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震
(臨湘市五尖山國有林場,湖南臨湘 414300)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加強環(huán)境保護和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不僅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內容,是關系人民福祉及民族未來”的偉大事業(yè),而且在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等重要會議上。分別提出了“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堅持和完善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fā)展要求。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有林場須首當其中,不僅要加快自身建設,還要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在現(xiàn)有森林質量的前提下,及早摸索出山頂困難林地造林技術,以期快速提高國土綠化率及森林蓄積量。
林場位于城區(qū)西南1km處,總面積1780hm2,全部為林業(yè)用地,屬東亞季風氣候區(qū)。南向坡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合多種林木生長,但北坡上部風害、雪壓現(xiàn)象嚴重,制約了林木的生長。建場幾十年來,通過林業(y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禿嶺基本上都披上了綠裝,森林覆蓋率連年加大,林分質量有了較大提升,森林生態(tài)效能得到完善。但在一些較高海拔的山頂及北坡地帶,由于坡陡土薄、石礫含量大、缺水缺肥,加之易遭受風害冰雪影響。在這些特定條件下,以往都是按照常規(guī)模式營造,從而導致年復一年造林不見林,使得林地利用率大打折扣。
整地質量的好壞是造林成敗的基礎,在以往的營林生產中,出現(xiàn)山頂困難林地造林不見林的現(xiàn)象。以往在這些地段造林,基本上都是采用“一鋤穴”方式,并且隨挖穴、隨栽植,缺乏穴位風化的過程。這樣一鋤穴方式既無法讓栽植的苗木根系舒展,也無法蓄水保肥,幼苗得不到應有的水肥供應而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
樹種選擇是造林成敗的關鍵,以往造林樹種選擇千篇一律,山下深厚肥沃地段造杉木,山頂土層瘠薄地段也是造杉木,而不是從各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上來考慮樹種的選擇,因此,不見林是必然。
初植密度的高低是決定造林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過往的營造林中往往忽略了這點,不論是山坡,還是山頂;不論是陰坡,還是陽坡;不論是陡坡,還是緩坡,初植密度都是一個標準,這就導致山頂、陰坡、陡坡地段苗木因缺水、缺肥或受冰雪、風害影響而不能正常生長,以致林分遲遲不能郁閉。有的成為“小老頭林”,有的直接枯死,最終是造林不見林。
造林樹種的合理配置是決定造林成敗的重要手段。以往在樹種配置過程中,往往忽略了樹種配置的重要性。小班造林不考慮立地條件好壞,采用單一樹種,多為純林,不僅會造成林木間爭肥爭水,還會引發(fā)諸多病蟲害。
加強新造林管護是促其成林的保障。山頂困難林地造林基本上是屢造屢敗,屢敗屢造,容易給管理者帶來厭煩情緒,加上財力不足,任樹木自生自滅,最終的結果就是年年造、年年不見林。
山頂困難林地由于立地條件差、自然環(huán)境惡劣,按常規(guī)技術造林,成功率不到30%。只有針對不同地段(塊)的自然林地條件,有針對性地采取營造林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全面清理為有選擇性的清理,保留和保護林地中有培養(yǎng)前途的喬灌樹種和珍稀樹種。這些樹種是經(jīng)過激烈的自然競爭而保存下來的,對山頂困難林地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往往會成為山頂困難林地綠化的先鋒樹種。全面清除林地內無用的雜草、灌木、藤蔓,并按一定間距沿水平帶堆放壓實,讓其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3.2.1 細致整地。山頂困難地段坡陡土薄,易造成水土流失,應改全墾整地為穴墾整地,挖穴規(guī)格不小于40cm×40cm×50cm,局部條件相對較好的可擴大到60cm×60cm×50cm,成“品”字形排列。如遇巖石裸露地,可不局限于株行距挖穴,挖穴時將表土取放一側,心土取放另一側,填穴時將表土填入穴底,然后再填心土。山頂?shù)囟坞m然腐殖質層薄,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肥力,也是改善立地條件,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有效方法。整地時間應在11月上旬完成,確保所挖穴位及新土有60d以上的風化期。
3.2.2 借填客土。由于山頂土壤瘠薄,石礫含量大,苗木栽植時由于少土無法壓實,不能保證苗木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同時,在壓實過程中,石礫還會傷及苗木根系,所以,植穴借填客土是保證苗木成活的有效措施。為減少造林開支,客土時應“就近不就遠”。填穴時無論是本土回填,還是借填客土,每穴應混合適量的有機肥和復合肥,促使土壤及早形成合理的團粒結構。
林場位于城郊,在功能定位上以生態(tài)效益為主,因此,造林樹種的選擇較為廣泛,包括喬木、灌木、針葉、常綠、落葉樹種,其中,優(yōu)先選用鄉(xiāng)土樹種。
苗木質量對于造林來說尤為重要。第一,造林苗木應選擇2~3年生的容器苗或帶土球苗木,如有特殊需求,則按實際要求確定苗木大小。第二,栽植前可做修枝、去葉、截干處理,以降低風害及水分蒸騰。第三,選擇具有“四證一簽”的良種壯苗,不得使用來源不清、未經(jīng)檢疫的苗木。第四,調運苗木不要過分考慮運輸成本,盡量做到隨取隨運隨栽。第五,裝運苗木時輕拿輕放,且不能過分擠壓,土球苗木只能平放一層,不能堆積,以免傷及枝條或導致土球破損。
3.5.1 栽植時間。特殊地段造林要充分遵循自然規(guī)律,栽植時間為樹液萌動前的1~2個月,如果造林任務較重,可提前到上年的12月。
3.5.2 樹種配置。根據(jù)功能地位可選擇多個樹種,如喬灌混交、針闊混交、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等多種類型配置方式。
3.5.3 造林密度。以幼林能夠迅速郁閉成林為標準,并綜合考慮立地條件、培養(yǎng)目的、樹種特性確定各林種、樹種的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控制在150~330株/667m2。
3.5.4 苗木栽植。栽植水平是確定苗木成活的關鍵,栽植時必須做到根舒苗正、分層壓實。上層復土成龜背型或反坡型,穴靠里端以便留蓄雨水。保持苗木水分平衡,澆足定根水,確保苗木成活。
山頂困難林地雖然林木生長緩慢,但藤蔓植物體現(xiàn)出極強的生長優(yōu)勢,它們或纏繞,或攀援直立至蓋頂,即使是成年大樹,若被侵害,其生長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新造林的撫育管理至關重要。
(1)從造林至郁閉成林,每年撫育管理不得少于2次,局部地段甚至要3次。其中,5~6月進行1次兜撫擴穴,9~10月進行1次刀撫,特殊情況下7~8月增加1次刀撫,避免讓雜灌藤蔓與苗木爭水肥、陽光。割除的雜灌藤蔓等剩余物,按帶狀堆放在苗木空隙間,并壓實讓其腐爛,不僅增加了有機質,還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透氣性和蓄水能力。結合幼林撫育,667m2追施1000kg有機肥或75kg復合肥,以促進幼樹快速生長。(2)當幼樹生長到一定高度,結合郁閉情況進行修枝除萌,以利集中養(yǎng)分,促進主干生長。(3)視情況及時做好苗木補植補造工作,補植苗木時須選用相同大小的全苗。(4)強化日常管理,科學防治林木病蟲害,建立管護制度,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5)做好森林火災預防工作,火災是森林的“頭號殺手”,加強防火宣傳教育,嚴禁一切野外用火,同時,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盡量杜絕火災隱患。
森林資源是人類的綠色“福利”,國有林場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維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的有效保障。在大規(guī)模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經(jīng)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提升人民生態(tài)福祉,促進綠色發(fā)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等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往往帶有掠奪性,使昔日茫茫林海變成了荒山禿嶺。隨之帶來的是泥石流加劇、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雪山線提高等系列問題的出現(xiàn)。因此,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是有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手段之一。以林場山頂困難林地造林為例,從林地清理、造林整地、樹種選擇、苗木質量、苗木栽植、撫育管理等技術方面入手,通過采取技術手段,探索出一條成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