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臣
一文體解說
[一文體解說 ]
劇本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讀者在閱讀劇本以后,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所讀劇本的理解、分析和評價,把自己閱讀劇本后的感受寫出來。劇本讀后感的書寫,有利于我們梳理、積累自己的閱讀劇本的體驗、感想和思考,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二寫作要求 ]
劇本讀后感 ,首先離不開劇本研讀,對劇作的引述、概括、評價等;其次離不開“談感受”——自己的認識、感想、看法;在“讀”與“感受”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勾連。劇本讀后感可以用“引—議—聯(lián)—結”的結構模式來寫。
1.引述劇情
在通常情況下,讀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做好鋪墊?!笆鲎x”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
2.亮出觀點
緊承“述讀”所引用的內容,針對引述材料談感受,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部分還可以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案悬c”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之后,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次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3.論證“感受”
這部分就是對自己的“感受”進行論證。通過各種論證方法證明“感受”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論證明“感受”的合理性。
4.收束全篇
結尾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受”。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地收束全篇。或者提出疑問,引發(fā)思考。要求緊緊圍繞自己的“感受”,自圓其說,再次闡明觀點,然后結束全篇。
[三示例引路 ]
《小樓春秋》選擇1979年、1992年、2012年三個關鍵性的歷史節(jié)點,將觀照的視點聚焦于天津五大道上的一座小洋樓里,通過陳、鄭、陸三戶人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來演繹民營企業(yè)30多年來的命運浮沉,以此來表現(xiàn)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作為一部反映民營企業(yè)成長的作品,《小樓春秋》不可避免地要揭示民營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所受到的種種制約,但編劇的思考并沒有止于民營—國營的體制之爭,而是用一雙超然的慧眼打量民營企業(yè)自身的理念之痛:在作品中,無論是第一代民營企業(yè)家陳仕軒,還是第二代民營企業(yè)家陳為民,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契約精神、人格魅力乃至企業(yè)管理的制度創(chuàng)新的匱乏,都在無形中制約著民營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壯大。正是編導的這種用藝術家的眼光打量世界、用自己的良知思考問題的精神,使《小樓春秋》打破了民營—國營的觀念壁壘,成為一部在高歌猛進中又不忘反思的力作。
——李楊《融時代風云與人性深度于一體——讀話劇〈小樓春秋〉有感》
【點評】? ?這則讀后感,作者結合所讀的劇本《小樓春秋》,先引述了這部劇的內容,繼而寫了自己的認識:這部劇反映的是民營企業(yè)自身的理念之痛。然后作者結合了劇中三代民營企業(yè)家的經(jīng)歷進行分析,最后贊揚了這部話劇,提升了觀點,收束全篇。
[四寫作任務]
(一)題例呈現(xiàn)
1.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單元的課文中,竇娥的善良、魯侍萍的真情、哈姆萊特的理想都是“有價值的東西”,也都遭遇了現(xiàn)實的摧殘和毀棄。閱讀這樣的悲劇作品,常常會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悲傷、哀痛乃至憤懣,激發(fā)我們對良知的堅守、對道義的追求。閱讀本單元的課文,看看這些悲劇故事毀滅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并以悲憫的情懷看待悲劇人物的命運,認識良知的不朽價值,感受悲劇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與同學分享你的閱讀體驗。
2.中國傳統(tǒng)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本單元的《竇娥冤》就是古代戲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學習中你體會到戲曲的獨特魅力了嗎?不妨查閱資料,大致了解宋元以來傳統(tǒng)戲曲的情況,讀一讀《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時代戲曲的經(jīng)典選段,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戲曲。還可以觀看一些戲曲演出片段,欣賞演員們的表演。在閱讀、觀看的基礎上,從故事情節(jié)、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劇作中滲透的民族審美心理等方面,談談你對傳統(tǒng)戲曲的認識。
(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一、三)
(二)寫作點撥
關漢卿的《竇娥冤》是一出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悲劇,這部作品展示了下層人民任人宰割、有冤無處申的悲慘處境,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xiàn)實,生動塑造了竇娥這個女性形象。閱讀之后,應該有很多的感受。如果能夠抓住這部戲劇主人公竇娥的悲慘經(jīng)歷思考,可以談得更深刻。
1.了解戲劇相關知識,把握劇本獨有的寫作特點
寫作劇本讀后感,作者必須對自己所讀的劇本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寫作劇本讀后感前,作者要了解劇本獨有的文體特點。
2.選擇合適的角度寫作
寫作劇本讀后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把握戲劇沖突,揣摩人物語言,探究劇作主題等。在寫作時,我們要選中一個角度,聯(lián)系劇作分析,力求做到有理有據(jù)。注意:不能同時選擇多個角度,以免流于泛泛之談。
3.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寫劇本讀后感,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一般來說,劇本讀后感先要交代看了什么劇本,對哪一方面有了什么樣的體會與感受,圍繞自己選擇的這個鑒賞點,從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出發(fā)進行探究,聯(lián)系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
[五例文示范]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
——讀《竇娥冤》有感
應 延 浙江省仙居中學高三(15)班
《竇娥冤》是由“元雜劇鼻祖”關漢卿創(chuàng)作的四折雜劇,講述了自小被賣作童養(yǎng)媳的年輕寡婦竇娥先后遭無賴逼嫁、昏官斷案,為救婆婆不得不屈打成招,最終血濺刑場的時代悲劇,揭露了元朝統(tǒng)治下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現(xiàn)實。
脫胎于民間故事“東海孝婦”的《竇娥冤》,以竇娥這一恪守封建禮教的孤弱婦女作為主人公,從強搶民女、狀告無賴的生活事件入手,有其深厚的現(xiàn)實基礎;竇娥為證清白在受刑前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的異象在她蒙冤而死后竟一一得到應驗,這樣的情節(jié)又揮灑出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與常將目光聚集于上層階級糾葛、個人心靈追問的西方戲劇不同,中國古典戲劇似乎更偏好將筆墨游走于底層社會、市井民間,且大多選取一些典型的人物進行描畫。在西方戲劇中,我不容易找到第二個哈姆萊特,因為他的形象是極度復雜具體的,如雕塑一般具有鮮明的形狀和紋理;同樣作為主角,竇娥身上則存在一種高度的概括抽象性,她可以串聯(lián)起古往今來中國諸多的悲劇女性,解讀她就如同欣賞一卷山水畫,有茫茫的似曾相識之感——比如較為鮮明的飽受封建禮教摧殘的寡婦形象,我們已熟悉的有小說《祝?!分械南榱稚H欢]娥與祥林嫂之間又有一道極為鮮明的區(qū)別,那就是本人對待封建禮教的態(tài)度:祥林嫂在封建禮教面前是異常被動的,礙于傳統(tǒng)的觀念、周圍人的鄙夷,她本人并不愿二嫁,但封建禮教同時禁止她反抗婆婆的命令,女性須為夫家榨干最后一滴價值。兩方矛盾下,安分木訥的祥林嫂選擇全盤服從,接受二嫁并且受盡侮辱,終因封建禮教而死。
相比之下,竇娥對封建禮教幾乎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維護。張驢兒父子逼嫁時,蔡婆只稍加猶豫便妥協(xié)了,甚至反幫惡人勸說竇娥。對此,竇娥毫不留情地痛斥道:“婆婆也,怕沒的貞心兒自守,到今日招著個村老子,領著個半死囚。”她素來孝敬婆婆,這時卻并不一味順從,而是以剛烈的姿態(tài)堅守名節(jié)貞義。緊接著在第二折中,竇娥連用文君當壚、舉案齊眉、孟姜女哭長城、浣紗投水以及望夫石幾個典故切實表明了志向,她不屑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淫奔”賣酒,直言是可悲、可恥、無仁義,而推崇梁鴻孟光這般正統(tǒng)的結合,欽佩那些自甘殉夫的女子。善良聰慧,尊夫孝母,這樣的竇娥,當是封建禮教熏陶出的“模范女性”;可即便是這個毫不離經(jīng)叛道、步步踏在社會道德準繩上的女子,居然也沒有逃過悲劇的命運!
在這一出悲劇中,竇娥始終有所作為地積極自救,包括她從一開始就拒絕再嫁??梢驗樗皇翘煺鏌o助的平民,當遭逢惡事,她只能向她寄托著信任和希望的官府尋求幫助。誰知當官的卻頭一個向無賴下跪磕頭,道“告狀的便是衣食父母”。
“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誠懇如斯,換來的卻是不分青紅皂白一通毒打;本不愿平白被扣下罪名,又為救婆婆冒死認罪……受刑前三樁誓愿,是一個弱女子在命運末梢的吶喊,質問蒼天,更是對黑暗的最后反抗,用三年大旱作為報復。即便化作冤魂,竇娥依然沒有放棄向貪官污吏和無賴流氓復仇,而是尋求湔雪??梢哉f,竇娥的形象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她將封建禮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她又展現(xiàn)出反抗的精神,我的理解落在她價值觀與性格的矛盾上,可無論對竇娥的價值觀或性格做何變動,她的悲劇命運難以扭轉。這背后的推手乃是整個黑暗腐朽、清濁不分的社會,是元朝統(tǒng)治下密生的蟻穴,如此龐大的力量,僅憑個人又何以撼動呢。
《竇娥冤》的結尾看似是中式傳統(tǒng)的“大團圓”:父女雖天人兩隔卻重聚首,竇娥大仇得報,冤情得解,惡人遭懲治。可細細想來,這結局頗值得推敲。竇天章官至肅政廉訪使,翻閱卷宗時卻顯得敷衍了事,若非竇娥時時挑燈引他注意,又有誰替他寬慰枉死的女兒?可見官場腐敗混沌如故,不會因竇娥而翻覆。再想起蔡婆放高利貸、竇天章賣女正是竇娥悲劇的起點,她本人卻渾然不覺,化鬼也不忘叮囑父親照顧婆婆,更覺殘忍悲痛。最重要的是,化為鬼魂復仇本是美好的幻想,竇天章有能力翻案亦是戲劇的巧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又哪來這么痛快的惡有惡報的結果?“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令人心底發(fā)寒,毛骨悚然,在那吃人的時代,百姓究竟如何自處……
【點評】? ?文章先是引述《竇娥冤》的內容,交代竇娥與張驢兒及桃杌縣令的一系列矛盾沖突。然后選擇戲劇主題這個點進行議論,抓住主要人物竇娥的身世命運,并把竇娥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作對比,指出竇娥的冤屈遭遇,說明了官場的黑暗;竇娥的憤怒控訴,揭露了官吏的草菅人命。作品通過竇娥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側面揭露了元代社會地痞流氓、貪官污吏等各種惡勢力對兩個孤苦弱女的欺凌、侮辱和傷害,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慘痛苦。
難能可貴的是,文章最后,作者對于戲劇“大團圓”的結局,有獨到的認識,分析竇娥冤案昭雪的種種巧合,只是弱者無奈下的美好愿望,更見現(xiàn)實的殘酷、百姓的苦難。結尾提出疑問,引人思考。
[六拓展活動]
《西廂記》是王實甫著名的劇作,請閱讀劇本《西廂記》,寫一篇讀后感,闡發(fā)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