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勇
(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山西 呂梁 032200)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重要流派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起初是由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汲取和借鑒現代語言學中的結構方法論,傾向于從科學主義視角解讀馬克思思想。其鮮明的理論特征在于,關注和維護馬克思思想的理論嚴謹性,強調研究事物的共時普遍性以及結構主義。佩里·安德森作為英國《新左派評論》雜志的領軍人物,最初也是在法國阿爾都塞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對英國傳統(tǒng)的經驗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批判與反思,成功將結構主義引入英國馬克思主義之中[1]。盡管佩里·安德森作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激進左派知識分子,對英國傳統(tǒng)經驗歷史主義給予自覺深刻的理論批判,但是在具體利用結構主義和歷史主義研究方法時,還是采取更為平衡的揚棄手法,從而有效推動了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學術研究方法的融合與統(tǒng)一,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理性發(fā)展以及國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進程中,由于主導性研究思維方式上出現的分歧,導致出現了以推崇歷史經驗研究為主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學派(歷史主義學派)和強調以結構主義為核心研究方法的新左派(結構主義學派)。前者主要以湯普森、霍布斯鮑姆等人為代表,后者主要以佩里·安德森、布萊克伯恩等人為重要領軍人物。其中作為英國《新左派評論》雜志編輯的佩里·安德森,更是激烈地進行理論論戰(zhàn),并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了英國馬克思研究方法,為英國乃至西方的思想左派搭建起理論反思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平臺[2]。
由于分別選取兩種不同的理論研究方法,加之兩者審視歷史理論視角維度的差異,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歷史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在問題研究的諸多方面得出各自的結論觀點,從而形成了直接的理論對峙,催生出激烈的理論唇舌之爭。其中最為著名的思想論戰(zhàn)來自于兩大學派的領袖湯普森和安德森[3]。通過分析他們各自的理論觀點,可以大致了解兩大學派對應強調的理論研究框架。歷史主義學派的湯普森更多繼承了英國傳統(tǒng)的經驗主義和文化主義的研究方法,進而來研究英國本土的社會歷史。而以安德森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學派深受馬克思本人以及法國結構主義的影響,更為重視理論研究的普遍性和概念邏輯體系的建構與分析,由此兩派在學術研究中形成了理論觀點的對立[4]。
從英國馬克思主義內部歷史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的論戰(zhàn)的實質來看,主要是歷史哲學存在樣式的不同。湯普森認為真實的歷史并非是理論的翻版和佐證理論的工具,歷史學的任務在于挖掘和整理歷史材料,反映歷史自身真實的流變性和偶然性,而不是科學性。那些依據特殊社會歷史發(fā)展而制造出來的所謂理論最終也只能說明當時的社會歷史,而不能將其作為理論模式推而廣之,更不能截取社會歷史事實去佐證理論的科學性。由此,不難看出,湯普森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推動社會變革的普遍性指導意義,并拒絕用理論和原則來裁剪歷史事實,但是他還是贊成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堅定的捍衛(wèi)者[5]。
安德森則從結構主義的思維出發(fā),重視理論指導歷史學科研究的必要性,并認為歷史自身也是一門理論科學,歷史學家不可以將理論排除在外,描述歷史事實和搜集整理經驗材料的目的不是要堆砌這些東西,用結構主義方法來編撰利用這些歷史材料,揭示出歷史經驗中全部的法則和意義,并形成思想理論體系適用于當下和未來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安德森看來,歷史的偶然性和流變性并不能對抗其內在抽象邏輯所能形成概念理論體系,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材料事實中應當消除的是不必要的具體性,重點是要將能夠抽象出的本質和規(guī)律梳理出來,結構主義的方法恰似一把解密社會歷史的金鑰匙,讓凌亂細碎的歷史材料變得更有秩序。
從英國歷史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兩大對峙論爭中,基本可以梳理出兩大學派在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上的特征。
歷史主義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首先強調的是歷史事件、特殊社會歷史境遇中的階級以及國家社會歷史的特殊性,尤其強調特殊社會歷史境遇中階級主體意識的能動性。不過,其不注重研究的是各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普遍規(guī)律,也輕視理論指導歷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其次,歷史主義方法在搜集羅列歷史材料過程中,更為強調事物在特殊社會歷史境遇中的流變性、偶然性和繼承性,歷史學研究的目的只是為了還原真實、理解過去。因此,歷史主義方法具有更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較多選用的是歸納與實證的方法,從而放棄的宏觀理論上整體性與結構性的分析。最后,歷史主義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突出強調歷史發(fā)展的連貫性,展示不同歷史時空的下的人物及事件發(fā)展的差異性,承認生命歷程中的非理性和自發(fā)能動性。
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首先其重視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大事件背后起決定作用的穩(wěn)定社會結構,注重將很多歷史材料放置在社會結構的主體框架中,研究各要素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結構主義學派鄙視歷史事件的細枝末節(jié),強調收集與分析歷史事實的目的無非就是去發(fā)現其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其次,結構主義學派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和歷史理論的建構,對現實和未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做出盡可能準確的預測。最后,結構主義學派強調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在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強調社會結構對主體的制約作用,忽視的是歷史發(fā)展中主體意識對社會的改造功能。
正是由于英國歷史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的顯著差異性特征,才導致兩大學派代表人物湯普森與安德森的理論爭辯。由此,有必要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視角剖析兩大學派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優(yōu)劣之處,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公正、科學地評判。
英國結構主義學派相對傳統(tǒng)歷史主義學派的超越性在于,其傾向于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實中,探尋結構性的整體規(guī)律,以此來揭示宏觀歷史與具體細節(jié)之間的辯證關系。安德森看到社會歷史結構對具體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具有的制約作用,也看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社會歷史結構發(fā)展造成的重大影響,其所強調的個體及階級意識的自主性是在穩(wěn)定社會結構中的自主性。因此,個體實踐與階級斗爭不能脫離社會群體的共同實踐。
然而歷史主義學派過于強調個體真實的存在,忽視了對各歷史發(fā)展階段穩(wěn)定社會結構的整體認知,從而片面地將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規(guī)律性視為人的主觀臆想。以安德森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學派恰恰注意和捕捉到社會歷史整體結構存在的穩(wěn)定和規(guī)律性,并以此來認識其與生命個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只不過在學派理論對峙和論戰(zhàn)中忽視了生命主體意識的能動性、偶然性和獨立性,也忽視了主體各因素發(fā)展文化歷史延續(xù)性和繼承性。
反觀歷史主義學派主張對歷史事實加以精細的考證和實證研究,重視生命主體的意識能動性和社會改造功能,注重對歷史事件偶然性探究,反對利用既定的歷史理論來剪裁和套用歷史材料,并以此來錯誤地佐證歷史理論觀點的普適性和科學性,無疑是有很大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但是,正如安德森所言,歷史主義學派的研究者喜歡將社會現實中發(fā)生的事件及過程以及內在的聯系最終全部歸結到歷史經驗、民族文化及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偶然性上,顯然是有失偏駁的。更為致命的是多數英國本土的歷史主義學派研究者從未研究或發(fā)表過有關社會經濟、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的一般理論性著作,他們更多關注的只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局部的那些片段,有些歷史研究成果甚至變成描寫具體史實的記錄性作品,實在令人感到悲哀。事實上,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存在客觀結構和客觀規(guī)律,搜集和剖析歷史事實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去探尋揭示這種普遍性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規(guī)律,另一方面就是依托由社會經驗上升到社會結構認知而形成的歷史理論,對未來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趨勢能夠做出方向性的判斷。
作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學派的“旗手”,安德森起初是受到法國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理論很深影響的。在與英國經驗歷史主義學派的論戰(zhàn)中,安德森旗幟鮮明地指出英國馬克思主義缺乏的恰恰是系統(tǒng)性的社會歷史批判理論。他認為歷史主義學派就像天氣自然變化一樣無常,他們也許能夠捕捉到自然氣象最美的瞬間,但是卻從來沒有研究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而氣象學卻在自然變化中建構起一套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氣象學家也不會因為自然天氣無常的變化而放棄對其的研究和預判,因為他們能夠從無常的天氣變化中發(fā)現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并且利用規(guī)律。反過來,通過這些規(guī)律建構而成的概念理論體系自然具有其特定的科學性,這樣未來的天氣才能被氣象學家準確地預測出來。
當然,安德森從學派論戰(zhàn)的視角出發(fā),對英國歷史主義學派的無端指責給予了有力的回擊。但是在實際社會歷史的理論研究領域,安德森并沒有完全拋棄英國文化歷史主義學派觀點,而是更多地體現了一種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的揚棄。安德森在認為歷史主義錯誤地拋棄理論科學指導研究的重要性、缺少邏輯演繹方法的應用、片面強調事物流變性和偶然性的探究、缺乏整體性與結構性的整體規(guī)律性把握的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法國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理論可能存在的一種極端本質主義的傾向,反對將社會主體的價值和作用放在無足輕重的研究位置。由此,可以驚喜地發(fā)現,安德森結構主義的反思并沒有完全排斥歷史主義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與湯普森相比,安德森的反思顯得更為理性,他一方面抵制歷史主義拋棄理論的荒唐之舉,另一方面又在極力扭轉阿爾都塞極端結構主義的偏頗之見。更重要的是他在社會歷史研究的實踐操作中采取了相對折中溫和的態(tài)度,注重結構主義與歷史主義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的平衡性。在其著述的《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中,安德森反復強調如果結構在人類主體的世界中得到某種替代性的公認,那么,依靠什么來證明這些歷史結構理論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當極端的結構主義走到理論建構的盡頭,人類從事社會歷史研究也就走向了衰亡。
在安德森的眼中,社會歷史研究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都要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社會歷史中的流變性、偶然性與理論結構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并非水火不容,盲目地搜集歷史材料,單純地堆砌歷史事實顯然不是歷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思考與分析歷史和現實之中,理論抽象和演繹推導同歸納實證一樣非常重要。當然,只強調單純的結構主義,難免會讓研究者的思維困守在固定的框架中,從而無法接受其他有益的觀點,正確應用結構主義方法,絕非是要將歷史主義學派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全盤拋棄,結構主義的確適合于探索社會歷史流變的規(guī)律,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偶然性和流變性中把握住必然性的規(guī)律。
通過對上文安德森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全面闡述,可以看到一位理論素養(yǎng)與理論反思水平很強的英國社會歷史研究家。他在揚棄性地接納了法國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理論的同時,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并努力嘗試在現實主體和理論結構間尋求一種平衡性的思維來協調兩者的關系。因為安德森明白,除了在必要的論戰(zhàn)之外,片面地強調任何一種思維范式和研究方法,都無法現實解決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存在的難題。由此,也能歸納性地總結出安德森在推動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進程中的啟示意義。
第一,安德森推動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安德森將結構主義引入英國社會歷史學研究,顛覆了英國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經驗化、實證化的研究范式,遭到湯普森等第一代新左派的圍攻,這是對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和歷史主義學派的詆毀和背叛。安德森卻不以為然,他知道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既反對蘇俄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也不同于歐洲其它國家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其自身的特色在于研究者喜歡在文化研究的范式下選用歷史主義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整體上關注生命個體,階級意識,富有更多人道主義的傾向。但是安德森對馬克思主義在英國的本土傳播和發(fā)展卻并不滿意,于是他通過引入法國結構主義阿爾都塞的理論觀點對英國本土第一代新左派的陳舊思維形成有效的沖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的關注目光。
第二,安德森辯證思維中的揚棄觀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安德森在引入法國結構主義理論的時候,在英國的學術思想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并持續(xù)引發(fā)歷史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間的理論對峙和學術爭鳴,其中的言辭甚為激烈。但是,安德森在回擊歷史主義學派湯普森等人的攻擊時候,并沒有全盤否定歷史主義學派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時也主張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歐洲大陸的結構主義理論。安德森還是充分肯定以湯普森為代表的英國歷史學家為搜集、整理豐富歷史材料所做的一切努力。安德森通過學術反思充分認識到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各自存在的優(yōu)劣特性,得出的正確結論在于歷史考察和理論探討應該并重。最好是將歷史主義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融入到結構主義的研究范式中去,取長補短,相互利用。
第三,安德森成功引發(fā)和借助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論爭,推動英國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學術界的傳播。安德森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最初就是要打破英國文化歷史主義研究者封閉于國內本土化研究的傾向,讓英國更多的學者放眼看世界,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先進成果,并讓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和傳播。在安德森擔任《新左派評論》主編之后,其更是以借助雜志理論學術交流和學術宣傳的平臺,引進翻譯了很多國外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著。在與歷史主義學派開展學術爭鳴的活動過程中,不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英國本土的發(fā)展,而且還引起其它國家對這一論戰(zhàn)話題的思想關注,并且保持了自身學術研究的思想獨立性,而不是隨波逐流,從而讓更多的學術理念和學術價值登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