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享受城市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對著極其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上海市于2019年首先進行了強制性垃圾分類,而后多個城市也紛紛效仿,但是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卻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本文通過對影響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因素和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影響因素;思想意識
引言:小區(qū)和有關單位的組織管理,對垃圾分類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居民是垃圾的主要制造者,因此直接決定著垃圾分類的成效。通過對小區(qū)、相關單位的管理以及居民的個體因素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一、干擾居民垃圾分類的原因
(一)居民的思想意識
居民個體的思想意識,會直接影響城市垃圾分類的成果。每個居民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構成以及對分類知識的運用程度都不相同,這也就導致了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首先,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婚姻狀況、收入及性別的差異對垃圾分類的影響不大,但是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卻有顯著差異。年齡越大生活經驗就越豐富,自然就能切身體會垃圾分類對環(huán)境的重要性。其次,筆者在調查中驚奇的發(fā)現(xiàn),文化水平的高低竟然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成反比例關系,主要是因為,經受高等教育的居民無論是工作難度還是工作時間都會占用更多的精力,進而對小區(qū)的宣傳號召信息接收不及時而降低了垃圾分類的履行度。再次,家庭構成也會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有子女的家長會努力為孩子做好榜樣,也就會更加重視垃圾的日常分類。最后,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程度會直接決定垃圾分類的成果。如果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了解,隨心所欲的進行分類,那么垃圾分類的準確性就會因此大打折扣,即使有垃圾分類投放指示,居民也無法準確判斷、正確的利用垃圾投放桶。
(二)垃圾分類的基礎建設
垃圾分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小區(qū)內的設施不完善,對垃圾的分類設施以及清運設備不到位等問題,導致了城市居民垃圾分類不到位。例如:小區(qū)居民在家中將垃圾按照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等進行分類,但是走到垃圾桶附近卻發(fā)現(xiàn),垃圾投放設施極其不完善,只有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兩種。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居民的積極性,還會影響城市垃圾分類的進程;小區(qū)有大量常駐居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在不少數(shù),但是通常情況下垃圾清運車每天只進行一次工作,這會直接導致垃圾溢出的情況頻頻發(fā)生,進而致使居民不愿意靠近垃圾桶進行準確投放;小區(qū)內垃圾的運輸處理人員多是由垃圾站工人組成,在工人來收集垃圾之前會有一些老人在垃圾中尋找可以二次利用的物品,這就會對垃圾桶內分好類別的垃圾造成破壞,除此之外,即便小區(qū)居民把垃圾進行分類并精準投放了,也會因為使用垃圾回收車的工作人員的失誤,將各種不同類別垃圾不加分割的放入垃圾回收車內,最終導致居民的垃圾分類成為無用功。另一方面,相關機構的機制保障不健全也會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沒有相關的機制進行監(jiān)督、管制居民的行為就得不到有力的約束。有關政府對垃圾分類的經濟投入不到位也會致使整個小區(qū)內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最終直接影響城市垃圾分類的成效。
(三)社會范圍內的認知度
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也是阻礙居民進行垃圾分類行為的因素。約六成居民表示自己所處小區(qū)偶爾針對垃圾分類進行宣傳或幾乎不宣傳甚至不宣傳,整體宣傳力度較小。小區(qū)、街道等宣傳的高頻度一定程度上映射的是居民生活、工作所在區(qū)域對垃圾分類行為的重視程度,這會直接影響居民個體對垃圾分類事件行為規(guī)范的主觀意識判別,進而影響居民在垃圾分類上的行為選擇與行為實踐。
社會規(guī)范是在行為規(guī)則、道德規(guī)范、行政規(guī)章、法律規(guī)定的制約下,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guī)則、準則。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社會價值理念是形成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基礎。從微觀小區(qū)到宏觀社會對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則對整個社會層面垃圾分類輿論環(huán)境、氛圍營造,聚合垃圾分類主流價值觀念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二、垃圾分類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加強居民思想建設
利用新媒體提高居民的主觀環(huán)境知識水平。在社區(qū)開展針對中老年居民的環(huán)?;顒?,提高中老年居民的主觀環(huán)境知識水平。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教育宣傳作用,增加電視媒體、短視頻、微信中小程序、公眾號、廣告牌、公共交通中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投放,鼓勵自媒體作者創(chuàng)作垃圾分類作品,讓中老年人多途徑獲取垃圾分類知識。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加入中小學課本中,使人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垃圾分類意識,促進垃圾分類習慣養(yǎng)成,利于垃圾分類的全民參與。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垃圾分類設施,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便利性。因地制宜地配置垃圾回收容器,拉近垃圾分類設施的距離。在易產生堆積易腐垃圾的居民集中活動場所增設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在廣場、學校、醫(yī)院、主要道路兩側,增配可回收物箱和其他垃圾回收箱。在農貿市場、市集,增配大型易腐垃圾回收容器。這樣會提升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便利性和對垃圾分類的滿意度,從而更愿意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三)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制度體系
健全完善監(jiān)管獎懲機制,加大垃圾分類行為保障。首先,制定垃圾分類分層分級分類別獎懲措施,如面向居民個體,結合科技優(yōu)勢,實行垃圾分類智能積分兌換管理辦法,鼓勵居民積極進行垃圾分類,并逐步形成行動自覺,同時加大垃圾分類監(jiān)管力度,尤其發(fā)揮好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分揀員、監(jiān)督員的職責作用,進行有效監(jiān)管反饋:面向小區(qū)整體、企事業(yè)單位等組織主體,進行定期巡視抽檢,對“不分類、不收運”的組織主體,提出整改意見,對多次違規(guī)不整改的,拒絕分類收運的,移交執(zhí)法部門處理;然后,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監(jiān)管考核。對生活垃圾清運不及時、投放收集站點設置不規(guī)范、桶站環(huán)境衛(wèi)生臟亂、居民不分類投放、車輛混裝混運、垃圾隨意傾倒等治理問題,列入到各地區(qū)政府職能部門垃圾分類主要監(jiān)測指標及績效考核中,以考核評估手段形成落實垃圾分類舉措的倒逼機制。
結束語:綜上所述,了解影響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重要因素,可以為相關部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正確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因此,本文利用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來解決城市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多種對策,以期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郭昊.城市小區(qū)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及建議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10):191-192.
[2]許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1,39(10):168-173.
作者簡介:李蓉(1972.02-),女,漢,湖南醴陵人,大專,湖南省醴陵市仙岳山街道辦事處創(chuàng)建辦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愛衛(wèi)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