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廣來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口述史是一種采集資料的方法,借助筆錄、錄音等方式或借助錄像等現代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口傳記憶、整理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回憶等研究方法,形成文字稿或音頻、視頻等。在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建設與之匹配的校園文化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口述史助力校園文化建設大有可為。
學校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學校長期形成的文化積淀,是引領學校發(fā)展的“精神燈塔”,以“文化力”的形式發(fā)揮作用。這種“文化力”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是學校全面建設的有力保障,促進了學校辦學理念向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多方面的滲透。學校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煉,其具體形式是從學校領導或重量級人物的演講、講話中擇取,或由其專門制定,也有面向全校師生及歷屆校友公開征集的,由上述方式產生的校訓是建立在個人口述史料基礎上的。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即是從梁啟超《論君子》的演講中提取的。很多高校公開征集校訓,其征集的范圍是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文化系統專家,要求應征文稿既要充分反映本校歷史、特色、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又要集中體現本校的精神風貌和時代要求,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以及文化專家對校訓稿件進行論證闡釋,以口述史的方法對該校辦學歷史進行回顧總結是必不可少的,這種例子在國內高校中并不鮮見。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著力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里的“高素質”,可以概括為 “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或?“德業(yè)兼修、技道并進”。德,首先為政治之德,另有倫理道德之德、職業(yè)道德之德,無論何種“德”, “立德樹人”都是學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首要目標。以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該校通過開展“英模人物進校園” “工匠精神進校園” “企業(yè)家講壇”等活動,以英模人物、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的口述史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先后邀請過“時代楷?!?、抗疫英模、新四軍老戰(zhàn)士、女排國手、鐵路企業(yè)管理者、優(yōu)秀校友等進校為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同時,通過開展 “最美教師評選”、“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 “夢想公開課”等活動,注重挖掘師生身邊的先進事跡,講好師生自己的“南鐵故事”。
各種檔案材料是編寫史書的基本性材料。相較于本科高校,高職院校體量相對較小,機構設置相對緊湊,人員結構相對簡單,很多高職院校并無專門的檔案管理機構,而是由校內各部門單位自行管理檔案材料,且多是兼職管理。檔案征集、保管與利用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政府系統設有專門的黨史、地方志、檔案工作單位,本科高校也多設有專門的檔案館,在檔案史志這一項工作上,高職院校受限于機構人員編制的客觀條件,較為薄弱。在此情況下,編寫從校史到院系史乃至專業(yè)史,除了搜集整理利用傳統的檔案材料外,口述史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史料來源。其基本的形式是發(fā)動校友和教職工尤其是退休教職工撰寫回憶材料,或直接撰寫史書的具體章節(jié)??谑鰴n案史料的直觀豐富性、生動性、矯正性,也彌補了傳統檔案的不足,豐富了校史文化的表達形式和內涵,在大學文化精神的傳承方面也具有比其他檔案和史料更好的效果,使校史成果在校史文化建設中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常見的高校內文化場館有校史館、院(系、專業(yè))史館和行業(yè)館。行業(yè)館根據學校辦學特色而建,比如南京審計大學的中國審計博物館、江蘇警官學院的警察博物館、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江蘇鐵路教育館等??谑鍪防碚摵头椒ㄔ谝陨蟽煞N文化場館的建設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校史館及院(系、專業(yè))史館的建設中,建筑的風格與布局設計、展陳大綱的編訂、展品的征集與陳設都離不開口述史理論與實踐的支撐,學校老干部職工的回憶可以使校史館對學校歷史事件和建筑、場景的再現更加準確,從而有效提升校史館的公眾認可度和情感感染力。如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建設新校史館時,根據老職工的回憶講述,復原了建寧路老校區(qū)原有的一些標志性校園景觀,引發(fā)了來參觀的老職工和校友的強烈情感共鳴。在建設行業(yè)史館時,口述史料對場館規(guī)劃建設也同樣重要,如在南京長江大橋展覽版塊,根據當年參建人員的回憶,聯系到了大橋總工程師陳昌言的后人,成功征集到了陳總工當年指揮大橋建設時所用的工作和生活物品。
在校慶以及各類公共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上,口述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校慶日,校友們重返母校,濟濟一堂,回憶過往的校園歲月,抒發(fā)對母校和師長的尊敬熱愛之情,有的學校在重大節(jié)慶來臨之前,會提前開展校友尋訪、校友訪談、校史舊物征集等活動,編纂各類回憶錄、紀念性畫冊等,這些都是對口述史理論與方法的運用。有的高校對重大節(jié)慶工作與包括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關系認識較為到位,措施得力,如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在校慶結束后就專門發(fā)布關于做好校慶檔案材料歸檔工作的通知,對各類史料進行及時的整理歸檔,為將來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河南省高校則結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2019年開展“讀懂中國”等多種形式的口述史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口述史工作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沒有有意識地開展工作,不知道“口述史”的概念,不清楚口述史如何與學校文化工作對接融合,口述史這一“文化富礦”尚處于“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階段,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一些基礎性的口述史料沒有被很好地保存、收集、整理與利用,處于零散、分散、原始的狀態(tài),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被浪費,有的寶貴的史料甚至遺失或永久性失去收集的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口述史對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幫助作用不彰顯,在教育教學等學校中心工作中的體現度不足;口述史理論和實踐的科普工作開展得不夠,口述史工作方法沒有得到宣傳推廣,從而對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更強的推動力。這些問題,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個性化的。
上述問題,雖屬于不同類別,表現出不同的征象,但大多可以歸因于以下方面:一是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高職院校對于人文社科工作關注和投入相對較少,對于運用包括口述史理論方法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高職院校辦學資金和機構人員配置相對本科院校富余度較小,主要資源優(yōu)先保障招生教學就業(yè)這些中心工作,類似口述史研究與應用的工作被認為不是當務之急。二是在制度機制上存在空白。缺乏系統的規(guī)劃,沒有把口述史料的整理利用納入工作計劃并上升到制度機制層面。如對具有史料價值的訪談、講座、會議、音視頻等的收集和歸檔制度不健全,沒有研究和利用,造成素材始終是素材、沒有成為文化教育教材的問題。三是在人員隊伍及經費上投入較少。部分高職院校面臨較大的發(fā)展壓力,把有限的資源大部分用于解決重大和緊急問題,在有余力的情況下才會顧及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工作。這些原因,既有主觀上的認識問題,也有客觀上的條件約束問題,其中大多數是客觀方面的條件約束問題,即使是主觀方面的問題,也多由客觀因素引發(fā),是一個學校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此應該有客觀的清醒的理智的認識。
口述史促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工作,要本著“因校制宜、合理定位、圍繞中心、主動作為”的方針開展。
口述史作為一種對學校發(fā)展的原始記錄,不僅能真實反映學校成長過程,還能揭示學校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珍貴的精神文化寶藏,是構建校史記憶、高校記憶的必要舉措。口述史必須根據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能脫離校情,不能閉門造車、 “自娛自樂”??谑鍪匪涗浀氖菍W校發(fā)展和專業(yè)發(fā)展歷程中的一段歷史,口述史是活的、動態(tài)的,體現了鮮明的“精英文化”,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來說,能夠促進高校的文化建設更有生命力、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氣,促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落地生根。
有多少資源辦多少事,不要好高騖遠地提出超越資源條件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以免傷害業(yè)已開展的工作,挫傷工作人員積極性,損壞干部群眾對于本項工作的印象。合理定位是指口述史運用方向的定位、利用主題的定位、利用價值的定位,只有把握好口述史的方向,才能夠發(fā)揮口述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只有確定了口述史的主題,才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精準挖掘出正確的口述史,并在高職院校的思想建設中進行利用;利用價值的定位是要充分考慮到所利用的口述史是否能夠起到引領思想,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的發(fā)展,反之則不可開發(fā)利用。
應用口述史不僅要追求其所蘊含的正能量,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口述史是否符合該校的辦學特色,要運用能夠突出辦學特色的口述史。主動對接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校企合作等重點和中心工作,提高工作體現度和貢獻值??谑鍪酚卸喾N多樣的形式和多種多樣的內容,必須運用主題突出、觀點鮮明的口述史,運用的原則是必須圍繞學校的三個中心,即教育教學中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心、校企合作中心,不能偏離了辦學的宗旨和教學的主體。教育教學中心,所選擇的口述史就要本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主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為中心就要選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口述史;校企合作為中心就要選擇體現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口述史。
口述史開展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不要坐等資源和條件,而是主動作為,爭取重視、關心與支持,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千方百計進行口述史的挖掘、開發(fā)、利用工作,以扎實、顯著的工作成效爭取更大支持,實現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谑鍪肥俏幕幕罨?,要把握機會,充分開發(fā)好口述史。在當下,能夠講述口述史的人越來越少,他們是口述史可貴的資源,不僅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同時還要注重保護資源,使能夠講述口述史的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更多地進行開發(fā)和利用,把有價值的口述史保存下來,并且能夠得到流傳、開發(fā)和利用。運用高職院校的舞臺主動作為,把這些資源傳承下去,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弘揚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提升校園文化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工作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相較于本科學校,面臨的困難和不利條件更多,開展口述史研究與應用更為困難。但回顧過去,口述史的理論與方法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及文化育人工作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放眼未來,尚有更大的潛力可挖,是提升高職院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工具之一。廣大高職院校文化工作者要認清工作開展口述史相關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圍繞學校大局,創(chuàng)造性開展口述史研究與應用工作,切實用好口述史這一“利器”,為有效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