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與尼采在人生超越哲學上的關聯(lián)和差異

2021-12-23 09:35:39顧玉萍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48期
關鍵詞:內(nèi)圣外王人性論尼采

【摘要】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總有一些相通點和差異性,所以比較學才有其存在意義。尼采是西方哲學中一位很有特色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導致了對整個西方世界價值的重估。中西方掀起了對其研究的熱潮,并經(jīng)久不衰,研究的視角在不斷更新。本文即從比較學的層面,從三方面關注尼采與儒家的一些關聯(lián)和差異。

【關鍵詞】尼采;人性論;權力意志;內(nèi)圣外王

【中圖分類號】B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045-02

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總有一些相通點,這是人類在面對相同問題做出的類似反應,之間的差異卻是由于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而導致的,顯示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民族特性。近幾年從比較學層面出發(fā),關于尼采的研究有與老子、莊子、儒家思想的比較等。本文則從儒家與尼采的人生哲學來進行比較。

尼采首創(chuàng)的生命哲學研究生命的意義以及實現(xiàn)的方式,引發(fā)了現(xiàn)代人心靈的共鳴,歌頌超人,大唱生命贊歌。其生命哲學的性質(zhì)就是一種人生的哲學。儒家學派注重“克己復禮為仁”“民胞物與”,也強調(diào)生命超越天地,與天地一體的境界。按“忠恕”之道超越己與社會的關系,以“內(nèi)省”為特征的人生哲學。下面從人生哲學的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一、權力意志和“性惡論”共同的邏輯起點——欲望

人生哲學的起點是人性問題,人性論是構建人格模式的依據(jù),更是定位人生價值的理論基礎。尼采在人性問題上的偏好(權利意志)鼓吹人性是惡,儒家的人性論是依據(jù)善、惡兩種路徑展開,但以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更能凸顯在人生價值定位和人格模式構建上的超越性。

在探討人性問題時無法回避人的欲望,尼采和荀子都肯定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秉性。對欲望的發(fā)現(xiàn)以及對人性的思索都是由時代巨變引發(fā)的。荀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晚期,各路諸侯爭戰(zhàn)不休,“性善”觀點受到嚴重質(zhì)疑,荀子就以性惡立論。認為人有生而有之的四類欲望。“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饑而欲飽,寒而欲暖” (《荀子·性惡》) 是感官上的欲望?!笆秤衅c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保ā盾髯印s辱》) 是貪欲?!吧屑祼貉伞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羌刀?。“富有天下……兼制人,而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王霸》) 是權力欲。人的惡行產(chǎn)生就是由于本性的欲望所推動,就是好色致淫亂,疾惡推殘賊,好利引爭奪。

尼采的時代自由資本主義日漸衰落,壟斷資本主義則處在不停擴張階段,正在尋求全新生存方式。被前一時代所尊奉的理性、秩序,已然危機四伏。掠奪、野蠻的本性顯露出來,殘酷的爭斗已不能用之前平等、博愛的口號來掩飾。而尼采對這種進行辯護和鼓吹,把這種本性晉升為“權力意志”。他認為“世界只是我的表象”,“自我”是企圖占有、統(tǒng)治一切、貪得無厭的“權力意志”,是權力的欲望以及使用權力進行創(chuàng)造的一種本能。綜上二者都認為,人的欲望可以作為各自人性理論的邏輯起點。

綜觀二者的思想體系,以他們的邏輯進行演繹,世界是黑暗的充滿惡的,前途是暗淡的。為了對這一邏輯進行矯正,二人精心設計出“超人”和“圣人”,來構建一種理想化的人格模式作為超越惡的本性之依據(jù),來作為個體的理想追求。即使尼采不想認可“下等人”之意志,但他心里清楚,并沒有辦法保住“上等人”的權力意志的不斷膨脹和永恒保留,所以設立了超人這一模式來進行權力意志的超越。荀子設立了圣人的模式,是善之化身及捍衛(wèi)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惡》) “圣人”的人格模式被后世擴充為“內(nèi)圣外王”的模式。所以二者的設計倒不是為了理論之華麗,而是凸顯了“性惡”之深刻。最重要的是突出了個體超越惡之本性的哲學意義。

二、權力意志和性惡論的理想人格模式——超人、圣人

荀子所說的圣人具有內(nèi)圣外王的特點,既有制作禮樂、法度的外在事功,也有重修養(yǎng)的內(nèi)圣特點?!洞髮W》八條目沿著荀子的思路更清晰地描繪了圣人內(nèi)外兼修的路徑,要達到事功和修養(yǎng)的完美統(tǒng)一。行事處世要帶仁德之心,為國家和社會可以將個人的榮辱甚至生命置之度外,這種責任感和氣度來源于個人修養(yǎng)。修身可以為外王做準備,達到修齊治平的目的。后世更發(fā)展為“為萬世開太平”和“為生民立命”的宏大氣度和境界,經(jīng)過幾代人的理論發(fā)展和身體力行,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尼采定義人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 ①“超人”就是獲得了解放和超越的人,來自權力意志,是大地的意義。“上帝死了,現(xiàn)在‘超人’生了。被尼采定義的超人就如地平線對于我們仿佛終于重新開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們的航船畢竟可以重新出航,冒著任何風險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險有重得允許了” ②是用來填補人類信仰的空白的,在上帝死了以后。但尼采的“超人”的概念包含哪些層面,沒有確實的說明,從他的表述中來歸納一些觀點:首先“超人”不是個性泯滅的人,也不是沒有創(chuàng)造欲望的、渾渾噩噩的人,是與“虛無主義”相反的人。其次“超人”不是維持社會的工具,也不是個人迷信和英雄崇拜;再次“還未有過一個‘超人’” ③意思是“超人”不可能是一個完成的狀態(tài),是一種不斷推進的過程;最后由“非人”和“超人”融合成為上等人,而“非人”具有充盈而豐富而深沉的本能,那“上等人”是“可以使千萬年的歷史生輝的個人?!?④

綜上二者的超人和內(nèi)圣外王都是一種理想人格,相似之處首先表現(xiàn)為理想人格是一種過程,不是完成,在努力揚棄自身的弱點和惡,追求完美的過程,都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有理想性。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明顯的。超人則是一種理想的假說,完全未經(jīng)證實,是一個被夸大的抽象的人的力度,表現(xiàn)的是除舊立新的狂熱。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雖然也有自己的理想色彩,還是有一定的操作性,八條目包含了操作的流程,既是一個理性的典范,也有實踐內(nèi)容。

其次兩者的終極目標是不一樣的。尼采所要追求的是一種人性徹底的解放,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而儒家的終極追求不僅是個人的道德理想,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的責任感和胸懷,通過內(nèi)心的修身、自省完善是為了參與社會發(fā)展。這種憂患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是不同的,他們更重視是個性的自由發(fā)展。

三、對人生價值的定位——利己、利他之辨

在向理想人格追求的過程中,除了目標的指引,還需要一套觀念去肯定個體修養(yǎng)是否合理、高尚,有價值的標準,這是人生價值的定位。在此兩者的區(qū)別較大,尼采以生命是昂奮還是衰竭作為標準。他論述利己和利他都強調(diào)只有在生命昂揚之時才有價值,利己主義會激發(fā)生命的能量,凸顯生命的輝煌。利他主義會使生命更輝煌,但是在生命衰竭時,再勉強做利他的行為會變得矯揉造作。進而認為利他主義這樣的人生操作不懂得爭取自己的利益,會導致頹廢,會導致生命本能的徹底崩潰。對于“有良心”的行為也能使人頹廢。這是從良心的道德規(guī)范會壓抑生命能量。為了適應外在道德規(guī)范,而放棄利己的行為,也是對生命的窒息和壓制,所以尼采要否定“良心”的價值。

儒家的利己利他主要歸結(jié)為義、利之別。利他為義,利己為利,以“義”為最高價值,為了實現(xiàn)“義”,應該壓抑個人的物質(zhì)欲望,為社會奉獻。在生死大是大非面前,應以“義”為價值準則。求生避死是人的本能,但有“殺生成仁”、舍生取義一說。張載在其《張子語錄》中慨言:“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鐘,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饑,亦即:惟義所在?!蓖醴蛑f得更清楚:“將貴其生,生非不貴也;將舍其生,生非不舍也,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利生,生可舍也?!?⑤利他主義在儒學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

人有“食色”等欲望,也有社會性的利他一面。欲望和利他的關系對于不同人甚至一個人處于不同時段側(cè)重點和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凸顯人的本性是片面的。我們可以考慮自我的欲望,但我們也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需要讓渡一些欲望,幫助他人利益的實現(xiàn)。這時對自我欲望的部分限制是有價值的,也是保證社會的有序所必要的。尼采認為不該在良心監(jiān)視下放棄自我的利益,而應為自我生命的昂揚和勃發(fā)。以此來使人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來顯現(xiàn)來自生命的深層呼喚。所以在此意義上,尼采與儒家對人生價值的定位有一些偏差。

經(jīng)過以上比較,發(fā)現(xiàn)了兩者的共通之處。這表明了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中的人在面臨類化選擇時,會做出相似的回答。在不同的文化觀念中基本的價值是相通的。而之間的差異倒不能說是孰優(yōu)孰劣,只能說是這些差異代表的是各自文化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的真理和閃現(xiàn)的思想的光輝。

注釋:

①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版,第7頁。

②③④尼采:《尼采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272頁,第13頁,第13頁。

⑤王夫之:《尚書引義》(《船山全書》第二冊),岳麓書社1996版,第363頁。

作者簡介:

顧玉萍,女,浙江湖州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哲學。

猜你喜歡
內(nèi)圣外王人性論尼采
虛無與輪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維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06:39:18
“內(nèi)圣外王”
“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一個作為音樂家的尼采——尼采音樂思想探析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3:05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3:22
內(nèi)圣外王與中庸之道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51:24
內(nèi)圣外王
學語文(2015年2期)2015-02-27 12:10:00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尼采對修辭學的貢獻
當代修辭學(2011年6期)2011-01-29 02:49:52
台北县| 利川市| 开江县| 精河县| 凤城市| 观塘区| 同心县| 五莲县| 乡宁县| 和田县| 凤凰县| 左权县| 商城县| 皋兰县| 五峰| 肇源县| 安化县| 南岸区| 西峡县| 鸡西市| 德惠市| 凌海市| 张家口市| 阜南县| 凤山县| 婺源县| 佳木斯市| 乌兰浩特市| 叙永县| 华宁县| 中江县| 昌乐县| 克拉玛依市| 武宣县| 延边| 垦利县| 洪雅县| 芦山县| 大邑县| 美姑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