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樣的情懷 別樣的堅守
——東張務“音樂會”成功復興的啟示

2021-12-28 15:20:10金久紅張寶環(huán)陳夢莎
關鍵詞:音樂會會員傳統(tǒng)

金久紅,張寶環(huán),陳夢莎

(1.廊坊師范學院 期刊部,河北 廊坊065000;2.廊坊師范學院 理學院,河北 廊坊065000;3.廊坊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北 廊坊065000)

在河北冀中平原一帶活躍著很多支特別的笙管樂社,他們的曲風典雅端莊,曲譜歷史悠久,某些甚至可以上溯至唐宋時代,被譽為中華古樂的活化石,而當?shù)厝藙t習稱之為“音樂會”?!白鳛橐粋€與當?shù)孛袼资马椇投嗌癯绨莸拿耖g信仰相聯(lián)系的一類民間樂社,‘音樂會’在傳統(tǒng)社會中義務擔負或參與村落的春節(jié)祈祥、神靈朝拜、中元祭鬼、祈雨驅雹、民間喪事等一系列與村民的精神寄托、生活康泰及最終歸宿等密切相關的各項事宜”①齊易:《冀中“音樂會”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人民音樂》2014年第2期。,它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音樂會”興盛時期,僅廊坊各縣有記載的就有200余項。新中國成立后,受破除封建迷信以及“文革”的沖擊,各“音樂會”一度都歸于沉寂。直至20世紀后期,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大力振興,才有部分“音樂會”得以復興,而廊坊市安次區(qū)落垡鎮(zhèn)的東張務“音樂會”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支?;仡櫰鋸团d的歷程,其中既有各“音樂會”共有的文化情懷,也有東張務人別樣的堅守,本文對這種抉擇與堅守進行深入梳理②2020年秋,課題組對東張務“音樂會”進行了專題調研,重點采訪了“音樂會”的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樂手及東張務村民,從而對東張務“音樂會”的起源、發(fā)展、沉寂與復興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音樂會”克服困難的堅韌和智慧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以期對其他冀中“音樂會”的傳承與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合力音樂傳承

東張務“音樂會”的復興,得益于“音樂會”局內人的堅守和局外人的支持所形成的合力,這種合力使得它生命力頑強,雖歷經時代風雨,卻總能艱難挺過。

(一)“音樂會”會員的矢志堅守

東張務“音樂會”被譽為“最早的義和團軍樂”,其歷史發(fā)展曾與風起云涌的義和團運動密切相關,因而在諸多冀中“音樂會”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已遍及廊坊一帶各村落,并在東張務村設立了壇口,而本村剛剛成立的源自寺廟音樂的“音樂會”由此也匯入其中。為了助推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音樂會”的樂師們根據古樂或歡快明朗、或雄渾悲壯、或催人淚下的不同曲子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古樂與義和團運動的儀程需要相結合,如在義和團出兵之前舉行“上法排刀”儀式時演奏《焚火贊》,在義和團勇士浴血殺敵時演奏《上馬臺》《五月仙》,在慶祝勝利時演奏《得勝令》,在迎請賓客時演奏《迎祥客》,在追悼烈士時演奏《泣顏回》《極樂所》《往生咒》,等。“音樂會”還曾參加了著名的落垡阻擊戰(zhàn),使古老的佛教音樂作為軍樂融入到這次轟轟烈烈的反侵略斗爭中。盡管“音樂會”演奏的曲子在時間上遠比義和團運動更古老,但東張務人卻都認為,是那次可歌可泣的反帝愛國斗爭開啟了東張務“音樂會”的光輝歷程。義和團軍樂演奏的是中國農民自發(fā)組織、用血肉之軀捍衛(wèi)民族尊嚴、抗擊外來侵略的慷慨悲歌,這使他們無比自豪,也使他們薪火相傳的意志更為堅定。

至今,東張務“音樂會”已經傳承了七代,在一百二十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一輩輩藝人,憑借著勞動人民的質樸和對音樂文化的摯愛,矢志堅守、砥礪傳承。雖然時光流逝,但許多前輩會員對“音樂會”的貢獻并沒有在歲月的滌蕩中淡化,對于他們的事跡,村民們至今回憶和講述起來,還是如數(shù)家珍。

“音樂會”創(chuàng)立后,雖經佛傳和道傳的融合曲牌日漸豐富,但在諸多的佛教儀式儀軌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為此,在20世紀30年代,會員劉國桐、于沛林同其他“音樂會”會員共6人遠赴東北寺院學習佛教儀式儀軌。學成歸來后,“音樂會”得到了更多的認可,也更加頻繁地被邀請出入周邊的寺廟之中。

除了外出求學,會員們平日的勤學苦練也促進了“音樂會”的日漸興盛?!耙魳窌眰魅藙⒖瞬?,當年是一面云鑼響當當。據說他家?guī)膬葔ι?,有清晰的同云鑼位置一模一樣的十個小坑。也就是說,在廁所“蹲坑”的時候,他都不忘練習云鑼的演奏技法。

民國到建國前是東張務“音樂會”的鼎盛時期,其對周邊村鎮(zhèn)乃至縣區(qū)“音樂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都產生了重要的輻射作用。安次縣軍蘆村、楊官屯村、外瀾城村,永清縣辛務村、新立村等諸多會社都曾邀請東張務“音樂會”的師傅們教授音樂和儀軌。軍蘆村的劉鳳廷、李尚勤,新立村的索井生、索井山,辛務村的丁久純、丁久功等人,從十幾歲開始就來東張務“音樂會”學習,特別是農閑時,幾乎就長期“長在”(同吃同住,親如兄弟)會房。經過不斷的交流,東張務“音樂會”和上述村莊的“音樂會”會員建立了長久的兄弟之情。后來,在1980—1990年間,劉云占、劉云培、劉福林等人還多次去軍蘆村幫其恢復該村的“音樂會”,助力軍蘆村“音樂會”的復興。

到王順義這一代已經是“音樂會”的第六代傳人,這代人面臨的現(xiàn)實是,在各種運動和“文革”的打擊下,“音樂會”已被迫沉寂多年,老樂手們相繼離世,傳下來的曲譜和儀軌都相對有限。為了重振“音樂會”,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佛教音樂的文化內涵,他毅然于2009年在山西五臺山法雷寺出家。利用出家人的特殊身份,他先后又參訪了五臺山南山寺和佑國寺為代表的青廟音樂、菩薩頂為代表的黃廟音樂以及河南開封大相寺音樂、江西龍虎山“正一道樂”、河北鹿泉十方院“全真道樂”等,這些參訪及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東張務“音樂會”對音樂的理解和傳承。

著名古樂專家齊易先生曾指出:“傳統(tǒng)文化的持有者行動起來,認識到自己所持有的文化的重要價值,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各種困難,創(chuàng)造性地保護發(fā)展好自己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文化,這比什么都重要。”①齊易、王昌:《端村“音樂會”復興的啟示》,《人民音樂》2013年第5期。而東張務“音樂會”的一輩輩傳人,正是以這樣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使命感接力傳承,面對時代的一次次巨變,面對不斷涌現(xiàn)的各種問題,不等不靠,不怨天、不尤人,用他們的滿腔熱情執(zhí)著地尋求破解之道,用農民的智慧和堅忍呵護著小村音樂文化的根。

(二)東張務村民的鼎力支持

東張務“音樂會”的傳承和發(fā)展既離不開音樂會內部會員們的執(zhí)著和堅守,同時也離不開音樂會外部鄉(xiāng)紳階層、基層組織、會員家庭和普通村民的鼎力支持。如果說會員作為局內人的努力是火種,那么鄉(xiāng)紳、家屬、村委和村民的喜愛與支持就是這一?;鸱N得以薪火相傳的寶貴土壤和文化環(huán)境。

鄉(xiāng)紳階層由于其所擁有的資源和社會影響力,一度是“傳統(tǒng)地方文化的代言人和創(chuàng)造者”②呂書額、金久紅:《地方精英與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縱觀廊坊古音樂會傳承引發(fā)的思考》,《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具體在東張務“音樂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中,鄉(xiāng)紳也確實發(fā)揮了主要作用。如東張務村鄉(xiāng)紳劉成均,作為“音樂會”發(fā)起人之一,就曾將西跨院的三間房作為“音樂會”的永久會所,另外還拿出村南一塊17畝的糧田供給“音樂會”開支,并安排2戶人家農閑時專職服務“音樂會”。在劉成均之后,幾代劉家后人也都盡其所能地為“音樂會”提供資助與支持。

村干部在某種意義上是建國后農村的基層管理者,他們的鼎力支持也為東張務“音樂會”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動能。1964年,隨著村里文化生活的逐漸豐富,“音樂會”也在人們的呼聲中和村委會的支持下結束了“地下活動”?!耙魳窌遍_始大批招收年輕學員,雖然最后能夠參加演奏的新會員還不足10人,但當時的這種“廣種薄收”卻為后來“音樂會”在艱難環(huán)境下的存續(xù)保留了火種,使之歷經六七十年代的運動而得以幸存。也正是因為村委實施了支持舉措,在后來“四清”運動開始后,隨著大量樂器、服裝、儀式用品被毀壞和部分“音樂會”會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村干部郭煥武等也被牽累,深遭“歷史之痛”。1993年,德高望重的老藝人劉云占先生病逝,讓人們深感恢復“音樂會”迫在眉睫,“復會”的呼聲再次響起。村委會盡管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因為深知恢復“音樂會”對東張務村的重要性,還是對復會給予了大力支持,這為東張務“音樂會”能在1993年下半年立旗復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音樂會”會員的家屬,對自家的孩子入會學音樂都鼎力支持。據說有一年麥秋時節(jié),劉云占在家里鉆研音樂演奏,突然烏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晾曬在麥場上的麥子急需搶收。在這種情況下,家里人都不愿打擾他鉆研,不讓他幫忙,而是組織家里的婦女出去搶收。在建國之前,東張務“音樂會”就是周邊各地“音樂會”的落腳點和中轉站。一年中多半年都有客人,學藝的、切磋的、出會中轉的,應接不暇。由此帶來的大量洗衣做飯、沏茶倒水等各種雜活事務就都落在女人們的肩上,而這些會員的賢內助們毫無怨言。據會員劉玉芳回憶,“六幾年時在北院劉福林家里念曲,一般都是晚上去,點著煤油燈念曲。一晚上不知道要念到什么時候,我那老嫂子就在炕頭倚著被垛陪著。有的時候一學就是連續(xù)好多日子,人家從來沒有抱怨過?!?/p>

對于普通的東張務村民而言,由于他們大多生活并不富裕,能給予“音樂會”的物質支持相對有限,但他們所給予“音樂會”的精神支持也非常重要,也讓會員們非常感念?!耙魳窌睂儆诠拇禈飞纾綍r排練的動靜很大,而且往往會持續(xù)到很晚,但不管是選在哪里練習,也無論練習到多晚,臨近的村民們從來沒有因為器樂擾民而發(fā)生糾紛。因為在他們心中,對“音樂會”和“音樂會”的音樂有著極大的認可,認為東張務村有這樣一個“音樂會”,是村里共同的財富,也是村里共同的光榮。

村里的青年竇廣發(fā)參軍入伍前,向村里提了一個要求,希望“音樂會”能為他演奏一曲《泣顏回》。他說:“我們東張務‘音樂會’是義和團音樂,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臨走前想聽一首師傅們演奏的《泣顏回》,就當給我送行?!贝迕窬褪沁@樣對“音樂會”的師傅們充滿尊敬、對“音樂會”的樂曲充滿感情。而那首《泣顏回》演奏之悲壯、用情,“音樂會”的老會員們至今回憶起來還記憶猶新。

村民們對“音樂會”的呵護之情在新時期也在代代傳承。1993年立旗復會時,為了置辦“家當”,村民們紛紛慷慨解囊,多至1 000元,少到5元,都各盡所能。而且人們在積極捐款捐物的同時,還踴躍參加復會的義務勞動。

對這種身邊的文化,他們雖然講不出太深刻的道理,但大家卻都用行動表達著同一個信念——“不能讓‘音樂會’斷了香火”,不能讓這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寶貝斷了傳承。作為東張務人,他們認為這是一份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

“非遺”是根植于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在民間“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同時,其存續(xù)及生命力的彰顯也要依托它賴以產生的環(huán)境。這是它生存的土壤,也是其后續(xù)發(fā)展不竭的動力源泉。在事物的發(fā)展中,往往是內因決定外因,但有時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小覷??v觀眾多的冀中“音樂會”,雖然“音樂會”內部成員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xiàn)出了責任感和使命感,矢志堅守,但有的復興后紅紅火火,有的卻步履維艱。綜合起來看,恰恰是這些外部因素的差異,使他們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局面。

二、堅持“原汁原味”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追求,這也就意味著,要想保持和擴大生存空間,文化就不得不因應時代而改變。這對以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旨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種挑戰(zhàn)面前,不同村落的“音樂會”作出了不同的反應,東張務“音樂會”的抉擇就是堅持傳統(tǒng),哪怕曲高和寡,也盡量不做改變。

(一)堅持傳統(tǒng)曲目曲風

“樂從產生的那一天起,便具備‘敬神’與‘娛人’兩種功能。敬神之樂要求肅穆、莊嚴,要表達出足夠的虔誠,而娛人之樂更多的是要關注聽眾的感受,要貼近聽眾的喜好?!雹俳鹁眉t:《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冀中笙管樂——基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考察》,《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冀中“音樂會”由于其所奏曲目主要是儀式之樂和敬神之樂,所以曲風典雅,演奏者需要正襟危坐、儀態(tài)莊嚴。但由于時代的變化,敬神禳災活動銳減,重大儀式中也很少選用傳統(tǒng)儀式音樂,為了生存,一些“音樂會”正在有意無意地向“娛人”的方向轉變。于是,一些原本典雅莊重的傳統(tǒng)音樂開始出現(xiàn)許多即興表演,添加了云鑼頂車、高空飛鈸、鼻子插煙卷等表演性內容,穿插吹奏歡快的流行歌曲的亦不少見。這種改變在某種意義上是因應了時代的調整,增強了可看性和對受眾的吸引力,但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也存在盲目改造和文化變異的風險。

在兩難的抉擇面前,東張務“音樂會”選擇堅持傳統(tǒng)風格,盡量讓祖先傳下來的古老音樂文化“原汁原味”地流傳。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東張務“音樂會”努力整理和傳承傳統(tǒng)曲目。目前“音樂會”演奏的器樂曲目(按樂曲種類劃分)主要有:

1.佛教曲目:《柳含煙》《掛金鎖》《望江南》《唐頭令》《金字經》《往生咒》《解結咒》《三教》《浪淘沙》《翠竹簾》等;

2.道教曲目:《出壇記》《刀兵祭》《巧跳神》《撲螞蚱》等;

3.宮廷音樂:《玉芙蓉》《樂章》等;

4.民間音樂:《瞎子放驢》《哭黃天》《切八板》《五月仙》《水鴨子》等。

其保存曲本中笙管演奏曲目有80余首,可以集體演奏的曲牌有35首,部分掌握的曲牌(正在整理之中的)有35首,發(fā)掘之中的曲牌有13首。此外,保存打擊樂曲牌有6首。在眾多的冀中“音樂會”中,東張務“音樂會”對傳統(tǒng)曲牌的保存和演奏都可圈可點。

“我們的義和團音樂有我們東張務的特色,不能隨便改。音樂是用來聽的,而不是用來看的!”這是會員劉克亮的話,表達了東張務“音樂會”傳承人樸素而執(zhí)著的音樂觀念?!斑@種堅守曾經在變革的大潮中顯得不合時宜、拘泥保守,但是在今天,當我們在全球化的視域下、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視域下對這種做法重新審視的時候,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便又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①金久紅:《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冀中笙管樂——基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考察》,《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耙魳窌彼鶄鞒械那渴侵腥A古樂的活化石,承續(xù)的是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tǒng),雖然任何的文化傳承,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變化和發(fā)展,但對某些“變化”,我們還是需要心存戒備,否則,技藝、風格上的過多改變,反而會損害其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凸顯。

(二)堅持工尺譜傳承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記譜方法。其譜字很少,只記錄幾個骨干音,并不像簡譜那樣將所有演唱的音都標記出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奏(唱)者必須再在譜字間通過“啊口”,即“啊”“呀”“哇”“兮”“哎嗨”“哎嘀”“哇嘀”等諸多單個或多個組合形式的象聲詞才能把一首譜子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相對于當下流行的簡譜與五線譜,工尺譜僅僅是有關傳統(tǒng)樂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節(jié)奏的輪廓記錄,是一種“記骨不記肉”的記譜形式,但這恰恰也是工尺譜的魅力所在。因為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簡譜和五線譜雖然具有詳實準確的特點,可以幫助樂者準確把握音樂的細節(jié),但也會因此形成定式,造成千人一面,限制了音樂演奏(演唱)者的可塑性創(chuàng)新,發(fā)揮不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所特有的跨時空的“一曲多變”的藝術特點。而工尺譜,正因為僅是一種“輪廓”譜,反而給予了演奏者足夠的表現(xiàn)空間,使得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流派演奏起來都各有各的韻味,曲譜的“留白”處,反而成就了不同的流派特點。對此,東張務“音樂會”成員有著自己深刻的認知,所以他們堅持用傳統(tǒng)的工尺譜傳承曲目,但在師徒口傳心授的過程中,又并不要求學員必須一成不變。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不把曲子定式化,他們會在學員掌握全部工尺譜的基礎上,根據學員所習樂器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指導個別“啊口”(墊字),而不是把全部“啊口”譯成工尺字讓學員念唱。而且,在他們的教學理念中,并不把“墊字”不同定義成“錯誤”,只要堅持“怎么念就怎么吹(打)”,板眼一致,就不算錯。在他們看來,這里面的道理也很簡單:“一道菜,雖是根據同一個菜譜,不同的廚師拿捏的火候不同,做出來的味道就不同。而樂譜的道理也是一樣?!?/p>

會里老藝人說:“在我們(音樂)圈里,只要不見其人只聽其聲,就能夠分辨出來是誰演奏的,那么這個人就可以出師了?!边@種“出師”就意味著學員對曲子有了一定的功夫和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音樂會”對這種“出師”的要求,也深刻體現(xiàn)了他們對創(chuàng)造性傳人的渴望。

他們追求文化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但同時也深刻意識到“原汁原味”并不等于墨守成規(guī),在工尺譜基礎之上把曲子學“活”了,根據個人的心得體會和修養(yǎng)能力奏唱出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來,才是抓住了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他們執(zhí)著地堅信——這樣發(fā)展才是傳統(tǒng)音樂的希望。相對于追隨時代風尚、逐漸遠離傳統(tǒng)的“音樂會”,東張務“音樂會”多了一種對傳統(tǒng)的堅守;而相對于要求徒弟必須一板一眼都要師承舊法、不能越雷池一步的“音樂會”,東張務“音樂會”又顯然多了一份包容和開放。這種堅守和開放,都是源于他們在音樂實踐中的切身體悟,源于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深刻理解,而這種體悟和理解也剛好切中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精髓,所以其復興也顯得更為朝氣蓬勃、充滿希望。

三、回歸善會傳統(tǒng)

東張務“音樂會”同其他冀中“音樂會”一樣,自誕生的那一日起,就義務地服務于民間信仰和民俗事項,不以收取酬勞為目的,被尊為“善會”。但這種延續(xù)多年的傳統(tǒng)卻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逐漸走向有償服務。這雖然解決了“音樂會”發(fā)展中的部分經濟困難,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悠久的善會傳統(tǒng)

東張務“音樂會”最早由鄉(xiāng)紳劉勤等人提供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創(chuàng)辦。后來村里一些人也紛紛加入,這些人中也多數(shù)為村內富家子弟(當時的農村,窮苦人忙于生計,即使愛好音樂也沒有時間學習),他們支持著音樂會的各種開銷。所以,這個享受“富養(yǎng)”的民間樂會,沒有必須盈利的迫切需求和生存壓力,在很長時間內,經濟問題一直都不成為問題。

音樂會成立后,劉勤等人不僅請師傅傳授后人音樂演奏,還引導他們如何做人、做事,培養(yǎng)子孫學有所好、廣結善緣的優(yōu)良品德。不久,京津地區(q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全體會員都加入了義和團,“音樂會”遂成為義和團的“軍樂隊”。這一時期,“音樂會”不僅在農事節(jié)日、民俗、喪葬中義務服務鄉(xiāng)民,還在團民演練、戰(zhàn)斗沖鋒中貢獻力量。直到義和團運動失敗,一些活動才相對沉寂,但義務服務鄉(xiāng)民的善會傳統(tǒng)卻從未舍棄。

“音樂會”每次出會回來,所收受事主饋贈的白面饅頭、果供、點心等都會統(tǒng)一收到會房,統(tǒng)一送給村里的孤寡老人。據老人劉思彥回憶,當時他們作為會員家里的小孩,特別眼饞,家里女人實在不忍心了,才會瞞著男人偷偷分一點給他們。

另據“音樂會”劉家后人劉思彥回憶:一年冬天下大雪,不知道是哪里的一支牲口車隊行至村東口無法再繼續(xù)趕路,當時“音樂會”會首劉桂林得知后便招待車隊在會房住下,提供飲食飼料,直到他們三天后能夠啟程。據說當時對方也沒有留下聯(lián)系方式,但后來有一年鬧饑荒,就有人給會房送來了三車糧食回報當年的恩情。

對本村的困難戶,“音樂會”更是盡力幫扶,所以遇到困難,村民也經常會向“音樂會”求助。如村民劉唐的老人去世,家中無錢安葬,便求助于“音樂會”。會首劉桂林馬上安排人送去了小米,派人給買了棺材,而“音樂會”的會員則用安靈法樂為老人送了最后一程。事后,劉唐深感恩重無以為報,堅決要到“音樂會”義務服務,最終成為了會里的一名“鋪備先生”(負責打前站、傳話、送信、談事兒跑腿等后勤保障)。

凡此種種,東張務的老人們回憶起來如數(shù)家珍,話語間都充滿了對“音樂會”歷史的景仰與敬重。

在漫長的艱苦歲月里,“音樂會”以善會的性質年復一年地義務服務鄉(xiāng)民,不計酬勞,忙時務農,閑時習藝,在各種民俗儀式活動中朝拜各方神靈,為百姓酬神祈祥,為逝者超度凈宅,并力所能及地扶危濟困,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認可和普遍尊重。

(二)偏離后的矢志回歸

在鄉(xiāng)紳資助、會員互助和村民量力捐助的經濟支撐下,東張務“音樂會”這個非盈利的民間音樂組織歷經時代變幻,頑強地存續(xù)下來。然而,隨著文化生態(tài)的改變,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滲入,“音樂會”為地方民間信仰和鄉(xiāng)民喪事義務服務的原則也遭遇了極大的挑戰(zhàn)。

目前,敬神、祈祥、拜廟、求雨等民俗活動已基本消失,與之相應的樂事活動便不復存在,“音樂會”更多只是服務于村民的喪事活動。同時,隨著活動的減少和重要性的降低,樂于資助的人士也在逐漸減少,“音樂會”的維持在經濟依托上出現(xiàn)了很大困難。加之,農村的生活節(jié)奏日漸加快,農民已經不再有往昔那么多的農閑時光。會員參加排練、演出,都會付出誤工的經濟代價,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有償出會,用來補償誤工的部分損失,也是理所當然。于是,“音樂會”有償服務、追求經濟回報的想法乃至做法就開始逐漸出現(xiàn)。從收受饋贈物品,到收受等價貨幣,到收受象征性的誤工費,再到按照當?shù)匚飪r水平和人頭向事主索要勞務報酬,最終到事主找“管事”協(xié)商活動規(guī)模、出勤人數(shù)及天數(shù)的經紀人制度,“音樂會”按勞取酬的商業(yè)色彩日漸明顯。

應該說,有償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音樂會”的困難,但在以等價交換原則收取報酬之后,“音樂會”的活動性質和社會地位也悄然發(fā)生了改變。為民祈福、無償服務的善會性質曾經是支撐“音樂會”頑強存續(xù)的精神旗幟,但在等價交換中就變成了雇傭關系?!斑@種發(fā)展狀況就使‘音樂會’在本質上偏離了為鄉(xiāng)里崇儒化俗、尊祖穆宗、禳災祈福而義務服務的初衷。完全為生計而奏樂,雖然改善了會眾的經濟狀況,但在發(fā)展趨勢上背離傳統(tǒng)越來越遠?!雹俳鹁眉t:《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冀中笙管樂——基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考察》,《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其樂社性質不再是有著神圣光環(huán)的“音樂善會”,已經自降身份,成了鄉(xiāng)村中常見的吹打班。而逐漸的,人們也把請“善會”為緬懷逝者,與“請熱鬧”同等相看。

“音樂會”的樂曲源于寺廟、宮廷,雖身處民間,但它演奏的一直是雅樂正聲,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如今淪落,跌落神壇,相較于經濟上的損失,這種精神上的失落帶給東張務音樂人的是更深的刺痛。而這種跌落神壇的結果還直接影響了“音樂會”會員的榮譽感,影響了“音樂會”的傳承。在得失的反復權衡下,最終,東張務“音樂會”會員們毅然決定——重返“善會”傳統(tǒng)。

會員劉克亮等人總結大家的感受:“怎樣才能讓老祖先的文化遺產正確地傳承下去?必須改變世俗觀念。老輩人一直都教導我們,不能把‘音樂會’作為謀生的手段。干這個往往是需要往里搭錢的,要想用這個掙錢,你就別干!”

在幾個年輕人的提議下,“音樂會”達成了共識:參照京劇“票友”的形式,以“愛好”為基礎,定期相聚,共同進行古音樂的學習和傳承。他們立志要把“‘音樂會’就是吹死人的”這種錯誤觀念扭轉過來,只參加政府調演和民俗展演,不參加以掙錢為目的的“白事”盈利活動。他們還打破了“音樂會”“傳男不傳女”的傳統(tǒng),通過微信群廣交朋友,免費招收學員,抱著“廣種薄收”的心理準備謀求長遠發(fā)展。

在教學中,他們不僅指導新學員的音樂學習,還經常有意穿插講述老一輩會員的事跡,培養(yǎng)新學員的文化責任感,引導他們樂善好施、服務鄉(xiāng)民。目前,東張務“音樂會”的規(guī)模已經由5年前的7人,發(fā)展到如今能夠上臺演奏的17人,大家憑著愛好和責任走到一起,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雹诹暯剑骸对诩o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而正是為了不丟掉身邊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東張務村“音樂會”的會員和村民,用農民質樸的情懷守護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用自身的智慧解決面臨的諸多問題,這種信念和為了信念而付出的努力,使他們逐步走向復興。回顧其復興的歷程,既有各“音樂會”共有的文化情懷,也有東張務人別樣的堅守,而認真梳理體悟這種抉擇與堅守,對其他“音樂會”的傳承與發(fā)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猜你喜歡
音樂會會員傳統(tǒng)
搞砸的音樂會
會員之窗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會員之窗
會員之窗
會員之窗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失敗的音樂會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海底音樂會
张家界市| 乌拉特中旗| 司法| 封开县| 伊宁县| 县级市| 桃源县| 绥滨县| 嘉峪关市| 云安县| 延庆县| 义马市| 浪卡子县| 武清区| 高淳县| 合阳县| 清原| 仙居县| 濮阳市| 河南省| 靖西县| 安岳县| 嘉禾县| 鄱阳县| 黄石市| 南平市| 嫩江县| 鄯善县| 自贡市| 农安县| 裕民县| 建宁县| 玉门市| 邓州市| 手机| 龙游县| 永登县| 旌德县| 兰考县| 乐至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