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靈
摘? 要:在新課標的大綱要求下,新型課堂應該是互動生成的課堂,應該是能夠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的課堂,在這個過程中促逐漸養(yǎng)成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優(yōu)化、精準提煉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從而逐步訓練學生提問力的形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提問力;閱讀素養(yǎng);閱讀要素
一、前言
有“疑”意味著有“思”,有了問題的產生,就有了思維的誕生。前人曾提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小學生若具備了提出問題的能力, 也就具備了提問力, 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文章將從提問力的定義、目前現(xiàn)狀、培養(yǎng)方法、作用等方面出發(fā),探討閱讀提問力在閱讀教學中的體現(xiàn),讓學生的把問題視為閱讀教學的航標, 使閱讀教學更有效。
二、提問力的定義
阿德麗安的著作《閱讀力 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一書中提到:“閱讀力”旨在教授運用于閱讀過程之中的專門策略,使學生在閱讀中更具互動性和思考性,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由“聯(lián)結力”“提問力”“圖像化力”“推測力”“轉化力”五大力構成閱讀力。提問力是學生自己的思考、理解、提問和回答,使得學生成為更自信的意義建構者。由此可見,提問是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發(fā)自主地思考,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涵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信提出問題,對文章產生思考,一步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習。
三、課堂提問現(xiàn)狀
陸九淵言:“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谶M步的道路上,疑問是不可或缺的伙伴。但在我們的教學常態(tài)中,會經??吹竭@樣的現(xiàn)象:學生只要負責在文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回答正確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但是當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出現(xiàn)時,學生就會被難住,這樣的思考是學生停留在淺層思維的思考,他們回答起來相當熟練。同樣他們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相當熟練,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而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沒有教過如何思考。教師習慣性按部就班地拋出問題,學生在文中找出答案,再和教師對照正確答案,以此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長此以往,學生習慣性地等待老師提問問題,接著回答問題,形成了課堂師問生答的固定氛圍。就算有思維活躍的同學想提出問題,也會在大家都不提問的大環(huán)境下不發(fā)表自己想法。因此,教師應學會利用提問力,促進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層,從而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閱讀素養(yǎng)的目標。
四、訓練提問力之法
在課堂上,學生經常在文本中找到直接的答案,用陳述句回答問題,然后開始下一個問題。但留到最后的問題通常不是能夠直接在文中體現(xiàn)的,它們是“如果……會如何?”“為什么……?”“為什么你認為……?”諸如此類的問題。但這一類的問題。淺層的思考并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許多學生也在這類問題上遭遇滑鐵盧,在考試的閱讀理解中不能夠拿高分。但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問題才是能否真正體會文章的深層內涵,能否深刻地理解文章的關鍵。
(一)添加字詞技巧法
在培養(yǎng)提問力之初,教師可以授予學生:問題通常包含“誰”“什么”“在哪兒”“什么時候”或“為什么”要素。學生在提問時可以將這些字詞融入提問的句子中,以固定字詞構建提問句子。
例如,在《丁香結》一文中“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引導學生用上固定字詞,在這句話的基礎上提問——“為什么丁香結能夠負擔著人們解不開的愁怨?”師適當引導“是因為它的美麗?嫵媚?氣味?形狀?”學生能夠說出:其實并不是這么簡單。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最后總結出答案。又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課時目標要求:需要根據(jù)文章內容體會出五位壯士的英雄氣概。在學習第六自然段中,學生已經有了前五個自然段的學習,奠定了體會五壯士英雄氣概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在第六自然段中,在哪兒能夠體現(xiàn)他們的英雄氣概?”學生會在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進一步體會五壯士的英雄氣概,并總結出答案。
由此可見,提問是思維的開端,但這個開端也有終點,學生的回答讓這條思維的線索有了終點。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利用好提問,在開端與終點間的這條路上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
(二)課后習題提煉法
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寫,把文章、插圖、課后習題、語文園地、單元目標等元素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圍繞著單元目標而展開。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課后習題,
聚焦課時目標、單元目標,明確本課時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課后習題第三題“課文第2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备鶕?jù)這個習題的內容,學生可能就會提出“第2自然段哪里關注了人物群體,哪里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在學生自己的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自主解決答案,并理解這種寫法就是單元目標——點面結合的寫法。將學生提問、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有機融合,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提問力及閱讀素養(yǎng)。
(三)單元要素聚焦法
單元要素是一個單元的航標、導向,所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最終都要指向單元要素。引導學生關注單元要素,從單元要素出發(fā)對課堂問題進行提問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如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教學16課《夏天里的成長》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總分結構明顯??梢蕴岢觥拔闹心荏w現(xiàn)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句?”“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中心意思?”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將單元要素融會貫通。
(四)文章題目延伸法
文章的題目是文章內涵的集中體現(xiàn)。從題目出發(fā)進行提問,從開頭就為文章的學習奠定探尋的基礎。同樣是《夏天里的成長》,學生從題目出發(fā)可以提出“夏天里成長了什么?”“它們在夏天里是怎么成長的?”帶著這些問題過渡到文章的學習。由于這篇文章在理解上偏于簡單,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理解并且解決疑問,完成課時目標的訓練。
五、小結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授閱讀提問技巧,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讓閱讀教學融進提問的一環(huán),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力與閱讀素養(yǎng),相信學生明天的閱讀會越來越好。
【本文系新塘鎮(zhèn)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小課題《提高學生提問力,培養(yǎng)閱讀素養(yǎng)》成果(課題編號:xtky202015)】
參考文獻:
[1]吳麗莉.提問力,引閱讀走向深層[J].考試周刊,2021(15):13-14.
[2]周玲霞.學會提問,為教學導航——例談對學生預學環(huán)節(jié)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72-73.
[3]陳琳.借力有效提問? 推進深度閱讀——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教學為例[J].課外語文,2021(22):86-87.
[4]黃國才.教兒童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閱讀[J].教育評論,2016(03):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