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媛,劉 東,趙 君
腦卒中臨床表現為腦功能局限性或全面性缺損,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1],其發(fā)病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及病死率高,且有50%以上的患者會遺留有癱瘓、失語、肢體功能障礙等[2]。喻鳳文等[3]報道,腦卒中患者在經過康復訓練后,其殘疾率仍然居高不下?,F臨床仍缺乏促進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高效治療方案。中醫(yī)康復學認為,腦卒中患者偏癱狀態(tài)為后腦髓神經受損,導致肝氣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所致[4]。推拿療法是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常用方法,該方法雖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但療效尚不滿意[5]。針灸治療腦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證實[6],但其聯合推拿治療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探討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效果、肢體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106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7]中腦梗死、腦出血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治療依從性佳,能接受治療3個月以上者;均為第一次發(fā)生腦卒中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主動脈壁狹窄、腦血管狹窄、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處于深度昏迷狀態(tài);治療依從性差,未按照研究安排進行治療和檢查的患者;伴隨感染性疾病或肝腎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根據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5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9例,年齡(60.89±5.77)歲;有吸煙史17例,飲酒史22例;基礎疾病:高血壓病39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27例。對照組男24例,女31例,年齡(60.42±5.69)歲;有吸煙史20例,飲酒史19例;基礎疾病:高血壓病41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32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組入院后均控制血壓、血糖,調節(jié)血脂水平,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活血通絡藥物、神經保護劑等。對照組予以推拿治療:在患者平衡狀態(tài)下,采用點按法、拿法、揉法,對其頭面部、頸部穴位進行按揉(5 min);在患者平躺狀態(tài)下,對其偏癱患肢通過點揉法、按法、擦法等方法推拿(10 min);患者保持坐位,以與上肢推拿相同的手法對下肢各處穴位進行持續(xù)推拿(15 min)。每天2次,每周5 d,休息2 d,療程3個月。觀察組予以推拿(方法、療程同對照組)+針灸治療。主穴為百會,患側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患側下肢: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根據患者癥狀辨證取穴:口角斜加患側地倉、頰車、迎香;語言不利、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加廉泉,雙側風池。辨證配穴:肝陽暴亢配雙側太沖,風痰阻絡配雙側豐隆,氣虛血瘀配雙側足三里、雙側血海,陰虛風動配雙側太溪。所有穴位平補平瀉,得氣后不行針,留針30 min。針刺每天1次,每周5次,休息2 d,療程3個月。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療效標準參考《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判定標準》[8]。基本康復: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改善>9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改善56%~90%,病殘程度在0~3級;進步: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改善11%~56%;無效: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改善≤11%。
1.3.2肢體運動功能評估方法:治療前后,評估2組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情況。Fugl-Meyer運動量表(FMA)[9]評分評估運動障礙程度:輕度(96~99分)、中度(85~95分)、明顯(50~84分)、嚴重(<50分)。評分越高代表肢體功能改善情況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選用功能獨立性測量(FIM)量表[10],對患者大小便控制、體位轉移、行走、交流、社會及認知進行評定??偡?26分,評分越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越好。2組均于治療前1 d及治療療程結束后1 d進行評價。
1.3.3生活質量評估方法:治療前后,評估2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LQ-C30)[11]包括4個項目:運動、健康狀態(tài)、活動、生活行為,每項指標滿分為25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3.4神經功能評價方法: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7 d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2]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最高分為42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腦卒中臨床療效比較[例(%)]
2.2FMA、FIM評分 治療后2組FMA、FIM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FMA、FIM評分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2。
表2 2組腦卒中治療前后FMA、FIM量表評分比較分)
2.3QLQ-C30評分 2組治療后QLQ-C30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腦卒中治療前后QLQ-C30評分比較分)
2.4NIHSS評分 2組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2組腦卒中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因腦卒中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65歲老年人[13]。腦卒中后出現偏癱為目前臨床最常見的疾病。
研究發(fā)現,中醫(yī)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效果較好,推拿治療對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有積極作用[14]。《黃帝內經》中最早記載了中風病針刺治療原則,隨著歷代醫(yī)家對該病的深入了解,確定了中風病針灸治療的處方,并不斷創(chuàng)新,提出了多種新式針法,為腦卒中患者解除痛苦[15-16]。本研究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予以推拿聯合針灸治療,使得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提高,可見針灸治療與推拿治療結合可發(fā)揮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FMA、FIM評分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7]。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更具針對性,以百會為主穴,針刺百會以改善腦血管循環(huán)、疏通氣血,使氣血津液上承于腦,腦髓得養(yǎng)[18]??梢娡颇寐摵厢樉闹委煘楦纳颇X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提供可行性。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辨證類型取穴,增加輔助穴位治療,可使患者患側肢體運動功能得以恢復。本研究中對上肢癱瘓的患者選取肩髃、手三里、曲池等穴位針灸,以疏經活絡、通利關節(jié);對下肢癱瘓的患者選取伏兔、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位針灸,配合三陰交、太沖,以益氣補虛、通絡除痹;對口角斜的患者加患側地倉、頰車等穴位針灸,以祛風止痛、舒筋活絡;對語言不利、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的患者加廉泉、雙側風池針灸,以利喉舒舌、消腫止痛。同時,根據患者辨證分型不同,采取辨證配穴的方式治療,對肝陽暴亢者,增加雙側太沖治療;對風痰阻絡者,取雙側豐隆穴治療;對氣虛血瘀者,增加雙側足三里、雙側血海治療;對陰虛風動者,增加雙側太溪穴治療。諸穴合用,起到扶正祛邪、改善元神之府大腦功能的作用,推動了患者康復進程[19]。吳朝剛等[20]研究指出,在推拿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可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神經及肌肉反應性,促進外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并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QLQ-C30評分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證實了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予以推拿聯合針灸治療能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該方案治療效果佳,可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精準化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