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智
摘要:關于人的本質,以往哲學家不是從人之外的角度考察,就是將人的某一特性歸結為人的本質。雖然費爾巴哈將人從天國拉回到人間,但無法真正觸及人的本質。馬克思把實踐置于人的本質中考察,終于找到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核心議題。他對人的本質的論斷,經歷了不斷成熟的過程,最終科學地論證了人的本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突破了以往哲學家關于人的本質的錯誤論斷。
關鍵詞:費爾巴哈 人的本質 馬克思 實踐
從古希臘到近代有無數(shù)哲學家試圖定位人的本質,但他們大都混淆了本質與本性的概念,將人的本質不是歸結為物性,就是規(guī)定為理性,于是便出現(xiàn)了人的自然本質、神學本質或思維本質等眾多關于人的本質學說。只有馬克思徹底糾正了以往舊哲學家們將人的本質外在化的錯誤趨勢,從根本上找到了人的本質的真正來源和出處——人的本質就是人本身。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理論建構,為研究人的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引方向,為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提供理論遵循。
一、舊哲學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西方哲學家們大多從形而上的角度,以主客體二分的方法探索人的本質,總是無法真正認識到人的本質。馬克思將實踐觀點引入哲學中考察問題,逐漸發(fā)現(xiàn)了人的本質,確立了科學的人學思想,這一過程充滿了無盡又曲折的探索。
(一)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
在這個時期,人們都處于蒙昧狀態(tài),自然界對于人類而言還是很神秘的,哲學先賢們希望能在自然界中尋求一種“固定的”存在物闡述自然界的本源,同時說明人的最終本質。泰勒斯認為“水”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用“火”說明世界的本源,德漠克里特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古希臘哲學家逐漸將哲學傾向于人自身,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將人放到了哲學的中心位置,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認為人的根本在于“立志”和“理性”,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人是理性動物”的觀點,這一系列思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找一“固定的,唯一的”存在物解釋、說明人的本質,無論是自然物“水、火、原子”,還是抽象物“理智、理性”。
(二)中世紀神學時期
中世紀是神學無限發(fā)展的時期,宗教將上帝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神學家們認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的本質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尋,人性等于神性。人的本質不在現(xiàn)實的“塵世”,不在“此岸世界”,而在虛無縹緲的“天國”,即“彼岸世界”[1](1-9)。在這一時期,由于自然科學不夠發(fā)達,人的思維水平有限,加之教會長期把持對教育和世界的解釋權,宗教裁判所殘酷地鎮(zhèn)壓和禁錮人們的思想,所以人們無法認識到人及人周圍的這個世界究竟是怎么樣的,只能將神或上帝當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將人的本質歸結到了上帝那里。
(三)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時期
中世紀的宗教壟斷人們的思想,這一時期較黑暗,自德國宗教改革之后,人們開始批判宗教,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從人自身解釋人的本質。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認為“我思”作為人存在的根源,是無比重要的,當然,后來者培根、洛克等人主張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存在的根據(jù)。
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第一人,提出了對人的本質的看法,他認為:“人的本質,本體,就是人的道德自主或‘自由。”[2](47-52)但由于自由很難追求到,因此他的人的本質就束之于半空中了。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精神運動的產物,當然,人的本質只能從絕對精神中尋找。人的本質,在黑格爾看來等于絕對精神。因此,人的本質的全部異化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異化[3](100)。由于黑格爾的立足點是絕對精神,此處的絕對精神是脫離人的精神,同上帝、神一樣的存在物,因此只能到純粹思辨的精神王國中尋找人的本質,現(xiàn)實存在的人只是精神運動的產物,即使顛倒主客觀,也不可能找到人的本質。
費爾巴哈作為直觀的唯物主義者,將人的感性存在的直觀看作人的本質的根據(jù),在他看來,人的本質既不在上帝那里,又不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那里,人的本質在于人自身,他是從批判宗教出發(fā)得出上帝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這一結論的。但是,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自然的人,因此,無法找到人的本質的正確來源。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把精神絕對化以后,同時,把人的本質絕對化了,無異于宗教神學將上帝絕對化為神圣的造物主一樣,脫離了現(xiàn)實(人類社會)存在,是一種抽象思維,不是真實客觀的存在。無論是上帝,還是絕對精神,脫離了現(xiàn)實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他主張將上帝還原回人,這一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這里的人是自然人,是一種“蟄居于世界之外的”沒有任何現(xiàn)實內容的純粹虛無的人[1](1-9),不具備活生生的內容,人的本質就變?yōu)楣铝懔愕?、抽象的理性、理智與心。
二、馬克思哲學對人的本質的闡述
馬克思哲學關于人的本質的探索,經歷了不斷成熟的過程。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純粹思辨”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基礎上,形成了對人的本質的初步認識“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4](96)。之后,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質時,將實踐觀點引入其中,深刻闡述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56)馬克思在深刻考察人的本質的同時,認為人不僅處于社會關系中,還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這比之前的思想更進一步,整體上達到了成熟的狀態(tài)。
(一)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
在馬克思看來,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特性,吸收了黑格爾將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的觀點,黑格爾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確證,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真正認識到自我的存在。但是,黑格爾只看到了勞動積極的一面,未看到勞動帶來的消極一面,即在私有制前提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同人本身發(fā)生了異化,亦即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3](50)。
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3](53),勞動特別是生產勞動是人們生存并生活的第一個物質性活動,勞動在人類由猿到人的轉化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進化過程中,人們首先同自然界發(fā)生關系,制造與使用工具是人特有的能力,人逐漸進化并能直立行走,同時人的大腦逐漸變得發(fā)達,人們在捕獵動物的分工合作過程中,意識到有某種東西非說不可,至此誕生了語言。在語言和勞動的共同作用下,猿腦進化為人腦,為人的意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本質界定起初是從勞動開始的[6](102-103),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勞動,動物所進行的一切行為都是本能的、無意識的,人同動物不同,人所進行的一系列行為,都是預先在頭腦中加工過的,實踐的過程只不過是將其呈現(xiàn)出來而已。因此,人能夠生活在世界上,勞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勞動是強迫性的勞動,如果人不勞動,就無法維持生命活動及家人的生活。結果就是把人變成了動物,因為他只在吃、喝、生殖的動物活動時感到自由——在他運用明顯的人的機能時,感到自己像動物[7](103)。充分表明了:人們在異化勞動中和動物或機器別無兩樣,唯獨人披著人的外衣。因為毫無感情、無數(shù)次的重復勞動使人喪失了本質與特性。
由于異化勞動的存在,會出現(xiàn)異化勞動同人的類本質相對立,最終出現(xiàn)人同人相異化。以此,在私有制下,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人的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唯有揚棄異化才能實現(xiàn)人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xiàn)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即實現(xiàn)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動。
(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中最先反對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外在物的哲學家,他認為人的本質在人本身,人是自己的絕對本質,不必向外物尋求人的本質,在這一點上費爾巴哈深深地影響著馬克思的人學觀。但是他在將宗教(上帝)的本質還原到人的本質后,沒有繼續(xù)下去,錯誤地把意識歸結為人的本質。他認為意識、情感和愛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因為費爾巴哈不能理解感性活動本身,不能用感性活動的觀點思考人,只把人看作對象而不是活動,對于實踐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理解和確定的。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8](3)。但是,馬克思發(fā)現(xiàn)他這一缺點之后,批判性地發(fā)展,將實踐觀點引入其中,科學地闡釋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56)。這是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類本質”的共同性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對人與人的關系進行了科學的闡明。這里的現(xiàn)實性,亦指人的現(xiàn)實性,即現(xiàn)實的人,所謂現(xiàn)實的人,就是從事實際活動,并處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人[9](246)。這樣的人必然處于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現(xiàn)實基礎上,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否則就是抽象的人。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把握現(xiàn)實的人,因為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對象性活動,是人生存發(fā)展的第一個歷史條件,是人獨特的存在方式,構成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動形式。人在實踐中改造自然界,創(chuàng)造出滿足人需要的一系列東西,同時在實踐中建構人的社會關系,人不再是孤零零的、脫離社會的“自然”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豐富內容的“社會”的人。
“社會關系總和”指: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直接社會關系是生產關系,在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正是這些各方面的總和,表現(xiàn)了本質的、活生生的、無限豐富的內容。馬克思把人的現(xiàn)實社會關系置于現(xiàn)實的社會活動中理解,社會關系是在現(xiàn)實社會活動中實際發(fā)生的復雜多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1-9)。人與人在社會活動中溝通交流形成他們的關系,不再把人與人的關系看作某種固定不變的、抽象的東西。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階級、不同個人的實踐水平,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交往方式、獲取信息的手段等不同,人的社會關系總和不同。歷史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社會關系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人的本質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并不是處于一成不變的。因為在辯證法面前除了發(fā)生和消滅,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10](223)。因此,人的本質是處在變化發(fā)展和完善中的關系的本質,是一種生成的、動態(tài)的、感性的關系的本質論。
(三)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關系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觀點,提出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關系。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人為了維持肉體的生存、種族的繁衍不得不從自然中獲取基本生活資料,人便與自然產生了一定的聯(lián)系,依賴自然界。人是基于實踐活動的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卻不像動物那樣依附于自然界,而是把自然界當作自己活動的對象,能夠自由有意識地改造自然。在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5](71)。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產出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與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在生產社會關系。因此,人又是社會存在物,充分說明脫離社會的個人和沒有個人的社會都是不存在的,人在同自然界的物質變換中獲得所需,在同人與人的實踐活動中生產復雜的社會關系。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同自然界發(fā)生關系維持個體生命的生存,但是人并不像動物一樣,被動地接受一切,人通過有意識的活動改造自然界;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身,也在改變人之外的社會,在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分工合作能更好地組織生產,同他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構成人們的社會關系。因而,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不能把二者分裂,如果將其分裂,人同動物就沒有區(qū)別,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理解人類社會的歷史和人自身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關系。
三、結語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在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想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發(fā)展,逐漸成熟。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理論。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fā)展?!盵11]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在當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人的社會性本質我,啟示我們要注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安定團結,警惕社會聯(lián)系的異化。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構成人社會活動的重要基石。唯有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人才能自由活動,才能完善自己、解放自己和發(fā)展自己。個人要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社會中追尋人生的價值。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闡釋了人的社會性和自由性,描繪了人的未來狀態(tài)。由此,我們要牢記黨初心和使命,致力于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2](11)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牢牢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把人民的所想所需作為共產黨人前進的動力,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發(fā)展,讓發(fā)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入的全面發(fā)展,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13](45),奮力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馬文保,高香香.馬克思置于實踐中對人的本質的內在說明[J].求是學刊,2019,46(04).
[2]梁慧.康德關于人的本質述評[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2).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楊蘭.馬克思怎樣界定人的本質[J].人民論壇,2018(08).
[7]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第4版)[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0]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