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云岡石窟雕刻中的屋頂“檐角”做法及其特點

2022-01-21 10:08:40
云岡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檐角角部云岡

張 華

(云岡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4)

云岡石窟雕刻中的仿木構建筑形式,使外來佛教石窟具有濃郁的漢民族色彩,特別是柱子、斗拱、鴟尾和檐椽等建筑部件,使“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出當時的建筑結構特征。誠然石雕建筑以及這些部件是在這巖石(壁)上鐫刻出來,并不能夠完全具備木構建筑的形制,但外觀上卻是真實地反映了北魏的時代風貌和審美因素。本文通過云岡樓閣式佛塔與殿宇(屋形龕),來探討一下云岡石窟雕刻中的屋頂檐角做法及其特點。

一、屋頂“檐角”的表現(xiàn)形式

現(xiàn)存中國古代建筑木構實物中,凡是有檐角(屋角)的,也即屋頂系廡殿、歇山或多角攢尖頂。在云岡中、晚期洞窟呈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1](P76-88)屋頂皆為廡殿頂,即四坡五脊。其檐角的表現(xiàn)形式,按椽子至角的排列方式有兩種形式,即平列和扇列兩種方式。

(一)平列式

為平行排列,即角部椽子與正身椽子一樣,與上部瓦壟方向是完全平行的。從云岡雕刻的建筑屋頂實例中看,檐椽至角并排的椽子全是平行的,所以并排一列的椽子,與屋頂正面成直角的,即檐角平直;另外,也出現(xiàn)一種屋檐彎韌至角部末端翹起,即檐角上翹,但角椽仍為平列式。下面通過云岡建筑形象鮮明的一些實例,擇其重點,做進一步的說明。

1.完全平列的排列方式,椽子的排列與上部瓦壟的方向平行,與屋頂正面成直角的,即檐角平直,表現(xiàn)數(shù)量可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屋頂有平行排列的瓦壟,一重椽子,椽頭是圓形或半圓形,排列很密,空檔也不過一椽徑,檐角椽與正身部分完全平行排列。例見第6窟東、西、南壁浮雕塔與中心柱屋形龕(圖1a),第10窟后室南壁東側(cè)第二層屋形龕(圖1b),第11窟西壁第三層南側(cè)屋形龕(圖1c)等。

圖1a 第6窟南壁佛塔

圖1b 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屋形龕

圖1c 第11窟西壁第三層南側(cè)屋形龕

(2)屋頂有平行排列的瓦壟,有苫背,檐角椽與正身部分完全平行排列,一重椽子,椽頭是圓形,其下是帷幕,屋面簡潔,雕刻精湛。例見第6窟南壁中部(圖2)、第9窟后室西壁第四層南側(cè)屋形龕、第10窟后室南壁第三層東側(cè)佛龕等。

圖2 第6窟南壁屋形龕

(3)屋頂不僅有平行排列的瓦壟,還清晰可見屋檐刻有筒瓦與板瓦的連接曲線,有苫背,檐角椽與正身部分完全平行排列,圓形椽頭,椽子下方闌額之上有簡單的一斗三升拱和人字拱,建筑特征突出,例見第9窟前室北壁(圖3)。

圖3 第9窟前室北壁屋形龕

2.完全平列的排列方式,微微上翹的屋角,即檐角上翹,這種檐口曲線的形成,其實是屋檐彎韌至檐角上翹,其上翹雖也很微弱,但從云岡建筑雕刻的實例中,這種上翹的檐角和屋檐柔和優(yōu)美的舒緩曲線,表現(xiàn)形式極少,有以下幾種情形:

(1)屋頂正身部分的瓦壟與檐椽皆平行排列,瓦壟與椽子之間有厚重的苫背,圓形椽頭,從正面看,檐口線成一至檐角部上翹的曲線甚微。例見第9窟前室東、西壁(圖4)。

圖4 第9窟前室西壁屋形龕

(2)屋頂正身部分的瓦壟與檐椽皆平行排列,瓦壟與椽子之間有厚重的苫背,圓形椽頭,檐口線成一至檐角部上翹的曲線甚微。值得注意的是,兩端的垂脊為曲線。例見第10窟前室西壁(圖5)。

圖5 第10窟前室西壁屋形龕

(3)屋頂正身部分的瓦壟與檐椽皆平行排列,覆蓋的筒瓦與板瓦雕刻的輪廓清晰,而且在筒瓦線上檐端刻出圓形的瓦當,板平狀的板瓦,滴水,圓形椽子,值得注意的是,瓦壟與椽子之間至角部有漸次厚重的苫背,檐角上翹,但檐端并非只在近角處的小范圍內(nèi)抬高,而是有一較長段的彎曲輪廓至檐角而上翹,較為特殊。例見第12窟前室東、西壁(圖6)。

圖6 第12窟前室西壁屋形龕

(二)扇列式

為放射狀排列,檐角椽子方向呈斜列狀,即裙裾式扇形展開。在云岡,凡平直屋檐,檐角無起翹的,但角椽卻采用扇列的排列方式,表現(xiàn)數(shù)量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屋面瓦壟平行排列,檐椽正身部分平行呈一線至角部椽子為扇列式,檐角平直,厚重的苫背,椽頭是半圓形,檐下有一斗三升拱與人字拱。例見第2窟中心塔柱(圖7)。

圖7 第2窟中心塔柱

2.屋面瓦壟平行排列,檐椽正身部分平行呈一線至角部椽子為扇列式,厚重的苫背,椽頭是半圓形,檐下有伸出兩卷辦的拱頭,即出跳的斗拱。例見第5窟南壁東、西側(cè)高浮雕樓閣佛塔(圖8)。

圖8 第5窟南壁西側(cè)屋形龕

3.屋面瓦壟平行排列,檐椽正身部分平行呈一線至角部椽子為扇列式,椽頭是圓形,瓦壟與檐椽之間有厚厚苫背,檐下有伸出兩卷辦的拱頭,每面均為四攢,上層的一跳支撐著撩檐枋,轉(zhuǎn)角除第一層外,其上皆由柱頭櫨斗承托著角部。正身上下二跳的斗拱,向外支出,占總檐出二分之一的比例,這種情形在云岡建筑雕刻中,僅例見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四隅的九層樓閣佛塔(圖9)。

圖9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東南角九層塔

4.屋面瓦壟呈一線至檐角平行排列,檐椽正身部分平行排列,至角部椽子為扇列式,檐角平直無翹,厚重的苫背,椽頭是圓形,檐下有一斗三升拱與人字拱。例見第39窟中心塔柱(圖10)。

圖10 第39窟中心塔柱

以上實例只是按椽子排列的方式情況而言,另外,在云岡也出現(xiàn)沒有椽頭的與此不同的諸多例子,屋檐非常有趣,是將一座復雜屋頂,在構造上大為簡化,它只表現(xiàn)著屋瓦,下面的椽子被雕作者省略了,以筒形瓦壟平行排列或扇列排列,檐角平直,這種簡單甚至規(guī)律化的情形,也是廡殿頂?shù)耐庑翁卣?,下面略述梗概?/p>

1.只能看到屋面正身以及正脊和兩條垂脊的建筑樣式,屋面顯示出平行排列的瓦壟,檐角平直,正脊與垂脊均為直線,沒有椽頭等其他建筑部件。屋瓦完全以淺浮雕或線刻成似半圓筒形狀,空檔間隔稍密,非木結構上的表示。例見第1窟西壁與第2窟東壁中層佛塔(圖11a)、第11窟明窗西側(cè)佛龕等(圖11b),以及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南面和南壁中層中部佛龕與東西壁佛傳故事之建筑物(圖11c)等。

圖11a 第2窟東壁中層佛塔

圖11b 第11窟明窗西部佛塔

圖11c 第6窟東壁屋形龕

2.屋面平行排列的瓦壟,厚厚的苫背下方無椽頭,有伸出兩卷辦的拱頭,每層正身有三攢,轉(zhuǎn)角出跳的斗拱呈45度斜出,承托著檐角。例見第11窟南壁東側(cè)樓閣塔。

3.屋面平行排列的瓦壟,瓦壟端部或飾有半圓瓦當,有苫背,檐下或刻有帷幕或鋸齒紋等。例見第9、10窟后室南壁屋形龕以及第13窟東壁(圖12)、南壁等。

圖12 第13窟東壁第四層南側(cè)屋形龕

4.屋面正身部分為平行排列的瓦壟,至角部為扇列式,沒有檐椽,有厚重的苫背,雕刻粗糙,例見第11窟南壁第四層明窗西側(cè)中部佛塔。

5.屋頂平行排列的瓦壟,平直檐角,檐下有一斗三升拱和人字拱,正脊呈直線,兩端的垂脊為曲線,例見第38窟南壁西側(cè)。

二、屋頂“檐角”的結構與特征

綜上所述,云岡屋頂呈現(xiàn)出的建筑特征,一種是簡單的裝飾性建筑形式,另一種就是建筑趣味濃厚,采用中國傳統(tǒng)木造的構架特征,顯示出各構件的比例大小和藝術加工的裝飾性,基本上表現(xiàn)出北魏建筑方面的結構特征,以及每個建筑物的部件的相互關系和細部特點。雖然,石刻之做法與文獻上所載無法相對應之,但卻是介乎文獻與木構造之間接的可貴資料。

(一)扇列形式反映了角翹興起之雛形

從云岡主要洞窟的表現(xiàn)形式看,云岡椽子至角的排列方式多數(shù)為平列式,這在建筑結構上較為簡單,將椽子作平行排列的建筑檐口線都呈直線狀,這種做法的缺點是角椽在角部其實是無法受力的,不能夠承受屋頂?shù)暮芍兀瑢崬樵煨蜕系难b飾而已,但這也就是漢唐以來平列式做法普遍的特點。這種建筑形象龍門北魏石窟中雕刻的絕大部分,亦同云岡如此一樣。

云岡第5窟南壁浮雕塔,以及第6窟上層四隅樓閣佛塔(圖13a),第2、39窟中心塔柱(圖13b),正身部分檐椽逐根過渡到接近角部45度的方向,自然展開呈扇列式放射狀,這在結構上既自然而合理的排列,與椽子至角排列方式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便是結構法促成的。因為檐下正身并排的椽子雖全為平行的,但因為偏檐角的椽子又要同這“角部椽平行”,所以椽子的排列,而由真平行而漸斜,恰像扇子式開展,其方向是與屋頂正面成45度的,使?jié)u平行的角椽呈放射狀。

圖13a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西南角佛塔

圖13b 第39窟中心塔柱上層

這在結構上幾近簡單和自然,實際上木作檐角椽子肯定要出現(xiàn)“斜出”現(xiàn)象,即扇列式,這種檐角的“斜出”通行做法,即角部椽向外更為伸長,使檐角的平面投影不是直角,而成為一個外伸的銳角,而且檐角平面是一個很尖的銳角。從佛塔檐角看,其大小與正側(cè)面的檐椽不完全一致,疏密不同,即角部椽子之間的空檔要比正身的空檔小,而且位于角部45度的特殊加長檐椽,同時受力角部荷重。因而,這種已有斜出的檐角椽子,其從建筑技術結構上,就是為了將角椽從平行排列時的虛假造型,轉(zhuǎn)而成為承挑屋檐角部的受力結構。

事實上在漢代遺物的實例中,如雅州高頤闕的椽子,至翼角為扇列式,顯然是當時通行結構法的一種。那么,古代建筑在取代平列式,實行角椽45度扇列式排列時,而椽子排列方式的變化并沒有什么超出結構原則,并且不會太加重大檐角的荷重,這一變化發(fā)展過程正是扇形排列能加長角椽后尾之結果,同時在角翹興起的造型方面卻反見其美。因為,形成翼角上翹的因素有諸多方面,其中角部檐椽的排列就是重要的一個因素,扇列形式正是角翹興起之雛形結果。可以說,云岡扇列式做法在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上成為間接的可貴資料。

(二)無仔角梁和老仔梁之結構形制

云岡第9、10窟,第5、6窟,第12窟以及第39窟等屋頂,只有圓形椽子一層,并檐椽凈距基本按一椽徑的比例排列,但每根圓形斷面的檐椽之上,全部沒有后代所謂飛檐椽,即方形斷面的飛子(飛椽)。因為沒有飛椽,即只有一重檐椽,無裹角法,所以也就沒有仔角梁和老仔梁之結構形制(屋角兩檐相交處的那根主要構材)。從理論上講,大角梁的斷面總是要比正面椽子斷面為大的。而在云岡如中心塔柱檐角(45度線上)的椽子斷面和正身椽子斷面完全一樣,只是略長而已,都維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一切作法都與正身椽子相同,都無所謂大角梁,也就不會有結構上的翼角起翹了,龍門屋角或上翹或不翹,也無角梁之表現(xiàn)。漢代時有此例子,無角翹的情況應即屬此。

實際上飛子始于北朝,但應用頗少,如在敦煌首見于北魏石窟塑出的闕形龕屋頂,但為數(shù)很少,同期的闕形龕屋頂大都不用飛子,如第257窟中心柱南面上層龕等。[2](P23)仔角梁和老仔梁這是廡殿頂承托垂脊的骨干,都是45度方向放置,二者關系和飛椽與檐椽的關系略同,但云岡石雕作沒有飛椽以及仔角梁和老仔梁之形制,也就不能提供更為詳盡、明確的技術結構原理。

(三)檐椽出與出跳的斗拱之關系

在木構架建筑中,正身的檐出加飛子出與斗拱的出跳,可以反映角部的情況。那么,在有出跳的斗拱建筑里,斗拱出跳在總出檐中所占比例,正與檐角部上翹由無到有、由緩而峻的進程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在云岡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四隅九層樓閣佛塔(圖14),就是屋檐下每個龕門拱上隅,有伸出兩卷辦的拱頭,梁思成先生認為與奈良法隆寺金堂上“云肘木”(即云形拱)或玉蟲廚子柱上的“受肘木”極其相似。[3]云岡還有第5窟南壁五層樓閣佛塔與第11窟南壁東側(cè)三層樓閣佛塔(圖15)等,也出現(xiàn)屋檐下有伸出兩卷辦的拱頭,此兩窟由于是浮雕,不能夠詳盡表現(xiàn)。

圖14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塔東南角

圖15 第11窟南壁第四層東塔

這一點在第6窟清晰可得見出檐很深,其結構大略,出跳的斗拱,承托著撩檐枋,向外支出所占的比例,為總檐出的二分之一,加上其上的檐椽出,那么總檐出較其他檐出都較長,扇列式的檐角部檐椽出也同樣相應加長。因而,第6窟雖非木構建筑物,但已表現(xiàn)出的狀況就是屋面向前彎曲延伸,這樣屋頂向外傾覆性很大,那么屋檐平行排列的做法,來承托角柱外面加長的檐出面積就受力不夠,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重量所決定的,如果沒有出跳的斗拱,恐怕不容易支撐出檐重量。那么,角椽只能采用扇列式排列方式,這不能不算為建筑史中的一個重要證物。

因為,為了支挑那樣厚重的大屋檐,在正身每間里就排列著間距很近的檐椽,而出跳的斗拱有利于支挑伸長的大屋檐,到轉(zhuǎn)角的角椽部分,由于角柱以外的屋頂面積應該比角柱以內(nèi)的屋頂面積大,用角椽支挑角柱外面的出檐面積顯然受力不足,于是,在廡殿頂?shù)霓D(zhuǎn)角上,必須用45度方向的角椽作為角上出檐的骨架,這在結構上斜出加長的角椽也加強了角部負荷能量。所以,從第6窟可窺知在結構上與角梁承載受力應該是一樣的,可緩減角部的荷重,便是結構法所促成的極合理又自然的排列,這是建筑技術上的一個進步標識,映照出加長的角椽與早期的角梁有同源關系。

如上所述,第6窟圓雕立體實物給予觀者更真實的印象,雖然石雕仿木構頗足有限,不能夠更為全面反映出木構造檐角是否上翹,但四隅角塔出檐較大,角椽為扇列式,忠實反映出斗拱的出跳在總出檐椽中所占的比例,這與簡單的一斗三升拱與人字拱,反映出一種現(xiàn)象就是若斗拱出跳,相對來說檐出就會加長,至角椽相應也會更為加長,反之就短。同時,也傳達出北魏建筑中的檐椽出與斗拱出跳的發(fā)展關系,可以反映出角部的結構形制。

(四)檐角上翹表現(xiàn)出優(yōu)美的曲線

第9、10窟前室東、西壁屋形龕做法基本是一樣的,從整個檐口線至檐角上翹表現(xiàn)的特征來看,越靠近角部,其前端頭越高,也就是越接近角部前端頭的高度,而向角的一端略為高,使屋面隨之改變了水平狀態(tài),從而形成了一條自中間向兩端微微上翹的折線,其結果是屋頂成一柔和的曲面。雖然其表現(xiàn)手法不同于木構,無結構上的根據(jù),并非真正的起翹,那只是造型上檐角處極微弱的生起,是被技巧適當解決了,但也是建筑技術的一個進步,同時,從美術角度看,那也是豐富輪廓的一種裝飾手法,表現(xiàn)出建筑形式上的美,這也是云岡建筑表現(xiàn)之時代特點之一。

第12窟東壁、西壁屋形龕,整個檐口線是一條中間呈直線、兩頭弧度大的曲線,即在檐角末端處有著較高的上翹現(xiàn)象,清晰地可以看到從梢間至角部,檐椽逐漸加高至檐角處,并且其處值得注意的是,屋頂瓦壟與椽子之間有漸次厚重的苫背跡象(見圖6),這應算作是瓦作下的連檐近角處的生起(木作中在底下墊“枕頭木”),雖然檐端并非只在近角處的很少范圍內(nèi)抬高,而是有較長段的彎韌輪廓,使檐角之甚微翹起的曲度,這種角翹在建筑結構上,似乎反映了角翹的現(xiàn)象,現(xiàn)存北魏云岡雕刻諸例遺存中,出現(xiàn)這種極個別例子的和緩角翹,當推此檐角之翹為尤高,從外觀看上去,檐角輪廓線如鳥翼般伸展的曲線。

中國屋頂造型的舒緩曲線,在世界各國建筑史上是獨具特色的。沙爾安在他的《早期中國藝術史》中詩意地把它想象為“搖曳的柳枝”。實際上早期許多建筑屋頂?shù)膶嵗蠖嗍瞧街遍芙?,如在漢畫像石(磚)和明器中看到的,但其中亦不乏有屋頂上翹的甚微現(xiàn)象,如河南嵩山太室石闕,具有極輕微的反翹狀態(tài),梁思成認為“嵩山太室石闕將近角瓦隴微提高,是翹角之最古實例”,[4](P40)亦復如此,另外,在四川納溪崖墓石函畫像磚中,[5](P174)其檐角前端作尖形反翹的表示。此種種表現(xiàn)法,其實也并無結構上的根據(jù),或只是垂脊的前端瓦作上特意上舉而已,或只是系某一區(qū)域的特有式樣,同一時期的遺物不是每件都能一致,或因材料制作不便,成此形狀。

云岡雕作上的屋面凹曲現(xiàn)象,應該是沿用了漢代這種在垂脊本身瓦作上做起翹的方法,大概相同,雖然與水平線所形成角度較高,但與后來木制殿堂舉屋之比例,相差甚遠,只是彎韌的曲線,并無結構上的根據(jù),仍具有裝飾性的建筑形式,不能夠提供更詳盡的結構研究,然而,這樣的檐角上翹,也使整個屋頂顯得比較和緩舒展,形成宗教建筑造型上的優(yōu)美形象。

通過以上云岡雕刻中的屋頂實例相比較,可以看到檐角在外觀上和結構形制上的差異,淺浮雕檐角表現(xiàn)為平列式較多,而圓雕和高浮雕建筑檐角表現(xiàn)為扇列式較少。這一現(xiàn)象在雕刻中展示出也就是浮雕與圓雕的不盡相同,所以在雕刻上表現(xiàn)出平列與扇列之兩種排列方式,似乎淺浮雕的檐角不能夠真實的寫照出扇列的排列方式,只能如此地表現(xiàn)為平列排列方式。這些都是石雕做法,無論是正身椽子或角椽均不需承重,只是從巖石上雕作出椽子形,或許主要也是出于造型裝飾上的需求,因其石雕仿木構形式的結果,并非結構上的真正之做法,但究竟是便于雕刻而作平行排列呢?還是由于當時建筑的普遍之做法,才會有如此多的表現(xiàn)呢?在這一方面,從檐角之做法的歷史源流與其特點的認識,應該更多地了解中國建筑所體現(xiàn)出的時代特征。

三、屋頂“檐角”的時代特征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由于朝野的大力提倡,達到了發(fā)展的高潮,佛教建筑也隨之空前發(fā)展,全國到處建寺立塔,石窟寺的開鑿也盛極一時,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在逐步中國化演變,外在形式上,中原模式的樓閣、庭院便反映在石窟的雕刻中,而且都是對當時建筑情況的真實反映。在中國建筑史的研究中,漢代雖沒有留下木結構建筑實物,但許多陶質(zhì)建筑模型、漢畫石(像)等給了直觀形象的資料,隋唐以后有許多木結構建筑實物(如五臺山南禪寺等)。而唯獨南北朝這一時期木結構建筑基本上是個空白,可以研究的實物十分缺乏,文獻記載遠不能真實地反映其建筑面貌,然而,石窟寺“建筑方面”的雕刻便彌補了這一缺憾。

云岡石窟中期洞窟建筑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頗多,特別是第1、2、5、6、9、10、11、12窟,鮮明展現(xiàn)出北魏時期的建筑特征,同樣情況在敦煌莫高窟魏窟中也有反映,這一點龍門石窟反之。雕刻中的這些建筑形象基本是一樣的,或大或小的,大都有覆蓋的瓦壟、圓形檐椽、斗拱鋪作等,靈活的應用中國建筑體系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屋頂檐角之特點,無論雕作上的何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當時建筑的木構式樣。由此看來,云岡檐角的這些做法及其特點,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值得重視。下面略述4點,以明其云岡石窟雕刻中建筑方面的價值及時代特征:

其一,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shù)娘@著特征即是檐角的處理,其所展現(xiàn)的特征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云岡石窟雕刻中的椽子至角部平行排列的方式,檐角平直,仍占相當數(shù)量,若不是當時建筑是普遍之做法,絕不會有如此多的表現(xiàn)。這種平列式的做法,早在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所刻的多處建筑形象,屋檐卻也全都是平直的,現(xiàn)知在漢代明器和畫像石(磚)中 ,[6](圖版18、19、20、179)[7](圖版11、25、30)大 多 數(shù)也都是檐端正面成一直線,平直無翹之做法在漢代以前大多數(shù)留存遺跡中可映證。顯然,云岡在做法上承襲漢代現(xiàn)象明顯。

這種平列式現(xiàn)象在魏晉時期仍極多采用,就此點而言,再根據(jù)其他實例反映的間接資料,做一概略的敘述。石窟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無角翹的建筑,如龍門北魏石窟、麥積山石窟第28窟、第30窟、第43窟諸窟檐(北魏、西魏)[8](P201-218)等實例,概為平列式,與云岡石窟的相同。敦煌莫高窟壁畫上所繪建筑的檐角一直到五代和宋代絕大多數(shù)仍是平列式無角翹的,也使用平行椽子的情況,“凡屋角起翹的,絕大多數(shù)又都是扇列的,見到的建筑實物為中、晚唐以至宋、遼以后,但敦煌平直無角翹的建筑一直可到南宋初”。[9](P83-100)以至到盛唐大雁塔門楣刻石等亦是檐角平直的做法幾乎是一樣的。另外,北魏墓葬發(fā)掘中所見屋頂水平直線諸多,如大同沙嶺北魏墓東壁壁畫(圖16a)、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墓壁畫(M9北壁)、寧夏固原北魏墓中棺蓋板漆畫(圖16b)等。[1O][11][12](P161-162)總的來說,通過對于這些漢唐以來石刻(繪畫)仿木構建筑檐角形制來看,與上述云岡石窟中平列式做法是很相近的,都是應該模擬當時木構普遍之做法的真實建筑。

圖16a 大同沙嶺北魏墓壁畫

圖16b 寧夏固原北魏墓出土棺蓋板漆畫

其二,云岡第9、10、12窟雕刻中的檐角上翹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普通開間的平直屋檐至角部上轉(zhuǎn),而成為一條柔和向上的曲線,這使得北魏宗教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顯示出鮮明的特征,對于研究北魏建筑價值極高。我們根據(jù)以上諸例,雖不能斷定云岡屋頂?shù)姆从罱Y構,源于系何區(qū)域,但特別可注意之點,屋檐至角部上翹,因石質(zhì)材料不便,成為特有式樣,特別是第12窟如此大幅度的上翹現(xiàn)象,在云岡其他洞窟中未得再見,顯示了設計意匠更真實的發(fā)展先聲,它沖卻了平直檐角的傳統(tǒng)影響,成為云岡建筑屋面曲線的優(yōu)美實例,但若與壁畫中仿木構的建筑會發(fā)現(xiàn)許多形同之處,在敦煌莫高窟北魏洞窟的闕形龕屋頂可見,但為數(shù)很少。

起翹的屋角又稱為翼角,其形象似鳥翼上翻的式樣,歐陽修曰“有亭翼然”;《詩經(jīng)·小雅·斯干》:“如歧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角翹之始完全只具有結構上的意義,隨后才產(chǎn)生了關于角翹的審美觀念,可使建筑輪廓極為秀逸,并使體量巨大的屋頂顯得輕盈活潑。因此,角翹便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民族特征之一。

可以說角翹的做法,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從直屋檐平列式椽子到扇列式乃至到飛檐翼角,是我國木結構的一個重要技術,曾也有專家通過例證資料認為,翼角的起源就大致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時期,[13](P67-84)但事實上證明,此種屋頂?shù)陌l(fā)生時期,漢代已有先例,那么從中國建筑史的發(fā)展過程來看,云岡第12窟亦比漢代甚為上翹,說明系北魏時期表現(xiàn)的特有式樣,恐怕是當時最簡單建筑的縮影,顯示出建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用作比較的重要旁證,在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屋角起翹發(fā)展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的間接資料。

通過云岡屋檐出現(xiàn)漸趨平緩的優(yōu)美曲線,一定程度上說雕作上營造出的檐角上翹,也是為了使沉重的屋頂顯得輕盈、舒展。因為,根據(jù)透視原理,直線屋檐往往會給人屋角微微下沉的感覺,影響觀瞻。所以檐角的上翹,是豐富屋頂輪廓之美的一種裝飾手法,使得屋頂巍然屹立而更加輕揚秀逸,雖并非有結構上的根據(jù),但這種美學上的要求已是以后習見的角翹結構流布的真實寫照,這也可能得知一個印象,一個定論,可以證明在南北朝,它已經(jīng)開始應用了,然而,應用極少的上翹做法晚至宋代以后才大量普及,莫高窟各代壁畫和窟檐可為此提供有力的佐證。

其三,云岡第2窟、第5、6窟和第39窟佛塔,是了解北魏木構建筑構造的代表性的例證,能夠忠實的體現(xiàn)北魏平城時代木構建筑式樣的,就是這些樓閣式佛塔,基本體現(xiàn)了完整木構架系統(tǒng)。從這些佛塔可窺知檐角(45度線上)的椽子斷面和正身椽子斷面完全一樣,只是略長而已,而且角椽呈扇列式放射狀,實際上木作檐角椽子肯定要出現(xiàn)“斜出”現(xiàn)象,所以雕刻中的排列表現(xiàn)亦展現(xiàn)出木作的特征。再從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演變總趨勢上來看,檐角與椽子排列方式有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扇列式由最初的少數(shù)到多數(shù)乃至普及,平列式由多數(shù)到少數(shù)以至消失,其變化進程與檐角之角翹興起和發(fā)展極恰一致。上述云岡實例和有關資料說明它的發(fā)展過程,在北魏時期平城地區(qū)已有扇列式之做法,是當時大木作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chǎn)物流露。這些間接資料除云岡石窟外,尚有龍門、麥積山石窟等多處,[14]它們的形制大都仍繼承了漢末以來之做法,所以皆是當時真實建筑的某種反映。雖然由于石質(zhì)雕刻之不易,構造做法還是限制的,與木構實物必然有若干距離,但對于建筑史可具有一定的意義。

其四,云岡屋面一是正身與角部椽頭皆不加飛椽,無飛椽翹起之感,檐角也大都顯示的無起翹,呈現(xiàn)出平直古樸的早期建筑特點;二是正脊線長、垂脊線短,而且基本為直線,也顯示出這種平直古樸的北魏平城時代的建筑特點。

四坡五脊成廡殿頂,早期建筑中的垂脊式樣,在四條垂脊線上并非全是直線,而是有出現(xiàn)一道越上越內(nèi)收的曲線。譬如青海平安縣1984年發(fā)掘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廡殿頂房屋,正脊與垂脊比例相當,垂脊線內(nèi)收成曲線,[15](P100-111)龍門石窟路洞北壁屋形龕也有如此情況。云岡雕作中如第10窟前室西壁與晚期第38窟南壁屋形龕,顯示出內(nèi)收的曲線,其它垂脊線大多為直線,顯示出平直古樸的建筑特征。另外,龍門古陽洞北壁列龕第三層西部屋形龕(494-528年),廡殿頂,檐椽至角部的排列方式為平列式,與云岡不同的是正脊與垂脊的長短比例不同,[16](圖版28)屋面呈現(xiàn)出高聳的特點。這種高聳的屋頂意味著可以延伸建筑視覺的高度,如此可見這一比例值,與云岡所見屋面平直古樸的建筑特點,形成鮮明對比,這也反映了建筑演變和地域特點的發(fā)展過程。

中國古代屋頂無論何種形式,其上必為防水下行的斜面,最初本是因雨水和日光的切實需求,即擴張出檐;又因美觀外表,即在檐頭加上飛子和角梁。然而,屋頂檐角所展現(xiàn)的特征在歷史的演變中,有著結構上和審美觀念上的差異,同時在時間上和地域上也有所不同。因為,一個時代的建筑特征,往往就在各部件細微的部分,也最容易顯示出當時的建筑結構特點,大體能隨時代與地域而不同。因而,中國古建筑在屋頂形式上的南北方差異十分明顯,南方建筑則翼角高聳,建筑造型輕盈靈動,北方建筑采用檐角起翹或無起翹的做法,雖不一律,除極少數(shù)例外,大多數(shù)屋面造型平緩,使整座建筑顯得沉穩(wěn)大氣,云岡這種古樸的平緩之勢,顯明是我國早期北方建筑的標志之一。

結 語

綜上所述,首先,云岡屋頂檐椽凡為平列式,檐角是平直無翹的,這種做法占相當多的數(shù)量,除少數(shù)有甚微的上翹現(xiàn)象,是由于屋檐彎韌至檐角上翹的結果,這種情形也只是豐富檐口線輪廓的一種裝飾手法,并無結構上的根據(jù);凡檐角無起翹的,但仍行扇列式排列方式,即檐角椽呈放射狀,數(shù)量不多。盡管如此,檐椽兩種不同的排列方式,代表了北魏時期木構架廡殿頂檐角不同的結構法。

其次,這些屋檐均未見飛子,即只有一重檐椽,也就沒有仔角梁和老角梁之結構表現(xiàn),所以檐角即屋角上翹或不翹,都是無結構上角翹的建筑手法。再者,云岡屋頂檐角,應該與北魏當時木構建筑的通行做法相同的,說明北魏當時或以前,屋頂檐角不起翹是普遍現(xiàn)象,雖有甚微的翹起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其可透露出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中國古代建筑的角翹形象。

另外,云岡石窟雕刻中的“建筑方面”出現(xiàn)的多樣化現(xiàn)象,呈露出北魏時期建筑構造的演變和建筑意匠的做法特征。在云岡石雕建筑結構形象上,每每表現(xiàn)出仿木構的形式,仍可得知其木結構之大略,這些介乎文獻與木構造形式間接的可貴資料,反映了北魏建筑外觀上的主要特點。

猜你喜歡
檐角角部云岡
閑心難寄
我和云岡的緣分
寂寺(外一首)
詩選刊(2019年8期)2019-08-12 02:29:36
夜歸人(外一首)
詩選刊(2019年6期)2019-06-17 05:29:24
大同云岡第1、2 窟圖像構成分析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4
側(cè)腦室角部周圍易發(fā)腦水腫的生物力學機制有限元分析
低碳鋼連鑄小方坯角部裂紋的研究與優(yōu)化
上海金屬(2015年6期)2015-11-29 01:09:05
倒角坯熱軋過程角部變形和溫度分布研究
上海金屬(2015年2期)2015-11-28 08:37:17
云岡旅游商品包裝設計研究
九五至尊思想在云岡巨佛雕刻中的體現(xiàn)
云南省| 广德县| 安顺市| 庐江县| 开原市| 玉屏| 共和县| 江孜县| 滕州市| 新宾| 樟树市| 惠水县| 临海市| 宁陵县| 长顺县| 手游| 金阳县| 阿克苏市| 沧源| 疏附县| 鹿泉市| 三原县| 潼南县| 株洲县| 建宁县| 徐水县| 二手房| 阿鲁科尔沁旗| 汝阳县| 南漳县| 通榆县| 甘孜县| 东光县| 江都市| 自贡市| 呼图壁县| 玉环县| 吉水县| 梁平县| 桂东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