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 ? 1? ]
所謂“善意”,與“惡意”“歹意”和“敵意”相對,即包含著善良、美好期待與祝福的心意。我不敢肯定人世間有“對所有人都懷抱善意”的人,但可以肯定,善良的人,待人待事會更多地表現(xiàn)出友善與真誠。這樣的人往往更單純,更愿意相信別人的善意,更少敵意、防范,更多信任。生活給這類人的回報就是活得比較輕松甚至可以非常率性,他們個性中的通達與明快,使他們更能感受并收獲喜悅與歡愉。人本質(zhì)上是自利的,但發(fā)展程度高的人,利己與利他之間很少會有沖突,他們的利己基本上也都不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而且,他們的利己幾乎都可以利人,原因就在于他們的需要層次比較高。如自我實現(xiàn)、創(chuàng)造、充滿愛意的生活,這些高級需要,都具有利他的成分在內(nèi)。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需要層次。但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文明,尤其是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
[ ? 2? ]
“能讓別人快樂的人,一定很善良。能讓自己快樂的人,一定很聰明。時間一天比一天少,我們一天比一天老。人生路上,請記得善待自己,讓我們開心過好每一天?!边@段話雖說不上多么深刻,但很在理,很接地氣,尤其是“能讓自己快樂的人,一定很聰明”。要讓自己快樂,主要在心態(tài)?;蛟S聰明人就聰明在知道怎樣能夠擁有積極、陽光、敞亮的心態(tài)。
[ ? 3? ]
“愛,是可以化解一切的?!彼^“愛”,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盡相同的內(nèi)涵,但都一定包括善意與熱忱。愛,一般來說,還包括了解、尊重、給予、關(guān)懷、責任,而這些元素都只有以善意為底色,才是真愛。不含善意的了解可能是居心叵測,不含善意的尊重可能是虛情假意,不含善意的給予可能是引誘、賄賂、收買,不含善意的關(guān)懷可能是覬覦,不含善意的責任可能是控制與利用……對世間的人、事、物的愛,也一定表現(xiàn)為一種熱忱,而非冷漠或滿不在乎。對這個有很多不如意的世界仍然充滿熱愛的人,才是真正富有和幸福的人。
[ ? 4? ]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我們與他人相連,不管情況有多糟糕,我們需要這樣的人情紐帶?!比A人女導演趙婷憑借電影《無依之地》在各大電影節(jié)上都拿獎無數(shù),她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在被焦慮主宰的今天,影片告訴我們,人與人彼此相連才是人生溫暖所在。我積極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有更多的有意義的交往,并盡可能做到“主動、真誠、友善、富于建設性”。公民之間的結(jié)社,作為民主社會中一項重要的人權(quán),其實就是源于人的近乎本能的需要。這一“需要”不僅應該被充分滿足,還應該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它是人的發(fā)展的一部分。
[ ? 5? ]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也是一個享樂主義者,我真切地相信未來會更美好。我主張心懷夢想地活在當下。人生無非就是一個過程,我的經(jīng)驗是只有樂觀地面向未來,才能更好地感受當下的歡愉。有人說:“先努力優(yōu)秀,再大方擁有。所謂生活,有所為,有所愛,有所期待。”這與我講的“四有”——“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有相通之處。而且,我十分強調(diào)經(jīng)濟上的富足對人生的重要性?!胺谴笥胁豢纱鬅o”,窮困的人,既談不上樸素,也談不上低調(diào)。
[ ? 6? ]
我理解的朋友之道就是以禮相待、禮尚往來;多付出,少索取;言而有信,真心實意;多記著別人的好;不勉強別人,對能夠幫助對方的事盡力而為。這個世界上,兩個人能夠成為朋友的概率并不大,因為需要情投意合,需要三觀一致,需要有精神上的共振與心靈的共鳴。幫助朋友成長、進步,不僅需要得體的提醒與批評,也需要真誠地分享有價值的資源與信息。我愿意對所有的朋友敞開心扉,盡己所能地為共同成長付出努力。因為人唯有成長,才能感受到世間最純美的風景。
[ ? 7? ]
網(wǎng)絡上類似這樣的表達有很多:“人和動物最大的區(qū)別,恰恰是看似無用的東西,如音樂、舞蹈、美術(shù)、詩歌、小說。正是這些不能充饑、御寒的事物豐富了人的心靈,讓人于貧窮中富足,于孱弱中堅強,于困頓中怡然自得?!鳖愃频谋磉_既有哲理,又有點詩意。在日常的表達與交流中都可以引用。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果時常有些創(chuàng)造,生活的品位自然就高了。創(chuàng)造什么呢?音樂、美術(shù)、書法、雕塑、小說、詩歌、相聲、小品……有太多太多的門類。如果還達不到創(chuàng)作的水準,那欣賞總是可以的。欣賞多了,有意識地掌握相應的技巧,創(chuàng)造也就水到渠成。問題是人們?nèi)菀鬃晕以O限:“我哪是那塊料呀?”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讓大多數(shù)人對于藝術(shù)創(chuàng)造連想都不敢想。
[ ? 8? ]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教育學就是人學——關(guān)于人的知識建構(gòu)、潛能開發(fā)、生命成長與人生幸福的學問。部分地由于這個原因,我對所有人都充滿興趣。首先是了解人的興趣,其次是他的品性與成因,他的性格與命運。每一個人都是極其復雜的,因此我們必須把每一個獨特的個體當作完整的人來了解。人們常常用“閱人無數(shù)”來形容一個人見識過很多人,與許多人有過交往,社會經(jīng)驗豐富,看人看得很準。教育學者特別需要這個功夫。一個人只有既熟悉經(jīng)典文獻,又能洞察人性,才能有更多精準、深邃的洞見。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