎。此外,譚盾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參與策劃了一場晚會,他接受這個任務之后,馬上把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復制一套運到香港,因為這套出土的編鐘有兩千多年歷史,屬于國家一級文物不能出境,譚盾用這套復制的編鐘在香港回歸晚會上演奏出現代音樂,受到各國領導人的好評。所以說,雖然譚盾的音樂語言很現代,但他的作品中仍然表現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文化內涵。
北京2008年奧運會有四臺晚會,即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和殘奧會的開幕式、閉幕式,這四場晚會的呈現都是非常成功的。實際上早在2005年就組成了策劃組,我有幸參加了殘奧會閉幕式的策劃組。當時組內有三位導演,總導演是張藝謀,其中一位副總導演張繼剛是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曾任總政歌舞團團長,《千手觀音》就是他的作品,他也參與過很多大型活動。還有一位副總導演是陳維亞,他曾在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在進入籌備組工作前,每個人需簽訂保密協定,保密措施非常嚴格,確保晚會圓滿成功。例如2008年奧運會晚會奧運圣火是如何點燃的,是最高機密,要到最后才能展現出來,包括媒體及大部分工作人員都不知道。奧運會晚會籌備組的工作人員住在北京五環(huán)路外面的某五層賓館里,第一層是生活區(qū),包括餐廳,其他四層分別住著四場晚會策劃組的工作人員,為了做好保密工作,防止互相串門。最精彩、最神秘的點燃奧運圣火環(huán)節(jié)在奧運會開幕儀式時完整地呈現出來,中國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身上吊著保險繩繞鳥巢跑一圈將火點燃。其實這并不是最好的方案,我見到最好的方案是“鳳還巢”,用直升機打扮成一只鳳凰的形象,讓它從鳥巢中間從天而降,并用鳳凰的嘴去點燃奧運圣火,呈現出鳳凰回到鳥巢的感覺。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好,卻不能實施,因為要考慮直升機飛行的安全因素,尤其是奧運會開幕式那樣的重大場合,沒有人能擔保這個方案是絕對安全的,所以李寧吊保險繩的方案更為保險。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保險措施,李寧在墻上跑,底下有幾個人推了一個高架車,以防萬一卡在哪里跑不動,就需要推著高架車推一圈。李寧的腰部有一根保險繩,其實火炬上也有一根保險繩,就算李寧把手撒開,火炬也可以自己圍繞鳥巢轉一圈。導演組做了萬全的準備,保證奧運會晚會零失誤的精彩呈現。
張藝謀在奧運會開幕式中運用許多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元素,如繪畫長卷、中國書法等等,其實在殘奧會閉幕式晚會中也體現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殘奧會閉幕式晚會有兩個任務:第一,要展現出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奧運會晚會的最后一場,這臺晚會的結束也是奧運會的結束,非常關鍵,一定要展示出依依不舍的情懷。第二,要表現出對未來的展望,表現未來是充滿光明、值得期待的。為了完成第一個任務,我們策劃組就想到北京的香山紅葉,這是受到一部《城南舊事》電影的啟發(fā),電影結尾是小英子一家要離開北京去臺灣,他們專門去香山墓地告別,這個時候導演吳貽弓就用了香山紅葉。我曾經邀請導演吳貽弓(曾經擔任過中國電影家協會的主席)來北京大學講座,他說:“之所以用香山紅葉表現小英子一家離別北京、離別故居的依依惜別之情,是由于受到中國戲曲的影響?!敝袊诺鋺蚯段鲙洝酚幸欢纬唬骸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被鸺t的霜葉就是火紅的楓葉,代表離人的眼淚,吳貽弓導演從這部戲曲得到靈感,運用到電影《城南舊事》之中,晚會策劃組工作人員又從電影中得到靈感,再次運用到奧運會晚會上,說明藝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由于每年十月是楓葉最紅的季節(jié),但奧運會八月份就要召開,策劃組工作人員只好頭一年派人秘密采集了十萬片楓葉,采用高科技保鮮方式貯存,最終在2008年殘奧會閉幕式上使用,當十萬片香山紅葉從天而降,完美地體現了依依惜別的情景,全場掌聲雷動,震撼人心。
2018年,莫言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同樣可以用那句話總結原因,就是“用現代的文學語言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莫言原來是軍人,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的學生,在學習期間正好碰到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對他震動很大。他自己也承認,他還受到西方現代派小說家??思{的影響,對他的藝術理念影響很大。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就是中國版的魔幻現實主義。關于書中的內容,莫言不寫別的地方,只寫他的家鄉(xiāng)山東省高密縣,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地域文化,還是中國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而且他是用類似于現代西方文學魔幻現實主義的方式來體現的,這就是他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
從以上八個藝術種類的成功案例來看,無不體現著“用現代的藝術語言體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句話。因此我們在討論如何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時,就要秉持這一理念,堅持創(chuàng)作多元、表達多元的藝術方法,在媒介和藝術語言同構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講好中國故事。
對比西方傳統(tǒng)美學,深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現代化表達。其實人類在不斷地追求“真善美”,只不過東西方各有側重,中國傳統(tǒng)美學更加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西方傳統(tǒng)美學更加強調“美”與“真”的統(tǒng)一,中國強調“表現”“抒情”“言志”,西方更強調“再現”“模仿”“寫實”,這是造成中西文學藝術差異的根本原因。中國文藝的源頭是《詩經》和《楚辭》?!对娊洝肥屈S河流域的詩歌,《楚辭》是長江流域的詩歌,黃河和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原來經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钡拇_如此,但現在要再加一句:“長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不僅僅只有一處??脊叛芯繉W者在長江流域四川成都三星堆考古發(fā)現大量墓葬,截至目前,新發(fā)現六個坑的發(fā)掘工作已經開展,就算把六個坑都發(fā)掘完也才完成三星堆考古工作的10%,還有90%沒有發(fā)掘。而且長江下游浙江義烏發(fā)現了古浙江人,是一個距今八千年的完整男尸,最神奇的是,他手中抱著一件陶罐,上面的神秘圖案像是《易經》上的符號,經過碳-14測定,陶罐距今已有九千年歷史,目前還在進一步的科學測定與研究當中。這項發(fā)現已經被列為2019年十大考古發(fā)現,表明長江文明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中國文化的開端是《詩經》和《楚辭》,西方文化的開端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由于中國《詩經》和《楚辭》是詩歌體裁,詩歌是抒情文學,一定要體現抒情和寫意。而西方的史詩和戲劇都屬于敘事文學,自然強調模仿和寫實。我的導師朱光潛先生曾經在《西方美學史》中講過:“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論在西方‘雄霸’了兩千年?!庇纱丝梢?,西方傳統(tǒng)的模仿論占上風。但是,在近現代這種現象卻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日本美學協會主席今道友信先生認為,中國和西方在沒有互通交流的情況下,在近現代各自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西方從“模仿”走到了“表現”,特別是西方現代主義出現之后,強調表現、強調自我而形成的;與此相反,中國從“表現”走到了“模仿”。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藝工作基本是學習蘇聯的經驗,而蘇聯強調現實主義,即“模仿”。今道友信先生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如果深究中西方文學藝術的差異,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上文提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的是“天人合一”,西方傳統(tǒng)文化強調“主客分立”,或者叫“二元對立”。西方中世紀最早是上帝和人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文藝復興以后,由于上帝沒有那么重要,就變成人和自然的二元對立。正因為人和自然主客分立的思想,所以西方的自然科學非常發(fā)達,現今的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這種觀念有優(yōu)勢也有弊端,如果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就會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令科學家們深深地反思,人和自然應該和平共處,應該友好地共同生存。如今全球疫情嚴重,國際矛盾復雜多變,前不久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有數十名世界領導人出席,這關系到地球上全體人類的命運,關系到人和自然能否和平相處?,F在西方一些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提出要回到中國2500多年前孔子那里尋找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答案,最終還是“天人合一”。我認為,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各有各的長處,彼此之間要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語)。
以中西方的悲劇為例,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方的悲劇是徹頭徹尾的悲劇,常常是一悲到底,舞臺上的主人公幾乎可以全部死光,例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結局是老國王被害死,新國王被哈姆雷特殺死,皇后奸情敗露也自殺了,岳父被哈姆雷特不小心刺死,他的未婚妻悲痛欲絕自盡,小舅子氣憤難平來同哈姆雷特決斗,結果雙雙死去,臺上橫七豎八都是尸體。但是在中國,這種故事結局絕對不能出現。如果主人公都死亡了,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特別是一號英雄人物死亡更是重要,因此中國作品中的一號人物基本都要活到最后。例如電影《戰(zhàn)狼》,吳京飾演的角色就算經歷再多,在危急時刻也不能死亡。簡言之,中國悲劇往往是需要有一個“善”戰(zhàn)勝“惡”的結局,甚至是需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中國悲劇的大團圓結局同樣適用于戲曲。中國戲曲也有悲劇,但是,為了追求一個善戰(zhàn)勝惡的結局,甚至是需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中國戲曲悲劇采用了四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寄希望于清官,最典型的是《鍘美案》,秦香蓮是苦情人物,最后包拯怒鍘陳世美。但如果碰到的不是清官,那就用第二種辦法,寄希望于老天,在元代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遭到無賴誣陷,被貪官知府折磨屈打成招,被判斬首示眾。臨刑之前,竇娥對上天泣血控訴,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綾、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老天爺替她申冤,伏天六月突然下起鵝毛大雪。劇中還加了這個情景,竇娥的父親考了很多年進士都沒考上,卻在竇娥冤死的那一年考取進士,官至欽差御史。竇娥父親又回到貪官所管轄的地方,將貪官和無賴斬首,竇娥冤情得以昭雪。但如果老天爺也不能幫忙,那第三種辦法是寄希望于想象,在想象中完成美好的結局,最為經典的情節(jié)就是“化蝶”。梁山伯與祝英臺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中途遭惡霸搶親,祝英臺寧死不從,當梁山伯病逝后,奮不顧身與之同冢,墳頭上長出兩棵樹環(huán)抱在一起,但惡霸地主把樹砍了也不讓他們在一起,結果兩個墳頭裂開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另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最好聽的部分就是這段“化蝶”,我曾經參加人民大會堂《梁祝》首演五十周年紀念音樂會,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呈三段式演奏,第一遍是中國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原音重現《梁祝》,第二遍是由“梁祝之冠”萬場紀錄保持者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和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合作演奏,第三遍是李傳韻、陳曦、殷歐卡琳三人演繹經典。每一次演奏“化蝶”,人民大會堂掌聲雷動,尤其人民大會堂穹頂和舞臺全景制造出蝴蝶紛飛的浪漫景象,象征團圓的寓意是所有中國人的美好愿望,這就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集體無意識”。中國戲曲悲劇還有第四種實現大團圓結局的辦法,是寄希望于神話。如改編自聊齋《畫皮》的電影,結尾是三對主人公的三段感情全部得以團圓,即男人和女人團圓、男鬼和女鬼團圓、男妖怪和女妖怪團圓,體現出編劇和導演的“集體無意識”,希望電影是大團圓結局。除了電影《畫皮》之外還有青春版的戲曲《牡丹亭》,是依靠神話來實現大團圓結局的。新版《牡丹亭》由白先勇改編,他非常喜歡戲曲,并多方籌措經費資助昆曲劇團進入校園演出。他擅長從現代觀眾的角度看待傳統(tǒng)戲曲,為適應現代觀眾的需求大膽嘗試和調整舞臺藝術,給后輩創(chuàng)作者帶來很大啟發(fā)。新版《牡丹亭》講述的故事依舊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麗娘出身官宦之家,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會、相愛,但兩人從未見過面,待醒來后只是南柯一夢,杜麗娘思念成疾而死,埋葬于梅花觀中,剛好書生進京趕考就留宿在梅花觀里,他知道這個小院里埋著一個漂亮小姐,每天看書看累了就對著墳頭說話,把墳里躺著的杜麗娘感動了,就復活了,這就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節(jié),只有中國藝術形式才能塑造。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為了愛情而死,但卻活不過來,只有中國戲曲才能實現生死轉換。另外,清初劇作家洪昇創(chuàng)作的《長生殿》,有一段講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貴妃命殞黃沙之后,唐明皇日夜思念她,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最后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天地鬼神,上天讓他們在月宮重逢,從此兩人長相廝守、共度一生,這可謂大團圓結局。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的統(tǒng)一,讓“善”戰(zhàn)勝“惡”,一定要有光明的結局。
因此,中國藝術美學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和六祖惠能為代表的禪宗美學作為根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美學。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更要注意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現代化藝術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