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魯東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馬勝男
模仿寫作,簡單說就是照樣子寫作?!罢諛幼印保褪菍λ鶎W課文或課外優(yōu)秀例文的謀篇布局、用詞或表達手法進行仿寫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仿寫是引導小學生領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徑,學生如果能善于模仿范文寫作,就能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本文以特級教師宋運來老師執(zhí)教三年級起步仿寫作文《少吃與多吃》為例,分享他的仿寫教學藝術特色。
【片段一】
(《少吃與多吃》導入)
師:這只小狗在干什么?
生:可愛的小狗嘴里叼著一根美味的大骨頭。
生:小狗很喜歡吃骨頭。
(宋老師引導學生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師:這句話的意思不變,反過來說怎么說呢?
生:大骨頭很喜歡被小狗吃。
師:骨頭才不愿意被小狗吃呢。
生:大骨頭是小狗最愛的一種食物。
師:還可以這么說:骨頭是小狗的——
生:最愛。(學生一齊興奮地說)
(隨后宋老師在黑板上板書“骨頭是小狗的最愛”)
師:那你喜歡的食物是什么呢?可以在紙上寫一寫。
(寫完學生積極舉手回答)
生:西瓜、冰激凌、漢堡包……
師: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食物放入這個句子中。
(板書:________是我的最愛)
生1:糖醋里脊是我的最愛。
生2:西瓜是我的最愛。
生3:冰激凌是我的最愛。
…………
【賞析: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宋老師先呈現(xiàn)一幅漫畫,再引出一個“最愛”句。從小狗的“最愛”過渡到學生的“最愛”,進入仿作的話題。接下來,巧妙引導學生仿句說話,由說動物到說自己,言語句式訓練,不留痕跡?!?/p>
【片段二:無中生有——說文意巧改句】
師:老師帶來一個老故事,這個故事中的食物是誰的最愛呢?
少吃和多吃
媽媽煮雞蛋,給哥哥吃了一個。哥哥說:“雞蛋很好吃,再給我吃幾個?!?/p>
媽媽說:“中午再吃吧。少吃多滋味?!眿寢屪唛_了,哥哥又吃了三個雞蛋。不多一會兒,他的肚子痛起來了。媽媽跑過來問明白了,說:“雞蛋吃得太多了。你可知道,多吃少滋味?”
——選自《開明國語課本》
生:雞蛋是哥哥的最愛。
師:能將第一句中的“雞蛋”換成你們最愛吃的食物嗎?
生1:媽媽煮牛排,給哥哥吃了一個。
(隨即,有學生指出應該是“煎牛排”。)
師: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2:應該是給哥哥吃了一塊。
師:你們真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好孩子,牛排一般要煎著吃,而且一般和牛排搭配的量詞是“塊”。所以改寫這個句子時要注意什么?
生:動詞、量詞與名詞的搭配要恰當。
【賞析:宋老師引導學生從“仿詞”開始仿寫,并為學生提供仿詞、仿句的支架——將例句“媽媽煮雞蛋,給哥哥吃了一個”中的“雞蛋”替換成自己最愛的食物。一個詞語替換的練習,激發(fā)出了學生言語的樂趣,打開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提高了學生詞性搭配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內(nèi)省的習慣,激發(fā)表達欲望,克服寫作恐懼心理 ?!?/p>
【片段三:有中生變——抄寫例文有法】
(宋老師引導學生換成他們最愛的食物后,要求學生們在方格本上寫下這個新故事,并提醒學生抄寫要有技巧:最好看一句抄一句,不要逐字看逐字抄;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學生領會,認認真真書寫。寫完后,根據(jù)其寫出的代表性文段,組織交流。)
媽媽切西瓜,給哥哥吃了一塊。哥哥說:“西瓜真好吃,再給我吃幾塊?!眿寢屨f:“中午再吃吧。少吃多滋味。”媽媽走開了,哥哥又吃了十塊西瓜。不多一會兒,他的肚子痛起來了。媽媽跑來問明白了,說:“西瓜吃得太多了。你可知道,多吃少滋味?”
師: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他把量詞和動詞使用得很準確。
生1:他把雞蛋的“個”字,換成了“塊”。
生2:“煮”換成了“切”。
師: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看看動詞、量詞與名詞的使用是否恰當,可以用上刪添號、刪除號等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小文章。(板書:)
媽媽買了一盒巧克力,給哥哥吃了一塊。哥哥說:“巧克力很好吃,再給我吃幾塊。”媽媽說:“中午再吃吧。少吃多滋味?!眿寢屪唛_了,哥哥又吃了八塊巧克力。不多一會兒,他的牙疼起來了。媽媽跑來問明白了,說:“巧克力吃得太多了。你可知道,多吃少滋味?
師:嗯,有一個詞用得好,那就是——
生:牙疼。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食物吃得太多會導致不同的后果。同桌繼續(xù)相互檢查,練習使用修改符號修改。)
【賞析:仿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形成過程。宋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們讀懂例句,找到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幫助學生擴展思路,讓學生有話可說。再次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將想說的話說出來。最后,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不同狀況,相機點撥。宋老師這一系列的仿寫訓練,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幫助學生累積所需的“磚瓦”,有助于學生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過渡?!?/p>
【片段四:有中生變——滲透寫作知識】
師:剛剛是誰教育哥哥的?改成爸爸來教育行不行?
生:是媽媽。可以,因為都是大人。
(宋老師引導學生自行口頭將“媽媽”替換為“爸爸”)
師:那么小弟弟來教育哥哥呢?
(生搖頭)
師:為什么?
生1:弟弟太小了,不會說這種話。
生2:弟弟應該不如哥哥懂得多。
師:假如弟弟比哥哥懂得多,這樣勸說行嗎?
(宋老師板書“勸說”)
生:好像大人才能說出這種話。
師:這說明了勸說人的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言語要得體。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說這樣的話來勸說哥哥,弟弟卻不行。
師:默讀原故事,邊讀邊思考,媽媽最想說什么?
生: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
【賞析:仿寫中隱藏著很多寫作知識,宋老師善于挖掘這些知識,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學生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支架”?!渡俪耘c多吃》中的寫作知識是學會“勸說”,宋老師善于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引導學生模仿人物說話的語氣,在學生有了真實感受后口頭修改,大聲朗讀練習體會爸爸的語氣。再問學生是否可以改成弟弟,得出其身份不符合勸說邏輯的結(jié)果,總結(jié)出“勸說”別人時,要注意的兩個要點:一要符合人物身份,二要言語得體。這一過程關注了學生的主體性,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p>
【片段五】
宋老師執(zhí)教完成《少吃與多吃》一文,在學生基本掌握“勸說”他人的技巧之后,又呈現(xiàn)了四幅漫畫:媽媽拉著“我”報輔導班、酒鬼喝酒、老師拖堂、爸爸抽煙。引導學生通過問題支架完成針對這些漫畫的仿寫創(chuàng)編。
宋運來老師十分幽默地問大家,這又是誰的最愛呢?是不是似曾相識?接著相繼拋出幾個問題:
1.課外輔導班的上課時間一般是什么時候?
2.你們都知道哪些課外輔導班???
3.你愿意去上嗎?
4.你能把“誰是誰的最愛”這個句子改一下嗎?
(學生開始議論紛紛,紛紛舉手回答。)
生1:周末、暑假、寒假。
生2:習作、奧數(shù)、音樂、舞蹈……
生3:孩子不上學的時候,讓孩子上輔導班是媽媽的最愛。但是大多數(shù)孩子不樂意。
師:既然這樣,那媽媽有沒有問過孩子愿意不愿意?
生:沒有。
師:誰來勸說媽媽更好?
生:爸爸或者別的長輩。
…………
(依次呈現(xiàn)四幅圖后,用一句話總結(jié)漫畫的主要內(nèi)容。)
生(概括):讓孩子參加輔導班是媽媽的最愛。喝酒是酒鬼的最愛。拖堂是有些老師的最愛。抽煙是爸爸的最愛。
(宋老師引導學生們選擇最喜歡的一幅漫畫借鑒老故事創(chuàng)編新故事。)
【賞析:從生活中來的漫畫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言說興趣,還提供了言說的話題。經(jīng)過第一個故事的學習,大家了解了勸說要求,宋老師依次呈現(xiàn)三幅進行口頭和書面訓練,學生會依照仿例和漫畫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創(chuàng)編。從仿句上升到段落的模仿,再到高級模仿。這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利于形成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獨具個性的內(nèi)容?!?/p>
【片段六】
宋老師在引導學生編寫新的故事時,先觀漫畫、分析范文,明確表達方向,再創(chuàng)編新故事。完成后引導學生自評自改。如何快速完成一篇文章的批改呢?宋老師為學生出示了習作要素進行自評表:
學生拿紅筆對照標準給自己的文章打分,一名學生讀自己的文章。
師:是不是和自己想的結(jié)果不一樣?
師:可以用一個詞語形容自己現(xiàn)在的心情啊嗎?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意料之外、意料之中……)
(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后興高采烈。
【賞析:宋運來老師在引導學生自評新的故事時,列出寫作要素評價標準,學生自己根據(jù)標準對自己的習作評判。通過寫作要素評價標準可以達到如下成果:一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樹立寫作目標的意識。一旦有了這個意識,寫同一類文章時便知道怎么寫了。二是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在自評的過程中思考是否將寫作要素落到了實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而將本次寫作要素內(nèi)化于心?!?/p>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先生說:“兒童的習作要從模仿開始?!彼芜\來老師說:“模仿,兒童寫作的必由之路。”兩位名師都告訴我們,模仿在小學習作練習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歸納成“偷語”“偷意”“偷勢”三種。一曰偷語,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是模仿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勢,是模仿前人的風格氣勢。對寫作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主要是“偷語”,即仿其詞、句。宋老師在三年級習作教學中善于搭建習作支架,關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激發(fā)學生從較低水平寫作向高水平寫作過渡,積極建立生活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將生活體驗融入寫作嘗試之中。這樣的模仿寫作遵循了由易到難、由淺及深的規(guī)律,先從仿詞開始,到仿句,再到段落乃至全文。在每一個上升階段,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獲取習作素材,誘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動機,以學生為中心,搭建不同種類的支架,降低習作的難度,讓學生感到習作不難,下筆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