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有人認為魯迅的《一件小事》開了矮化知識分子的先河。這不能不辯論清楚。作品寫的一件小事總是浮在眼前,并且“忘記不得”。原因是“我”屬于自覺地進行自我解剖的知識分子?!鞍痹巧飳W術語,用于政治社會領域,指人為地使某人處于被打壓的地位?!拔摇迸c車夫相比,表面看來矮一些,實際上不僅不矮,而且他能夠看到自身的不足,自覺地解剖自己,這正是改過自新的表現,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美德的表現,是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努力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的表現,是一個足以為他人樹立起楷模的表現。魯迅敏銳地發(fā)現并藝術地表現了這一點,怎么能說《一件小事》矮化了知識分子呢?這些年來,有的研究者借研究魯迅之名,實際上行的是矮化魯迅之實,這一點值得深思。
關鍵詞:魯迅 《一件小事》知識分子 矮化 楷模
在一次湖北省文藝理論學會的年會上,省內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學老師發(fā)言說,魯迅的《一件小事》矮化了知識分子,并且還指出正是魯迅開了矮化知識分子的先河。發(fā)言者雖然只說了寥寥數語,沒有展開具體闡述,但他的觀點是明確的,語氣是肯定的,我的聽力是無誤的。我認為這是關乎魯迅研究的一個大是大非問題,不可以放過,不可以不辯論清楚。
《一件小事》寫的是:民國六年冬天早上,“我”因生計問題雇了一輛人力車,剛近S門,車把將一個老女人帶倒了,她伏在地上,說是“摔壞了”,在“我”看來,責任不在車夫,但車夫毫不躊躇地攙著她一步一步向巡警分駐所走去。這時“我”突然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對于“我”漸漸地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我”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怎么能夠據此就得出作品矮化了知識分子的結論呢?
作品確實如題目所示,寫的就是一件微不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但這件小事卻總是浮在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并且“忘記不得”。這是為什么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了解這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小說最初發(fā)表于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報·周年紀念增刊》,這正是“五四”運動剛剛過去大半年的時期。這個時期有兩點值得提及:一是20世紀初即“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新型知識階層的崛起。這個新型知識階層包括教師、學生、留學生、職員、記者、編輯、著作家、翻譯家、醫(yī)生、技師等。二是從20世紀初開始,這個崛起的新型知識階層有一個在今天看來頗為時尚的行為,即對自我進行解剖,很多知名的知識分子都曾認真嚴肅地解剖過自己,魯迅自不必說,徐志摩也解剖過自己,他不僅寫了《自剖》這樣著名的散文,而且還出版了以《自剖》為名的散文集。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兩點。首先要確認的是《一件小事》中的“我”屬于新型知識分子。這個新型知識分子與過去的知識分子不同,對此魯迅有清醒的認知。他在《隨感錄六十二·恨恨而死》中指出,中國古代“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們一面說些‘懷才不遇‘天道寧論的話,一面有錢的便狂嫖濫賭,沒錢的便喝幾十碗酒,——因為不平的緣故,于是后來便恨恨而死了?!边@種“恨恨而死”的知識分子人生模式,直至20世紀初還很有一些人效尤,魯迅是否定這種知識分子以及這種人生模式的。他說:“中國現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還是改造的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來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萬不可單是不平。至于憤恨,卻幾乎全無用處?!薄皯嵑拗皇呛藓薅赖母?,古人有過許多,我們不要蹈他們的覆轍。”作品中的“我”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我”是一個在社會激烈動蕩與變革中不滿于社會和現實的知識分子。作品寫道:“我從鄉(xiāng)下跑進城里,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跡,倘要我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便只是增長了我的壞脾氣——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倍?,這個“我”雖然并不是“恨恨而死”者,但已經有了“壞脾氣”,即“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這樣他既有對于社會和現實的憤恨,也有自己的孤獨和悲哀,即已經有了“恨恨而死”的胚芽,但只是胚芽而已,尚未成長為苗。這是因為“我”畢竟生活在20世紀初,已經覺悟到要從“壞脾氣”中掙扎著向外爬,而且他終于爬出來了,成為新時代的新型知識分子,沒有重蹈“恨恨而死”的知識分子的“覆轍”。
其次要確認的是這個“我”是一個自覺地進行自我解剖的知識分子?!拔摇币辉購娬{老女人倒下去并不是車夫的責任而車夫卻主動承擔責任扶老女人向巡警分駐所走去的這種行為給了“我”以強大的刺激,使“我”猛然醒悟到和車夫之間的差距,開始對自己進行嚴格的審視和解剖。這種從“恨恨而死”中爬出來并深刻解剖自己是在新世紀初、是在經歷了“五四”社會轉型和這種轉型對知識分子已經發(fā)生影響的過程中發(fā)生的。這種影響的實質就是“我”的自我的新發(fā)現,或者說是“舊我”之主體開始解體,新的“自我”主體發(fā)現了一條改過自新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面對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人力車夫要敢于直接面對,并自行進行對照和檢查,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改造自己,而要改造自己首先要反省自己。《一件小事》正是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改造自己、反省自己、走上新路的藝術顯現。
現在來說《一件小事》是不是“矮化”了知識分子的問題?!鞍痹巧飳W術語,指生物中由于各種原因所產生的矮小型生物。以后把“矮化”用于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指人為地使某人或某政治團體、某黨派乃至某地區(qū)某國家無法得到公正的承認,因而得不到相應的政治地位,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處于被打壓的地位?!兑患∈隆分械摹拔摇迸c車夫相比,表面看來是矮一些,但是實際上他并不矮,不僅不矮,而且他的能夠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自覺地審視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并且進一步自新,看到勇氣和希望,這正是謙遜謹慎、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幡然醒悟、改過自新的表現,是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美德的表現,是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努力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的表現,是一個足以為他人樹立起楷模的表現。魯迅敏銳地發(fā)現了這一點,充分地肯定了這一點,藝術地表現了這一點,怎么能說《一件小事》矮化了知識分子呢?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一件小事》不僅沒有矮化知識分子,而且贊美稱頌了知識分子。過去的評論很少注意到這一點,以致有的研究者認為《一件小事》矮化了知識分子。事實肯定不是這樣的。為此,需要弄清以下幾個相關的問題:
第一,作品的主人公是誰的問題??隙ǖ卣f,作品的主人公是“我”,不是人力車夫,更不是老女人。作品的題目是《一件小事》,由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這是“我”的主觀之意,并非人力車夫和老女人之意,因為對他們而言,車撞倒人、人被車撞倒,并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前者涉及到賠償和飯碗的問題,后者涉及人身安全的問題。
第二,作品的主要篇幅是寫“我”的主觀感受,對人力車夫著墨不多,對老女人著墨更少。
第三,作品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這種敘述視角除了受到時空方面的限制外,還受到敘述者自身的限制,自夸不好,自貶也不好,這就使得自身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畫受到影響。但是,魯迅盡其所能,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刻畫了“我”的性格。具體說來,有這樣幾點:一,這個“我”是一般的甚至比較窮困的知識分子,冬天一大早就為生計去上班,車夫扶老女人到巡警分駐所去,他覺得耽誤了自己的時間而急躁生氣。二,他身上還有不足,雖然對車夫尊敬有加,但對摔倒的頭發(fā)花白的老者則開口閉口都稱“老女人”,內心深處頗有厭煩和不敬之意,對下層勞動者尚不能一視同仁,這說明他他還處在改造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三,他很善良,在車夫不能再用車送他之后,他沒有思索地抓出一大把銅元,請巡警交給車夫。四,他能時時處處反省自己,他很清楚,把一大把銅元給車夫的舉動不僅不是對車夫的施舍,而且還在反問自己:“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么意思,獎他么?我還能裁判車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蔽澹钤谝粋€新舊交替的時代,身上雖然還存留有“壞脾氣”,但他在社會的激烈動蕩和變革中已經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給自己帶來的沖擊,這種沖擊使他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能夠敏感地感知到普通勞動者身上值得自己尊重和學習的優(yōu)良品德和高尚人格。六,他有正確的取舍價值觀。他從鄉(xiāng)下跑進城里,六年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很不少,但都不留什么痕跡,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唯獨人力車夫身上發(fā)生的這件小事卻讓他牢記于心。七,他的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而且這種審視、反省做得非常認真,他“時時記起”、“時時煞了苦痛”就是證明。同時,這種“時時記起”、“時時煞了苦痛”的結果是“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并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睉撜f,他是一個勝利的前行者。從這些方面看,“我”的形象立起來了,性格也刻畫出來了,值得肯定,值得尊重。因此,《一件小事》并沒有矮化知識分子,恰恰相反,它肯定了知識分子,贊美了知識分子,稱頌了知識分子。套用作品中的人力車夫在“我”面前變得高大起來,那么,作品主人公的“我”在我們讀者面前同樣也變得高大起來了。由此看來,說《一件小事》矮化了知識分子完全是沒有根據的妄言。
這些年來,有的研究者借研究魯迅之名,實際上做的是矮化魯迅之實,這一點值得深思。
(作者介紹:劉安海,著名文藝理論家,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