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朱義祿
張岱年先生講學記錄手稿*(一)
張岱年1,朱義祿2
(1.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2.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
張岱年;中國哲學;本體觀念;本;本根;元;質用;體用;本體;實體
83.5.11張岱年先生講
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觀念
一、本,本根,元
二、質用,體用
三、本體,實體
四、中國哲學中本體觀念的特點
古代哲學中有人認為“體用”二字源于佛教。我認為體用范疇雖與佛教有關,但卻是中國固有的。
孔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見孔子已講過“本”的概念。但在孔孟那里,“本”只是倫理學的范疇,而不具有宇宙哲學的意義。《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把“本”與“物”對照起來。這二句話在《老子》中沒有?!吨庇巍分刑岢觥氨靖钡母拍顏?。本根是看不見,但有很大作用。萬物受它滋養(yǎng),為萬物的基礎?!氨靖币埠喎Q“本”。
道家講“本”就是“道”。老子認為“道”先于天地。老子的貢獻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問題。我認為“道”是最高的抽象原理,是客觀唯心主義。他講無形、無象的相對于萬物之上的一個絕對。這個絕對問題的提出亦是老子的貢獻。
宇宙哲學。存在論:講存在的根源,即來源論(本體論)。
道生出天地、萬物之后并不消滅。[從]道作為天地萬物的基礎來說,這是本體論。莊子更進了一步,他揚棄了“始”的概念,莊子認為講“始”講不清楚,不講為好。程頤不講天地起源論,講本體論,認為陰陽無始。
中國哲學還有一個“元”的概念,見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唯有圣人能把萬物統(tǒng)一起來到“元”那里?!霸笔侨f物之本,這是董的說法:
“元”——表示萬物的統(tǒng)一性,世界的統(tǒng)一性。
“元”——世界的始祖。
據現在史料考察,“元”始于《呂氏春秋》,認為“元”就是“氣”。
體與用這對范疇起于何時?
李二曲認為,體用起于禪宗六祖惠能。事實上早于惠能前即已有體用二字?!盾髯印じ粐分小叭f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這是體用并用為第一次,這里的體是指形體。
《墨經》講“體”為“端”,“端”為一點。孟子講“體”,為部分解。現在講“具體”二個字見于孟子。孟子認為,子游、子夏得到孔子的一部分,只有顏子具備了孔子的各部分,這叫“具體而微”。包括各部分的全體叫具體。孟子這一說法類似黑格爾的“具體”。
“道”——普遍原理,“道體常而盡復”,荀子這里又用道來講體。恒常性的本體的意義已具備,這在抽象思維上是一大進步,但荀子講得不多。
魏晉時杜恕作《體論》,“體”是指政治原則,如君之體、臣之體。王弼說的“無”是指抽象的絕對。王弼雖“體用”并舉,但意義并不十分明確。東晉韓伯的話是套了王弼的話。(《中國哲學發(fā)微》p34)裴頠講“有”,認為只是“有”才是“體”,而不能講“無”為“體”。
唐孔穎達(見《發(fā)微》p34)??自谔瞥酰然菽茉?。唐初另一經學家崔憬講體用二詞的意義較明確,在中哲史崔憬講得最清楚,并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
“體”還有一個意義是原則。
總之“體”有二個意義:一是具體的東西,一是抽象的原則。
宋初胡瑗,他講“明體達用之學”。所謂“體”——君臣父子、人倫關系是萬世不變,這叫“體”。據這個“體”來用,叫做“用”。張之洞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是指抽象的原則。
質表示二個意義,一是物質之質,一是性質之質。
前者是客觀實在,后者加以延伸,把“性”與“質”二字連用。“性”原指事物之特性,后來連用了,以“性質”來代“性”。
中國古書中講的“本質”是指材料,而現在是指根本的性質。
常用的本體論是個翻譯名詞,與實體同義。辯證法為翻譯名詞,《黃帝內經》講的“辨證”,與哲學上的意義截然相反。
“本體”最早見于晉朝。司馬彪作《莊子注》,此書已失,但有逸文?!恶壞贰菲靶裕酥倔w也”,也無上下文。(為陸德明所引)
張載說:“太虛,氣之本體?!碧摷礆?,虛空即氣,這是張載哲學的基本思想。太虛有二重意義:最高的實在與太空。太虛是氣的本來狀態(tài)。
“氣”在中國古書中的意義非常復雜,有三層意義:
1、常識的氣:空氣、云氣、呼吸的氣。
2、哲學的氣:構成萬物的原始材料,在人的意識外邊,原則上可以感覺到。氣是有空間的,能運動的。
3、推廣的氣:任何狀態(tài)都可稱氣,物質的東西可稱氣,精神性狀態(tài)也可說氣。如孟子說的“浩然正氣”。
氣和西方的原子、基本粒子有所不同。氣有波動性,西方原子、基本粒子無波動性。西方物理學家對氣的概念甚重視。
張載的“氣”是第二層哲學意義的氣。
本體指現象背后的實在,這是西方哲學流行的觀念。張載講太虛即氣即本體,并不是指現象背后的實在。
本性也叫體,這是張載“體”的另一個意義?!暗缕潴w”(《神化》)“體之謂性”(《誠明》)“體”指永恒的本性。
程頤:參見《發(fā)微》p.36
最微妙的是理,最顯著的是象。顯著的與微妙的沒有間隔。他以“理”作為“體”,這與張載以“氣”為“體”大不同。
朱熹:講性之本體,以“理”為“性之本體”
程朱又有“道體”的概念,一是指理,一是指世界變化的過程。程在解釋“子在川上曰”這一話時,指變化的過程。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也有類似的意思,雖比較深刻,但講得不多。
王陽明講“心之本體”,也即“天理”。心的本體指心的本然狀態(tài)。
對本體的見解有氣一元論、理一元論、心一元論的不同。
“實體”這一觀念最早見于王廷相,稱“氣”是“造化的實體”。氣是實體,是統(tǒng)一客觀的實在。王夫之也講過實體,“太和氤氳之實體”,認為氣即實體。戴震講陰陽五行是“道之實體”。三人都未作過詳細的分析和解釋。他們的“實體”有二個含義:
一是客觀實在性。
一是永恒的存在。永恒的自己的存在。唯物主義認為“理”不能獨立存在,必依附“氣”。這與客觀唯心主義有所不同。
老莊既有天地起源論,又有本體論。有人以為本體論從王弼那里開始的,我以為老子的“道”有本體論的意義。莊子講“道”講無所不在,這也是本體論的意義。莊子哲學比王弼深刻。《淮南子》認為“道”是“一”,“一”是絕對,也有本體論的意義。中國古代哲學,天地起源論與本體論是結合在一起。
在古代本體論中有三個派別:氣、理、心;唯物(主義)、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祿案:求快省,現補)
“自本自根”,自己以自己為原因。莊子這一點與斯賓諾莎相似。自己以自己為原因為本體,這是中西哲學相同的地方。
儒道本體觀念的特點:
不是以實在與幻想來講本體與用,而佛教以為用是假想,儒道均以為現象并未幻想。西方哲學以本體是實而不現,現象是現而不實,這種觀點中國沒有,不以實幻來區(qū)別體用。
強調體用統(tǒng)一,僧肇《不真實論》,認為實在離不開現象。湯用彤以為,僧肇也講體用一元,盡管他以現象為幻想。(祿案:這是印度佛教向中國思想靠攏的表示。)(祿案:這是我當時的想法,不是張岱年先生的。)
自實證主義出現后,以本體為形而上學玄想,主張廢除本體論的概念,這可以考慮?!皩嶓w”這一概念可以用,“本質”這一詞恩格斯肯定過,我們可以講,“本質”是一個科學名詞。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6.008
張岱年(1909-2004年),男,河北獻縣人,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
朱義祿(1942-),男,浙江寧波人,教授。
B26
A
1673-2065(2021)06-0064-07
2021-09-10
*注:1983年5月,張岱年先生在安徽大學哲學系舉辦的“中外哲學史研討班”授課,講授了《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觀念》《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剖析》《先秦哲學和宋明理學》《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同濟大學的朱義祿教授保留了這些珍貴的手稿,并將其賜予本欄目發(fā)表。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校:耿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