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晟姝 何東煜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薄?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青春》一文,那年他27歲,正青春。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將青年視為社會覺醒和國家改造的中堅力量。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齡約28歲,亦正青春,他們從四面八方為了共同的信仰和目標走在一起,青春熱血傾盡于革命事業(yè)之中。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近代中國歷史的每關鍵一步都有青年的身影,一代青年會老去,但總有新的青年接力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事業(yè),歷經百年風雨的中國共產黨風華正茂,亦正青春。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史和黨員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持續(xù)關注的重點,黨的文藝政策領導和電影工作者的藝術自覺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黨史題材和黨員英模電影在銀幕上呈現,參與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形塑與價值引領,也在藝術審美方面創(chuàng)造、傳承、創(chuàng)新著中國特色與民族風格,“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回看中國電影的歷史發(fā)現,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伴隨著黨對于電影政策、指導方向的改變而不斷發(fā)展?!盵1]。同時,“銀幕上塑造自己的黨員形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以及組織成員的高度自信。不僅作為普通的政黨成員來歌頌,而是作為一種先進力量、一種在理論、實踐、人格上都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類集群來歌頌?!盵2]“中國共產黨形象既要通過實踐形塑,又要通過再現歷史加以建構”[3],文藝既在再現歷史,又在透視時代?!耙怨伯a黨員的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的全體成員,使黨所倡導的價值規(guī)范逐漸成為社會全體成員自覺接受的價值規(guī)范?!盵4]在這其中,青年共產黨員作為自建國至今中國電影中的紅色青春主體,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形象特點,以鮮明的時代性映射著不同時期我國社會的經濟文化面貌和人民的精神價值追求。十七年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及新世紀以來,圍繞著革命成長、心靈思辨與主體探尋三個主題,衍進性地通過英雄敘事、現實敘事與情感敘事三種路徑,青年共產黨員形象得以在中國電影中逐步建構。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十七年時期,黨領導的電影事業(yè)最為核心的使命便是“喚醒觀眾對共產黨和新中國產生信仰與認同;以英雄形象來凝聚時代精神,承載中國革命歷史敘述。”[5]而為形成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精神共同體的最直觀表征,在電影銀幕上便是共產黨員的形象,因為英雄在革命歷史敘述中,就是共產黨員的另一指代。青年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是最亟待被形塑價值觀念、凝聚精神思想的群體,青年的蓬勃朝氣與新生的新中國成為了最緊密的互文;同時青春的恒久母題——成長也與新中國的建設發(fā)展話語不謀而合。
作為青年、青春的恒久母題,成長是一種過程和經歷,它直指的是人在時間進程中發(fā)生了精神上蛻變和升華,而這一時間進程,即剛剛過去的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和正在現實中進行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進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其首要任務即為鞏固過去的革命歷史的勝利果實,盡管已經處在相對和平時期,但這種建設的語境依舊是一種“革命”語境的延伸,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種發(fā)展的、溫和的、前進向上的“革命”,同時它還以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不斷提醒著人民歷史進程革命果實的來之不易,并在這種“革命”的提醒中,催生著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效率提升付諸一種現實工作和生活的熱情。所以十七年期間的中國電影,因為歷史種種因素的匯合和凝煉,在建構青年共產黨員形象時,緊緊聚焦的是一種“革命成長”的主題。
在被泛化語境和整合互文的“革命成長”主題背后,十七年電影呈現的青年共產黨員形象產生了突出的共性焦點和分野較為清晰的題材。共性焦點便是這一時期的英雄敘事路徑,“新中國對‘英雄’有著清晰的界定,英雄與社會規(guī)范的關系也是唯一而確定的。時代的英雄是‘先進階級的代表’,即無產階級的代表,是‘先進的社會力量的代表’,即工農兵代表,是‘時代的先進思想的代表’,即社會主義思想的代表。”[6]英雄指代的青年先進共產黨員形象,因為內涵意義的時代性,亦包含了被泛化語境邊界的過去和現實的歷史階段。十七年電影中呈現的青年共產黨員形象集中于英雄的兩個階段——成為英雄和已經是英雄。這二者幾乎密不可分,甚至同時存在于多部影片中,即主人公就是英雄、幫助他人成長為英雄或主人公不是英雄、在已有英雄的幫助引導下成長為了英雄。概言之,在英雄敘事下,銀幕凸顯的青年共產黨員形象是“榜樣型銀幕形象和引導型銀幕形象?!盵7]題材分野即是青年黨員主體在革命兩種形式、歷史下的經歷成長,分別是以戰(zhàn)爭為代表的暴力革命歷史背景和以建設為代表的溫和“革命”現實背景。
已經是英雄的榜樣型青年共產黨員——電影往往通過截取歷史事件、在情節(jié)中塑造和展現已經成為優(yōu)秀黨員的主人公形象。例如電影《趙一曼》(1950),直接呈現的就是趙一曼這位優(yōu)秀的青年共產黨員已經具備了堅定的信仰和為革命勇于犧牲的精神品質,略去了其成為英雄黨員前的成長路徑,以情節(jié)來累積展示她高尚的情操和革命的熱忱。電影《黨的女兒》(1958)講述了青年共產黨員李玉梅,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根據地中帶領人民群眾如何與敵人堅持斗爭,最后為了掩護戰(zhàn)友而犧牲的故事。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直接講述了青年地下黨員李俠在隱秘戰(zhàn)線與敵人戰(zhàn)斗的故事,他革命信念堅定、無畏犧牲,當任務完成被敵人包圍時,在發(fā)往延安的告別電波中鄭重而鎮(zhèn)靜地和黨告別。這些電影直接建構出了在過去的戰(zhàn)爭時代革命歷史中的我黨優(yōu)秀青年黨員形象,他們對黨的忠誠、堅定的信念和不屈斗爭、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在中國影史上留下了深深一筆,盡管在片中沒有鋪開描述作為榜樣型人物的他們如何進階影響了身邊人,但銀幕呈現之后,他們早已和觀眾之間搭建了橋梁,以榜樣形象對觀眾起著社會主義啟蒙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作用。
促使主人公成為英雄的引導青年共產黨員形象——十七年電影中這類形象也很多見,他們在電影故事中引導、幫助主人公成長為英雄青年黨員,主人公思想觀念轉變、對黨的認識加深、向黨靠攏成為共產黨員,最后也成為了“已經成為的英雄”。和前述舉的例子一樣,不同的是這類影片更加注重刻畫引導青年黨員對主人公觀念轉變、精神成長的助推作用,人物因為重在呈現變化過程而顯得更加立體和豐滿,人物之間也以某種民族性的、倫理化的方式相紐帶,通過這種關系型人物所展示的“榜樣參照”和教育引導過程,就觀眾接受來說有了主體想象愿意投射的銀幕客體,更具有認同感和儀式感,要比上述影片更加易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導。電影《董存瑞》(1955)對主人公的形象建構,涉及通過如兄弟倫理關系般的、引導型青年共產黨員——區(qū)委書記王平和董存瑞之間的交際而促成,他在戰(zhàn)爭中成長、在集體中受到先進青年黨員的影響,并在選擇中徹底完成了向一名成熟、擔當、有犧牲精神、堅定信仰的優(yōu)秀青年共產黨員的轉變。電影《青春之歌》(1959)中的林道靜,在不斷尋覓中、在引導型青年黨員人物盧嘉川以及林紅、江華等人的共同指引、鼓勵下,勇敢地突破了階級的藩籬,在紅色信仰的感召下追求自我的新生,最后她也成為了優(yōu)秀的、英雄的青年共產黨員,成為前進中人潮的引導者。電影《英雄兒女》(1964)中,王成是已經成為英雄的先鋒,他和政委王文清作為與王芳關聯倫理的引導型形象,促使王芳變得更加勇敢,完成了戰(zhàn)爭中最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青年黨員形象的成長建構。電影《聶耳》(1959)和《紅色娘子軍》(1964)等也是此類作品的代表。
青年黨員形象在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中的建構,是在泛化語境的“革命”背景下,通過成長成為英雄或以英雄身份直接出現,他們身上所顯現出的歷史革命和建設革命階段共產黨人所具備的高尚品行和堅定信仰,助推著觀眾的內在成長,也和新中國的成長緊密互動,成為了經典的紅色一幕。
20世紀80年代,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標志的新時期到來。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作的核心,各個行業(yè)、基礎建設腳步加速,整個國家都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氣質,朝氣蓬勃而步履匆匆。
要論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電影對青年黨員形象的建構,就必須把握住這一時間段中國電影的關鍵詞。伴著電影藝術領域漸漸蘇醒,中國電影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幅獨特的景觀——第三、四、五代導演創(chuàng)作同步,時間交集但藝術風格迥異。新時期的中國電影,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開始退場,開始了敘事、美學、題材等多方面的探索。而這一時期,青年共產黨員在銀幕上的呈現較之十七年期間的革命成長主題更加深邃,較之十七年期間的英雄敘事路徑也更加實際、接地氣?;钴S在銀幕上的青年黨員形象,在十七年強化階級斗爭等矛盾沖突外,開始轉向內在自我的心靈思辨,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以現實生活為故事藍本進行創(chuàng)作。心靈和現實,不再只是以電影為代表的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注重心,實際上在無形中它們也在描述著20世紀80年代后社會大眾關心的內容。到9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基本完成了市場經濟主導社會發(fā)展的運行模式,經濟增速開始超越精神增速?,F實是多元而復雜的,在商品經濟的全新語境下也面臨許多新的時代拷問。
中國電影這一時期用心靈思辨主題和現實敘事路徑進行著青年共產黨員的形象建構,給了我們答案。心靈思辨與整個改革開放新時期即20世紀80-90年代緊密關聯,尤其是在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現代化進程帶來便利、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日益多元的價值目光開始涌現,如何在致富過程中平衡精神世界、守住內心的價值陣地,在改革奔涌的浪潮中對過去那些革命年代寶貴的精神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并賦予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亦成為了90年代大眾所要面對的心靈問題。所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這一時段,中國電影所立足的社會現實巨變和中國電影與時代同步的藝術方面的革新自覺,都匯聚在了關注人的心靈變化,不僅僅是這一時期電影建構的青年共產黨員形象更關注其內心世界的思辨,整個這一時段中國電影對人的書寫,都具有一種心靈史——人物的內在變化與成長的側重,而這種心靈思辨與現實的變化和多樣性緊密關聯。
在新時期初期社會民眾的思想覺悟和真正解放并不是全員同步和立刻實現的,為了讓曾經被蒙蔽的民眾真正覺醒,青年共產黨員的心靈反思成為了中國電影最早關注和塑造的主題,銀幕上出現了最早一批具有自覺性反思和啟蒙引領性意義的人物。謝晉導演執(zhí)導的電影《天云山傳奇》(1980)是代表性的作品,這部影片塑造了羅群、馮晴嵐、宋薇等在歷史進程中十分接近現實生活的人物,一改此前革命成長和英雄敘事下電影中高大全的黨員形象,將黨員作為普通人對其在時代變革中的心靈歷程進行了重點關照。羅群、馮晴嵐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共渡難關,對時代經歷的理性思辨讓他們最終和社會曙光一道同行。宋薇的形象塑造更與現實緊密連接,她成為一代人的縮影,在心靈迷途之后最終也在時代革新中自內向外的真實覺醒,將現實中人的立體性和復雜性進行了真實寫照。《天云山傳奇》成為了中國電影塑造青年黨員形象心靈思辨的標志作品,電影呈現的“思考反思歷史的悲劇英雄形象”[9],“揭開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思考性黨員表現的帷幕,真實貼近生活是新時期黨員形象落腳的土壤?!盵9]
80年代,就電影藝術的革新與探索而言,第五代導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軍釗、張藝謀、陳凱歌、何平等所成立的“青年電影小組”在1984年踐行著“丟掉戲劇的拐杖”、以先鋒詩意的探索精神和美學風格共同創(chuàng)作出了第五代導演集體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1984),同年謝晉導演也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歷經時代洗禮、至今依舊是戰(zhàn)爭題材影片評分榜前列的經典作品《高山下的花環(huán)》(1984)。這兩部電影必須放置在一起提及,因為除了它們所具有的共性——對青年共產黨員的塑造都凸顯出了對心靈思辨、精神成長的關注外,他們在藝術美學上呈現出了中國電影美學追求的豐富性,這種藝術風格和電影語言上的多元,亦是一種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現實包容與解放的最好注腳。
《高山下的花環(huán)》塑造了趙蒙生、梁三喜、靳開來、雷軍長、小北京等多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即使在故事人物塑造的著墨上確有濃淡之分,但整部影片的觀感上所有人都生動飽滿,一度讓人浸入銀幕上不同人的心靈,天然地不想去分辨主角到底是誰。趙蒙生的蛻變,一方面承襲了十七年電影中對青年共產黨員塑造的革命成長主題,與之相關的人共同建構了多組英雄引導、榜樣參照的人物關系,這是謝晉導演的深厚積累,但與十七年電影不同的是,趙蒙生內在心靈的成長被多維度刻畫,他對戰(zhàn)友、家庭、國家關系的認知,對戰(zhàn)爭、時間、犧牲、生命等命題的理解,都是通過深刻的心理活動來完成和呈現的。他和所有關系人物,都一改十七年電影中英模黨員形象身上較為單一和固化的性格,導演對人在現實中的性格多樣性和發(fā)展性、變化性緩緩鋪開,最終“復雜的性格沖突升華了銀幕共產黨員的審美意蘊。”[8]這部電影在美學上體現著謝晉導演的個人特色,在敘事上“打破了‘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塑造的模式,努力刻畫出不同類型的黨員的真實面貌;并能注重深入人物的內心,探究心靈的底蘊,由此揭示出時代的脈搏與歷史的變革?!盵9]
《一個和八個》相較《高山下的花環(huán)》,體現出了第五代電影人更為先鋒、詩意、現代的美學探索意識。片中呈現的青年共產黨員形象——八路軍指導員王金,在蒙冤入獄與八個土匪逃兵共處、力量對比懸殊之下,依舊堅定共產黨員的信仰,以民族解放事業(yè)為重,用人性化的共處言行感化同獄同行的土匪逃兵,在困境之中的心靈思辨、價值堅守以及革命氣節(jié),讓青年黨員形象在非戰(zhàn)爭激烈場面、生活化的敘事中更有了感人的深沉。片中對八個土匪逃兵,也沒有刻板地、單一沿襲十七年電影中的敵我階級斗爭呈現,而是肯定了他們沒有泯滅的良知,在面對真正的侵略民族、國家的敵人時,他們心靈依舊覺醒,對同胞柔軟、對敵人憤慨,迸發(fā)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電影第三、四、五代電影導演,共同踐行著80年代以來電影藝術所探索的紀實美學,在他們的影像中,一個個誕生于現實、與現實緊密關聯的、常人化的青年黨員形象與觀眾見面。這些電影中建構的青年黨員形象,他們既是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也是豐滿具體的、活生生的人。這種在影片中對黨性與人性的共同關注、在心靈思辨中凸顯出黨性和人性閃光的創(chuàng)作意識,是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在電影藝術領域中的集中體現。在新舊交替、思想起伏的這一時期,還有一批電影塑造了現實語境下的平民英雄青年黨員形象,不同于前述的作品,它們的故事背景直接與改革開放正在變革的中國社會現實關聯,以一種社會寫實姿態(tài),進行著現實原型青年黨員人物的銀幕生活化塑造,“在娓娓動聽的故事中,增添道德感化、情感渲染、人格魅力的渲染,都使這一類型電影更加貼近百姓情感生活,收到很好的效果。”[9]
這些電影有:《在被告后面》(1983)、《血,總是熱的》(1983)、《代理市長》(1985)、《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解放》(1987)、《共和國不會忘記》(1989)等。這些電影中的青年黨員干部,在工作中面對群眾、同事在沉重歷史節(jié)點后涌現的思想動搖、懷疑、保守、爭議等積極做出反應,在與他者關系的調和和轉型中,同時進行著自我心靈的思辨和價值凝聚,他們?yōu)榱诵聲r期的國家社會建設和工作進步、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堅定著共產黨員的信仰、以實踐姿態(tài)沖鋒在改革的浪潮前頭,再次建構著青年黨員形象的心靈發(fā)展史、堅定傳遞著黨在新時期的開拓精神、實踐態(tài)度和人民立場,形成一幕青年黨員的影像心靈思辨與成長史,呼應著改革大潮的歷史趨勢?!斑@些影片對于現實的反映真實而又有豐富的張力,能表現出特定時代人們的憂患、傷痛、酸楚和生活的希冀的狀態(tài),他們之所以產生較重要的影響,就是因為它們和人、生活景況、社會情勢有很大的關系。”[10]中國電影以及它所聚焦呈現的青年黨員形象,“代言了一種時代進步的愿望,承載了一種積極的政治理想,開拓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盵3]亦再次和現實緊密呼應,和時代默契地同頻共振,“充滿現代理性人格的張力?!盵11]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電影對青年共產黨員的形象建構實踐聚焦著心靈思辨的命題,以現實敘事路徑緩緩鋪開。在今天依舊深刻啟示著我們——越是物質生活日漸富裕、思潮解放多元,電影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民主體立場越不能被忽視和丟棄。中國電影應該和青年共產黨員的選擇一樣,扎根于中國大地,在時代浪潮奔涌之中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體驗和命運變化——那些青年勃勃朝氣的生命力和在時代中敢于闖出美好生活的精神,那些在回望中腳步停滯、精神自我質疑無處排解而又重新獲得希望再次投身生活的勇氣,都值得在大銀幕上有詩意地訴說和質樸地演繹。
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完成了市場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主旋律電影也在世紀之交漸向新主流電影話語轉變,觀眾中的青年一代已經與國家記憶中的革命歷史、建設熱潮在客觀時間軸線上相去甚遠,電影市場向消費轉型,電影核心觀眾群更迭為青年群體一代,隨之要求的審美年輕化成為了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不可忽略的重要任務。以青年的視角、心態(tài)呈現青年主體探尋的過程,用情感敘事的路徑實現價值觀的對話和交流,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用影像建構青年黨員形象并獲得口碑、市場反應和觀感認同的重要路徑。
對展現黨史、塑造青年黨員主體的中國電影來說,不論設置為歷史敘事語境還是現實敘事語境,都需要做好還原和解釋的協調統(tǒng)一。這種創(chuàng)作開始的前調必須也有導演、編劇清晰的主體性——除去個體不同的藝術天賦與才華,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堅定地具備唯物史觀和人民立場,這是我們黨、社會主義中國文藝核心的敘事邏輯和立場。而這種科學的邏輯和立場,也是實現做好歷史、現實的還原與解釋統(tǒng)一的起點?!啊畾v史書寫’的功能是‘還原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統(tǒng)一,即把已經消逝的‘歷史原型’事件用話語建構起來并賦予其歷史意義?!盵4]那么現實還原和解釋現實的統(tǒng)一呢?就必須深入時代、扎根現實和人民。對歷史和現實的解釋——話語建構及產生新的意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即運用審美的、詩意的敘事路徑和藝術手法進行再生產,傳遞出時代性的、與現實、與受眾相呼應、聯通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
在新世紀以來,青年思想的多元化和與革命記憶的斷層,導致了大批電影創(chuàng)作者與青年觀眾、銀幕形象及青年觀眾在精神層面溝通的斷裂,生命經驗在時間上的錯位致使單向的紅色價值輸出回應稀疏。但無論如何,電影創(chuàng)作者、銀幕形象原型、青年觀眾有兩個維度上的必然交集與共鳴,一就是都無法回避和含混的“自我”主體的探尋,這是人人都要在今天面對和思考、追問的主題。二是情感需求,超越了革命歷史記憶波頻、身份職業(yè)限定的人的共性的需求。所以21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基于主體探尋的主題和情感敘事的路徑,亦出現了一批以青年黨員形象為主的佳作,它們以唯物史觀和人民立場為創(chuàng)作起點,運用審美詩意的電影藝術語言,呈現出一個個歷史的、現實的青年故事,并在價值觀傳遞和交流的基礎底層,以情感敘事為核心路徑,搭建起了與青年觀眾互動對話的橋梁,傳遞著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尤其新時代以來的精神宗旨和價值觀念,為青年人的現實生活點亮了一盞理想追求和價值引領的燈塔。
在書寫歷史的青年黨員題材電影中,《鄧小平·1928》(2004)、《張思德》(2004)兩部作品,分別代表了新世紀早期聚焦革命歷史時代我黨的偉人和普通一兵的書寫范式,以他們在革命歷史年代對精神信仰、價值追求的主體探尋進程為重點,并將目光投向歷史之中的主人公本身,在他們與革命、與身邊人的情感深處和細節(jié)上進行聚焦——如偉人鄧小平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和普通一兵張思德與保育院的孩子、和戰(zhàn)友、和領袖毛主席的日常情感交流等的呈現,與十七年電影形成鮮明的對比,偉人和普通一兵都以情感支撐的細部進行了呈現,在同樣人物表現的文藝作品橫向維度之上豐滿了真實的原型人物整體。2005年馮小寧導演在電影《黃河絕戀》中,大膽地設置了女共產黨員軍醫(yī)安潔和美國飛行員歐文的愛情關系,并以悲劇性的犧牲精神贊歌式結尾,將安潔作為共產黨員的黨性、中國人的民族性,女性和醫(yī)生的悲憫性進行了綜合統(tǒng)一,在歷史書寫中加入了詩意審美的情感敘事,對安潔自我的主體探尋、心路歷程進行了多維度的展現。
2009年電影《風聲》與觀眾見面,這部塑造地下潛伏黨員英雄形象和傳遞堅定的革命信念、淬火精神的佳作至今在網絡電影榜單上依舊評分位居前列。片中周迅飾演的青年共產黨員顧曉夢、張涵予飾演的青年共產黨員吳志國,在電影時空中為觀眾呈現了革命歷史年代在潛伏戰(zhàn)線上的黨的優(yōu)秀情報員清晰的主體探尋之路,并以情感敘事的路徑直擊觀眾的內心。在青年觀眾錯位遠去的革命歷史、家國記憶的現實時空,銀幕形象與觀眾產生著同頻共振,激發(fā)著尤其是青年觀眾的愛國熱情、主體自覺,參與建構著青年觀眾對待中國共產黨歷史、國家革命歷史的正確認識。
顧曉夢在片中的明暗反差表演讓人印象深刻,那段經典的臺詞——“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在青年共產黨員的身份之外,顧曉夢還是母親的女兒,是家人的牽掛,是李寧玉沒有血緣但勝過親人的妹妹,和《黃河絕戀》一樣,女性的純粹之美和主體身份的多重性導致的復合情感,在銀幕上緩緩抒寫,結合與敵人的階級斗爭歷史情境,讓人動情動容,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主體自覺,在觀影的情感交流鏈條中被累積疊加、最終完成質變的喚醒。與該片路徑一致的新世紀以來聚焦青年黨員主體探尋和情感敘事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還有《秋之白華》(2011)、《聽風者》(2012)、《錢學森》(2012)、《血戰(zhàn)湘江》(2017)等等,這些作品在進行青年黨員偉人、前輩、科學家、潛伏戰(zhàn)線工作人員等人物的歷史書寫時,注重“表現他(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內心與情感,使其社會身份和個人身份有機結合在一體之內?!盵12]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帶領全國人民在脫貧攻堅、生態(tài)保護、鄉(xiāng)村建設、公共衛(wèi)生等眾多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和勝利。偉大征程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優(yōu)秀的基層青年共產黨員的身影,他們或離開城市奔赴祖國鄉(xiāng)村大地、把青春獻給土地;或扎根邊疆忍受孤獨、常年守護祖國的國境線;或被人誤解,在戈壁沙灘墾荒出一片綠洲;或稚氣未脫,就穿上白大褂奔赴在公共衛(wèi)生應急最危險的第一線。這些現實中優(yōu)秀的青年共產黨員亦值得中國電影進行時代書寫。近年來,呈現時代青年共產黨員形象的電影作品有《秀美人生》(2020)、《八步沙》(2020)、《千頃澄碧的時代》(2021)、《中國醫(yī)生》(2021)等等,它們關注和藝術再現著青年優(yōu)秀黨員形象的主體性,踐行著審美共情的平實化、年輕化。
《秀美人生》再現了建黨百年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大學生村官的模范代表黃文秀扎根鄉(xiāng)村,全心全意建設鄉(xiāng)村、為人民服務的動人事跡。黃文秀是一個源自時代、就曾在你我身邊的優(yōu)秀青年共產黨員形象,“在真實的現實生活面前,黃文秀虔誠而富有感受力,片中表現她在日常生活中有膽怯、孤獨、自省,是著意刻畫在平常人和平常事物中值得發(fā)掘出的東西?!盵13]她對黨和人民堅定的信仰、對扶貧和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的全情執(zhí)著值得被中國電影銀幕永遠留住。
新時代電影塑造青年共產黨員形象,必須充分深入感受、體驗、創(chuàng)造、再現人物的主體探尋過程,才能夠無限接近人物的歷史情感世界和精神場域,同時在情感敘事的藝術手法上,也需要不斷進行年輕化、詩意化的創(chuàng)新。尤其電影,作為視聽綜合的藝術形式,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早已充分滿足了敘事表意的需要度。結合電影書寫的歷史或時代語境,所呈現的青年黨員形象和主體探尋的軌跡,選擇匹配的、合適的藝術表現手法至關重要。
“中國電影走過百余年,年輕一代及其孕生的革命與浪漫、樂觀與信心、矛盾及通變越來越成為構成中國電影史基本的東西?!盵1]建黨百年之際,幾部審美年輕化的、建構青年黨員形象的佳作已經陸續(xù)上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懸崖之上》《1921》《革命者》,這三部影片都有著突出的、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對歷史場景的再現分別采用了冷峻、朝氣、浪漫的不同特色進行鋪開,由此形成了建黨百年獻禮片主題一致、內容各有側重、風格不同但又各自渾然一體的七一銀幕景觀。這幾部作品都“把視角聚焦于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上,用新歷史主義思維藝術化地呈現真實事件,紀實精神與藝術虛構相得益彰,民族記憶與時代語境緊密結合,表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審美情懷。”[14]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青年一直勇于肩負責任與擔當使命。中國電影作為文藝在黨領導下的百年發(fā)展亦對青年給予了持續(xù)地關注與呈現,就黨員形象的影像建構而言,“如何將英雄精神與平民關懷,理想主義與務實態(tài)度,黨性與人性、個性,宏大敘事與個人化敘述的關系調整好,正是銀幕共產黨員形象塑造亟待解決的創(chuàng)作問題。”[3]中國電影包括其他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站在時代前沿,精準理解和把握當下中國的時代精神。”[2]堅持人民立場和唯物史觀,“在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加強創(chuàng)造?!盵2]
電影能夠傳播文化構建記憶,并會潛移默化影響觀眾的審美志趣和價值取向。中國電影擔負著傳播中國核心價值、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重任。電影要積極地、合適地聚焦中國共產黨黨史文本,在銀幕上結合時代精神塑造出一批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形象,以此來實現對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情感溝通與價值引領,充分鼓勵青年群體探尋、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國家發(fā)展前進的語境中,要善于表達民族精神,摒棄過度神話的人物塑造和戲劇沖突,只有貼合現實題材、風格真實感人的作品才會得到觀眾的青睞。影像書寫的黨的歷史、黨員形象、家國記憶和民族精神也更應該介入到現實生活,根植于我們基本的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