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杰
(伍爾特(上海)工業(yè)緊固件有限公司, 上海 201315)
由GB/T 3098.1—2010 里第6 章表2 可以看出,標準對材料的要求很寬泛,具體到元素上,明確有含量定義的只有4 大元素: 碳、磷、硫、硼。 標準對8.8 級及以上的產(chǎn)品,默認的是調(diào)質(zhì)產(chǎn)品(淬火加高溫回火),本文將主要討論調(diào)質(zhì)類產(chǎn)品的材料。
對于材料,不管是制造方還是使用方,大家都會習慣性的查詢相關(guān)標準對材料的定義和要求。當然,針對螺栓螺釘類產(chǎn)品, 業(yè)內(nèi)人士自然會查閱GB/T 3098.1—2010里第6 章表2。
眾所周知,碳是鐵碳合金的第一大重要元素。國標中各類鋼的牌號開頭的數(shù)據(jù)就是以碳含量的萬分比來命名的。碳含量應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過低則出現(xiàn)機械性能不足或無法通過淬火提高硬度和強度, 過高則產(chǎn)品最終無法獲得足夠的韌性。磷和硫在基調(diào)上屬于有害元素,基本上只定義了最大值,只是在使用易切削鋼制造的產(chǎn)品中,考慮了切削性能而適當做了放寬。 硼是屬于少量添加即可提高淬透性的元素, 但硼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合金元素(錳的添加雖然可以提高強度和淬透性,并降低硫產(chǎn)生的熱脆性, 但錳含量提高后會影響熱處理后的晶粒度并增加回火脆性的風險, 因此錳在此標準中不足作為主要合金元素)。
?
那么,是不是可以出于成本的考慮,只要使用了四大元素符合了表2 所列的范圍的材料, 產(chǎn)品就能滿足GB/T 3098.1—2010 的要求了呢? 答案肯定不是。 僅僅四大元素符合表2 所列的范圍, 機械性能很難滿足GB/T 3098.1的要求。
我們不能只看表內(nèi)的元素含量, 我們不能忽略以下兩點:①雖然表里面只列了4 大元素,但在總體上,從8.8級起,表2 就給了使用合金鋼淬火并回火的選擇,腳注g 已經(jīng)提到可能用到的鉻,鎳,鉬,釩,四類常見的合金元素。并且腳注f 提到,材料應有足夠的淬透性,確保螺紋截面的芯部能淬硬,回火前能獲得約90%馬氏體組織(添加合金元素是有效提高淬透性的方式); ②表2 的最后一列對最低回火溫度的要求。 其實,GB/T 3098.1—2010 里,幾乎所有的調(diào)質(zhì)產(chǎn)品的機械性能要求,都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能滿足所有機械性能要求的前提, 就是材料具有足夠的淬透性以獲得90%的馬氏體組織, 并且符合最低回火溫度的要求。
那么,何謂淬透性? 這個名詞,在GB/T 3098.1—2010里,除了表2,幾乎沒有別的更深入的闡述。 但是,它卻是所有調(diào)質(zhì)類產(chǎn)品的靈魂。
淬透性(hardenability)是指鋼在一定條件下淬火時獲得淬硬層(馬氏體層)的深度。業(yè)內(nèi)的測試方法主要有:末端淬火法(硬度法)和臨界直徑法(金相法)。
圖1 末端淬火法示意圖
方法闡述: 將使用所測材料加工成的指定尺寸的樣件加熱完全奧氏體化后,在其一端噴淋冷卻,在距離噴淋端每隔一段距離測試硬度(HRC),然后用測試到的距離噴淋端不同距離的硬度值,繪成硬度分布曲線。以橫坐標表示距離噴淋端的距離,縱坐標表示硬度。
以下是典型的淬透性曲線 (以國內(nèi)常見的45# 鋼和40Cr 為例),見圖2。
圖2 淬透性曲線
我們不難讀出: 兩種材料在噴淋位置的硬度接近, 都是HRC60 左右;而45# 鋼在距離噴淋位置3.2mm 處 硬 度 降 為HRC42,40Cr 在距離噴淋位置12mm 處硬度降為HRC42。 顯然,40Cr 的淬透性優(yōu)于45# 鋼。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試驗方法, 在不同牌號的材料之間做比對, 我們可以得到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對材料的淬透性的影響如圖3 所示。 橫坐標仍表示距離噴淋端的距離,縱坐標表示硬度。
圖3 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對不同材料的淬透性的影響
圖3(a)是碳含量接近,但合金元素含量不同的材料之間的比對;圖3(b)是合金元素含量相當,但碳元素含量不同的材料之間的比對。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 碳含量決定了馬氏體組織的最大硬度(淬硬性),而合金元素的含量,決定了獲得的馬氏體組織的深度(淬透性)。(圖中的材料牌號屬于歐洲標準的牌號)。
淬透性的另一個測試方法,臨界直徑法,是指能在芯部獲得50%的馬氏體組織的試樣的臨界直徑。當然,這里對試樣的淬火方式是浸入式淬火,不是末端噴淋。該方法是金相法, 由于參考的組織是50%的馬氏體, 和GB/T 3098.1—2010 對組織的要求不完全一致, 所以本文不對此方法做更進一步的解釋。
我們都知道,合理的金相組織,是實現(xiàn)所有的機械性能的基礎(chǔ),對于調(diào)質(zhì)產(chǎn)品,這點更為突出。 對于鋼鐵類材料,硬度和強度最高的金相組織是馬氏體組織,這類組織可以通過淬火實現(xiàn)。 但對于緊固件成品,除了硬度和強度,還需要有足夠的韌性和耐沖擊性。 因此,需通過回火來細化晶粒度,降低晶格間的應力,使得成品具有較好的綜合機械性能。 高溫回火后的馬氏體組織, 又稱回火索氏體。
圖3 是一組典型的90%馬氏體組織回火之后的金相圖片, 圖4 是馬氏體含量不到90%的組織回火后的金相圖片(螺紋截面1/2 半徑區(qū)域,3%硝酸酒精溶液腐蝕后,500 倍放大后的形態(tài))。
圖3 使用42CrMo 材料生產(chǎn)的GB/T 5782 M24×100 等級為10.9 的產(chǎn)品所獲得的90%以上馬氏體的回火組織
圖4 使用45E 鋼生產(chǎn)的GB/T 5782 M24×100 等級為10.9 的產(chǎn)品獲得約50%馬氏體的回火組織
我們很容易看出,缺少合金元素的材料,冷卻速度不足,淬火后在螺紋截面處的1/2 區(qū)域很難獲得90%的馬氏體組。 并且,前者測出的機械性能全部符合GB/T 3098.1—2010 的要求,而后者體現(xiàn)出的特性是:在螺紋截面上1/2半徑區(qū)域內(nèi)(見GB/T 3098.1—2010 9.9.4.2 圖8,下同)測到的硬度平均值HRC31,低于標準的最低HRC32 的要求,并且在該區(qū)域內(nèi), 硬度差異超過了HV30, 成品拉力實測1045MPa(勉強達標)。
以上,粗略說明了淬透性和90%馬氏體組織的重要性。
本文的第一章,粗略闡述了GB/T 3098.1—2010 對材料的要求。 那么,標準里定義的機械性能,哪些是圍繞著材料和淬透性及金相組織展開的呢?
GB/T 3098.1—2010 的9.9.5, 對硬度的技術(shù)要求:對熱處理緊固件,在1/2 半徑區(qū)域內(nèi)測定的硬度值之差,若不大于30HV, 則證實材料中馬氏體已達到90%的要求(見表2)。 對這段文字, 大家千萬不要忽略。 這段話在ISO 898.1-2009 中9.9.5(2013 版相同章節(jié)中的闡述一致)表述實際上是要求了該區(qū)域的硬度差異不得超過30HV,否則需要驗證熱處理后的馬氏體組織確實達到了90%。這實際上是對材料淬透性的要求。
對表面/芯部硬度的差異的要求,GB/T 3098.1—2010中有兩處陳述:
(1) 機械性能匯總表3 的腳注h:當采用HV0.3 測定表面硬度及芯部硬度時, 緊固件的表面硬度不應比芯部硬度高出30HV 單位。
(2)9.11.3.4 對表面硬度的技術(shù)要求中:表面硬度值應等于或小于基體金屬硬度值加上30 個維氏單位(HV0.3)。
雖然這兩處強調(diào)的表芯硬度的最大差異, 基調(diào)上是針對避免增碳的要求, 但實際上同時對材料的淬透性提出了要求。試想:若材料淬透性不足,1/2 半徑區(qū)域無法獲得90%馬氏體組織,即使產(chǎn)品表面不存在增碳,表面/芯部硬度的差異仍會超30HV 單位。 如,本文圖2 中的產(chǎn)品,表面/芯部硬度差異達到了45HV,且表面不存在增碳。
眾所周知,僅經(jīng)過淬火的鋼鐵件,雖然因獲得了一定量的馬氏體組織而具備了較高的硬度, 但由于未回火的馬氏體晶粒相對粗大,且晶格間存在應力,產(chǎn)品幾乎沒有韌性。 緊固件韌性的要求,見GB/T 3098.1—2010 中的斷后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表3 中項目6、7、8。
?
淬火馬氏體只有經(jīng)過了回火,晶粒才會細化,晶格間應力才會被消除,韌性才能得到提高。表2 定義的最低回火溫度,是對表3 中韌性的保障。 但,眾所周知,回火后,韌性增加的同時,硬度和強度也會降低。 事實上,淬火后馬氏體含量不足90%的產(chǎn)品,經(jīng)表2 的最低回火溫度回火后,硬度和強度極易跌破表3 規(guī)定的范圍。 那標準為何要定義最低回火溫度呢?這關(guān)系到GB/T 3098.1—2010 的一個基本問題,符合本標準的產(chǎn)品,應用的溫度范圍是-50℃~150℃,也就是說符合本標準的產(chǎn)品,在150℃的溫度下,機械性能不得出現(xiàn)低于標準的下降(150℃~300℃之間的溫度,可協(xié)商使用)。 因此,只有在足夠高的回火溫度下,晶粒得到足夠的細化,晶格間的應力得到足夠的釋放,才能保證在150℃下不出現(xiàn)機械性能的二次下滑。
那么, 如何在成品上驗證回火溫度滿足了表2 的規(guī)定呢? 這就涉及了另一個測試項目:GB/T 3098.1—2010的9.12 定義的再回火試驗。
簡短的表述該試驗的要求:在熱處理的產(chǎn)品上,距離螺紋尾端一倍直徑的距離處切開, 在截面的1/2 半徑區(qū)域測試硬度,三點取平均;然后將試樣在低于表2 定義的最低回火溫度10℃的環(huán)境里保持30min,然后重新在1/2半徑區(qū)域內(nèi)測試硬度,三點平均。后者的硬度值不得低于前者的硬度值減去20HV。
若以上測試不通過,則可確定產(chǎn)品的回火溫度低于了表2 的要求。 客觀原因是產(chǎn)品沒有獲得足夠百分比的馬氏體組織,只能降低溫度回火,以使得最終硬度仍能處在表3要求的范圍內(nèi)。而獲得了90%馬氏體組織的零件, 在表2 的最低回火溫度下,硬度不會降低,再回火試驗則可通過。
對沖擊試驗的最直觀的理解就是考察產(chǎn)品耐沖擊性的試驗。 作為應用方, 很多時候需要產(chǎn)品能具備承受一定的沖擊載荷, 尤其是在環(huán)境溫度較低時, 一般的鋼鐵材料可能會出現(xiàn)冷脆現(xiàn)象。 作為標準的緊固件 (5.6 級、8.8 級、10.9 級產(chǎn)品,公稱直徑大于等于16,總長度≥55mm),必須要保證低溫沖擊功≥27J。 (按照GB/T 3098.1—2010 中9.14 的要求: 在-20℃的溫度下,按照GB/T 229 的要求,將產(chǎn)品制成10×10×55 的中間帶v 形槽的長方體樣件,在2mm 的擺錘刀刃的沖擊下,樣品被沖斷所吸收的能量必須高于27J)。
能滿足這個條件的組織,仍然是經(jīng)過高溫回火,晶粒充分細化,晶間應力最大消除的90%馬氏體組織。
本文圖2 中的產(chǎn)品, 實測低溫沖擊功在23J。
以上四項測試, 實際上是針對90%的馬氏體組織的要求,也是對材料的淬透性的要求。
在本文的一開始, 我們談到了添加合金元素是有效提高淬透性的方式,而GB/T 3098.1—2010 默認了鉻、鎳、鉬、釩為主要的合金成分。 見該標準表2 腳注g。
表2 各規(guī)格產(chǎn)品及推薦的材料
那么, 各合金元素對材料的淬透性的影響又是如何的呢?
我們先得感謝各國的材料工程師們, 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得出下面一張直觀的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各合金元素對材料熱處理后性能的影響
在此基礎(chǔ)上, 我們對緊固件使用的材料的推薦是什么呢?
經(jīng)過業(yè)內(nèi)(以伍爾特工業(yè)集團的供應商為主)的多年的驗證,表2 所列的材料,適用于相關(guān)的產(chǎn)品。
螺栓螺釘類產(chǎn)品的材料, 除了依據(jù)GB/T3098.1—2010 表2,需要拓寬思路,以全方位滿足機械性能要求為前提條件。
本文推薦的材料不是唯一的選擇, 但各廠家不能僅考慮成本而犧牲機械性能降低合金元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