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造主體:面向“身體”與媒介共生的未來

2021-12-23 12:43:20郭偉欣鄧詡嘉
寧波開放大學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媒介身體

郭偉欣,鄧詡嘉

(1廣東南華工商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2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730030)

在主流傳播學派所關注的問題清單里,“身體”長期以來是邊緣化的議題。正如哈特所說,從拉扎斯菲爾德等美國學者發(fā)軔的經驗學派是一種建立在傳遞觀之上、從經驗材料出發(fā)、運用經驗性方法闡釋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范式。今天,因與之相應的社會場景已發(fā)生深遠變化,這一流派正走向式微。在批判學派里,不論是從宏觀角度切入問題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派,還是從微觀視角切入問題的文化研究學派,都從不同路徑同歸于考察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對于作為傳播主體的人的研究旨趣在觀念理性層面,而非人的“身體”。

事實上,自現(xiàn)代傳播學誕生以來,真正注意到人的“身體”的研究者是加拿大媒介環(huán)境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1964年付梓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里,當他論及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時,整個學術界還難免感到吃驚與不可接受,此后關于“身體”的研議便陷入數(shù)十年的沉寂。

近年來,隨著新信息技術的一路高歌,傳播從經濟組織單元到理論大廈都受到了巨大沖擊,關注技術進步、媒介本體及其對人與社會的影響的媒介環(huán)境學派再度興起。國內外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人之“身體”將成為下一個學術富藏。僅就國內而言,在方惠和劉海龍匯編的《2018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一文中首個板塊便是“發(fā)現(xiàn)身體”,當年孫瑋、劉婷、劉濤、周逵等學者的研究已相當切中肯綮。半個世紀前,麥克盧漢提出隨著人的“身體”感官能力由“統(tǒng)和”到“分化”又到“再統(tǒng)和”式的變遷,媒介和社會的發(fā)展史也會經歷相應三個階段。當下,對媒介與傳播的研究之輪正駛入“再統(tǒng)和”的航道。

一、“身體”的傳播史軌跡及其當下語境

(一)“身體”在人類傳播史上的角色

1.“有待克服之障礙”:作為媒介的“身體”的歷史

在諸多經典的傳播學名著中,關于“身體”傳播最有傳奇色彩而廣為流傳的案例,恐怕來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戰(zhàn)爭。決戰(zhàn)時,希臘人聚在雅典的廣場上等待消息。勝利最終歸于希臘。統(tǒng)帥米勒狄授命“飛毛腿”裴里庇第斯跑回雅典報信。當?shù)诌_的裴里庇第斯在廣場上向人群呼喊“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之時,戰(zhàn)爭勝利的信息以“身體”為媒介完成了傳遞。也就是說,此時人們之間交流的模式是從“身體”到另一具“身體”。

這樣的場景不獨存在于古希臘,其在許多結構上屬于鄉(xiāng)土、傳統(tǒng)、前現(xiàn)代的社會里,都是廣泛存在的。如費孝通的《花籃瑤社會組織》對中國南方的這一瑤族亞群基于人倫親緣、居住地緣形成社會交往結構的現(xiàn)場寫真,以及其《鄉(xiāng)土中國》中關于“文字下鄉(xiāng)”并無經濟功能上的必要性,故而處于熟人社會中的廣大鄉(xiāng)民實際上僅靠“身體”交流的圖景描繪,都在以不同側面的觀察告訴我們,在那些時空地域里,“身體”傳播是極為普遍的。

以“身體”傳播信息,除了有其經濟生產上、文化教育上的成本優(yōu)勢,還具有以其他媒介工具交流所難比擬的人際優(yōu)勢和關系優(yōu)勢??肆漳取炖僭凇豆畔ED的交流》一書中援引大量案例、故事、遺跡資料揭示,人的“身體”在場,尤其是在神廟、體育競技場、浴室等公共場域,主動參與公共生活,是古希臘人城邦政治身份認同構建的必要“儀式”。丹尼爾·杰·切特羅姆的《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則意識到了早期的“身體”媒介對美國人身份意識形成的獨特幫助。

丹尼斯·麥奎爾曾言,大眾傳播是各種社會關系的中介,塑造著我們的社會。那么,以“身體”為媒的交流模式,也塑造或者維系了前現(xiàn)代社會的面貌——重視親緣關系、短距離交往、因直接交流而彼此認同。

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裴里庇第斯的故事在另一側面上暗示了,以“身體”傳播信息,始終存在要么泯滅于時間、要么受阻于空間的問題,更長歷史和更大地理跨度的交流幾乎不可實現(xiàn)。于是,視“身體”作有待克服之障礙的人類,沿著技術躍遷的道路,必然會走向擱置“身體”,如有機會就尋求替代性媒介的前景。

2.“缺席的交流對象”:媒介延伸“身體”的時代

20世紀50年代,站在西方工業(yè)社會一片繁榮的景象中,麥克盧漢用頗具詩意的話語為這一輪媒介技術的突進寫下了注腳:媒介即人的延伸。

對人的“身體”而言,印刷讀物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延伸了眼睛;留聲機和收音機的面世,延伸了耳朵;電影和電視機的到來,則多維度地延伸了視、聽、嗅覺。網絡的普及,更將人的感官由平面轉向綜合。

自工業(yè)革命以降,這一切的進程頗快,以至于人類在兩三百年內從印刷媒介時代邁入電子媒介時代,又進入了數(shù)字媒介時代。如今,我們的“身體”正處于一個感官延伸到依賴“非身體”媒介告訴我們所聽、所見、所感、所思的環(huán)境之中。印刷技術、無線電廣播技術和圖像傳輸技術在應用層面不斷延伸的歷程,對應了人的“身體”不斷后退的過程。

實在的“身體”不斷后退,而文字、聲音、影像變成虛擬在場的“身體”,于是我們在與一個肉身缺席的交流對象進行交流。交流的距離變得遙遠了,社會關系也就從熟人為主轉向陌生人為主。在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xiàn)》中,我們的社會交往方式被描述為“擬劇”狀態(tài),我們成了所謂在特定場景中“表演”自己特定社會角色的人。而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不無擔憂地寫道,我們已發(fā)展到被“情景”而非實在“場景”所支配的程度,我們的社會交往是“身體”虛擬在場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化的社會交往,隨時可能彼此連接、相互溝通,也隨時可能被中斷、被打擾、被阻隔。

3.“與媒介互嵌共生”:賽博人即將到來的圖景

梅洛維茨繼承了麥克盧漢和英尼斯以來用媒介區(qū)隔社會階段的觀點,稍晚的弗里德里?!せ乩找嗍侨绱?,在《留聲機 電影 打字機》一書中,他將傳播的歷史劃分為口語的時代、文字的時代和電子媒介的時代。遺憾的是,他們著書立說的時代,互聯(lián)網社會及其更高形態(tài)或未出現(xiàn),或未遍在。

如今,媒介使用場景轟然而變。不過二三十年里,原將計算機作為身體中介的人類迅速地進入了人機相觸階段,再到人機交互階段,時下正踩在人機互嵌階段的門階之上。放眼可見,5G應用正如火如荼、VR技術幾近商用、人工智能日益成熟、量子通信都已在醞釀之中,這已經預示著物聯(lián)網社會正在到來,新型全媒體傳播格局正在形成,未來將是“萬物皆媒”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隨著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機器人、可植入芯片等逐漸內嵌到我們社會結構的肌理,信息的采集者、加工者、中介者與呈現(xiàn)者的邊界就會模糊,人的“身體”與媒介終端的交互便會合而為一,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境界,甚至形成一個“身體”內信息流動的閉環(huán)生態(tài)。

復旦大學的孫瑋教授針對現(xiàn)代社會進化出的這一高級形態(tài),將生活于其中的“新人類”——一種無機物機器和生物體的結合體——叫作賽博人(cyborg)。一方面,賽博人出現(xiàn)后,“身體”由分化復歸統(tǒng)合,甚至還可以借助人工機器元件可以進入數(shù)字虛擬世界,從而“將人與技術的雙重邏輯、實體空間與虛擬世界的雙重行動交織互嵌在一起”[1],這幾乎可被看作是終極媒介。另一方面,機器又在逃離人的“身體”控制,那些智能化、自動化的機器人經過訓練,從長遠來看有朝一日必將獨立和超越人類的血肉之軀。

(二)“身體”重返傳播的世界

鑒于“身體”在人類傳播史上扮演的連續(xù)性角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從未缺席,永不可被新媒介排除在傳播體系之外。

而從媒介技術與工具的演進始終朝著“身體”仿生學的方向,我們又可以進一步找到在人類傳播史上,不管是作為觀念的思想,還是作為物質的信息,都離不開須以實在或虛擬的形式在場的“身體”的不易法則。故而傳播一直被“身體”所限定,人感知、分析、傳播外界信息的方式決定了其具體的存在方式,人的“身體”是人的屬性中的一部分。

今天,賽博人的出現(xiàn)正昭示傳播主體從掌握著且外在于媒介工具的自然人轉變成為技術內嵌于“身體”的“電子人”。于是,當我們討論媒介融合時就有了超出媒介本身的理解,還意味著重造傳播主體。以孫瑋教授等人為代表的研究者正在此領域中破舊立新,希望建樹起與新主體合榫的研究范式。

二、新技術下的“身體”隱憂

美國傳播學家彼得斯在其傳世名作《對空言說》中以極大篇幅,力圖破除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人,到羅馬帝國時代的奧古斯丁,再到科學革命后美國傳播技術的出現(xiàn)和普及以來那種追求“心靈融合”的觀點[2],他意在申明“身體”的重要性。

在新技術環(huán)境中,人的“身體”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再造的問題。正如造就賽博人一樣,技術正在從不同的層面重構“身體”及其外延,并孕育危機。

(一)倫理與關系危機

首先,從人的感官層面來看,新技術統(tǒng)合了被大眾媒介條塊分化的感官,并新造了人機融合的智能身體。于是人的感官比印刷時代和電子時代更為統(tǒng)一,更接近于口語時代的“身體”傳播,這給人類帶來的是相對舒適、自然的交流體驗。但再進一步,這種新技術還潛在著消泯“身體”的極大可能性,實在的感官轉為全虛擬的感官時,就會引起更深層次的主體性危機。

再者,從人的存在層面來觀照,則會發(fā)現(xiàn)人機融合的智能身體可以游走于復合空間和多重時間中,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生存狀態(tài)。從技術前進的邏輯來看,人機融合的智能身體會經歷三種迥異的“在場”狀態(tài):起初是攜帶自己的身體,人機高度融合;繼而離開自己的身體,可以進入虛擬化的空間;再之后一人的意識當能進入他者的身體,實現(xiàn)身體重置而意識永生的前景。這種生存狀態(tài)目前還難以定義,存在倫理上的危機。

最后,從人的社會關系層面來考察,人機融合的智能身體一旦成為連接不同社會關系網絡的融合性媒介,傳播網絡與社會網絡便將互融互構,一切脫離于這張網絡的傳播主體都會凋亡。屆時,家庭、學校、社區(qū),乃至國家與民族這些傳播實踐與社會形態(tài)的關系體都將面臨再造難題。

(二)隱私與權利危機

在智能化的萬物互聯(lián)社會到來之前,我們早已進入到大數(shù)據的牢籠之中。在其到來時,這一牢籠極有可能收緊,與我們希望用重歸統(tǒng)合的“身體”擁抱美好生活的希冀背道而馳。

其一是“身體”被數(shù)字化的隱私困境。智能媒介環(huán)境中“身體”的數(shù)字化,絕不會僅停留于互聯(lián)網賬號、消費習慣、行動軌跡等外在的社會信息的數(shù)字化,更會發(fā)展到內在的生命特征信息包括心率、表情、動作、情緒乃至意識活動等的深刻數(shù)據化。由此而來的,便是所有人雖有智能的“身體”,卻是一具暴露無遺、完全透明的“身體”,思想意識活動的隱私空間遂隨之不存。人類創(chuàng)造數(shù)據,又被數(shù)據規(guī)訓,自居于自編的牢籠。

其二是不同“身體”存在數(shù)字權利不公的隱憂。一方面,數(shù)據隱私被交出成為一種信息資源后,實際上是難以拿回的。生者實現(xiàn)數(shù)據權利時,死亡者或言希望社會性死亡——獲得數(shù)據遺忘權的個體權利又該如何被大企業(yè)和政府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更精巧更復雜的媒介意味著更高的獲取、學習和運用成本。當一部分個體徜徉于數(shù)據化媒介的海洋時,老人、殘障人士、未成年人、低收入者等群體面臨深闊加劇的數(shù)據鴻溝又當如何跨越?

新技術當創(chuàng)造更合理的媒介和更美好的生活,而非相反,哪怕只是以犧牲一部分人或人的一部分權利為代價來換取也是不可取的。

三、倫理先行,“人”與“媒介”的再定義

2015年,彼得斯在新作《奇云》的緒論里開宗明義地提到:“現(xiàn)在是提出一種媒介哲學的時候了?!盵3]誠然,現(xiàn)在已到了傳播學界從“身體”的角度重新審視“人”與“媒介”,賦予其新的定義的時候了。在這里,論者同彼得斯一樣無意于試圖對傳播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供答案,而僅就傳播的倫理觀念表明思考。

(一)作為傳播主體的“人”的屬性再闡釋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梅洛·龐蒂曾言:“人作為物體存在,或者作為意識存在?!睂τ谧鳛橹黧w的人,古希臘先哲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亞里士多德的“人是城邦的動物”,以及中國先秦《尚書》里“惟人,萬物之靈”和《禮記》中“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的觀念,都將人的定義指向理性或德性,而極少強調人的“身體”屬性。這種意識—主體論長期是多數(shù)人認可的存在定義,梅洛·龐蒂對此最為鮮明地提出了異議。

未來的“新人類”,不是笛卡爾所謂的“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人,也不是柏拉圖所謂“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的自然人,而是身體虛擬在場、思維以信息形式存在的賽博人。賽博人的產生將造成人的主體性變化,理解這一變化的關鍵切口正是“身體”。人的“身體”是最自然的、最靈活的、最綜合的,也是最高級的交流與傳播媒介。人之一體,涵蓋所有的傳播要素。在賽博社會中,技術重構了人的“身體”,媒介成為人的身體的一部分,進而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我們目前還無法預知未來人類的形與識,尤其是難以想象可能沒有實在“身體”的意識與感官。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需要重造主體,尤其是先從倫理上進行探索。

(二)作為中介工具的媒介觀再構建

面向“身體”與媒介共生的未來,我們要放下柏拉圖以來將媒介功能局限于再現(xiàn)客觀世界、把媒介置于第二屬性的經驗包袱。

身體虛擬在場、思維以信息形式存在的賽博人成為傳播主體,媒介便不再是“身體”之外的一個再現(xiàn)型的中介工具或者組織機構,而是作為“身體”本身。人本身就是媒介,而“身體”成為一個終端界面。這種新界面具有強大的融合功能,連接著眾多分散的社會子網絡,將舊的政治與經濟結構,到知識、語言、空間與傳播網絡,乃至人本身的主體性打破后廣泛重組。

這些場景在今日來看頗有科幻色彩,甚至讓部分人視為畏途,但正如美國哲學家唐·伊德在論及人與技術的關系時所說,“對于人類來說,沒有技術的生存只是一種抽象的可能性”[4]。我們須知,從伊甸園到未來之世,技術一直與人類相伴而行。在人類還并不算悠久的科技史上,還沒有一個社會選擇與技術前進方向悖行而不失敗的例子。

既然“新社會”必然到來,且伴隨有人類倫理及權利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那么我們就必須對調整“人”與“媒介”的關系倫理這一基礎命題報以重視,在技術進步、傳播革命、主體重構、社會轉型等一系列持續(xù)互動的動態(tài)實踐中,不斷打破、重構、再出發(fā)。

猜你喜歡
媒介身體
我們的身體(上)
我們身體的由來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淺析新媒介文學中媒介的影響
市場論壇(2020年12期)2020-03-17 08:06:52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我de身體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我們的身體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身體力“形”
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 09:39:54
伊金霍洛旗| 邯郸县| 东兰县| 犍为县| 婺源县| 巴林左旗| 托克逊县| 甘孜县| 阿图什市| 扎鲁特旗| 双城市| 永定县| 浦江县| 永川市| 峨眉山市| 仲巴县| 云浮市| 吉安县| 郑州市| 蚌埠市| 五原县| 大厂| 开阳县| 岳阳市| 漠河县| 芒康县| 盐城市| 夏河县| 阜阳市| 蒲江县| 额济纳旗| 得荣县| 湘西| 巴彦县| 泰安市| 扎囊县| 宁河县| 尤溪县| 如东县| 凌源市|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