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善
我生長于偏僻的鄉(xiāng)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應該說每一階段都有一座母校,都有難以忘懷的往事。這里只簡略說說離村四五里遠的那座初中。
初中名楊橋中學,是一座新建的學校,為便于周邊村莊孩子就近入學。記得進入學校,是一九七一年春節(jié)過后,那時興寒假后升學。
學校起初一沒校門,二沒院墻,學生從四面八方隨便出入。久而久之,竟踏出幾條歪歪扭扭輻射狀的小路,由學校輻射向周邊的村莊。學校只有兩排房子,大概是搶在入冬前蓋的,房前還留有半人深的土坑,因蓋房時就地取土所致。室內(nèi)裸露著毛坯墻,墻角或是烘烤木板,熏燎得漆黑。屋里空蕩蕩的,就一個煤球爐取暖,冰冷得簡直伸不出手。學生輪流生爐子,我往往頂著星星趕到學校,提前把爐子生好。
那時盡管處于“文化大革命”之中,可學校課程該咋設置還咋設置,莫說數(shù)學、語文、化學、物理,就連外語也有,不過不是英語,而是帶著卷舌音的俄語。老師也該咋教還咋教,學生犯錯照樣批評。我自以為還算個聽話的好孩子,各門功課好像很少不是一百分,在只有兩個班的年級里,可謂“出類拔萃”了。
一次語文課點評作文。那時我有一本寫著真草隸篆字體的《三字經(jīng)》,時不時照樣畫葫蘆地練幾筆。但見老師舉著我的作文本說,瞧你寫得連跑帶顛蜘蛛爬似的,劈頭蓋臉地奚落我一頓。再說我的作文,記得是寫秋天的,老師念罷“一陣涼風吹過,秋天來了”這句話后說,也就是你走路還東張西望,瞅著風一吹你,就秋天了?整個初中,經(jīng)歷不止一位語文老師,似乎從未這樣批評過我。自此,我更加注意寫字,更加注意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盡管那時還沒有萌生長大了寫作的意念。
春天了,學校組織學生帶著小推車及锨鎬等工具,填平了教室前的幾個土坑。南面一片空場,我們平整成操場,用磚壘出二百米跑道。就在這小操場上,舉行了學校首屆體育運動會。校園內(nèi),我們栽了一溜溜小白楊,三年后離開時,小白楊挺拔繁茂,生機盎然。如長到現(xiàn)在,該有一摟粗細,堪為棟梁之材了。
在這里我學習了三年,而后上了鎮(zhèn)上的高中。離開了也就很少再回來。前不久借回老家之際,順路來到母校。不想校門虛掩,推個縫兒輕輕進去,滿園荒草沒膝,藤蔓爬上了電桿。這時,過來一位留守老師,告訴我由于生源減少,三四年前楊橋中學已并入鎮(zhèn)上中學。我不由得悵然失落,只好隨意四處走走。西部一排排平房,中間兀起一棟三層教學樓,東面一個標準操場??磥韺W校這些年是一再興建,當年的一切蹤跡全無了。
這里不定幾時又改為他用,楊橋中學就徹底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但我深知,消失的只是些磚瓦水泥建筑,而母校將永遠矗立我心上!
(選自《北京日報》2013年11月21日,有改動)
【賞析】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時間改變了學校的面貌,但無法改變作者對母校的那份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首先細致描寫了入學時學校的面貌,接著概括交代了學校的教學情況,再重點寫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一次作文評點課,而后又略寫了在學校里的勞動情景和舉行運動會等活動。作者選取的這些印象深刻、帶著個人色彩的素材,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都很典型,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母校的留戀。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描寫了作者再回母校時所見到的荒涼景象,在今昔對比中,作者的傷感和失落也自然流露出來。
(孫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