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我國自1997年開始實施貧困學生資助政策以來,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國家的資助政策日臻完善,基本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困難學生全覆蓋。”
現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從過去主要幫助解決貧困學生學習、生活費用的經濟資助,發(fā)展成為更加注重“育人功能”的新模式。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貧困生的資助育人工作事關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需要高校各部門及輔導員和各學科老師都能重視起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中來,最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大數據、AI及5G的興起,人才爭奪戰(zhàn)也愈演愈烈,現在的科技戰(zhàn)也就是人才戰(zhàn)。因此如何將貧困學生培養(yǎng)成國家所需的人才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目前貧困生在各高校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由于家庭貧困,導致一部分學生自卑、敏感、知識技能不足、就業(yè)信心缺乏、理想信念缺失等。隨著國家資助政策的不斷深入,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有些大學生樂于攀比,熱衷消費,甚至出現了“開學季”變成了“消費季”,一些學校出現了學生為了攀比手機、電腦、和一些奢侈品在網上申請貸款而無力償還的事件。據調查,這些學生中沒有一例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辦理的貸款。因此高校在進行精準資助滿足貧困學生物質需求、學業(yè)需求的同時,還要進行多方面的扶持與幫助。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價值觀和消費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在消費方面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學校還要以每個學生的個體為出發(fā)點,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制定成才計劃,與此同時要讓貧困學生對國家提供的資助學會感恩,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夠報效祖國。
我國的貧困生資助主要是以國家資助為主,輔之以學校獎助、社會人士捐助。但這部分資金占比較少,覆蓋面以及金額較少。為了增加資助資金需要各高校拓寬資助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并利用校友資源等形式鼓勵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yè)等加入捐資助學中來。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企業(yè)和個人想搞慈善,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學,但苦于沒有渠道,為此各高校要加強對外宣傳,通過加大社會宣傳力度,使一些富有愛心的社會人士投身到慈善工作中來。學校在廣開渠道籌措資助資金的同時還要鼓勵貧困學生積極參與到資助工作中來,組織貧困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勤工助學項目。實現從“他助”到“自助”,擺脫“等、靠、要”的思想[1]。
1.解決貧困學生的自尊需求
自尊需求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需要學校予以重視。貧困學生一般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再加上有些學生在初高中時由于學習成績等因素在心理上產生過挫敗感,因此容易敏感多疑。需要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對貧困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正視貧困與挫折,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生活。其次學校團委要開展一些積極健康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例如開展紅色教育,組織一些優(yōu)秀的獲得勵志獎學金的學生去井岡山、延安等地參觀學習。對未能參加的同學開展看紅色電影,唱紅歌等活動,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2]。第三要加強黨的教育。通過積極開展黨章學習、黨課教育等使一部分學生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各學院黨支部要對這部分學生加強理論學習和指導,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在班級里起到一個模范帶頭的作用。
2.解決學生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要加強對學生社交能力和口才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和學校舉辦的知識講座等,拓展社交面,積累與人交往的經驗。第二,抓學風建設。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和教室學習,對于學習差的學生開展“學習幫扶一對一”活動,由高年級的志愿者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學習幫扶。志愿者也優(yōu)先從貧困生中選取。第三,開展貧困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積極鼓勵貧困生參加孤兒院、養(yǎng)老院、社會福利院等志愿者活動,通過參加活動學會感恩國家、回饋社會。第四,培養(yǎng)貧困生的就業(yè)能力。學校通過開辦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座,校園假期招聘會等形式,幫助學生撰寫個人簡歷、學習面試技巧等,提前學習應聘知識,積累就業(yè)經驗。第五,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對于一些想創(chuàng)業(yè)的貧困大學生,學校要由專門的老師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幫扶并提供一定的資金和場地,幫助學生逐步走向正軌[3]。
2019 年4月教育部下發(fā)通知,“高校貧困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huán)節(jié),改為申請人書面申請”。即貧困生申請助學金不再提供《貧困生認定表》,只提供《貧困生申請表》即可。因此目前貧困生認定主要靠學生自主申請,對學生的誠信度是極大的考驗。需要加強貧困學生的誠信教育。[4]為此學??煞e極與銀行合作,由銀行工作人員在學生中普及征信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個人征信 的重要性,尤其使貸款學生認識到不按時歸還貸款的嚴重后果。同時學校還要加大“學業(yè)誠信教育”,嚴禁學生考試作弊,對作弊的貧困學生將采取取消受助資格的措施。
學校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同時要在學生中大力宣傳國家的資助政策,要做到人盡皆知。要在學生入學前就對國家資助政策全面了解,使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能對國家的資助心懷感恩之情[5]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勇擔重任,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內蒙古助學管理中心積極開展應對工作,及時發(fā)放國家助學金,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家庭根據困難程度采取減免學費或發(fā)放臨時生活補助等措施,對于已畢業(yè)處于還款期的學生,因疫情不能按時還款的可延后還款期限。對以上措施學校和社會也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們能感知到國家對每一個貧困學生的關懷。學校在資助貧困學生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勤工助學。勤工助學崗位學校可提供的,如:打掃教室衛(wèi)生、學生工作助理等,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學校食堂或超市打工,崗位數量都比較少。建議在寒暑假,學校舉辦假期招聘會,將有用工意向的單位請到學校中來,讓學生通過招聘會的形式找到假期臨時工作,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找到了勤工助學崗位,一方面也提前見習了招聘會,為將來實際找工作積累了經驗,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強自立的精神[6]。
資助育人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因此要加強對資助育人工作的監(jiān)督和效果評估。因為育人工作是近幾年才開展起來的,沒有什么經驗可循,各高校都是在摸索中進行,因此需要對育人效果進行及時評估,總結經驗。同時各高校還要向其他學校學習好的經驗、方法,博采眾長、互通有無,以期達到最好的育人效果。
通過對受助學生受助前后在心理方面、學業(yè)方面、情感方面、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無變化來評估資助育人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并對未達到效果的方面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總結,找到問題的癥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學生年齡特點的育人方案,進一步完善資助育人體系。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貧困大學生特點的,適用于各年級階段的資助育人策略,并可以在各高校進行推廣。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就是在解決貧困學生學業(yè)問題和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強自立、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而培養(yǎng)出國家所需要的、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高、精、尖人才。在畢業(yè)后能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中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