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儀 周志享
【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癥特點,評價希望理論應用對患者康復狀況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1-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各40例進行對照組與觀察組隨機法分組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康復護理,觀察組輔助希望理論,比較2組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與日常生活能力、希望指數(shù)。結(jié)果: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Herth希望指數(shù)(HHI)評價患者的希望指數(shù),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希望理論的應用,助于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希望指數(shù)。
【關(guān)鍵詞】希望理論;抑郁癥;康復護理;日常生活能力;希望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10-114-02
本文就我院抑郁癥患者為例,對希望理論應用價值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20年1-12月,均為抑郁癥患者(n=80)。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標準;(2)患者具備配合能力、自理能力;(3)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精神遲緩患者;(2)其他精神疾病患者;(3)藥物濫用史患者。分組護理,取隨機法。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0-65歲,平均(38.50±7.20)歲;病程0.5-15年,平均(6.30±2.50)年;文化程度:小學3例,初高中20例,大專以上17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3歲,平均(39.50±7.80)歲;病程0.8-16年,平均(6.50±2.60)年;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高中18例,大專以上16例。分組后性別劃分、年齡等資料比較,P>0.05。
1.2護理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入院注意事項告知、環(huán)境介紹、檢查陪同、藥物治療指導、出院時健康指導等常規(guī)康復護理。
上述基礎上,予以觀察組患者希望理論康復護理。(1)評估希望指數(shù)并制定計劃。觀察、心理測量等方式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希望指數(shù),結(jié)合患者文化程度等個人情況制定希望教育目標,以恰當?shù)慕】到逃⒆o理提高患者的希望指數(shù),減輕抑郁情緒。設置階段性希望目標,以不斷強化患者對目標的認知、行為,提高干預效果。(2)希望教育計劃內(nèi)容。急性期,新入院患者住進康復期患者病房中,其他病人講述經(jīng)歷,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理解能力進行健康教育,評估患者病情,讓其參與到治療、護理工作中,提高病情認知度、遵醫(yī)行為、治療信心。督促患者填寫疾病日記,記錄每天情況。指導患者舒適體位坐于椅子上,指導輕閉雙眼、深呼吸放松,叮囑患者每天在病區(qū)院子散步、曬太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緩解期,家屬與護士協(xié)助制訂活動計劃,鼓勵患者欣賞美景轉(zhuǎn)移注意力、看幽默視頻減輕抑郁。根據(jù)患者的快樂水平、希望指數(shù)進行引導、鼓勵,幫助患者恢復自信。另外,鼓勵患者參與整理病床、打掃衛(wèi)生等任務訓練??祻推?,組織患者、家屬以講座形式學習預防抑郁癥復發(fā)知識,提高抑郁癥認識。指導患者回顧獲得的技能,增強患者信心。告知患者抑郁癥反復屬于正常情況,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另外,設置微信群,通過微信群普及知識,了解患者居家康復情況。
1.3觀察指標與評價
統(tǒng)計2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日常生活能力、希望指數(shù)變化情況。以HAMD-24項評估患者抑郁情緒,評分越高、患者情緒越差[1]。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好[2]。以Herth希望指數(shù)(HHI)評價患者希望水平,評分越高、患者希望越高[3]。
1.4數(shù)據(jù)分析
以SPSS19.0錄入抑郁癥患者的護理指標,以均數(shù)(Mean Valu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描述指標評分,t檢驗。觀察指標差異明顯,P<0.05。
2 結(jié)果
2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希望指數(shù)變化情況見表1。干預后指標評分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P<0.05。
3 討論
抑郁癥是常見疾病,與患者長期心境高漲、低落有關(guān),伴有行為、精神等方面的異?,F(xiàn)象。很多患者自我否定,甚至有絕望、無助的情緒?;诩膊〉奶厥庑裕幬镏委熗?,需加強護理干預建立患者的希望。希望理論應用,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重新希望。希望護理用于抑郁癥患者康復護理中,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精神需求,通過與患者積極交流方式,講解疾病知識,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在基本治療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相關(guān)研究指出,抑都癥患者護理中應用希望理論,促進患者康復、病情穩(wěn)定,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的態(tài)度,提升了疾病治療效果與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推行價值[4]。
本文結(jié)果與農(nóng)惠娟,李升,馮俊銘,等人研究接近,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康復狀況優(yōu)于對照組,HAMD、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觀察指標比較,P<0.05[5]。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康復護理中融入希望理論效果顯著,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李玉霞. 希望理論模型下多維度健康宣教在產(chǎn)后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 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20,52(11):1382-1384.
[2]李永珍,陳淑媚,林蕓,等. 分析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效果[J]. 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2):141,144.
[3]彭偉艷. 希望理論模型聯(lián)合健康宣教在產(chǎn)后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 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20,27(24):135-136.
[4]陳瑩. 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糖尿病天地,2020,17(1):232.
[5]農(nóng)惠娟,李升,馮俊銘,等. 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2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