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寬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什么叫政績?顧名思義,就是為政之績,即為政的成績、功績、實績[1]。中國共產黨施政的科學性、人民性、務實性,確保了成績而非敗績,功績而非過績,實績而非虛績。政績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依賴各項制度,動員各種力量,發(fā)揮領導優(yōu)勢,應對風險挑戰(zhàn),為中國人民謀取最大福利的過程。作為執(zhí)政黨的應盡之責,政績亦有著評估執(zhí)政黨執(zhí)政實效的客觀功能。基于長期歷史積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政績創(chuàng)造呈現出新的內涵意蘊與實踐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負責任成熟政黨的行為都不會漫無目的,而是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創(chuàng)造政績是執(zhí)政黨的重要目標,貫穿政黨目標設定、目標執(zhí)行、目標評價、目標審核全過程。但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時代背景下,政績創(chuàng)造的動因明顯不同,為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有之,為彰顯大國實力的有之,為改善民生的亦有之,具體行為差異體現出背后的理論支撐與政黨使命的深刻區(qū)別。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政績創(chuàng)造有其獨特的理論指導與內在原因。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出發(fā)點。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政黨以階級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參與政治活動。與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利益的資產階級政黨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政黨以深受壓迫的無產階級利益為建黨基點,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在工農聯盟、革命統一戰(zhàn)線下,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對象,抑或是合作對象大為擴展,任何反對資產階級壓迫統治的革命力量都被納入“人民”范疇。唯物史觀的誕生,則在理論層面指明了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必然要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始終保持人民性。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馬克思主義之魂,以人民為中心依舊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亦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3]。
創(chuàng)造政績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落腳點。對于無產階級政黨來說,將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理念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則進一步要求黨不斷創(chuàng)造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政績。在無產階級政黨還未掌握政權時,沒有機會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政績,黨對政績的追求主要存在于黨的指導思想之中。奪取政權后,無產階級政黨便有了合法地位與足夠力量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政權是國家公共權力的象征,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權為誰所用由執(zhí)政黨的性質決定。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執(zhí)政,政權自然也要為人民群眾服務。黨的生存發(fā)展要求執(zhí)政為民,如果黨脫離人民群眾,造成黨與群眾的立場對立、利益對立、行為對立,那么,黨的先進性與吸引力也就喪失殆盡,最終會被歷史拋棄。
人民性貫穿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發(fā)展全程。馬克思列寧主義奠定了最為基礎的人民性根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則在繼承基礎上不斷發(fā)揚,黨的歷任領袖也不厭其煩地加以闡述。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鄧小平理論中的“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習近平提出的黨的初心與使命,都是黨的人民性的具體體現。人民性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一以貫之,指導思想引領下的社會實踐——政績創(chuàng)造也從未止步。
共產主義社會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終極追求,亦是黨政績創(chuàng)造的終極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全社會統一進行產品經營與分配。以生產資料占有為劃分標志的“階級”隨之消失,“三大差別”也不復存在。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使得集體財富充分涌流,物質資料的分配方式也變?yōu)榘葱璺峙洹?傊谶@一社會制度中,人類得到真正解放,“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53。打碎不合理的剝削制度,使人民擺脫政治上的不平等,是黨的一大政績;喚起群眾對新社會的渴望,以和平方式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在改善人民生活中不斷向共產主義邁進,更是黨的政績。中國共產黨將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也就意味著政績的不斷創(chuàng)造。
光輝政績是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當代延續(xù)。中國共產黨誕生于烽火狼煙的戰(zhàn)爭年代,不僅有軍閥割據的內憂,亦有帝國主義侵略的外患。脫胎于帝制的北洋軍閥采用了現代軍備,卻在執(zhí)政上延續(xù)封建專制。將帝國主義作為自己執(zhí)政資源的軍政府不會提出獨立的口號,也不會給予民眾真正的自由,更沒有力量創(chuàng)造一個大一統的和平發(fā)展國度,而這些正是當時中國人民最為需要的。為此,中共二大確立的黨的最低綱領的基本內容便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4]。黨的最高綱領則是建成共產主義,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決定。不管是從最高綱領還是最低綱領來看,實現國家與個人的雙重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初心,這也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當代話語的歷史根基。
奪取全國政權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有了提升國家實力和改善民眾生活的根本前提。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前27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獨立完備的工業(yè)體系,確立了國家各項基本制度,并提出了一些可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但國家發(fā)展也幾經曲折,如“文化大革命”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5]2。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抓住和平發(fā)展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今,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與之相隨,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政績也更為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在輝煌政績中彰顯著真理色彩。
光輝政績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提升的客觀結果。辛亥革命后,各種政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從武昌起義到1914年國會解散,新興的公開政黨有682個,其中從事政治活動的政黨有312個?!耙粫r間,‘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甚至出現了人們‘遇有不相識者,問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問及貴黨者’的現象?!保?]幾經大浪淘沙,新中國成立前夕仍有共產黨、國民黨、民革、民盟等數個大黨。最終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后起之秀”的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國民黨也曾站在歷史的聚光燈下,實現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但不久便謝幕。中國共產黨若想讓歷史和人民一直選擇自己,尤其是在重大歷史關頭不改立場,關鍵就是要不斷提升自身執(zhí)政能力,以高超能力創(chuàng)造出實在政績,讓最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歷史性向好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執(zhí)政能力的內涵、功能、養(yǎng)成途徑等都形成了清晰認知,亦將執(zhí)政能力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目標。執(zhí)政能力的提升帶來政績成效的飛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yè)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xù)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民生領域成就卓著:“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5]12-15物質資料的豐富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更加具有真實性,人民也更加信賴黨的領導?!皶r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敝袊伯a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答卷,人民自然要給高分。光輝政績成為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堅實支撐,亦成為黨執(zhí)政能力提升的客觀映照。
世情國情黨情在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政績創(chuàng)造也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黨的領導行為與政績構成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歷史性特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繼續(xù)完成未竟事業(yè),另一方面又依據環(huán)境變遷加以調適,賦予政績以時代血液。政績并非孤立存在的“點”,而是由黨的短中長期領導目標、黨內外各種任務構成的縱橫“體系”,這一政績體系為中國共產黨當下及未來的行為提供了方向引領與重要實踐抓手。
自鄧小平1979年12月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后,小康就一直作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階段性目標存在。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這一概念,黨的十三大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目標,黨的十六大則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正如《建議》所說的那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3]。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zhàn),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保?]27-28三大攻堅戰(zhàn)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所應解決的重要矛盾。分而視之,在精準脫貧方面,我國已然取得決定性成就。至2020年12月,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qū)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就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8]。脫貧攻堅任務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9]。在污染防治方面,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便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后,我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逐漸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綠色發(fā)展理念指引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生活追求,污染防治則取得了肉眼可見的顯著成效。
重大風險的挑戰(zhàn)現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則是最貼切的直觀案例?!靶鹿诜窝滓咔槭切轮袊闪⒁詠戆l(fā)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中國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保?0]此次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立體的,單就經濟而言,許多小微企業(yè)不能復工復產,面臨破產危險;相當數量勞動力無法獲得工資收入,脫貧者亦有返貧危險;國家財政向戰(zhàn)“疫”傾斜,精準扶貧壓力驟增等等。應當說,疫情防控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敗。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在國家強力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持下,社會復工復產有序進行,“地攤經濟”“網絡帶貨”等新經濟形式也發(fā)揮出重大作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依舊成竹在胸?!督ㄗh》也一改“四個全面”表述,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樂觀自信的表現。
政黨先進性的一大表現是視野的前瞻性,中國共產黨在十九大上將先進性建設作為黨建主線中的構成要素,就必然要有符合先進性的預見力。毛澤東曾對領導的預見性有過一段形象描述:“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fā)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保?1]政黨預見性的表現就是確立科學的未來領導目標,而目標不斷實現的過程,就是政績不斷取得的過程。
基于對國家發(fā)展態(tài)勢的良性預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兩步走”戰(zhàn)略,《建議》則對此進行了再次強調。從2020年到2035年為第一個階段,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為第二個階段,目標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基本實現現代化則意味著擁有了較為發(fā)達的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則是在兩者基礎上實現的國家發(fā)展跨越。中國共產黨提出樂觀積極的奮斗目標的深刻依據在于:中國已經取得了偉大成就,為以后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雄厚基礎;中國經濟社會平穩(wěn)運行,已經進入發(fā)展新常態(tài);黨的領導不斷完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逐步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穩(wěn)步提升,等等。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映照,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自信表達,更是中國實現強起來的重要標志。國家強盛的實現,伴隨著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而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創(chuàng)造政績的努力方向。實現國家面貌與群眾生活的根本性變革,是中國共產黨政績追求的當然目標,也是政績創(chuàng)造的應有之義。不可否認,未來30年的發(fā)展歷程必然不會一帆風順,機遇和挑戰(zhàn)都會有新的發(fā)展變化。但《建議》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fā)展仍然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3]。只要中國共產黨領導得力,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沒有發(fā)生顛覆性變化,那么黨的預期奮斗目標便會在既定軌道上不斷實現。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又一重要使命是解放全人類。所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就是無產階級摒棄種族、國籍、性別、年齡等各方面的差別,以強大合力推翻舊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國際精神的黨,其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便豪邁指出,“由今而后,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 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2]早期中國共產黨國際主義的組織表現,便是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其下屬的一個支部。當然,這不可避免會對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發(fā)展造成掣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也試圖扛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旗。但日趨擴大的分歧使得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紛爭四起,中國內部發(fā)展也步入歧途。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將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形態(tài)作為中國對外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鄧小平更不厭其煩地要求全黨抓住時代機遇推進改革、加快發(fā)展。正是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中國才能夠趕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實現快速發(fā)展,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也能夠承擔起更多國際責任與義務。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世界也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笆澜缍鄻O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快速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边@些都是正面積極變化。同時,“我們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戰(zhàn)亂恐襲、饑荒疫情此伏彼現,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復雜交織”[13]。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解決國際問題的發(fā)展理念。中國提出新主張,試圖以平等打破國強必霸,以互惠打破零和博弈,以交流打破文明沖突,充分彰顯出中國的“和合”理念,以及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引領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變革,將會為中國以及其他后發(fā)國家提供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督ㄗh》也提出要通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等舉措,繼續(xù)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3]。這既是中國共產黨承擔國際責任的歷史延續(xù),又是新時代政績的國際展現。
在一段時間內,人們更為關心的是經濟指標、生產總值、消費資料等外在物質,經濟好不好也成為衡量政績以及考核官員的最主要標準。不可否認,國家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須要以充裕的物質資料和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為基礎,但問題在于,少數黨員干部以此為借口弱化虛化空化邊緣化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將黨的位置與經濟發(fā)展對立起來看,這不僅造成黨的角色缺位,還致使貪污腐化、脫離群眾、官僚主義盛行,黨內政治生態(tài)也面臨著惡化風險。
基于深刻的問題意識和對客觀現實的科學研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要求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必須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如果我們黨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績又有什么意義呢?”[14]這就把抓黨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充分顯示了黨的建設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將黨建納入政績視野之下,并依賴考核監(jiān)督、獎懲機制等制度手段,實現黨建與政績在內容、形式、途徑等方面的互融互洽,有助于實現黨的建設、黨的領導、政績創(chuàng)造的同向而行。
黨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把抓黨建作為最大政績的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點絲毫沒有動搖。地位決定責任,“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15]。如果沒有一個建設良好的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能是一句空談,中國共產黨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良好政績。從歷史角度看,黨的領導也曾受過質疑與沖擊,但黨的領導地位在歷經國內外風浪后愈發(fā)鞏固??梢哉f,外部力量無法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造成根本威脅,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黨執(zhí)政根基的動搖只會來自內部。一旦黨從內部變質,就會被歷史和人民拋棄,黨的執(zhí)政地位自然也會隨之喪失,政績也就無從談起。
抓黨建是一項特殊的政績,因為它在短期內顯現不出肉眼可見的物質經濟效益。少數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認識不到位,缺乏戰(zhàn)略眼光,沒有意識到抓黨建的強基固本作用,沒有關切到抓黨建的隱性功能。他們“在‘虛’和‘實’之間選擇‘實’”,“在‘寬’和‘嚴’之間選擇‘寬’”[16]。從發(fā)揮黨的領導實效性與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出發(fā),各級黨組織、各個黨員干部必須將抓黨建作為最大政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從嚴治黨理念的引導下,敢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內,以刮骨療毒勇氣蕩濁揚清?!督ㄗh》要求,“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3]。可以說,將抓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是當今中國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正確政績觀的切實體現。
新時代政績體系是黨內黨外、國內國際的綜合統一,既有歷史縱深度,也有平面延展性。綜合推進政績創(chuàng)造的關鍵要有整體思維、戰(zhàn)略眼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既要重點突出,又要綜合兼顧,在政績的持續(xù)創(chuàng)造中取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的全方位成就。
依據制度治黨治國是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大探索,鄧小平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它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17]333。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突飛猛進,呈現出科學化、體系化、全面化、實效化等特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全方位的制度體系建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與前提,以更高的歷史站位看待制度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及之下的六項子制度。這就在制度層面實現了黨事與國事的內在互嵌,黨的領導有了更為完善的頂層設計,黨領導下的政績創(chuàng)造也有了更加堅實的制度支撐。這六項子制度結構嚴密,內容嚴謹,在不同層面鞏固著黨的領導地位,彰顯著黨的領導優(yōu)勢,保障著黨的政績創(chuàng)造。
黨的初心使命與政績創(chuàng)造在內容上高度一致,都以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主干內容;在實踐上準則鮮明,如果喪失了初心使命,創(chuàng)造政績的公權力便不會為人民所用,權力尋租等劣行則隨之而生。
如果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為政績創(chuàng)造設定了價值前提,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各項制度則為政績創(chuàng)造提供了力量之源?!督ㄗh》特別要求“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fā)展的強大合力”。為充分發(fā)揮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各項制度在黨的政績創(chuàng)造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深入群眾,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互動,既是黨的一大優(yōu)良傳統,也是一項顯著優(yōu)勢。脫離群眾,黨的政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得不到群眾理解,也不會創(chuàng)造出成績。尤其要注重基層黨組織在聯系群眾方面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充分發(fā)揮其相信群眾、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組織功能。其次要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鮮明特征。同時,科技并不僅僅被動扮演著人類工具這一角色,它在實際應用中起著“悄無聲息地型構、塑造乃至改變人類賴以存在的基礎社會形態(tài)和組織關系”的客觀效用[18]。因此,“互聯網+黨群工作”也應成為黨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式的明智選擇。最后是發(fā)揮群眾團體作用。從性質上看,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只有社會各階層的先進分子才有成為中共黨員的資格。這也意味著,社會上非中共黨員在數量上處于絕對優(yōu)勢。但他們并非無組織的“閑散人員”,除了少數民主黨派成員外,更多群眾被納進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眾團體之中,群團組織力量不容小覷。因此,黨要通過群團工作將各界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從而更好實現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
黨的領導運行體制事關領袖及領導集體的意志能否實現、全黨思想能否統一、全黨行為能否一致,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有適合自身運行的領導體制。對此,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締造者的馬克思、恩格斯的選擇是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是真正革命黨的任務”[2]197。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亦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準則,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章即對此有明確規(guī)定。不管后來中國共產黨黨章如何修訂,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一直存續(xù)其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又有了進一步規(guī)定,要求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通過嚴密的組織體系、統一的思想意志、嚴格的黨內管理,各級黨組織及黨員都在黨中央的強力領導之下聞令行動,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展現無遺。黨的這一領導體制使得全黨能夠凝心聚力,步調一致朝著一個共同目標邁進,從而創(chuàng)造更大政績。
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一定位決定了黨對全社會進行全面領導。早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便形成了一元化領導體制。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2年9月1 日通過的《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指出:“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保?9]這就對黨的全面領導作出了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革命勝利后,黨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等領導方式,將黨的全面領導從解放區(qū)鋪展至全國。如今,通過黨的全面領導,黨的意志能夠得到全社會響應,從而有效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等大政方針的貫徹實施。
中國共產黨在當今中國的執(zhí)政地位是獨一無二的,起著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核心作用。毫無疑問,國家發(fā)展關鍵在于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水平則直接決定黨的執(zhí)政能力。為了更好地進行領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與領導水平勢在必行。黨的執(zhí)政需要有高超本領,包括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科學發(fā)展本領等,而獲得這些本領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加強學習。鑒于學習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皩W習稍有懈怠,就會落伍。”[20]59中國共產黨通過學習增強本領,進而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創(chuàng)造政績,這是一條完整科學的邏輯鏈條與實踐途徑。同時,新時代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信息快速更新,社會思潮激蕩碰撞。既形勢喜人,又咄咄逼人。在復雜形勢下,黨應以現實問題為實踐導向,加強自我審視,找出不足與缺陷,有針對性地提升執(zhí)政能力與領導水平。
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是黨的外在領導力,是黨的“外功”,而“外功”的提升必須要以“內功”——黨的自身建設為堅實支撐。新時代,黨的自身建設的最精要表述是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秉持自我革命的精神,通過建立健全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將依規(guī)治黨與依法治國有機銜接,抓住干部這個主要矛盾,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等具體舉措,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保持自身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共產黨“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容易剎住的歪風邪氣,攻克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態(tài)明顯好轉”[21]。試想,一個自身充滿弊病、千瘡百孔的政黨怎能肩負起歷史重任?只有依賴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成政治立場鮮明、思想意志統一、理想信念堅定、組織體系嚴密、紀律作風嚴明、制度構建完善的堅強堡壘,才能承擔起歷史偉業(yè),也才能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不斷奪取一個又一個輝煌政績。
政績創(chuàng)造絕不會一帆風順,也并非一時之功,而是一個不斷戰(zhàn)勝挑戰(zhàn)、開拓進取的過程。為使政績創(chuàng)造前景更加光明、道路更加平坦、成果更加豐碩,黨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以正確施政觀念引領施政行為;內外兼修,實現黨的建設與黨的領導的有機統一;提升執(zhí)政本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政績創(chuàng)造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政績觀是“對政績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包括對政績價值目標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政績之方法的認識,是樹政績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22]。政績觀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對黨的施政行為和領導實踐有著重要反作用。首先,正確政績觀要求務實理念?!皩崱斌w現在明確到底有什么,不能搞空頭支票;了解群眾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搞面子工程;清楚具體應該怎樣操作,既不空談也不盲干,真正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求真務實,自覺從人民利益出發(f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決不能因為個人私利、盲目攀比而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其次,正確政績觀要求奉獻精神。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意識到,自己是整個組織體系中的一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著黨和國家發(fā)展全局服務的。領導干部決不能有“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不管后來人”等錯誤觀念,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將個人事業(yè)自覺融入國家發(fā)展全局,做到換人不換政策,真正實現—張藍圖繪到底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功成不必在我絕非消極怠政,而是要做有利于長遠發(fā)展的實事。最后,正確政績觀要求制度保障。促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不能僅僅依賴柔性思想教育,還要依靠剛性制度約束。要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既看發(fā)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tài)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20]419。尤其注意抓黨建實效,將其列為重要考核標準。要完善問責制度:一是即時問責,在發(fā)現問題之后立刻要求予以改正,問題嚴重者要追究相關責任。二是終身問責,嚴格倒查責任,不能使領導干部抱有“平安著陸”思想。問責不是目的,將領導干部置于合理框架內全心全意為人民施政才是目的。要完善權力制約機制。權力是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會受其戕害。通過構建權力運行的制約監(jiān)督體系,以民主和法治對領導干部權力進行約束,促使其為民用權、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
政績創(chuàng)造需要以黨的建設為基礎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擔承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yè)。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全國離心離德而非凝心聚力,松散分裂而非團結統一,民族復興只會是紙上談兵。如果進一步放棄了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將不復存在??梢哉f,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首要前提便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是一條絕對不能突破的根本性原則。加強黨的領導,必然要改善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必然要從黨的建設出發(fā)。黨的領導的行為主體是黨,黨建設得好壞對黨的領導有著直接影響。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便直截了當地提出一個問題:“執(zhí)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zhí)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17]276這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依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改變而作出的時代性思索,對這一問題的認知與回答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目標。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最新的黨的建設總要求,并明確黨建最終目標是把黨建設成“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7]62。應當說,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不僅是黨內部的事情,更是事關國運以及引領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的大事。因此,黨領導下所創(chuàng)造的一件件成果是政績,黨進行自身建設、實現黨建目標更是政績。新時代政績創(chuàng)造的路徑之一便是思想上高度重視黨建、實踐中全力以赴抓黨建,以黨的建設為根本支撐,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實現黨的領導效果的最大化與最理想化。
政績創(chuàng)造需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也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如何使國家在現代化征程中運行得更加平穩(wěn)有序,是中國共產黨思考的一大命題。對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理念。為了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四個偉大”,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戰(zhàn)勝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zhàn),“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2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本領提升的表現。首先它拓展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思維。由“統治”走向“治理”,雖然在字面上只是一詞之變,但它蘊藏著中國共產黨對時代發(fā)展方向的認知,凝結著中國共產黨幾十年來治國理政的經驗,是黨對社會變遷的主動應對,也是黨執(zhí)政觀念的深刻轉型。其次它重塑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方式。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設計了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外交等領域的全套制度體系,并以最嚴格的舉措保障各項制度實施。以理性、標準、可測、可控的制度治理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與前提。最后它動員了社會主體力量。“治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社會各階層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督ㄗh》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3]。作為一項重要國家戰(zhàn)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一項重要政績,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