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 金春燕
綜觀當前的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學習方法機械滲透,使追求思維可視化、教學梯度化成為了口號;閱讀教學缺乏關聯性,新舊知識“銜而不接”,使統(tǒng)編教材編排體系的變化和特點無法凸顯;課堂提問細碎,忽略主干,轉而關注細枝末節(jié),使“學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建構落空;不顧學生的原有閱讀水平,不切實際地深挖拓展,一味拔高,使學生無所適從。
要想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必須明白,學生的閱讀基礎不是零,他們在進入新的閱讀課程前都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這些閱讀經驗能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新的學習任務,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師要關注教材教學內容之間的前后銜接關系,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經驗,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形成動態(tài)的生成系統(tǒng)。
閱讀課上,教師要關注新舊閱讀內容之間的勾連點,在學生已有的閱讀基礎上,引導他們對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進行鉆研,加深理解和體驗。
綜觀統(tǒng)編教材,可以發(fā)現不同的單元、學段之間有很多教學內容是互相聯系的。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要求學生“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則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它們?yōu)榱昙壪聝缘谖鍐卧Z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的落實做好了鋪墊??梢钥闯?,閱讀要求不斷提高。教師要明確新授的語文要素與前面冊次相關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這樣才能明確閱讀教學需要落實的目標,也能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經驗來達成這些目標。
要想學生深刻地了解教材、喚醒舊知,與其采取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不如放手讓學生立足現學單元,對相應的閱讀要素進行前后串聯,激發(fā)學生探究、整合的興趣。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一課時,有的教師總是喜歡對文言文進行逐句解釋,一次次詢問學生是通過什么辦法知道句子的意思的。其實這樣教學,效率是很低下的。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回顧之前學習《司馬光》《精衛(wèi)填?!返任难晕臅r習得的方法,如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看插圖等,讀懂古文內容,將不能解決的地方圈畫出來,再引導學生看課后習題,發(fā)現本課要學習的新方法“組詞法”,如此就能很好地解決學習的難點。復習鞏固舊知,便于新知介入,幫助學生既能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又能順利地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如果教師以學生已經學過的文本內容為抓手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閱讀經驗來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
以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一課為例,其教學重難點是:感受寶葫蘆的奇妙,能根據已有故事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在創(chuàng)編故事環(huán)節(jié),學生能根據課文中的三個故事模式,創(chuàng)編“趙六的故事”,但是情節(jié)設置簡單?;诖耍處熇谜n文中“張三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這個故事太短了,你還想知道一些什么?”于是,學生嘗試對故事進行擴充式提問。經過討論,他們總結梳理出了自己還想知道的內容,如“張三是如何劈面撞見神仙的?”“張三遇到的是哪個神仙?那個神仙為啥要送他寶葫蘆?”“張三為啥要水蜜桃?他得到水蜜桃以后是怎么做的?”等等。教師趁機提醒學生:“能不能在講故事的時候把這些問題都回答了呢?這樣講故事是不是更吸引人呢?”為此,學生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編。這樣,基于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教師適時采取“問題串聯法”,引導學生豐富創(chuàng)編內容,使故事變得具體生動,達成了本課的核心教學目標。
統(tǒng)編教材中,有的課文篇幅較長,語言生動,富有趣味。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時代特點等信息。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名著單元前,教師要求學生暑期閱讀文言版《西游記》,選擇《西游記》中自己感興趣的人物,畫一畫人物特點圖,并用自己的話寫下對人物的評價。有了課外閱讀的鋪墊,在教學《猴王出世》一文時,教師發(fā)現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了很多。后續(xù)學習《紅樓春趣》這篇文章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利用課外書、影視作品等來突破學習文言故事時遇到的難點。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時,課堂上可以鏈接“資料袋”,了解七夕節(jié);可以展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進行知識拓展。
教師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使學生的能力向更高一級進階。
統(tǒng)編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編排。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合理的統(tǒng)整,聚焦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從多個方面進行合理重構,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學習過單篇神話《羿射九日》,對神話故事有了初步的認識。到了四年級,圍繞神話故事,單篇教學拓展為單元教學。有了之前的閱讀經驗做鋪墊,教學時可進行如下調整。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把《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和《中國神話之開天辟地》組合在一起,把《普羅米修斯》和《世界經典神話之希臘神話》相結合,統(tǒng)整單元課文和“快樂讀書吧”,通過主題式學習,突出神話的神奇。
教師可以根據學習方法進行重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中可以適當滲透其他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比如學習《普羅米修斯》時用“人物串聯法”,學習《女媧補天》時可以用“課題拓展法”??傊趯W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定,不做僵化要求。
教師可以根據思想文化進行重構:讓中國神話中的人物形象與外國神話中的作比較,讓中國神話中創(chuàng)造的世界與外國神話中的作比較。這樣學生會發(fā)現勇于抗爭、自力更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們堅定的信仰,從而提升文化認同感。
閱讀課上,要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路徑,做到以學生的解讀為主,以教師的解讀為輔。
前置性學習單是教師診斷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依據,能讓教學更精準,還能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做好心理準備,回顧已有的閱讀體驗,勾連積累的知識。以六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為例,在前置性學習單中,教師設置了這樣一道題:“回顧三年級學過的文言文《司馬光》,思考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并寫下來?!睂W生習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后,可以結合已有的閱讀經驗,自行模仿設計學習單,提高閱讀效率,真的做到“學為中心”。圖1為學生設計的六年級下冊《學弈》一課的前置性學習單。
圖1
反饋評價要以激勵和引導為導向,促使學生運用從閱讀中習得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閱讀活動中,評價主體多元化既可以讓評價更加全面、客觀,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從而提高閱讀興趣。例如,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研討,發(fā)現人物的多面性,再拓展閱讀古希臘神話,從中挑選出自己認識的人物,說說對他(她)的印象。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用多種方式展開評價,如自評、互評、共評。評價人員可以是學生、教師、家長。評價內容的呈現形式可以是語音、視頻、思維導圖等。
以往閱讀課上對學生的評價僅限于某節(jié)課的某個知識點。其實對學生的閱讀評價應該是動態(tài)且持續(xù)的。教師要追蹤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交流平臺”既回顧了整冊教材中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又提示了學生勾連閱讀經驗?;诖耍處熢O計了一張評價表格(如圖2),讓學生挑選課文,找到不同的、合適的方法來概括這些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明選擇相關方法的理由,以此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圖2
課堂中“很好”“你答得很對”這樣的評價比較抽象。為了使抽象的評價變得直觀、具象化,教師可設計二維碼評價表。如學了五年級下冊《獵人海力布》,學生回顧三年級學習民間故事的過程,重新梳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之后,教師利用“問卷星”設計了一份課內外民間故事比較閱讀試卷。學生借助Pad掃碼就可以獲取相應的閱讀題。通過“問卷星”的數據檢測分析,學生可以看到自己所獲取的分值以及相應習題的失分點。教師通過直觀的數據,也可以更加方便簡潔地了解學生在利用閱讀經驗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實踐證明,基于學生的閱讀經驗開展閱讀活動,讓師生都受益匪淺。教師能著眼教材整體設計教案,自身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則能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讓閱讀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