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仕普
(六盤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在漢語詞匯史上,兩漢是一個關鍵期,學界多有討論。同樣在文學史上,兩漢也是一個關鍵期,它開啟了中國純文學時代,文學自此走上自覺發(fā)展的道路。此時,由于書面語的逐步發(fā)展,文學語言與生活話語的區(qū)別不斷加深。以漢字書寫符號系統(tǒng)為憑借的藝術形式——文學,作為漢語發(fā)展的新動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促使?jié)h語詞匯系統(tǒng)適時更新,以滿足大一統(tǒng)時代文學書寫的自覺要求。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學樣式,漢賦于語詞使用上的刻意求新表現最為明顯,甚至 “ 肆加偏旁 ” 創(chuàng)造新字。鄭知同說: “ 第自屈宋濫觴,喜作體物語。漢晉以還,競尚辭賦。文士模山范水,以意魚貫,肆加偏旁。或且文無定形,形無定義,繁滋復贅,眩惑心目,紛難解矣。 ”[1]鄭氏站在儒家文藝思想的立場,從文字創(chuàng)造的角度否定漢賦的價值,事實上從側面反映了賦家創(chuàng)作獨標新穎的現實需求。據我們統(tǒng)計,全漢賦約8萬余字①,其中單音詞3 585個,雙音詞12 735個,雙音詞是單音詞的3.5倍多,數量令人吃驚。因為先秦文獻如《尚書》《詩經》《論語》《左傳》《墨子》《孟子》《莊子》《商君書》《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沒有任何文獻單音詞、雙音詞的數量超過漢賦,并且復音詞(含雙音詞)的數量都在2 000以下②。同時代的《史記》57萬余字,但其復音詞只有3 000個③。即使通常認為復音化程度很高的東漢佛經(約32萬字),其雙音詞的數量也遠不如漢賦那樣豐富④。說明漢賦在詞匯層面有別于經典文學,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跐h賦詞匯的全面統(tǒng)計,本文嘗試從文字(單音詞)、雙音詞、成語三個層面,考察漢賦對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影響。
秦漢以前,漢語以單音詞為主,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個個的字,因此古漢語(尤其是先秦)詞匯研究,往往以字為單位。兩漢是漢語詞匯復音化的第一個爆發(fā)期和過渡期,產生了大量復音詞。但就語用層面而言,單音詞的使用頻率遠高于復音詞,單音詞仍然是造句的主要元件。鑒于兩漢特殊的詞匯面貌,我們研究漢賦的單音詞仍以字為基本單位。
兩漢文學書寫的現實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字激增的一大動力,而漢賦尤甚。萬光治認為: “ 漢代文字數量的激增,與整個漢代文化的發(fā)展有關,但賦家的作用,也應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2]一個現象很值得留意:稍稍梳理一下漢代大賦作家的學術著作,不難發(fā)現他們大多是精通語言文字的學者。例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揚雄作《訓纂篇》《倉頡訓纂篇》《方言》,馬融作《三傳異同說》并為《孝經》《論語》等作注,張衡有《周官訓詁》等小學專論傳世。因此清代學者阮元在《四六叢話序》中說: “ 綜兩京文賦諸家,莫不洞穴經史,鉆研六書。 ”[3]毫不夸張地說,賦家深厚的小學功底為其大賦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名物鋪陳的語言學基礎,并能于 “ 姑且所為 ” 之文章學中融通其語言學的深厚積淀。所以漢賦作家也常常被定義為 “ 學者型文人 ” 。就兩漢時代的文學風貌而言,所謂 “ 學者型文人 ” 大約可以反映漢代賦家的基本特征。與大賦尚名物鋪陳的特征相適應,在 “ 學者型文人 ” 創(chuàng)作過程中逐漸形成 “ 求奇尚怪 ” 的學術風氣?!稘h書評林》稱 “ (揚)雄雅好奇字,人或載酒從問,故賦中難字最多,厥后《靈光》《江》《?!焚x皆用此為體。然賦之為古,亦觀大義所發(fā)何如也,豈專尚奇難之字哉? ”⑤這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賦 “ 尚奇難之字 ” 在當時是普遍現象;其二,所謂 “ 奇難字 ” 或古籍罕見,亦可能是賦家臨文新創(chuàng)。因此 “ 賦 ” 作為新的文學體裁,于文字使用方面體現 “ 求新求變 ” 的文學思想,以藝術的語言、與眾不同的新鑄字詞展現大漢帝國 “ 體國經野 ” 的時代氣象。
當語言訴諸書面表達,必然產生文字缺位現象,漢代以前尤其如此。有人考察統(tǒng)計,揚雄所撰《方言》新出字達170余個,如 “ ?、?、灼、?、?、?、?、憡、摫、菈、桲、篕、筕、抖、揞、?、?、瘎、?、篷、?、?、?、襣、蛒、蛆、虶、娌、搪、埌、墲、蚭、?、?、樎、艖、惹、蛒、蚟、?、蝳、撈、餹、?、? ” 等[4]。由于方言的地域差異,有詞無字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這是《方言》新出字較多的主要原因。就漢賦而言,以鋪陳為特征的文學樣式必然產生諸多名物及擬聲狀貌之語,達到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觀其文字,則覩其形容、聞其聲音。這其中,作為書面文學性質的漢賦,許多帶有口語性質的擬聲狀貌之詞,不僅典籍未載,亦無可靠的文字記錄。因此于創(chuàng)作層面,賦家或 “ 依聲托事 ” ,假借同音(音近)字以記錄,如司馬相如《大人賦》以 “ 崛礨崴魁 ” 模擬巨大的車輪聲等;或臨文新創(chuàng),組構新詞。前者是先秦時代常見的造詞方式,此不贅論。以下我們以司馬相如賦為例,結合相關研究成果談談后者。
1.谾谾
司馬相如《哀秦二世賦》: “ 巖巖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兮谽谺。 ” 王啟濤: “ (谾谾)其實就是四川方言中的‘lòng lòng’,指山中的深處,或草木茂盛而又深杳的地方,今川西、川東北仍盛行該詞。 ”[5]而 “ 谾 ” 字歷代典籍、字書少見,且司馬相如以前未見,可判定為臨文新造字。
2.唰喇
《梨賦》: “ 唰喇其漿。 ” 句意以 “ 唰喇 ” (shuālà)模擬咀嚼脆嫩多汁的食物(如水果)等發(fā)出的聲音,今四川方言此義讀 “ cua-la ”[2],而 “ 唰喇 ” 字司馬相如前文獻均未見,乃其新造字記錄四川方言詞之一證。
3.巃嵸
《上林賦》: “ 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 李善注引郭璞: “ 巃嵸崔巍,皆高峻貌也。 ” 王啟濤: “ 今川北東北如蓬安等地依然說某人身材高瘦為‘làng cígàn cǐ’,實即‘巃嵸’‘隆崇’之音轉。 ”[5]考其字, “ 巃、嵸 ” 漢以前皆未見,當為新創(chuàng)字。
4.潏潏
《上林賦》: “ 臨坻注壑,瀺灂霣墜,沉沉隱隱,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 ” “ 潏潏 ” ,水涌出之聲。《說文》: “ 潏,涌出也。 ” 王啟濤: “ 今川東北方言依然使用該象聲詞。 ”[5]而 “ 潏 ” 字未見之前典籍用例。
總之,漢賦的文學特點及創(chuàng)作需求催生了大量新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有詞無字的現狀,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漢語詞匯發(fā)展的表現之一。
漢賦中出現的新字,有些本有其字,但為了達到 “ 目治 ” 的效果,故意在本字基礎上增加表義偏旁,以更鮮明地表達本字某個義項,結果減輕了本字的記錄負擔。如:
1.罥→羂
“ 罥 ” ,本義為捕鳥獸之網。漢蔡邕《琴操?思親操》: “ 深谷鳥鳴兮嚶嚶,設罝張罥兮思我父母力耕。 ” 也用作動詞,指設置繩索絆?。B獸)。司馬相如《上林賦》: “ 罥騕褭,射封豕。 ” 張衡《西京賦》: “ 觀罝羅之所罥結。 ” 呂向注: “ 罥,絆。 ” 作動詞的用法,后來又寫作 “ 羂 ” 。司馬相如《子虛賦》: “ 推蜚廉,弄解廌,格蝦蛤,鋋猛氏,羂要褭。 ” 張衡《西京賦》: “ 但觀罝羅之所羂,結竿殳之所揘。 ”
2.霸→灞
灞,水名。本作 “ 霸 ” ?!妒酚?司馬相如列傳》: “ 終始霸浐,出入涇渭。 ” 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 “ 灞出藍田西而入渭。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 “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谷。 ” 后賦家于 “ 霸 ” 增 “ 氵 ” 旁為 “ 灞 ” 以彰其義。班固《西都賦》: “ 挾灃灞,據龍首。 ”
3.產→浐
浐水名。原本作 “ 產 ” ?!妒酚?封禪書》: “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 ” 后增表義偏旁 “ 氵 ” 為 “ 浐 ” 。司馬相如《上林賦》: “ 終始灞浐,出入涇渭。 ” 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 “ 浐水即荊溪狗枷之下流也,在雍州萬年縣。 ”
4.皇→?
鳳凰字本作 “ 皇 ” ?!稜栄拧め岠B》: “ 鶠,鳳;雌其皇。 ” 后增 “ 鳥 ” 旁而作 “ ? ” 。揚雄《蜀都賦》: “ 魚酌不收?鴝?。風胎雨鷇,眾物駭目。殫不知所御。 ”
以上四組字,后者為漢賦新造字,分別承擔本字的義項之一。與本字相比,新造字表義更明晰,能夠通過字形聯(lián)想其語義特征。并且新造字往往表義單一,如 “ 灞 ” “ 浐 ” 為河流名稱專用字。
漢代是 “ 形聲 ” 字數量大爆發(fā)的時代。萬光治指出: “ 由于漢賦包含有大量的口語的文字記錄,形聲字必然在作家所造新字之中,占有相當大的數量,而且也最形象生動。 ”[2]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賦家根據表達需要,依據物象特征狀物寫貌(包括想象和虛構的成分),充分運用漢字的構造原理及其本身具有的指示性、暗示性特征,把漢字的形象特征(象形、象意、象事)充分體現出來,有利于從視覺上直觀感知與理解,達到 “ 目治 ” 的效果。
六書中的 “ 形聲 ” 是 “ 表音兼表義 ” 最完美的構造方式,是漢字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找到的最有用、最能產的結構形式。因此賦家在文學實踐中,主要運用 “ 形聲 ” 字的構造原則鑄造新字。如 “、、灞、魮、颮、墄、?、鲿、塍、橙、趠、隥、呷、?、?、嫭、?、?、嘰、蕺、戞、螹、?、宼、扣、?、?、玲、趢、蜦、孴、嗙、劈、梫、蛩、阹、跧、緛、敒、禠、醰、?、斡、釳、轙、譻、?、嶃、蹍、瑵、葴、蠗、惣、鏓、踤、?、橕、摛、柁、貒、?、誔、踠、睕、枒、?、?、嶃、? ” 等⑥,從文獻記載來看,這些字最早見于漢賦,是賦家 “ 臨文創(chuàng)造 ” 的產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就有不少首引漢賦的例子,如:
3.橙: “ 橘屬?!赌隙假x》曰:‘穰橙鄧橘?!?”
4.隥: “ 仰也。仰者、舉也,登陟之道曰隥,亦作墱?!段鞫假x》:‘陵墱道而超西墉?!段骶┵x》:‘墱道邐倚以正東?!?”
總之,漢賦作家根據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不少新字,使很多有詞無字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豐富了漢語詞匯的寶庫,為漢語書面語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此外,從文字學角度說,許慎在東漢時代能夠系統(tǒng)總結 “ 六書 ” 原理,編訂《說文解字》,與當時賦家大量的文字創(chuàng)制不無關系,因為從現實生活中直接獲得的感性認識,是其能夠準確分析并界定 “ 六書 ” 的鮮活材料,使他能夠更直觀地感悟文字創(chuàng)制的意圖及理據性。
如上所述,漢賦豐富的雙音詞冠絕前代,達12 735條,其中大部分是賦家充分利用漢語構詞法的基本規(guī)則,臨文新創(chuàng)的產物。
大肆鋪陳是漢賦有別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特點。在名物鋪陳中,賦家有意識地運用或創(chuàng)造偏旁相同的字詞,從而造成整齊的視覺美感。如寫山的字詞多從 “ 山 ” “ 石 ” ,描繪江河多從 “ 水 ” ,鋪排植物多從 “ 艸 ” “ 木 ” ,摹寫飛禽多從 “ 鳥 ” ,羅列水產多從 “ 魚 ” ,展示珍玩多從 “ 玉 ” 等。就藝術效果而言,賦作中同旁同類詞語的密集鋪排,容易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產生昂揚澎湃的氣勢并有身臨其境之感。魯迅先生說: “ 蔽莆蔥籠,恍逢豐木;蹲魷鰻鯉,如見多魚。 ”[6]賦文鋪陳而 “ 比物屬事,離辭連類 ” (枚乘《七發(fā)》),運用 “ 同旁相從 ”[7]的表現手法,因注重 “ 文辭的形貌 ”[8]而形成了嚴整的視覺美感。胡奇光認為, “ 漢賦講求‘形美’,‘形美’的基本手法之一,是將同一義符的形聲字加以類聚,以形容某一事物的情態(tài)。 ”[9]這種塑造 “ 形美 ” 的手法,古代文論家稱之為 “ 聯(lián)邊 ”⑦,是 “ 中國修辭論顯著的特色 ”[10]。這種修辭方式在先秦文獻中也能找到一些例子,如 “ 鰷鲿鰋鯉 ” (《周頌·潛》)、 “ 碅磳磈硊 ” (《楚辭·招隱士》)等,但漢賦創(chuàng)作將這種修辭方式發(fā)揮到極致。如《上林賦》對 “ 川流 ” 的描寫:
洶涌彭湃,滭弗宓汨,偪側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洌,滂濞沆漑,穹隆云橈,宛潬膠盭,踰波趨浥,蒞蒞下瀨,批巖沖擁,奔揚滯沛,臨坻注壑,瀺灂霣墜,沈沈隱隱,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汨?漂疾,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然后灝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東注太湖,衍溢陂也[11]。
此段文字描寫川流,共計115字,其中51字從 “ 氵 ” ,近半數,且類似片段,在大賦中屢見不鮮,但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卻罕見。聯(lián)邊修辭的廣泛使用,還在漢賦中形成了不少同旁相從的四字格,如 “ 沇沇溶溶、浩浩洋洋、浩浩溰溰、潏潏淈淈、澔澔涆涆、沌沌渾渾、衯衯裶裶、紛紛紜紜、芒芒菲菲、沋沋湲湲、焱焱炎炎、煒煒煌煌、悠悠忽忽、惕惕怵怵、礲礲磕磕、蜲蜲蜿蜿、誾誾讙讙、?鹔鵠鴇、鹓鶵鵁鶄、螻蟻蝘蜒、蟋蟀蚸蠖、蚑蟜螻蟻、瀄汩潺湲、滂濞沆溉、泡溲泛、巃嵸崔巍、崣崛崎、嵯峨?嶫、枇杷橪柿、蔓草芳苓、藏莨蒹葭、嘈嗷鳴啼、哮呷呟喚、鰅鰫鰬魠、翹遙遷延、鸛鷗鹢鸕、鹯鶚鷂鵰、駕鵝鴻鹍、蛭蜩蠼蝚、澹漫波淪 ” 等。
聯(lián)邊修辭在漢賦中的廣泛使用,為同旁雙音詞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常情況下,偏旁相同則概念類別相同,類似組合容易形成并列復合詞。因此漢賦聯(lián)邊修辭手法的大肆運用,客觀上為漢語,尤其是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豐富的同旁雙音詞。例如描寫山的同旁雙音詞,有 “嵸、??、、嶈嶈、崇崇、岧岧、嵒嵒(嵓嵓)、嶟嶟、崼、?、嵬峩、峞巍、崣、崣、崣嶵、巖峻、嶢崢、峣崝、嶤、岝?、?嶫、屹、嵱嵷、嵱岫、崱屴、崱、崰嶷、嶵?(?嵬)、岞崿、嶔岑、崨嶫、嶻(巀)嶭、峻峗、嵁、巋嶻、巋崎、巋?、?、岓岑、嶔巇、嶔崟、嶔﨑、崷崪、嶇嶔、?嶙、嵃、崟、?岌、嶤崤、崔崒、崛﨑、嶋?、嵑? ” 等54個;描寫水的,至少有 “ 漎漎、涐涐、汾汾、汩汩、汦汦、泠泠、淋淋、涖涖、??!⒀?、沋沋、湲湲、滈滈、漻淚、漻澥、沒滑、潦潏、潦汙、瀑、潛淋、潛溫、濤瀨、淟涊、漭沆、氿濫、溫汾、汪濊、淢汨、汙瀆、淟濁、渟瀯、濤塗、汍瀾、淫衍、淫濯、滛衍、洿沫、窏洝、洋溢、頮濯、霑濡、瀎潏、澶湲、漫汗 ” 等44個。其余如 “ 咨?、唫嘯、喔吚、唼喋、嘽唌、嘶嗌、哇咬、哇吟、噆吟、嗅、噓唏、哮呷、吻吮、嗛呥、謍嗃、咿嚘、咬咬、燂爍、煙煴、煙煴、煬燿、燁煜、燡燡、炤爛、炙炰、爌熀 ” 等,都是漢賦新創(chuàng)同旁雙音詞。
如此特殊的雙音詞在漢賦中屢見不鮮。我們統(tǒng)計了漢賦中ABC開頭的同旁雙音詞(不含疊音詞),共計194個,即 “ 埃塵、埃堨、隘陋、隘陝、薆薱、曖?、晻曖、晻昧、暗曖、暗昧、骯髒、翱翔、拔摋、茇葀、柏梁、斑斕、瘢痕、坂坻、蚌蛤、蜯蛤、磅礚、磅硠、苞荔、苞蒲、雹霰、悲愁、悲思、鵯鶋、被褐、偪側、偪仄、逼迫、逼遂、吡噉、粃粺、愊憶、腷臆、罼網、薜茘、薜莎、壁壘、鞞、璧璫、?駽、贔屓、鸊鶙、猵獺、鶣、便利、辯論、驃騎、邠郊、玢璘、繽紛、冰池、冰凝、栟櫚、波盪、波鴻、波瀾、波淪、波濤、伯僑、泊湧、渤澥、搏摯、駮駿、?、欂櫨、簸簜、布帛、怖急、猜、驂騑、驂駕、慘怛、慘懍、燦爛、鸧鴰、蒼葭、滄池、滄海、滄浪、藏莨、嘈嗷、嘈啐、嘈囐、螬蠐、愺恅、惻愴、惻惐、岑嵓、岑崟、噌吰、扠?、槎枿、梴橙、攙捔、攙搶、獑猢、潺湲、嬋娟、嬋媛、澶漫、澶湲、蟬蛻、蟾蜍、巉嶮、瀺灂、欃槍、欃檀、纒縛、讒諛、閶闔、徜徉、悵懐、超、超遠、焯爍、綝纚、沉浮、沉沒、沉溺、沉滯、樄椽、塵埃、塵垢、踸踔、瞠眙、酲醲、酲醉、懲懼、騁馳、騁騖、絺索、絺綌、螭虹、鴟梟、魑魅、池濫、弛張、蚳蝝、馳騁、馳騎、馳驅、馳騖、踟躇、踟躕、遲速、湁潗、崇嶽、惆悵、酬酢、愁悲、愁憒、愁悶、愁思、詶諮、綢繆、薵蓼、躊躇、貙豻、儲偫、怵惕、俶儻、椽欒、瘡痏、愴恨、愴怳、淳淪、醇酎、鶉鷃、綽約、輟、歠醨、茈薑、雌雄、踧踖、蹵蹈、崔巍、崔嵬、崔崒、摧拉、摧折、璀璨、萃蔡、磋磥、撮捼、蹉跌、嵯峨、山騃、?娟、珊瑚、惘 ” 。
根據以上統(tǒng)計,我們推測漢賦中的同旁雙音詞不少于1 500個。此外,我們統(tǒng)計了東漢桓寬《鹽鐵論》(字數約全漢賦一半左右)中的同旁雙音詞(不含疊音詞),共計191個,如 “ 杯棬、婢妾、濱海、布帛、草萊、草芰、騨騱、倡優(yōu)、瘡痍、鶉鵪、烽燧、黼黻、鶡鴠、瑚璉、禨祥、駃騠、瑠璃、騏驎、縟繡、檀柘、騊駼、鐵鑣、桐棺、馲駝、紈绔、墝埆、徭役、癰疽 ” 等⑧。對比不難發(fā)現,漢賦創(chuàng)作形成的同旁雙音詞,其數量是其他文獻無法比擬的,足見漢賦創(chuàng)作對漢代詞匯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偏旁類化,即賦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既有雙音詞中一個或兩個語素增加表義偏旁。根據增改偏旁后產生的新詞形語義是否發(fā)生變化,可分為兩類:
1.語義不變,增加詞形
增旁新詞形語義與源詞相同,結果是一個詞增加了一種新詞形。一是為雙音詞中某個語素增加表義偏旁,使兩個構詞語素偏旁一致,從而提高詞語的語義辨識度,即見形知義。孫雍長在討論 “ 轉注 ” 時說: “ 這些‘連綿詞’,其早期階段,人們往往沒有為它們一一造出專字,而大都是采用‘依聲托事’的假借字。但是,到了后來,人們?yōu)榱吮阌凇恐巍瑸榱送怀鰸h字形體表義的特點,那些記錄連綿詞的假借字,也紛紛被轉注造字法改造成形與義盡量吻合的專造字了。 ”[12]在主觀性濃厚而情感抒寫淡化的大賦中,這種現象很常見,如 “ 便娟 ” ,體態(tài)輕盈美好貌?!冻o·大招》: “ 豐肉微骨,體便娟只。 ” 王逸注: “ 便娟,好貌也。 ”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增 “ 女 ” 旁而為 “ ?娟 ” : “ 遂排金扉而北入,宵藹藹而晻曖,旋室?娟以窈窕。 ” 再如從 “ 距虛 ” 到 “ 駏虛 ” 再到 “ 駏驉 ” 的變化。 “ 距虛 ” 是古代傳說中的獸名?!秴问洗呵?不廣》: “ 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 蹴蛩蛩,轔距虛。 ” 顏師古注: “ 張揖曰:‘距虛,似騾而小。’ ” 根據顏師古注, “ 距虛 ” , “ 似騾 ” 。故在枚乘《七發(fā)》中, “ 距虛 ” 被寫作 “ 駏虛 ” : “ 前似飛鳥,后類駏虛。 ” 張銑注: “ 駏虛,獸名,善走。 ” 這樣一來,見形知義(即 “ 目治 ” )的特征無疑增加了幾分。后來,黃香《九宮賦》又作 “ 駏驉 ” : “ 使織女驂乘,王良為御,三臺執(zhí)兵而奉引,軒轅乘駏驉而先驅。 ” 其跟 “ 馬 ” 有關的意義就很明顯了。
二是直接為雙音詞添加表義偏旁。如 “ 莫邪 ” ,古良劍名?!盾髯?性惡》: “ 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 揚雄《羽獵賦》增 “ 金 ” 旁而為 “ 鏌鋣 ” : “ 然后先置乎白楊之南,昆明靈沼之東,賁育之倫,蒙盾負羽,杖鏌铘而羅者以萬計。 ”⑨再如疊字 “ 交交 ” ,鳥鳴聲?!对娊洝S鳥》: “ 交交黃鳥,止于棘。 ” 馬瑞辰通釋: “ 交交,通作咬咬,謂鳥聲也。 ” 禰衡《鸚鵡賦》増 “ 口 ” 旁而作 “ 咬咬 ” : “ 采采麗容,咬咬好音。 ” “ 皇皇 ” ,彷徨不安的樣子?!抖Y記·檀弓上》: “ 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 揚雄《甘泉賦》増 “ 彳 ” 旁而為 “ 徨徨 ” : “ 徒徊徊以徨徨兮,魂魄眇眇而昬亂。 ”
三是更換表義偏旁。通常來說,更換偏旁以后,詞的語義更加明晰,更具有見形知義的特點。如 “ 礔礰 ” ,響雷,急雷。《素問·著至教論》: “ 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 賦家改 “ 石 ” 為 “ 雨 ” 旁而作 “ 霹靂 ” ,表義更清楚。枚乘《七發(fā)》: “ 其根半死半生,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 再如 “ 罔兩 ” ,本指山川中的木石精靈?!蹲髠鳌ば辍罚?“ 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 張衡《西京賦》更換偏旁為 “ 魍魎 ” : “ 螭魅魍魎,莫能逢旃。 ” 這一改,其神秘不可捉摸的特性表露無遺。
2.語義有別,另造新詞
賦家廣泛運用形聲字的造字原則,增加或改換源詞構字偏旁,從而創(chuàng)造了不少新詞。例如 “ 毒冒 ” (即 “ 玳瑁 ” ),一種爬行動物,形似龜,甲片有彩紋,可入藥。《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 其中則有神龜蛟鼉,毒冒鱉黿。 ” 因 “ 毒冒 ” 甲片有彩紋而珍貴,可作裝飾品,于是賦家為其甲片專造新詞而為 “ 瑇瑁 ” 。杜篤《論都賦》: “ 碎琉璃,甲瑇瑁,戕觜觿。 ” “ 瑇瑁 ” 増 “ 玉 ” 旁,可知其非為 “ 毒冒 ” 本物,而從 “ 玉 ” 旁字多為珍貴之物,故 “ 瑇瑁 ” 義是很明顯的。再如 “ 薆薱 ” ,字從 “ 艸 ” ,草木繁盛貌(草木茂盛,則其下陰暗)。張衡《西京賦》: “ 嘉卉灌叢,蔚若鄧林;郁蓊薆薱,橚爽櫹槮。 ” 薛綜注: “ 皆草木盛貌也。 ” “ 曖? ” ,字從 “ 日 ” ,與陽光有關,故謂昏暗不明貌。班固《終南山賦》: “ 嵚崟郁律,萃于霞芬,曖?晻靄,若鬼若神。 ” 章樵注: “ 曖?,音愛逮,云霧吐吞,障蔽天日,變化殊形。 ”
從漢賦用語的實際情況看,通過改換表義偏旁創(chuàng)造新詞的情況更為普遍。這種新詞的形成,從本質上看類似于同源詞的衍生現象,它在借音(源詞語音)的同時,連帶 “ 核心義 ” 一并借入,上舉 “ 薆薱 ” 與 “ 曖? ” 一組即屬于這種情況。再如 “ 鄰菌 ” 與 “ 嶙囷 ” ,核心義為纏繞貌。 “ 鄰菌 ” ,竹紋繚繞貌。王褒《洞蕭賦》: “ 鄰菌繚糾,羅鱗捷獵。 ” 班固《終南山賦》則以 “ 嶙囷 ” 形容山勢盤旋。 “ 伊彼終南,巋嶻嶙囷。 ” 章樵注: “ 嶙囷,盤旋也。 ” “ 岪郁 ” 與 “ 怫郁 ” ,其核心義為 “ 曲折 ” 。 “ 岪郁 ” ,山勢宛延曲折貌。司馬相如《上林賦》: “ 其山則盤紆岪郁,隆崇律崪。 ” “ 怫郁 ” ,憂愁憤恨交織,難以排遣。東方朔《七諫》: “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郁而內傷。 ” 再如疊字 “ 霏霏 ” ,謂雨雪紛飛的樣子。《詩·采薇》: “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從 “ 非 ” 得聲的疊字,多有 “ 濃盛 ” 義(核心義)。如 “ 菲菲 ” ,香氣濃烈四溢的樣子?!冻o?離騷》: “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 王逸注: “ 菲菲,猶勃勃,芬香貌也。 ” 賦家按照形聲字構造原則,又新造兩個疊字 “ 裶裶 ” ,旗幟飄動的樣子。張衡《南都賦》: “ 望翠華兮葳蕤,建太常(旗幟)兮裶裶。 ” 劉良注: “ 葳蕤、裶裶,皆旗貌。 ” 斐斐,文彩(色彩)鮮明貌。傅玄《棗賦》: “ 斐斐素華,離離朱實。 ”
可見,賦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根據表達需要,充分利用漢語造詞法的基本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數量繁多的雙音詞,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可資選擇的材料。據此推斷,通常所謂的漢語詞匯雙音化,在中古時期可能更顯著地體現在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韻文創(chuàng)作中。
四言句是漢語特征鮮明的典型句式,也是漢賦典型的句式特征。賦家在敘事、狀物、議論上,遵循《詩經》四言為主的句式傳統(tǒng),但漢賦四言全由實詞組成,與《詩經》四言虛實相間本質不同。一般來說,語言中節(jié)奏和諧、表義含蓄婉轉、帶有修辭色彩的四字格,有演化凝固為穩(wěn)定的詞組甚至發(fā)展為成語的傾向。漢賦中具有如是特點的四字格比比皆是,其中不少被后世沿用,演變?yōu)槌烧Z。據我們統(tǒng)計,漢賦新創(chuàng)成語(含早期形式)達95條之多⑩,臚列如下:
安貧樂道 拔萃出羣 半死半生 比物屬事 擘肌分理 不拔之策 逞志究欲 騁嗜奔欲
魑魅魍魎 出輿入輦 慈孫孝子 德洋恩普 滌惡棄穢 滌瑕蕩穢 洞心駭耳 獨木不林
發(fā)瞽披聾 防微消漸 飛禽走獸 分毫析厘 風舉云搖 風毛雨血 風靡云披 鳳舉龍驤
覆宗絕祀 感動天地 躬自菲薄 鉤深圖逺 皓齒娥眉 河清海竭 閎言崇議 閎意眇指
魂亡魄失 擊鐘鼎食 計合謀從 兼容并包 街談巷議 解甲投戈 ?徼乘邪 絶弦破琴
孔席不暖 勞神苦形 離宮別館 臨川羨魚 流遁忘反 龍盤虎踞 沒世無聞 彌山跨谷
末學膚受 墨突不黔 謀臣武將 搦朽摩鈍 破堅摧剛 蹻足抗首 巧言利口 輕死重氣
去危就安 犬馬之疾 如湯沃雪 三墳五典 三三四四 審曲面勢 搜逑索偶 談何容易
體不安席 天人合應 同心戮力 同源共流 亡耦失疇 威振八? 溫故知新 文不加點
霧散云披 蕭規(guī)曹隨 星流霆擊 星羅云布 洶涌彭湃 循誦習傳 要言妙道 一笑千金
以蠡測海 殷天動地 膺箓受圖 應天順人 紆青拖紫 云布雨施 云集霧散 云譎波詭
云起雪飛 云烝雨降 暫勞永逸 枕經籍書 枝附葉著 枝葉扶疏 窒隙蹈瑕
根據新成語的來源與形成方式,略可分為三種情況:
即引用歷史故事或傳說,將其改造為齊整的四字格,演化為成語。如:
1.墨突不黔
《文子·自然》: “ 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 原指孔子、墨翟東奔西走,勞碌奔波,每到一地,連煙囪都尚未熏黑,又要到別處去了,以此形容人勤奮奔忙的樣子。定型式始見班固《答賓戲》: “ 圣哲之洽,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
2.絕弦破琴
表示世無知音,不再鼓琴。事見《呂氏春秋·本味》: “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龠x之間,而志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娮悠谒?,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 揚雄《解難》: “ 是故鐘期死,伯牙絕弦破琴而不肯與眾鼓。 ”
3.蕭規(guī)曹隨
《史記·曹相國世家》: “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 文意指蕭何創(chuàng)立的規(guī)章制度,曹參做宰相以后仍照著實行。揚雄《解嘲》將此改造為 “ 蕭規(guī)曹隨 ” ,比喻按成規(guī)辦事。漢揚雄《解嘲》: “ 夫蕭規(guī)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隤。 ”
即將前人舊語或文獻語言稍加改造,加工成四字格,成為成語。如:
1.一顧傾城
語本《漢書·孝武李夫人》: “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一顧傾人城 ” 省 “ 人 ” 遂為 “ 一顧傾城 ” ,以喻女子貌美。首見張衡《西京賦》: “ 要紹修態(tài),麗服飏菁。眠藐流眄,一顧傾城。 ”
2.朝聞夕死
語本《論語·里仁》: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早晨聽聞了道,即使晚上就死去也無憾。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的迫切追求。此句后被揉合為四字格 “ 朝聞夕死 ” ,首見司馬遷《悲士不遇賦》: “ 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云其否。逆順還周,乍沒乍起。 ”
3.龔行天罰
語本《書·牧誓》: “ 予惟恭行天之罰。 ” “ 恭行天之罰 ” 省虛詞 “ 之 ” 而成四字格 “ 恭行天罰 ” ,謂奉天命而討罰。首見班固《東都賦》: “ 龔行天罰,應天順人,斯乃湯、武之所以昭王業(yè)也。 ”
即賦家根據表達需要,臨時自創(chuàng)言句,經后人沿用演變?yōu)槌烧Z。如:
1.兼容并包
謂廣泛收羅,將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檄》: “ 必將崇論閎議,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萬世規(guī)。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
2.犬馬之疾
謙稱自己的疾病。漢張衡《東京賦》: “ 東京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馬之疾,不能究其精詳。 ”
3.文不加點
謂作文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張衡《文士傳》: “ 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zhèn)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
雖然漢賦句式多變,但總體上仍以四言為主,這為形成典型的四字格提供了條件。就其成語數量而言,顯然也是相當可觀的。傳統(tǒng)文論家基于儒家 “ 文以載道 ” 詩教觀的立場否定漢賦的價值,就語言層面而言,顯然有失公允。因為在新創(chuàng)的95條成語中,有很多至今常用,影響深遠。如 “ 一笑千金、一顧傾城、三寸之舌、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墳五典、千變萬化、不遠千里、溫故知新、獨木不林、臨川羨魚、如湯沃雪、魑魅魍魎、死而后已、信而有征、飛禽走獸、街談巷議、溫故知新、以管窺天 ” 等。有些是現今常用成語的早期形式,或為現今常用成語之源。如 “ 防微消漸(防微杜漸)、周則復始(周而復始)、博見強識(博聞強識)、深念遠慮(深謀遠慮)、暫勞永逸(一勞永逸)、天人合應(天人感應)、威振八?(威震八方)、殷天動地(驚天動地)、感動天地(感天動地)、孔孟之方(孔孟之道)、舍生取誼(舍生取義) ” 等。
總之,漢賦四言為主的特點衍生了數量不小的成語。
漢賦,尤其是大賦的句式使用與安排,并不拘泥于前人的習慣,它將多種句式揉合于創(chuàng)作之中,句子長短不論,亦散亦韻,于整齊中求新求變,于不對稱中講究和諧平衡,從而達到整體的和諧,體現出創(chuàng)作的高度自由性。于篇幅較長的韻文而言,這種表現方式避免了句式的單調乏味,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文學風格,迥異于傳統(tǒng)文學而體現出超凡的創(chuàng)新精神。由于漢賦作家大都是精通語言文字的 “ 學者型文人 ” ,因此在語詞使用方面體現出崇尚辭藻的美學追求——充分發(fā)揮漢字的審美潛能,以達摹景狀物的生動性與傳神性,逐漸形成 “ 炫博耀奇 ” “ 堆砌辭藻 ” 的文學風氣,本質上反映了漢代文學思想的根本性變化,對中國文學以及魏晉以后以沈約、謝朓為代表的文學形式美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討論不難發(fā)現,不管單音詞還是復音詞,漢代都是異常繁榮的時代,其中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漢賦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要考察漢賦影響漢語詞匯發(fā)展的程度,主要看其新詞在歷代文學或口語交際中的流變情況。調查發(fā)現,漢賦新創(chuàng)詞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不少只在原文中出現過一次,這樣的詞,對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影響不大,只在詞匯的量上有所擴充。如雙音詞 “ 暴熛、陂僻、吡噉、?駽、赑屃、鸊鶙、邠盼、砏汃、藏摧、嘈啐、惻惐、襜襜、敞怳、沉悴、懲懼、瞠眙、醇酎、叢顇、踆踆、耽躬、霮?、的爾、琱瑑、迭逿、碓硙、蹲跠、砐岢、鐇镢、踾踧、盰瞑、輵螛、蜭窞、顄淡、鹖蘚、轟锽、弘惝、昒昕、昈昈、環(huán)琨、毀熸、豁閜、僭傔、?髽、鱗羅、侖菌、雜沓、闇野、埃堨、奧庰、案衍、陂僻、薆薱、闇跳、怳怳、云蔓 ” 等。這些詞,大多生僻難識,帶有鮮明的文人色彩,因此很難流傳下來。有一部分新詞被繼承下來,不過使用范圍狹窄,只在極少數文學作品中流傳,未發(fā)展為人所熟知的常用詞,現代漢語已不再使用。如 “ 半漢 ” “ 湁潗、編蓬、馳辯、跮踱、濤瀨、詶咨、聳擢、櫢檽、怨酷 ” 等。另外,一部分漢賦新詞被歷代文獻、文學作品及口頭語等承襲下來,演變?yōu)闈h語常用詞沿用至今。如 “ 創(chuàng)業(yè) ” “ 璀璨、稟性、奧妙、愁云、飽暖、彩虹、醇和、冰霜 ” 等。
當然,詞匯面貌的初步考察,只是研究文學如何影響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基礎工作,更深入的研究,要從理論上考察文學詞匯的歷史演變狀況,探索其進入生活話語的動因、機制與規(guī)律。而此項研究工作,先要破除文學與語言學研究分庭抗禮的思想認識,不斷探索兩者的契合點,學會用文學的思想分析語言問題,更要學會用語言知識分析文學問題;同時培養(yǎng)既精于中國文學、又深諳語言學的生力軍,才能形成文學與語言研究和諧互動的新局面,將文學與語言研究推向新高度。
注釋:
①統(tǒng)計根據龔克昌、蘇瑞隆等《兩漢賦(評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②數據參看周俊勛《中古漢語詞匯綱要》.成都:巴蜀書社,2009:16-17.
③參看管錫華《<史記>詞匯研究論略》//《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輯),2007(00):1-15.
④參史光輝師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資助項目 “ 東漢佛經詞匯研究 ” 文稿,未出版.
⑤轉引自費振剛、仇仲廉、劉南平《全漢賦文白對照》.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187-188.
⑥為敘述方便,本文有些字保留繁體,下文不再說明。
⑦《文心雕龍·練字》篇云: “ 聯(lián)邊者,半字同文者也,狀貌山川,古今咸用。 ”
⑧本統(tǒng)計依據王玲娟《<鹽鐵論>復音詞研究》(新疆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附錄一 “ 《鹽鐵論》復音詞總表 ” 。
⑨本例參看湯仕普《揚雄賦重 “ 文辭 ” 的創(chuàng)作傾向》,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12期。
⑩全漢賦八萬余言,共見成語192條,數量可觀。數量統(tǒng)計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的收錄情況,也酌情參考其他辭書如《辭源》等的收錄情況。這里所說的新創(chuàng),是指第一次以四字格式在漢賦中出現,其語源可能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