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林
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視角下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yè)課程思政路徑探索——以工程巖土課程為例
熊文林
(湖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質量管理處,湖北 武漢 430079)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的教育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需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證?;诮虒W創(chuàng)新團隊的視角,以工程巖土課程為例,對提升團隊思政能力、優(yōu)化課程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思政方法和完善思政評價等進行探索,提出應充分發(fā)揮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優(yōu)勢,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同時發(fā)力,形成課程思政合力,共同提高專業(yè)課程思政效果的新思路。
創(chuàng)新團隊;土建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根本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的教育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需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證?!罢n程思政”指的是一種育人理念,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達到育人的目的[1]。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2],2021年6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公布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的通知》[3],課程思政教育已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zhàn)略部署并逐步向全國推廣,成為職業(yè)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課程思政到底應該如何做,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標準和成熟的做法可供參考。
工程巖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yè)基礎課程,與公路鐵路、橋梁隧道、水利水電工程、礦山油田、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工程建設密切相關。自古至今,土建工程建設與人民生活、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地質災害與工程事故也屢見不鮮,究其緣由,基本上都是跟巖土地質條件有關。湖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工程巖土課程團隊,依托學校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經過多年的思政建設,積累了一定的思政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思政成效。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學校依托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構建了包含專業(yè)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共同組成的工程巖土課程團隊,搭建教師思政能力提升平臺,全面提升授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
1.提高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組織團隊教師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講話精神,系統(tǒng)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方面的系列文件, 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內涵和要求,全面認識到課程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明確課程“育人”的責任?!敖虝焙汀坝恕笔且惑w的,授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
1.以培訓促提升。教師能力提升包含方方面面,課程團隊將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納入到教師能力提升計劃,通過“請進來”或“送出去”等多種形式,有計劃地安排團隊內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2.以競賽促提升。組織團隊內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思政競賽,從課程思政到專業(yè)思政,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從總體設計到課堂實施,由點及面,推動教師加強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實踐;定期開展“公開課”“觀摩課”活動,分享競賽優(yōu)秀者的經驗和感受,學習課程思政先進理念和教學技能。
3.以學習促提升。課程思政對專業(yè)教師的政治理論和人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舉辦讀書活動,分享讀書心得,促使團隊內教師博覽群書,提高閱讀量,在學習中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在思考中總結提高、不斷完善;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開拓創(chuàng)新。
1.建立互幫制度。在團隊內部形成互幫機制,思政課教師幫助專業(yè)課教師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專業(yè)課教師幫助思政課教師理解專業(yè)倫理和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同提高思政能力[4]。
2.實行聽課制度。發(fā)揮團隊內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根據聽課情況實時了解青年教師的授課情況,通過“傳、幫、帶”,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3.推行集體備課制度。通過集體備課中的集中研討、頭腦風暴、思維碰撞,系統(tǒng)挖掘思政元素,分享教學經驗,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受教育者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在于文化的傳承[5]。要實現這種傳承,需要知識的積淀和技能的訓練,更離不開思想道德的指引,這也就是課程思政的作用。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首要就是要求課程負責人做好頂層設計,明確課程目標。工程巖土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路橋等工程建設和運營養(yǎng)護過程中,進行巖土地質調查,分析和評價巖土地質條件,以及解決巖土地質問題的能力。目標的設置注重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價值觀的塑造和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支撐土建類專業(y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維度,三個維度一定要明確,更要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工程巖土課程培養(yǎng)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巖土課程教學目標
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重點就是要借助團隊力量,進行教材改革,整合教材內容,研究和挖掘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及其價值屬性,做好課程教學設計,將育人功能融入到教學內容中。
教材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和體現形式,教材改革首要就是教材內容的重構與整合,不僅要對接行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標準,使教材內容及時跟進技術發(fā)展,反應專業(yè)最新進展;同時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深度挖掘與教材內容高度匹配的資源,凝煉育人元素[6],將思政內容融入教材。工程巖土課程團隊,根據課程特點,將原有固化的工程地質、土質土力學知識體系進行再造和重構,精準提煉包含4個學習項目、14個學習模塊的知識體系,融合育人元素并優(yōu)化關鍵知識點,實現教學內容的體系化、時代化和多元化[7]。目前,課程教材在2010年第一版校本教材的基礎上,經過連續(xù)十年的建設和完善,于2021年完成了數字化教材的公開出版。
不同類型的課程在知識體系和語言表達形式上存在差異,授課教師應立足課程自身的特點,梳理和整合知識點,重構與整合教材內容。根據工程巖土課程特點,我們從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公民意識、職業(yè)素養(yǎng)四個層面,研究和挖掘了課程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及其價值屬性。
要發(fā)揮好課程的育人作用,教學設計很重要。授課教師作為總設計師,要吃透教材,精心打磨教案,選取有效的教學載體,運用合適的方式,實現在知識傳授中融入“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指引,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工程巖土課程教學內容和思政教學設計如表2所示。
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難點就是如何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技能提升結合起來,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工程巖土課程團隊適應“互聯網+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建設有大量的數字資源,依托云課堂、智慧教室等網絡平臺實現師生資源共享。日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特點,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以典型的工程案例(如都江堰、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國內大型工程)為載體,分析工程原理,講解施工工藝,展示技術創(chuàng)新和工程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yè)自豪感,建立大國自信和國際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工程思維,其中的“工匠精神”“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與專業(yè)技術點相互交融,可以很好的達到寓“道”于“教”的目的。
分享專業(yè)前輩或行業(yè)名人(如茅以升、詹天佑、李四光等大師)的人生故事和事業(yè)成就,從中感悟智慧和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和家國情懷,學習他們不畏艱辛、追求卓越的工作態(tài)度和拼搏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專業(yè)倫理意識。
基礎工程建設涉及到地質、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從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如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導學生遵守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原則,從而在工作中形成綠色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以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災害等)為載體,講述工程質量不合格的嚴重后果,樹立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第一位的質量意識。分析并思考產生災害事故的原因,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質量責任意識和職業(yè)道德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課堂上的傾情講解,在課下對學生的真情關愛,在學術上的嚴謹求實,在實驗室里的精益求精,無不散發(fā)出巨大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教授的學生必定會由敬仰到喜愛到贊同,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關鍵還要做好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確保課程思政的效果和可持續(xù)。限于篇幅,本文不詳細介紹工程巖土思政教學評價方案,只做方法上的簡單介紹。
工程巖土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包含教師能力、課程目標、思政元素、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多項指標,每項指標的內涵不一樣,所占的權重也不一樣。
1.學生評價。學生的獲得感是檢驗工程巖土課程思政效果的首先標準,通過課堂教學反饋與調查問卷等方式,定期調查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滿意程度,考核思政教學效果[8]。
2.名師評價。加強教學名師對團隊教師教學的考評與指導,通過集中聽課、單獨聽課等方式,將評價結果和聽課意見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及時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判定和改進。
3.同行評價。定期組織和邀請團隊內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參與聽課并評價,聽課后集中討論課程思政教學中一些好的做法以及遇到的問題,集思廣益,逐步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和質量。
把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作為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教師評優(yōu)評先、崗位聘用、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總之,課程思政雖然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但也不是要改變專業(yè)課程的專業(yè)屬性,更不是要把專業(yè)課改造成和思政課程一樣的模式,而是提煉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德育功能,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9]。課程思政的實施,要充分發(fā)揮團隊的優(yōu)勢,提升團隊的思政能力,在優(yōu)化課程目標、深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同時發(fā)力,形成課程思政的合力,不失為提高專業(yè)課程思政效果的一條新路徑。
[1]夏建文.土木類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7):116-1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高〔2020〕3 號,2020-05-28.
[3]教育部關于公布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的通知[EB/OL].2021-06-01,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6/t20210610_537281.html.
[4][6][7]周琳,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chuàng)新思路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7):34-36.
[5]卡爾·亞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8]王曉青,許成安.“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元素挖掘與實踐路徑—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139-142.
[9]鄧國群,侯建軍.“大思政”格局下高職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1) :8-9.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Taking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Course as an Example
Xiong Wenlin
(Hubei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9 Hubei)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not only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the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aking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tea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and make effor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is a new idea to 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ce of curriculum and joi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novation team;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mplementation path
G423.07
A
1672-1047(2021)06-0082-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6.22
2021-11-02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高水平專業(yè)群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構建研究”(2021GA098)。
熊文林,女,湖北浠水人,碩士,處長,教授。研究方向:巖土工程,職業(yè)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陳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