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源
近年來中學生到海外留學在我國已經(jīng)成為潮流并引發(fā)社會關注。2014年《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顯示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注]人民網(wǎng):《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發(fā)布:我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2014年12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8/c70731-26234813.html,2019年5月8日。2019年《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顯示中國高中生赴美留學熱潮涌動,在赴美留學大軍中數(shù)量激增,留學發(fā)展已呈現(xiàn)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目前,中國高中及以下低齡留學的學生,已占出國留學生總數(shù)的35%。2007—2019年,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集中了90%以上的中國高中留學生。其中,美國是最受中國高中留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國,42%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在美國就讀高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則緊隨其后。從2009年起,在美就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直線上升,并于2011年超過韓國成為美國高中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國。[注]搜狐網(wǎng):《高中及以下學生占出國留學生總數(shù)的35%》,2019年3月23日,https://www.sohu.com/a/315184002_10029775,2019年5月20日。
盡管各項數(shù)據(jù)不斷揭示“海外留學成功”更多是神話而非事實,但“學渣華麗逆襲上TOP50美國名?!薄芭M蘅疾簧锨迦A北大上世界頂尖大學”“學霸上哈耶普”式的成功案例仍然是中國家庭和學生的夢想。低齡留學潮基本是被“海外留學成功神話”所籠罩,致使多數(shù)中國家庭和學生對留學充滿了樂觀的想象。本文從神話理論出發(fā),力圖探究支配學生與家長選擇留學行為的動力機制。
低齡留學潮如何被留學神話的意識形態(tài)所驅動?英國作家毛姆說制造神話是人類的天性?!@是對平凡生活的浪漫抗議。(1)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徐淳剛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第5頁。人們樂于制造神話,把不抗重負的現(xiàn)實寄托在想象的美好事物之中,對近在眼前的事物則采取一種抗拒和逃避的態(tài)度。羅蘭·巴特指出,神話不隱匿什么,也不炫示什么,神話只是扭曲;神話不是謊言,也不是坦承實情;它是一種改變。神話,……它借助于折衷方式來擺脫困境。(2)[法]羅蘭·巴特:《神話修辭術》,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0頁。法國結構主義神話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神話模擬了人類生存的結構,在模擬同時,把現(xiàn)實呈現(xiàn)為一系列的二元對立。(3)M.弗雷里奇,《列維-斯特勞斯方法的神話》,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2頁?!吧裨捯远值姆绞剑故玖耸澜绾蜕鐣粩嘌葑兊慕M織形態(tài),……神話中隱含的結論是,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涉及的兩級:天與地、火與水、高與低、近與遠、印第安人與非印第安人、同胞與外國人等等,……正是這一連串的差異推動了整個宇宙的運轉”,(4)[法]列維-斯特勞斯:《猞猁的故事》,莊成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7頁。松村一男認為神話的意圖在于消除人類的基本困境,目的在于為解決矛盾而提供邏輯模式,這種邏輯模式在他看來就是神話思維中的二元對立結構。(5)[日]松村一男:《現(xiàn)代神話學與列維-斯特勞斯》,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2頁。在中國留學市場上流行的留學神話同樣如此,以二分的方式將中國應試教育與西方教育對立起來,塑造了一個完美的他者形象,似乎使一切陷入中國應試教育困厄的家長和學生都得到了拯救,從而化解了現(xiàn)實的教育困境。
從消費的立場來看,目前中國因為西方教育神話主導的留學潮其實是教育資本的沖動。教育資本在消費市場創(chuàng)造了關于留學的神話??ㄎ鳡栒J為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符號活動,神話思維也不外乎創(chuàng)造符號,并在符號的基礎上制造意義之網(wǎng)。(6)[德]恩斯特·卡西爾:《神話思維》,黃龍寶、周振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2頁。這種符號性消費令我們產(chǎn)生安全感、安慰感。……事實是,我們卻無法擺脫幻影重重的傳媒。原因在于,我們只有個人的日常生活,而無法擁有整個世界的日常生活,換言之,我們總是不那么了解世界;(7)何林軍:《波德里亞消費文化理論管窺》,《夾縫中的文化與美學》,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14頁。在鮑德里亞看來,這種神話建立在個人或集體的消費心態(tài)上。這種心態(tài)最重要的體現(xiàn)就是人們在消費中隱藏著一種對于奇跡的期待,借以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庸?!霸谌粘I钪校M的益處不是作為工作或生產(chǎn)過程的結合來體驗的,而是作為奇跡?!?8)[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福、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9頁。羅蘭·巴特揭示了廣告、電影等合力共謀的現(xiàn)代神話,認為神話是一種集體行為、意指形式、言說方式,是將文化之物逆轉為自然。(9)[法]羅蘭巴特:《神話修辭術》,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布魯斯·林肯指出神話是特定社會之中被各種力量共同創(chuàng)造的話語體系,“它是一種不可移易的集體產(chǎn)物,是經(jīng)過了敘述者和聽眾長期的切磋琢磨而形成的?!?10)[美]布魯斯·林肯:《死亡、戰(zhàn)爭與獻祭》,晏可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中譯本序言第7頁。
每個神話的形成與傳播都有其心理基礎與文化根源,留學神話的心理基礎與文化根源是中國傳統(tǒng)的面子心理。魯迅說“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11)魯迅:《說“面子”》,《朝花夕拾》,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年,第171頁。面子如何支配中國人的日常行為和選擇,社會學已經(jīng)有了相當多的理論積累,自從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1944年將這一概念引入社會科學領域之后,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根據(jù)胡先縉傳播到西方的“面子觀”提出了“臉面工程”概念。戈夫曼認為,“面子”是指在特定社會交往中一個人為自己有效爭取同時他人也認為其應該獲得的積極性社會評價。在日常人際交往互動中,個體都在為積極性社會評價這一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即面子而努力,戈夫曼將人們的互動比喻成“戲劇”。每個人的表演目的是給其他人制造“我們是誰”的印象,最好呈現(xiàn)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即稱為面子的自我形象。(12)E.Goffman,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7,p.5.這些理論視角解釋了調研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
隨著教育資本化進程的加劇,今天中國中小學生的教育競爭和投入已經(jīng)處于白熾化狀態(tài),面對當下的教育體制,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正無可奈何地忍受著“被壓迫者的命運”。(13)程平源:《中國教育問題調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1頁。甘愿或不甘愿地在分數(shù)至上的指揮棒下推進著孩子的教育,為了孩子能追逐到有限的名校資源,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家長們背負了極大的壓力,焦慮、緊張抓住了他們的心,中國家長無可避免地患上了“教育恐慌癥”:從沒有一個時代的家長這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沒有一個時代,幾乎所有家長都開始對孩子有這么高的期待。教育的家庭投入已盛世空前,學生的學習壓力、升學壓力、考試淘汰制度、身心健康都成了家長在現(xiàn)有的教育制度內難以擺脫的困境。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顯示,自2008年開始,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shù)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目前中國出國留學人數(shù)已占全球總數(shù)的14%,位居世界第一。(14)教育中國—中國網(wǎng):《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生數(shù)全球第一占14%》,2012年10月9日,http://edu.china.com.cn/liuxue/2012-10/09/content_26731337.htm,2019年5月9日。逃離中國教育,擺脫中國教育給家庭帶來的一系列困擾是人們選擇留學的一個重要動力。留學之所以迅速成為中國家庭擺脫教育困境的一個選項,留學神話功不可沒,因為對事物的神話可以幫助人們擺脫暫時的困境。陷入教育困境的家長們在樂此不疲制造留學神話的過程中完成了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反判,同時又實現(xiàn)了對自身家庭教育狀況的救贖。于是,一系列的留學神話被制造出來。
神話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現(xiàn)實的困境,制造“點石成金”的神話就可以寬慰陷在制度困境中的家長和孩子。一位媽媽告訴我們:
留學是我孩子的唯一出路。我的孩子成績還行,不過有點淘,一開始我孩子跟同學關系挺好的,當時他們班主任說:“差生啊,你跟他玩,死路一條啊”我孩子怎么是差生呢?只是不擅長考試,數(shù)學難題做對了,簡單的沒有做對,有一次物理考了59分,有一道題目的標準答案是“量杯”,兒子的答案是“有刻度的量杯”,一個大叉……我原來是打算讓他出國讀本科,現(xiàn)在孩子初二,照現(xiàn)在這個樣子肯定考不上什么好高中,我們決定放棄中考出去都美高,有什么辦法,只有這一條路。
中國精英學生為了更強的競爭力紛紛向海外名校奮斗時,一些在應試戰(zhàn)場中失利的學生也開始涌向海外。前途在遠方,希望在遠方。遠方的教育能“點石成金”,“在中國戰(zhàn)場處于劣勢的孩子到了國外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適應了,他們開朗了,他們優(yōu)秀了,他們成功上名校了”,這個神話因為很多完美例證而顯得無比真實。遠方的教育能讓“金子”更加閃亮,一位媽媽說:
在國內我兒子班主任對我說:我兒子有點封閉沒有什么朋友。結果到了加拿大,天哪,不要太能干喔,……現(xiàn)在他租了一個房子,分租給國內去讀研的學生,大家輪流做飯。朋友也多,他交了一個國際物理競賽得獎的朋友,兩個人常常聊得可以不吃飯。他和老師也成了朋友,上課常常是老師和他探討問題,……現(xiàn)在他上了名校,才進大學不久就參與一個物理課題,我兒子現(xiàn)在目標明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應試教育學生壓力大,很多孩子小學成績很優(yōu)秀,隨著競爭的加劇到初中以后成績不理想了,家長就將原因歸咎為應試教育體制,認為分數(shù)不能評定一個人優(yōu)秀與否。對于那些學習習慣良好,充滿創(chuàng)造力,在應試教育中因為偏科等原因成績下滑的孩子來說,西式教育有可能幫助他一飛沖天。但是這只是極少數(shù)的個例,對于大多數(shù)缺少父母正確指導、溺愛、沒有建立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學生要想通過留學就變得優(yōu)秀,不啻是一個神話。
根據(jù)我們在美國調研期間對小留學生的觀察,很多陷入學習困境的孩子會采取逃學、打游戲、結交朋輩、早戀等途徑來釋放壓力。“這些都是中介教育機構刻意制造的教育神話,只專注于好的結果,而忽略了所有生活、學習的過程和細節(jié)。以為在國內有很多升學的壓力,到國外這種壓力就沒有了,這是對國外教育的一種誤識。”(15)騰訊新聞:《中國小孩沒童年沒快樂沒自由,留學就能有嗎?》,2016年8月18日,https://cul.qq.com/a/20160828/003686.htm,2019年5月10日。
今天的家長很在意老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常常會拿西方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寬松、肯定和贊揚來對比,老師粗暴的批評和羞辱學生常常令家長不能接受又無法擺脫。這也成為逃離應試教育,出國留學的一個原因。一位已經(jīng)把孩子送到美國讀9年級的家長回憶說:
女兒和同學反復演示各種各樣考驗我們家長心理承受力的事情:體育課是老師帶孩子們到校外鍛煉,在回校的路上,老師對不聽話的孩子拎起來狠狠地往地上摜,或者干脆就把那個孩子一個人丟在外面,讓他自己回來。還有老師經(jīng)常讓大家集體羞辱某個同學,罵他是壞孩子、差生、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者要大家去扔那個同學的文具、課本,把那個同學攆出教室……。
有些家長很欣喜地告訴我們,孩子出去以后“至少變得陽光了”。一位媽媽說:
我兒子動手能力強,但記憶力不太好,在中國很吃虧,我給他又是上輔導班,又是團課,他吃苦我也吃苦,效果還不大,家里為了兒子糾結啊,焦慮啊,吵啊,打啊,我實在覺得這日子沒法過,初三就讓孩子休學,一年不去學校,只上各種各樣的英語班,然后送他去美國讀書,兒子在那陽光得不得了,上個美國名校沒問題,現(xiàn)在我整個放松了,我和孩子爸爸的關系也和諧多了,以前為了孩子教育,吵得都想離婚,國內的教育害死人。
根據(jù)在美國期間對小留學的觀察和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寄宿家庭問題、語言與文化融入問題、人際交往、情感生活、學校選課、升學等方面的問題是小留學生必然要經(jīng)歷的過程和關口。處理不好這些問題,留學生就會出現(xiàn)難以適應美國的學習、厭學、游戲成癮、社交缺乏、華人抱團、無法融入、抑郁等心理問題。(16)程平源:《小留學生海外生存狀況調查報告》,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編:《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80頁。
不同的教育制度和學校體制不能完全二元對立。中國學生在高考面前有沉重的學習壓力,并不表明海外的西式精英教育就是輕松愉快。為了逃避中國應試教育帶來的問題,人們普遍有一種制造神話、維系神話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具體表現(xiàn)在人們樂于制造一種對立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幻想,貴遠賤近,把遙遠、未知的事物想象得格外的神奇和美好;對熟悉的,近距離的事物則容易采取一種輕視和不屑的態(tài)度。
對于身陷制度困境的家長和學生來說,留學給人們打開了一線生機。多數(shù)中國家庭和學生對留學充滿了樂觀的想象,每年“學渣華麗逆襲上TOP50美國名?!钡陌咐膭又魧W的浪朝。具有強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意愿的中國家長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似乎是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孤筏有了著陸的生機。家長為孩子選擇留學主要是出于“國外教育質量好不唯分數(shù),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自己的孩子僅僅成績不好,但是各方面潛質很好”“西方教育不只重視成績,同時會考察孩子的綜合素質,升學壓力小,更容易上到理想的學?!薄暗妄g出國孩子更獨立,年齡越小語言接受能力越強,更能融入國外文化”的愿望。教育資本竭力完成了一個消費神話的演繹過程,像舞臺劇一樣,消費取代了教育的艱辛勞動,彷佛童話故事里講述的一個鄉(xiāng)下的窮小子魔術般地變成了王子。把教育當成一個消費領域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來理解留學神話的推動機制,自1997年以來的中國教育市場化改革,使教育行為受到市場規(guī)律行為影響,同時,資本創(chuàng)造了一個教育市場,從而使教育本身變成了商品,教育等同于商業(yè),教育活動嵌入于資本運作之中。
教育資本化的后果是教育成了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目前中國因為西方教育神話主導的留學潮其實是教育資本的沖動。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是符號的形式,“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教育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17)[德]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35頁。神話思維在于創(chuàng)造符號并賦予符號以意義。留學是一個教育消費市場,教育資本就需要制造“留學”神話符號,以驅動中國家庭的消費。每年全美國際教育協(xié)會都會發(fā)布一份權威的留學生現(xiàn)狀報告——《開放門戶報告》(open doors reports),根據(jù)《開放門戶報告》,2016—2017年國際學生通過支付學費、食宿費、生活費,對美國經(jīng)濟的貢獻超過390億美元。其中,中國學生貢獻近三分之一,達125.5億美元,并支持了美國超過45萬個就業(yè)崗位。2017至2018年間,中國大陸學生留學美國總人數(shù)為363341人,占國際學生總數(shù)的33.2%。中國留學生給美國的貢獻高達138.89億美元。最新的美國《開放門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學生給美國帶來的經(jīng)濟影響高達149.13億美元。(18)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Open Doors Reports,https://eca.state.gov/impact/open-doors-reports.
2018年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一組留學生對英國經(jīng)濟影響的數(shù)據(jù)報告,留學生對英國GDP的貢獻量達到200多億英鎊。除此之外,留學生還直接支持了英國43萬的工作崗位,并創(chuàng)造了接近83.4萬個工作機會。占英國所有工作的2.8%,其中中國是最大的生源國,占國際學生總數(shù)的15%左右。(19)搜狐網(wǎng):《數(shù)據(jù):留學生為英國GDP貢獻近200多億鎊,留英前景再次看漲》,https://www.sohu.com/a/216769329_125528,2018年1月15日。面對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美、英、加、澳大利亞開始傾銷他們的教育,留學經(jīng)濟不只讓主要留學目的國受益匪淺,留學潮帶來了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鏈。語言培訓機構、留學中介機構、報紙、雜志紛紛辟出留學專欄,留學專業(yè)網(wǎng)站……這些教育資本為留學神話推波助瀾,通過傳播與暗示將“留學”塑造成一個“消費符號”,通過情緒感染與群體催眠,使追逐“留學”的家長群體陷入集體無意識,并驅動這些無意識的個體通過想象將自己與“留學”這個符號連接在一起。資本推動留學潮,為此創(chuàng)造了一些典型的教育神話。
“留學要趁早,早規(guī)劃,早行動”堪稱這個神話的標志口號。為何要趁早?更習慣,越早出去,越習慣國外教育方式;更融入,越早留學就能融入西方文化,適應當?shù)厣罘绞胶退季S模式;更獨立,現(xiàn)在大部分的中國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早點出國留學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更容易進名校;更好的就業(yè)前景是市面上的留學中介為制造這個神話給出的理由。這些用詞都專注在一種想象的可能,而忽略了所有生活、學習的過程和細節(jié)。這些閃閃發(fā)光的詞匯誘惑著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家長。而小留學生一旦孤身在海外求學,常常遭遇的是孤獨、寂寞、沒有歸屬感,缺乏慰藉等情感危機。一個小留學生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時告訴我們:
我高中來的美國。高一,那時我才16歲。我的寄宿家庭對我都很好,但是自己要做早飯,生病也沒有人照顧。真的,太小出來不是很好,生病也沒有人照顧,我很想回家,有幾次在超市我差點要哭出來的。有一次,我看見一個美國小女孩,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媽媽問:要不要吃這個要不要吃那個?小女孩說:不要。我想如果我媽媽在,我就要啊。我特別珍惜和爸媽在一起。不是東西好不好吃,是親情。特別是生病的時候,以前在中國不要吃藥,現(xiàn)在一生病就馬上吃藥,吃水果,吃豆子飯。我的表弟在國內讀的高中,申請的都是美國頂尖的大學,我到美國久了,差點忘記其實自己就是中國學生。如果我沒來美國,申請的學校會更好些,因為我根本沒有了競爭意識。
在美國調研小留學生期間,我們發(fā)現(xiàn)文化融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多種族跨文化共存的社會,它有一種多元文化的傳統(tǒng),但是對于華裔學生來說,融入這個多元的傳統(tǒng)也是相當困難的,或者就干脆不融入。一個在加州讀高一的女留學生對我們說:
在我的學校里,我的朋友就是和我一樣的人,中國人。在教會學校的時候,我語言也不是很大問題,但我也不是很喜歡和美國人說話,說完了我很累,我覺得很假。你要裝得很快樂。但你必須裝得興高采烈。美國人自己是真的興高采烈,但我興高采烈我就覺得我是在作假,我沒有那樣的情緒。我也不太和ABC做朋友,因為她們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我問過她們,她們說我是美國人。她們是美國人了我和她們說什么?我媽媽總是很奇怪說我為什么不能融入?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什么要融入呢?
根據(jù)我們在美國期間的觀察,中國留學生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寄宿家庭,大學生相互合租在一起,但是很宅,生活局限在上網(wǎng)、打游戲、熟人之間聚會,旅游、去教會。缺少西方社會所要求的社會能力——一種熱愛公眾事務、集體運動、社會服務的能力。
留學資本在制造留學神話時,刻意打造了留學可以成為未來世界精英的神話,“要不要留學?就像有人問要不要爬山,或者問要不要走出家門。面對未來,留學毫無疑問是一種很好的擴展方式。世界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整體,光了解中國,不了解世界是不行的。懂得中西方文化、中西方語言、科技、傳統(tǒng)的人才,才是未來世界最需要的。只要有機會,年輕人都應該出國留學?!?20)新東方網(wǎng)站:《新東方俞敏洪:留學是中國孩子的好出路》,2014年6月23日,http://goabroad.xdf.cn/201406/10082540.html,2019年5月19日。未來的人才、搭建中美文化橋梁、為學生提供國際視野,這些詞匯使“留學”閃耀著神話般的光芒,根據(jù)我們在美國對小留學生的調研,小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與學習在寄宿家庭、語言與文化融入、人際交往、學校學習等方面都會遭遇到一系列障礙,而這一切又會影響到留學生的升學,因為要申請到美國的名牌大學,除了有出色的功課表現(xiàn)(GPA),良好的SAT成績外,還要有突出的課外活動,以及老師中肯的推薦信。這樣一種開放式的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是中國學生不熟悉的,一個面臨升大學的小留學生告訴我們:
去年最低上UCLA的GPA是3.2,今年是3.1,沒有一個固定的線,主要看你的其它地方強不強了??茨愕膒ersonality。南加大國際生2.6、2.5都收過,本地的2.1都錄取過。它是私立學校,有時4.0它也不會收,都會問很多個人的問題:你最想做的實務是什么、你最崇拜的領袖是什么,你最有名的發(fā)明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升學上的亞裔配額制度導致中國留學生的競爭對手仍然是華裔,目前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SAT分數(shù)越來越高,很多留學生甚至回國參加SAT培訓班通過刷分申請美國大學,這樣一來,中國學生仍然處于應試狀態(tài),不過應的是洋高考而已,后遺癥就是很多高分學生到了美國大學以后退學、轉學到社區(qū)大學等等問題。
中國留學生逐年增長的趨勢并不是對教育本身的追求,恰恰相反是另一種的反教育,是教育資本推動的留學潮,通過追求洋學歷完成更好地向上流動,這種趨勢的產(chǎn)生內生于中國教育的制度劣勢,外生于中外教育資本,是兩者共同催生的產(chǎn)物。正如亞利桑那大學Adele Barker教授所指出,搭建中美文化橋梁、為學生提供國際視野等等不過是美國大學吸引留學生高額學費的冠冕堂皇的說辭。(21)環(huán)球網(wǎng):《美國教授坦白:中國學生需要我們的學位證書》,2015年10月20日,https://lx.huanqiu.com/article/9CaKrnJQIVg?w=280,2019年5月19日。今天在教育資本所營造的媒體上,諸如“發(fā)展”“未來需要”“經(jīng)濟橋梁”等等已經(jīng)成為拉動留學需求、制造西方教育神話的話語工具。
在消費社會中通過符號消費人們才能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安寧。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作為一個神話符號,讓消費這一符號的家長得到了精神自慰,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對奇跡的盼望,仿佛“留學”本身就是“成功”,或者進入了“成功”的大門,無論自己的孩子曾經(jīng)多么讓他們焦慮,多么讓他們覺得失敗。“留學”這個閃光的消費符號裹挾了中國家長和學生對留學的認知,導致他們沒有更深地理解到中學生到海外留學所要遭遇的生活適應性困境、文化與價值沖突、中西教育制度的差異、成本投入與就業(yè)收益之間的不平衡等因素,由此導致了一系列中國學生在海外留學期間的生活學習以及未來的就業(yè)困境。這是消費社會中人們的普遍狀態(tài),正如鮑德里亞所指出的“消費尺度不是對世界認識的尺度,也不是完全無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22)[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1頁。這也是留學神話得以不斷延續(xù),留學潮能持續(xù)高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這些家長身邊或多或少有留學失敗的案例,但他們選擇性忽略,他們依然期待奇跡,這正是符號消費者的心理特點,他們寧愿“在空洞地,大量了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23)[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第11頁。
美國《世界日報》在質疑中國低齡留學潮時引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的話:“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24)中新網(wǎng):《中國工薪家庭賣房送子女留學美媒質疑:值得嗎?》,2012年6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2/06-13/3959327.shtml,2019年5月13日。該報認為類似的觀點令父母即使犧牲自己,也咬牙栽培子女能在異域學習新知、開創(chuàng)新生活。這樣一來,留學就不再是失敗者的逃亡,而是邁向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西方教育神話是受壓迫者的自我拯救,參與這種神話的生產(chǎn)也是受壓迫者在精神上釋放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家對制造神話樂此不疲換來的是一種批判的力量和一種逃亡以后勝利者的優(yōu)越感。
對有些人來說,到美國留學不僅可以追求學業(yè)進步,還可以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一名高一的時候來的上海女生,原來在國內讀國際班,她爸爸不同意她來美國讀高中,因為他覺得在國內讀高中更加扎實,但她媽媽想讓她過來,她就過來了。而她想過來有三個理由,吃西餐方便、美國人愛運動、在上海說英語和夾英語單詞的人被認為洋氣。一位小留學生家長在行前請朋友吃飯的時候說,我現(xiàn)在雖然是總經(jīng)理,但是很遺憾也只是一個初中生,雖然管了幾百號人,但是還是有缺憾,這次兒子能夠出去留學,我覺得特別高興,留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在周圍人看來很有面子。西方中心論已經(jīng)內化為很多中國人的崇洋媚外意識,留學在這個意義上也與中國人內在的面子觀結合起來,認為留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在周圍人看來很有面子?!眹说拿孀有睦硎橇魧W神話的心理基礎與文化根源,主導了很多人的留學選擇。
在國人看來,一個人的成功不僅使個人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更重要的是獲得他人的認同與羨慕,光宗耀祖,這樣才能在他人面前獲得自尊感和自豪感,就是有面子。戈夫曼認為面子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一個人有沒有面子,取決于其他人怎樣看待他和他覺得其他人會怎樣看待自己,面子只有在交往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取決于他如何“做面子”給其他人看。(25)E.Goffman,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p.5.項羽也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26)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本,第315頁。這表明中國人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在“做面子”給別人看,為他人為面子活著才有意義。在中國,一個人的成功不僅使個人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更意味著整個家族獲得榮耀與面子。翟學偉說:“面子在根本上是一種由于個人表現(xiàn)出來的形象類型而導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為。”(27)翟學偉:《中國人的日常權威:關系與權力的歷史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70頁。這有效地解釋了中國家長和學生對留學神話的自愿服從和想象因為面子而得到了加強。
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的留學意愿來自于面子,看著周圍的朋友送孩子上了國外的高中,覺得自己家孩子也要上,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律能力這些對未來升學至關重要的因素反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看重的只是出國留學這件事,這件事本身滿足了家長的面子和虛榮心。中國家長和孩子對中國教育劣勢的切身體會和中國媒體盲目神話西方教育的優(yōu)勢共同助長了家長對西方教育的美好期待,從而不顧一切地在孩子留學上進行投資。與此同時,當期待落空,怕丟失面子中國家長不斷掩蓋真相,甚至為了挽救面子,繼續(xù)鼓吹“留學神話”。因此,“留學神話”穿上面子的外衣猶如安徒生童話中皇帝穿上新衣開始在成人的世界游行。
留學神話主導了一場中國低齡留學潮,這種教育神話的編織主要在于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中西教育資本的推動以及家長和學生對留學神話的自愿服從和想象,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強了這種趨勢。留學神話掩蓋了小留學生在海外遭遇的語言、文化融入、升學、就業(yè)限制等一系列的障礙。(28)程平源:《小留學生海外生存狀況調查報告》,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編:《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6》,第180頁。對這個神話的祛魅,關鍵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回歸教育本原,破除留學神話。中國家長普遍的教育恐慌癥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目前中國社會的資源高度集中,整個社會變得緊張焦慮。壓力與逃避恰恰是制造留學神話的溫床,當人們對生活不堪重負之時,對現(xiàn)實的批判與對遠方的想象就開始主導了人們的選擇,然而忽略的恰恰是小留學生在海外真實的適應性問題。神話思維中的二元對立結構,把現(xiàn)實呈現(xiàn)為一系列的二元對立,在留學市場以二分的方式將中國應試教育與西方教育對立起來,塑造了一個完美的他者形象,似乎使一切陷入中國應試教育困厄的家長和學生都得到了拯救,從而化解了我們現(xiàn)實的教育困境。如果留學只是對中國教育和社會問題的逃避,并不能真正改變中國應試教育的現(xiàn)狀。從對小留學生的調查和研究來看,需要改革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體系,尊重教育規(guī)律回到教育本原,真正減輕大多數(shù)學生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和競爭壓力,讓每個學生能各盡所能地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天賦才能,對學生進行多元的教育評價和考核,回歸教育本身的目的。教育目標扭曲,就會導致留學神話盛行。
第二,啟蒙家長與學生理性,破除留學神話。今日中國留學生逐年增長的趨勢內生于中國教育的制度劣勢,外生于中外教育資本,是兩者共同催生的產(chǎn)物。西方教育神話主導的留學潮實際是屏蔽了對不同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的分析,單方面唱衰中國教育以此來鼓勵留學,其實是教育資本的沖動。教育資本創(chuàng)造了一個關于留學的消費神話,在消費中人們得到一種精神慰藉。留學市場的營銷策略使得大眾失去批判和否定意識,在神話符號的迷惑下,人們成了放棄理性思維的“群氓”。這表明整個社會長期的思想統(tǒng)一被教育資本創(chuàng)造的留學神話裹挾,只有普遍的理性覺醒,才能期待一個多元而又充滿個性的社會。
第三,喚醒家長教育責任,破除留學神話。教育改革要從家長教育開始。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很多家長舍得在教育上投資,甚至不惜砸鍋賣鐵供孩子留學,但是卻放棄了自己作為家長的教育責任,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家長用“孩子留學”來裝點自己的面子。其實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有潛在的“被留學”特征。孩子留學滿足了家長的面子心理。所以,破除留學神話首先要破除面子心理,個體需要從群體的承認——“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中解放出來,同時需要喚醒家長的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