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勇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華中師大一附中福星學校 湖北孝感 432300)
古詩詞一直都是學生必學的知識,學好詩詞需要有很強的認知能力,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理解詩詞。有的學生學習詩詞僅僅是為了在考試的時候得高分,而不是為了正確理解詩詞,這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對詩詞的認知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著重注意詩詞的背誦和默寫,學生也要聯系生活實際,從中感悟詩詞的情感。
真正學會古詩詞需要有很強的認知能力,但有的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并不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為了教學古詩詞而教學,將一首詩講完,救人為是完成任務了,這樣是不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我認為,教師應該由淺入深地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計劃。對于一首詩,教師應該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然后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讓學生進行朗讀,同時,要讓學生思考這首詩的含義,也要思考這首詩要表達的情感,然后教師帶著學生進行賞析,賞析之后,再讓學生回看創(chuàng)作背景,并將其結合起來,最后再深入思考這首詩的含義和情感。這樣教學詩歌,不僅能讓學生學會,還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1]。
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游山西村》《己亥雜詩》的時候,教師在備課階段提前在網上查閱資料,將這五首詩歌的歷史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搜集好,然后在課上為學生講解。拿《登飛來峰》來說,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然后帶著學生朗讀這首詩,然后賞析這首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然后讓學生回看歷史背景,深入思考。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量變引起質變”,就像做題一樣,做題做的很多了,然后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升。詩詞也是這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詩讀的多了,背的多了,積累的就多了,對詩的認知和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古人常在詩歌抒發(fā)情感,對大好山河的熱愛、建功立業(yè)的豪邁等。任何一種情感,都能從古詩詞中體會。雖然無法親身體會那么多的情感,但是多讀詩歌的學生,能從詩詞中豐富內心世界,古詩上自先秦,下至晚清,蘊含大量的歷史信息。學生通過積累背誦詩詞,會逐漸了解古詩詞的意思、意義。長久積累,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會提高[2]。
例如,九年級上冊的詩詞三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水調歌頭》以及九年級下冊的詞四首:《漁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滿江紅》。教師在講授之前應該先讓學生背會,并會默寫,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抽出十分鐘時間,提問學生,抽幾名學生到黑板上默寫,其他學生在下面寫到一張白紙上,寫完后,教師檢查黑板上的詩詞,看看有沒有錯別字,如果有錯別字就讓學生寫十遍,然后將在下面默寫的詩收起來,然后教師進行批改,如果學生有寫錯的字,就讓他寫十遍。這樣能讓學生正確默寫詩詞。
古代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往往是看到一些景色,然后觸景生情,或者是詩人經歷了一些事情,然后寫詩來記錄一下,或者是看到國家衰弱,奸臣當道,義憤填膺,然后寫詩抒發(fā)自己對國家的擔憂以及對奸臣的厭惡。因此,學生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應該聯系生活實際,并要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認真思考,從而準確感悟詩歌情感。教師要要求學生這樣做,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這樣學生的認知能力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講七年級上冊中的《次北固山下》時,教師在講課前可將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做成演示文稿,上課時給學生講歷史背景——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然后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讓學生根據歷史背景思考這首詩的含義和意境,之后教師進行提問,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計劃,學生要注重古詩詞的積累,還要聯系生活實際,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