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敏
(長春教育學院文科教研室,長春 130000)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重點。課堂教學的過程要因材施教,面向所有的學生,在聽、說、讀、寫中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布局謀篇的技巧,讓智慧的火花在思維邏輯中碰撞,語文運用的綜合能力、語文的素養(yǎng)核心也能在具體的語文目標的實現中逐步提升。
有效追問是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讀、對學情的準確把握上的,是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巧妙結合。有效追問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手段,能夠在識字、默讀、寫作、口語交際中,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源遠流長的漢語言文學的韻味,在情境中被熏陶、被感染,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追問就是針對學生在學習文本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疑點進行更加深刻解析和剖析,快速地捕捉到學生智慧的閃光點,并及時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反饋做出疏導、引領、點撥,在文本與學習者之間搭建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互動和討論交流的橋梁,以實現有效學習的最佳境界。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教育家加里·D·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就對教師有效追問的實效性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究。他認為通過教師設置的有效提問,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形成共鳴,在心理上產生更多碰撞,繼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豐富認知和深度思維的能力。
國內自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各級各類學校對有效追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展開了不同層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玉朋[1]提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體現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追問的教學策略既能為學生搭設思維跳躍的階梯,實現創(chuàng)新性的飛躍,又能充分發(fā)揮教師靈活敏捷的教學智慧,共同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深度解讀;丁芳[2]提出了通過質疑問難的有效追問,能促使初中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嚴密性更趨完善,更好地構建多思、多辯、多爭的“智性語文”教學模式;許平平[3]指出了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掌握學生思維特質的情況下,通過有效追問,抓住每一個智慧的閃光點,激發(fā)內在的潛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從研究資料上看,我國教育教學中關于有效追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側重點大多停留在某個學段具體案例的設計方法中,對有效追問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思維最佳內在驅動力的理論研究尚在探尋中,完整的內涵界定和達成共識的概念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教學是一個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豐富課程的過程,使課程變?yōu)橐环N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情景,在師生之間互動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行為中,語文教學變得鮮活,充滿生命的活力。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追問能使課堂真正活起來。通過有效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有效追問也利于教師教材觀與教學觀念的轉變。文本只是為了更好地把各種知識主干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所建立的一個框架,在教學中只是帶給學生一個可供學習的范本。語文教師要以教材作為藍本,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有效追問,在對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把學生的生活和個人知識、直接經驗、間接體驗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內容,把課程放到廣義的空間中來理解。通過有效追問,改變教材等同于教科書的舊觀念,在反思批判中形成由灌輸式教育向交流式教育的改變。
追問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追問能夠感知學生對問題的掌握程度,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進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追問在教學中雖然使用率較高,但追問是否有效卻值得思考。目前在語文教學中,追問存在著一些問題。
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就是追問的隨意性,教師沒有根據教材的關鍵點進行挖掘,沒有對提問進行有效指導,這些缺乏思考價值的追問,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追問數量過多,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積極性很高,“懂不懂”“會不會”之類的追問教學只能使學生的思維僵化,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部分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沒有根據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選擇恰當的切入視角,問題的提出不能圍繞課本的重點形成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思維要點。問題的設計與表述忽視學生的思維特質與差異,追問偏題甚至脫離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導致課堂教學中“啟而不發(fā)”。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是簡單而重復的追問,思維水平偏低,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tǒng),缺乏層次性和合理性。學生不知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思考和回答問題,導致學生或隨意而答,或沉默不語,導致語文教學雖然使用追問教學,但這種追問往往是無效的[4]。
有效追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及時引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領悟作品主旨、欣賞佳詞妙句、把握文章結構、促進思維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中的有效追問,是教師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所作的一次或多次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一種教學策略。適時、適當、適量的追問,能有效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將新知舊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實現質的飛躍,從而使語文課堂走向有趣、有味、有效。
在關鍵處設置懸念。通過有效追問,利用懸念刺激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調動內在潛能,讓學生品嘗到自主探究成功的樂趣。只有學生對教師的追問激發(fā)出內在的強烈求知欲望,心里才會產生強大的思考愿景。因此,激發(fā)興趣是有效追問的第一要素。
每節(jié)課都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向,這就決定了課堂追問不能隨心所欲。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既要切合學生實際、緊扣目標,又要適時、適當、適合、無歧義[5]。一篇課文可以設疑的地方很多,教師要找準切入點,要對關鍵性問題反復推敲,精心設計,既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又要明確、準確而有深度,這樣的追問才能問出精彩、問出實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碎”是追問設計的通病。教師設計的追問太多太雜,不僅會使學生感到零亂,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缺乏激情,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力?!熬笔侵刚n堂有效追問應當精要恰當。具體而言,就是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和提煉一些有啟發(fā)性、變通性、富有價值的問題。每一個關鍵性問題要經得起推敲,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攻克邏輯思維的阻礙,在知識與能力、方法論與價值觀之間搭建橋梁,真正達到提高語文能力,提高課堂實效的目的。
課堂追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問題設計應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學生通過思考,不僅能回答得準確,也能體現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通過有效提問,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高[6]。
課堂有效追問要多角度、多方位,靈活多變,能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有效追問就是讓思路“拐一個彎”,教師要重視課堂追問的方式和角度,靈活地提出問題。從問題的側面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去設計問題,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打造出富有生機和感染力的課堂。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通過教材來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難以理解之處追問,引導學生運用“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逐步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同時,教師要將追問與適時、適度的激勵性評價相結合,調節(jié)課堂氣氛,鼓勵質疑,讀中感悟,以疑促思,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有矛盾,才有激情,有沖突,才能引發(fā)深度思考。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師應抓住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加以追問,借助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利用有效的追問,激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逐步養(yǎng)成深入閱讀的習慣。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效追問作為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策略,應遵循課堂追問的原則,潛心研究追問的好方法,把追問的有效性落到實處。語文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探索、反思,有效提問才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