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一種繪畫語言形式,與寫意和工筆畫在技法上有區(qū)別,因此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最終呈現效果也不同?!皼]骨”技法從緣起、發(fā)展、傳承,到現如今現當代畫家進一步繼承的發(fā)展,現當代繪畫審美意識的不同、與中西繪畫技法的融合,是現當代沒骨畫新的藝術面貌。
一、“沒骨”技法緣起
“沒骨”的“沒”字可以理解為“無”“沒有”,但是不能直接認為“沒骨”是“沒有骨氣”。恰恰相反,正因沒有輪廓線或者輪廓線較淺而被色彩遮擋,“沒骨”更需要“骨氣”的支撐,更注重筆力“骨氣”,色彩層層疊加分染完成。
“沒骨”技法從晉朝張僧繇的“凹凸花”起源,張僧繇依據古印度佛教繪畫而創(chuàng),作畫時運用朱砂、青綠等質地較厚重的顏色,不用墨線勾勒,而是用色描繪出事物的凹凸立體感。因立體感技法運用更偏向重色暈染,被稱“積色法沒骨畫”,使“一乘寺”得“凹凸寺”別名。
隋唐時期,西域畫家尉遲乙僧是“沒骨”人物畫的代表人物,尉遲乙僧用此法所繪人物畫、壁畫,繼承了張僧繇的“凹凸花”。
后五代兩宋期間徐熙創(chuàng)“落墨法”是以“無筆墨骨氣而名之”,再到其孫徐崇嗣創(chuàng)立“沒骨圖”,由此,這種與傳統(tǒng)繪畫不同的特殊技法得到正式名稱“沒骨”。
北宋時期,徐崇嗣在當時院體畫盛行時期創(chuàng)立了“沒骨花”,減少勾勒墨線的使用,直接用色彩敷之作畫完成。同時期趙昌所用“積色法”也是沒骨花鳥的代表,敷彩相對厚重,顏色偏艷麗,墨線并非完全不用,而是用色覆蓋。趙昌設色偏雅致,在創(chuàng)作沒骨花卉時,用極淡的顏色勾勒外形,再用白粉分染,與偏寫意的“沒骨”不同,更注重染法的體現。
明代晚期,“沒骨”山水技法開始出現,代表人物是明代畫家藍瑛和董其昌。董其昌的“積色體沒骨山水”用厚重的石青、赭石等礦物質顏料覆蓋淡墨勾勒的山石輪廓線。藍瑛繼承了董其昌的這種技法,藍瑛所畫的山石皆用“沒骨”技法,淡墨微微勾勒定型,偏厚重的顏料直接積染覆蓋之前定型線,多以石青、石綠和赭石完成。顏料多選用礦物質顏料,在山石的表現上局部點染以達到,是現代重彩山水畫的發(fā)展的基礎。
明末清初,惲壽平創(chuàng)立常州畫派,作為沒骨花鳥畫技法的代表性人物,其沒骨花鳥畫被稱為“寫生正派”,師出徐崇嗣但勝在新意,為之后沒骨花鳥畫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清朝后期,任伯年繼承并發(fā)展了惲壽平的“沒骨”技法。在用色上,追求惲壽平清麗秀美的文人畫情懷;作畫時下筆迅速,一氣呵成,用色大膽,墨與色融合,在花鳥畫中運用了潑墨法等偏寫意的沒骨法;人物畫中衣物用墨色直接寫出,不再用墨色勾勒外形輪廓線,用墨色與墨色之間的間隙形成“留白”的輪廓線。
二、“沒骨”技法在現當代表現形式
現當代的沒骨畫創(chuàng)作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中都有體現。
“沒骨”在人物畫中體現較多的是重彩人物畫,礦物質顏料配合“沒骨積色法”,在形式語言上追求新意。例如重彩人物畫家唐勇力,與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不同,他的畫面里沒有線。在作畫材料上,唐勇力選用絹本作畫,并像油畫創(chuàng)作一樣,將絹固定在畫框中,以便在繪畫過程中使用“沒骨”技法用礦物質顏料的堆積完成色彩表現。同時,利用絹的正反面作畫,不再局限于線的控制,用沒骨法直接完成。
“沒骨”技法在山水畫中體現在青綠山水與重彩山水畫為主。礦物質顏料的使用與近現代新技法相結合,打破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的用色氣勢。
近現代青綠山水畫用石綠、石青直接平鋪或渲染,根據不同的畫面意境選用顏料、調整畫面的色彩對比度,石色、水色相融合,減少富麗感,更注重追求清雅靜謐的幽林神秘感,斑駁的礦物質顏料仿佛樹林山石呈現的光影效果。
重彩山水畫中“沒骨”技法體現比青綠山水更為豐富。??苏\老師的重彩山水畫,用色艷麗,用大面積的朱砂繪制完成,畫面中使用丹青色——朱砂與青綠色,作畫時顏色單一但不單調,兩種顏色非常和諧。他的畫中減少了墨色的使用,用顏料層層疊加形成畫面中的重色,山的脈絡不再用墨的皴法,而是用朱砂一遍一遍套染。他用“凹凸花”的技法完成山石的山脊與色彩變化,在不使用墨的情況下畫出暗部的重色效果,顏料的堆積形成“厚度”,表現出山石的凹凸感。
近現代沒骨花鳥畫更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重寫生,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繪畫題材的寫實性,整體畫風追求清逸與高雅的風格。其作品構圖更偏向近現代設計平面構圖,畫面裝飾性較強,主題明確,不再注重花卉枝葉“折枝走勢”構圖,以表現繪畫中光影效果為勝。近現代構圖方式加上傳統(tǒng)繪畫暈染、平涂、撞粉等技法,是新的藝術嘗試,形成了帶有近現代特色的新“沒骨”技法。
三、“沒骨”技法的新氣象
近現代“沒骨”畫多用礦物質顏料作畫,礦物質顏料的不同使用方式呈現不同的畫面效果。近現代畫家以礦物質顏料厚色敷畫,再疊加植物顏料,或是在熟宣上運用水彩顏料,配合傳統(tǒng)工筆的渲染技法,畫面上斑駁的顏料組成現代感的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同樣注重傳統(tǒng)水、墨、色的運用,工筆花鳥畫家莫高翔,在創(chuàng)作小幅花鳥畫時,用沒骨法直接在泥金箋宣紙上作畫,用“撞水”“撞粉”法——在顏料未干時將水沖進剛畫的顏色里,控制了輪廓線水跡的形成,因為沒有用墨線勾勒,畫面有寫意的氣勢。作畫時顏色一步到位,雖然不像工筆畫層層分染完成,局部的撞色卻形成深淺不一的虛實變化。畫中雖然沒有墨線,卻用沒骨法的“骨力”撐起畫面。
著名藝術家、畫家劉人島創(chuàng)作山水畫時,運用“沒骨”技法,并結合其他材料運用、揉紙法、潑彩等完成創(chuàng)作,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法加以改造。在作畫過程中,趁水墨未干時吹動水跡,加入高度酒、洗衣粉等材料,營造出仿佛陽光打在西方浮雕上的光影效果,既配合了傳統(tǒng)繪畫技法,又形成畫家個人特色新風格。他先用淡墨畫出山的基本造型,再根據山型有規(guī)律地朝一個方向用手揉出痕跡,破壞紙的纖維,在背面用墨直接畫出斑駁的紋理,不用皴法畫山,也不用中鋒、側鋒“寫”山,不用筆畫線,折痕代替了傳統(tǒng)山水中的皴法,卻依舊畫出了山脈的走勢。
四、結語
“沒骨”技法并不是一個獨立學科,它融入各個畫種中,從古時產生發(fā)展到現當代,一直在發(fā)展變化。受到近現代中西方美術繪畫融合的沖擊,各種作畫材料出現,“沒骨”技法也隨著改變。古時,各大名家的“沒骨”不用墨線勾勒,偏愛厚重的“凹凸花”技法,但筆法中依舊帶著“骨力”。后至近現代時,各大藝術家各顯神通,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加以創(chuàng)新,揉紙、潑墨、撞水等豐富“沒骨”技法,繼承傳統(tǒng),又不被傳統(tǒng)所囿,大膽追求“沒骨”技法的出新。沒骨法雖然“減掉”墨線,卻沒“減掉”中國畫的傳統(tǒng)氣勢。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惲壽平沒骨花鳥畫技法的探究與運用”(SJCX20_1134)。
作者簡介:李彥錂(1996-),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