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法國文學批評家茨維坦·托多羅夫寫過一本《奇幻文學導論》(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 )。這部小書不到兩百頁,因其對奇幻文學的全新定義,出版后引發(fā)熱議,令歐美奇幻文論的研究氣象為之一變。托氏在研究中對讀者活動的重視,無形中偏離結構主義詩學一貫主張的“內(nèi)在性”批評原則,為其日后反思結構主義文學批評觀,以及轉向文化人類學研究埋下種子?!镀婊梦膶W導論》因此聲名遠播,了解結構主義思潮史的讀者應該對它都不陌生。該書已有中譯本,近年來關于其理論價值的學術討論也有展開。然而有一個關鍵問題在相關討論中尚未被觸及,即標題“奇幻文學”(la littératurefantastique)中“奇幻”(fantastique)的詞義和用法。所謂fantastique,究竟指的是什么?這個詞從何而來,什么時候在法語中開始被用來指稱某種文學類型?從一個凡常的形容詞到特定文學流派的標記,它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旅程?
于fantastique 詞義的歷史演變,學者已有考證。法語fantastique 的詞源經(jīng)拉丁語詞fantasticum,可上溯至希臘語動詞phantasein(意思是“制造幻覺”或“異乎尋常的顯靈、現(xiàn)形”),其形容詞phantastikon 指“與想象有關的”,由它派生出名詞phantastiké 即亞里士多德所說“想象虛幻事物的能力”。根據(jù)現(xiàn)存歷史資料,法語fantastique 作為形容詞中世紀時已開始使用,表示“著魔、被鬼怪附身”,有羅曼語文學家戈德弗魯瓦(Godefroy)所引語例為證。進入十七世紀,fantastique 的語義范圍擴展,不再只作貶義詞用。菲勒蒂埃(Furetière)在辭典中將它定義為“想象中、只具有表象的”,或“不太可能、古怪荒唐、不現(xiàn)實的”。到十九世紀前期,《法蘭西學院辭典》(一八三一)對fantastique 的定義是“幻想、虛幻的”,亦可指“徒具外形、沒有實體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變化出現(xiàn)在一八六三年《利特雷辭典》(DictionnaireLittré )。《利特雷辭典》一方面沿襲了一八三一年《法蘭西學院辭典》釋義(“只存在于想象活動”“徒具有形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在fantastique 下新增一個關聯(lián)詞目contes fantastiques(奇幻故事):“通常來說指的是童話及鬼怪故事,亦可特指由德意志作家霍夫曼引領的一種文學類型潮流,超自然現(xiàn)象在這類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贝撕蟮霓o典如《法蘭西學院辭典》(一八七八)、《法語萃編》(一九八0)等都沿用了上述釋義。
由此可見,fantastique(奇幻)在法語中用來表示一種特定的文學類型,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的事。它的出現(xiàn)和法國文壇對德意志作家霍夫曼的譯介、接受有密切關系。辭典提到的霍夫曼,即恩斯特·泰奧多爾·阿瑪多伊斯·霍夫曼(E. T. A. Hoffmann)。他生于一七七六年,原名恩斯特·泰奧多爾·威廉·霍夫曼,因為仰慕莫扎特而改了名字?;舴蚵亲骷摇⒁魳芳?、詩人,少年時便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天賦,成年后為謀生的緣故,不得不子承父業(yè),輾轉普魯士多地的法院任職。墓志銘上稱他一生是“優(yōu)秀的公務員、優(yōu)秀的詩人、優(yōu)秀的音樂家、優(yōu)秀的畫家”,事實上公職生涯拘束乏味,與霍夫曼日見熾烈的藝術熱忱并不相容。久而久之,這位志趣不常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一種對照強烈的奇異生活方式:“白天作為奉公守法的刑事法官,嚴格地摒棄一切有關情緒和審美的考慮,而夜間則成為廣闊無垠的想象之國的國王,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與現(xiàn)實風馬牛不相及的生活?!保úm兌斯語)生活中的這種形式獨特的浪漫主義自我二重性,在霍夫曼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記。一八二二年,霍夫曼在柏林因病過世,留下數(shù)量可觀的作品,除了音樂和漫畫之外,還有長篇小說《魔鬼的萬靈藥》以及收錄其中短篇小說的多個作品集《仿卡洛風格的幻想作品》《夜晚故事》《謝拉皮翁弟兄》等。
霍夫曼的小說受當時德意志浪漫派藝術旨趣影響,大多神異怪誕,想象奇絕,不拘一格,似有日耳曼民間童話的“神奇”遺風。不過,霍夫曼在其幻想創(chuàng)作中,以一種細致入微的筆觸和精密準確的手法,揉入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和認識。所以,他的作品處理現(xiàn)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關系,較之前人,別開生面?;孟胧澜缭谄涔P下變換面貌,不再只是恣意的想象,而成為一種令人不安的現(xiàn)實。勃蘭兌斯曾這樣形容霍夫曼的藝術:“我們從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突然轉入了一個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像魔術一樣千變?nèi)f化的世界,以致一切事物在我們眼前開始旋轉起來,所有關系、所有生活方式、所有人物都不再是那樣穩(wěn)定而完整了。我們時刻都在懷疑,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到底是真正的人呢,還是他的幽靈、他的鏡像、他的以另一個形體或一種乘冪出現(xiàn)的本質(zhì),或者不過是他的幻想的離魂呢。”一個幽暗的內(nèi)在經(jīng)驗世界就此在讀者面前鋪展,霍夫曼為幻想文學開掘出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
霍夫曼的幻想世界是內(nèi)向性的,小說家把它的源頭定位在人類靈魂的最深處??ㄋ固≒ierre-Georges Castex)、馬塞爾·施奈德(MarcelSchneider)等法國奇幻文學研究者認為,霍夫曼作品在法國風靡一時,原因正在于此。當時主導法國文壇的浪漫派在拜倫的作品和英國哥特小說之后,迫切需要一點兒美學上的新刺激?;舴蚵某霈F(xiàn)恰逢其時,一時間巴黎各大報刊與文學沙龍無人不讀、不談他的“奇幻”作品,如大名鼎鼎的詩人波德萊爾、奈瓦爾、戈蒂耶,小說家巴爾扎克、諾蒂埃,文藝批評家圣伯夫。一八三六年戈蒂耶在《巴黎雜志》上寫道:“霍夫曼在法國流行,比德意志更甚。所有人都在讀他的故事,從女門房到貴婦人,從藝術家到雜貨商,沒有人不樂在其中?!?/p>
霍夫曼在法國意外成就大名,令“奇幻”成了家喻戶曉的時髦詞,機緣湊巧中,離不開兩位關鍵人物:霍夫曼的密友科爾夫醫(yī)生(DavidFerdinand Koreff)、譯者勒夫- 韋瑪爾(Loève-Veimars)。據(jù)卡斯泰研究,科爾夫醫(yī)生原是哈登貝格親王的親信兼私人醫(yī)生,他學識廣博,熱愛藝術,熟稔新興的德意志文學,對當時流行的動物磁力學說頗有研究?;舴蚵诎亓纸Y識科爾夫后,很快便深相吸引,兩人與詩人康坦薩、沙米索等一同組成了大名鼎鼎的謝拉皮翁文學圈。據(jù)說《謝拉皮翁弟兄》中的人物萬森很可能就是以科爾夫為原型的。一八二二年霍夫曼過世后,科爾夫醫(yī)生因卷入政治事件,失去親王信任,從柏林移居巴黎。在那里,他施技診療,著書講學,聲譽更隆。又常出入巴黎各大沙龍,交游廣闊,與畫家德拉克洛瓦,作家司湯達、梅里美、繆塞、雨果都曾結誼。在此期間,科爾夫醫(yī)生遇到了勒夫- 韋瑪爾。這位頭腦靈活、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是當時巴黎新聞界嶄露頭角的新星,活躍于《費加羅報》《巴黎雜志》《百科全書雜志》《兩世界雜志》。科爾夫醫(yī)生的出現(xiàn),讓勒夫- 韋瑪爾迅速意識到把霍夫曼作品譯介到法國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茽柗蜥t(yī)生與霍夫曼交往最頻時,正值后者創(chuàng)作巔峰期。因此醫(yī)生對作家本人的生平經(jīng)歷、個性趣味及作品風格了如指掌,可為翻譯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一手資料。勒夫- 韋瑪爾本人通曉德法兩種語言。他雖然生在巴黎,父輩卻是地道的德裔猶太人,常年在漢堡經(jīng)營商號。為此年輕人還特地把原來名字里的Loewe-Weimar 改頭換面,用V 替換W,又加上一個s 與重音符號,給它多添一點法國味。
一八二九年,霍夫曼死后的第七年,從六月開始,勒夫- 韋瑪爾所譯《騎士格魯克》《唐璜》等霍夫曼作品在《巴黎雜志》陸續(xù)刊出。十月,譯者撰寫的作家生平研究《霍夫曼最后的日子及死亡》一文發(fā)表。同月《水星》雜志登載《薩爾瓦多玫瑰》兩節(jié)選段,并借機預告了第一部法文本霍夫曼作品集即將在巴黎面市。兩個月后,勒夫- 韋瑪爾法文本前四卷正式由朗迪埃爾出版社發(fā)行。出版時,第一卷封面上醒目地印著兩個詞:Contes fantastiques (奇幻故事)。
就文學影響和商業(yè)出版的成就論,勒夫- 韋瑪爾法文本無疑是成功的。不過,這個譯本在翻譯時注重的是迎合一八三○年法國讀者的閱讀趣味,對譯文是否忠實于霍夫曼原作,并不太在意。除大段刪削原文外,該譯本有不少隨意發(fā)揮、曲解錯謬之處。將霍夫曼作品集名譯為“奇幻故事”(Contes fantastiques )即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紀最好的霍夫曼法文譯者亨利·埃格蒙(Henri Egmont)在一八三六年就批評過“奇幻故事”的譯法有誤。《霍夫曼傳》的作者里奇(Jean F. A. Ricci)也提出過相同看法。
為什么說“奇幻故事”是誤譯?首先,霍夫曼本人從未使用過與法語fantastique 對等的字詞稱呼自己的作品。唯一勉強可比的,是霍夫曼一八一五年出版的一部作品集名《仿卡洛風格的幻想作品》(Fantasiestücke in Callots Manier ),這個集子收錄了小說家一八0八至一八一五年間寫的不同作品。德語Fantasiestücke 即幻想作品,法語對等詞為fantaisie(英語:fantasie)。它原是從繪畫和音樂術語借來的詞,在當時主要是指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作體裁,創(chuàng)作者可隨心所欲,發(fā)揮想象,不受任何規(guī)則束縛。在一八三0年,德語Fantasiestücke 和法語contesfantastiques 兩個詞并無任何含義層面的接壤處,只能勉強算是發(fā)音相近。從這個角度說,“奇幻故事”的譯法是不準確的。不過,也有現(xiàn)代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卡斯泰認為,“奇幻故事”的譯法看似不忠實,事實上是法語自身的語言特殊性決定的。霍夫曼談及其作品確實只用過“幻想作品”(fantaisies)一詞,但考慮到現(xiàn)代法語中fantaisies 通常指輕盈愉悅的心血來潮、迷人逗趣的幻覺想象,其文字色調(diào)與霍夫曼幽暗不安的作品氛圍不符。反倒是fantastique 令人聯(lián)想到霍夫曼筆下藝術世界的氣氛,能更準確地描繪出其作品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奇幻”的譯法并非勒夫- 韋瑪爾首創(chuàng),一定程度上應受到前人影響。據(jù)目前所見資料,最早在法語中使用這個詞形容霍夫曼作品的,是文藝批評家兼報人讓- 雅克·安培(Jean-JacquesAmpère)。一八二八年八月二日,安培為希奇希(Hitzig)的霍夫曼傳記《論霍夫曼的生平及遺產(chǎn)》(Aus Hoffmanns Leben und Nachlass )撰寫書評《霍夫曼》。這篇刊于《環(huán)球報》的文章稱霍夫曼“以穩(wěn)健的筆觸刻畫最奇幻的人物”,并首次把《仿卡洛風格的幻想作品》譯作Contesfantastiques à la manière de Callot (仿卡洛風格的奇幻故事)。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來源是英國作家瓦爾特·司各特的文學評論。一八二九年四月,司各特《虛構作品中的超自然:論霍夫曼作品》一文由法國人德??灼绽祝↗.-B. Defauconpret)編譯后,發(fā)表在《巴黎雜志》上。司各特原文提到fantastic mode of writing,德福孔普雷譯成genre fantastique(奇幻文類)。〔近年有學者指出德??灼绽讓⑺靖魈匚闹衒antastic modeof writing 譯作genre fantastique 也是一處值得注意的誤譯。據(jù)司各特原文可知,所謂fantastic mode of writing,是指霍夫曼的寫作放任想象力,仿佛野馬脫韁,不受任何拘束,比較接近的法文表達是mode d’écriturefantasque(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寫作方式),而非genre fantastique。從英文fantastic 到法文fantastique,德??灼绽装裦antastic 的英文后綴-tic 直接替換成對應的法文后綴-tique,而未考慮fantastic 在文中的原意?!吃撐谋焕辗? 韋瑪爾用作法文本霍夫曼作品集的序言,勒夫- 韋瑪爾“奇幻故事”的譯名很有可能也受到德??灼绽子绊?。
是蹩腳的誤譯?是對舊譯的因循?還是翻譯活動中有理據(jù)的創(chuàng)造?無論如何,勒夫- 韋瑪爾的《奇幻故事》影響太大,奇幻文學的“奇幻”之名就這樣被廣泛接受,并流傳開來。一八三六年,勒夫- 韋瑪爾譯本出版六年后,亨利·艾格蒙在其新譯本序言里批評了勒夫- 韋瑪爾的翻譯不忠,但也不得不承認“奇幻故事”的“錯譯”已深入人心,連自己也只能從俗沿用了。
奇幻文學的“奇幻”定名有其偶然性。令人好奇的是,這個有些誤打誤撞的譯名為何竟在很短時間內(nèi)就成功卷起流行的風潮。這一點恐怕勒夫- 韋瑪爾本人都未曾料到。如果以后見之明考察這意外的成功,原因還在于fantastique 一詞自身。法國現(xiàn)代奇幻文學研究者若埃爾·馬爾里厄(Jo?l Malrieu)指出,根據(jù)fantastique 的詞義變化,可以看出這個詞在法語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含義一直變動不居,進入十七世紀后語義進一步泛化,所指并不明確。詞義的模糊真空讓fantastique 有機會變成一個可以接納新含義注入的空心詞。而且,對比詞義過于清晰且鮮明的fantaisie,在一八三0年以前,fantastique 從未被法國人用作指某種文學或藝術作品的類別。其詞尾的形容詞后綴-ique 在法語中又是抽象術語最常見的標記。借助上述解釋,fantastique 在一系列與想象有關的法語詞中脫穎而出,得到浪漫派的青睞,被他們占據(jù)并賦予全新含義,由此成為引領一種文學新風尚的旗號,也就不難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