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周蘭柱,孫 哲,吳 俊,崔憶旋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研究耳鼻咽喉與氣管食管以及頭頸部諸器官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現(xiàn)象的一門學科,同時與腦外科、神經(jīng)科、口腔科等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和整個機體都存在著廣泛而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1],《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是臨床相關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2012年提出的一種大型開放在線式課程,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并以視頻形式為載體進行公開授課。微課則是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來制作的短小視頻,通過3~5 min的簡短視頻針對性地講解復雜難懂的知識點。一定程度上來說,MOOC是將若干個微課片段集合在一起,提供給學生網(wǎng)絡學習的優(yōu)質資源[2-4]。本研究中,筆者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課程采用了基于MOOC資源的微課教學,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F(xiàn)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某醫(yī)學院相同專業(yè)年級的2個班,分別作為對照組(n=65)和觀察組(n=60)。其中對照組男生30人,女生35人,平均年齡(21.2±2.02)歲;觀察組男生32人,女生28人,平均年齡為(20.9±1.8)歲。2組學生性別分布、年齡大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4,t=0.87,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老師以換燈片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課后作業(yè)。
1.2.2 觀察組 通過MOOC資源結合微課教學進行學習,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自身情況來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在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學生可以回放視頻多次學習,并與老師進行探討溝通,按規(guī)定完成所布置的作業(yè)。
1.3 教學效果評價 主要是通過學生的理論知識考試、臨床病例分析、綜合能力評估和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4個方面來進行。理論知識考試即為常規(guī)的針對教學大綱部分的理論知識;臨床技能測驗,由授課教師根據(jù)耳鼻喉科病人真實情況經(jīng)由APP微課對學生進行模擬考核,學生在回答考核問題之后需完成電子版病歷書寫;綜合能力測評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主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病情判斷能力、病人觀察和病情推理能力等進行評估,每位學生經(jīng)由APP在線填寫問卷內(nèi)容;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同樣以問卷調(diào)查形式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理論成績比較 觀察組學生的理論成績?yōu)?91.23±2.33)分,對照組學生的理論成績?yōu)?88.98±2.96)分,對照組明顯較觀察組低(t=4.70,P<0.01)。
2.2 臨床病例分析評分比較 對2組學生的病例分析和病歷書寫進行評分并統(tǒng)計比較,觀察組學生的病例分析和書寫成績分別為(91.43±2.41)和(92.92±2.29)分,對照組學生的成績分別為(86.06±3.01)和(88.65±3.31)分,觀察組學生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10.96和t=8.32,P<0.01)。
2.3 2組學生綜合能力評估成績比較 觀察組學生的醫(yī)患溝通能力、病情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評估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組學生綜合能力評估成績分)
2.4 2組學生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班級學生的滿意度(P<0.01)(見表2)。
表2 2組學生對課堂滿意度比較[n;百分率(%)]
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教學在臨床思維和臨床運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缺陷,同時無法兼顧所有同學的學習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是不利的。而“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基于MOOC資源的微課教學可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局限性,最大程度實現(xiàn)了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5]。通過MOOC結合微課教學,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對不同問題的理解程度調(diào)整學習進度,通過對視頻播放過程的暫停和回看,充分理解每一個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因地制宜式的個性化教育。
基于幕課資源的微課教學,是當前知識體系信息化進程迅猛前進時代的必然趨勢,授課老師也需要緊跟網(wǎng)絡新技術的步伐,將看似呆板的書本知識與網(wǎng)絡相結合,以個性化且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展授課,便于學生對于知識更好地掌握和運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MOOC資源結合微課的教學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學生對于臨床病例的分析診斷能力和病歷書寫能力亦有顯著提高。此過程中,學生自主能動性大幅度增加,可以靈活地將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并加以延伸思考,臨床邏輯思維更加系統(tǒng)化。同時學生在課堂結束后互動性增加,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意見并積極參與討論,也說明學生對課上內(nèi)容已經(jīng)非常熟悉并查閱了相關臨床資料或文獻報道等,帶著問題上課,便是將自己化作課堂的主人公,積極思考,切磋“臨床技藝”,使得大家在疫情期間即使在家只能通過網(wǎng)絡參與學習,也可以有處在臨床科室面對臨床病癥的真實感覺。實踐表明“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基于MOOC資源結合微課學習形式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課程教學中效果良好,為進一步在臨床教學中充分利用MOOC資源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