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東,1960年生,山東膠州人,1985年山東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8年與1992年先后被評為首批破格副教授與首批破格教授,2001年被評為首批校聘關鍵崗位一級教授。2003年被人才引進到北京語言大學,擔任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被評為一級教授,教育部統(tǒng)一教授級別后被評為首批二級教授?,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杰出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馬工程”比較文學概論首席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組評審專家,等等。
在AHCI檢錄期刊與《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等報刊發(fā)表論文368篇。出版《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中西文化專題比較》《 文化偉人與文化沖突:魯迅在中西文化撞擊的漩渦中》《魯迅與英國文學》《五四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魯迅》《比較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梁實秋:在古典與浪漫之間》《跨文化的文學對話:中西比較文學與詩學新論》《高旭東講魯迅》《中西比較文化講稿》《跨文化視野中的魯迅》《魯迅:東方的文化惡魔》《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跨學科研究》以及《孔子精神與基督精神》(排名第一)、《審美教育新論》(與曾繁仁合著)、《魯迅傳》(與葛濤合著)、《平行研究 世界文學》(與蔣永影合著)等專著19部,出版教材《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下冊),并為北京大學出版社主編教材《比較文學實用教程》及文集多種,為中華書局主編“比較文學與文化新視野叢書”10種。
發(fā)表的文章近90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與轉摘,出版的專著具有較大的反響。僅以《文化偉人與文化沖突》而論,孫昌熙、朱德發(fā)、龍泉明、宋劍華等著名教授在《人民日報》《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上發(fā)表專門書評,認為本書以比較文化的視角,“在國內外魯迅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一系列新穎獨到的觀點”“使魯迅研究達到了空前的廣度”“以獨特的發(fā)現(xiàn)與見識矯正并改變一些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使魯迅研究顯示了“整體性的突破”。
近年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觀點主要有:首先,表現(xiàn)在以比較文學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起點與終點的重估上,認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起點應該從甲午戰(zhàn)敗對中國文壇的震撼算起,終點也不應在1949年,并以近百萬字的著述全面刷新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其次,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激烈反傳統(tǒng)的深層動因植根傳統(tǒng),因為通過對世界其他文明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在民族危難時放棄固有文化反傳統(tǒng)并不具有普遍性,以猶太教為主導的希伯來文明、以伊斯蘭教為主導的阿拉伯各國都沒有因民族危亡而放棄固有文化反傳統(tǒng),只有儒教文化背景的日本與中國民族危難時在明治維新與五四時期走向了反傳統(tǒng),這恰恰是儒家不以信仰為重而以振興家國為重的文化傳統(tǒng)使然,是孔子將“仁”傳送給振興家國卻“不知禮”的管仲的文化傳統(tǒng)使然。此外,理論觀點創(chuàng)新的觸角還伸向跨學科與跨文化等多個學術領域。(馮濟平)
程金城,筆名程亙,1953年生,甘肅涇川人。1995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1993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曾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甘肅省文聯(lián)副主席、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等,《絲綢之路人文與藝術》(中、英、俄)主編。
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的教學和研究,涉獵藝術領域。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其它刊物發(fā)表百余篇,三十余篇被復印轉載。主要著作有“程金城文存”七部:《原型批判與重釋》《中國20世紀文學價值論》《中國20世紀文學思潮論》《中國文學原型論》《中國彩陶藝術論》《中國西部藝術論》《中國陶瓷美學》,以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重要問題研究》 《表現(xiàn)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 (與徐行言合著)。編著《文藝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通史》(與雷達、趙學勇合編)、《中國新時期散文研究資料》、《大學人文導讀》、《穿越時空的生命韻律——人類學視域中的西部藝術》、《古道意象》等。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研究、文學價值系統(tǒng)研究,原型理論與原型批評,文藝人類學,中國西部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方面有一定創(chuàng)新和優(yōu)勢。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文學價值系統(tǒng)的構成(文學觀念、創(chuàng)造、接受子系統(tǒng))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價值體系重建、文學思潮重要問題;提出原型理論不同維度的觀點以及敘事文學原型系統(tǒng)與抒情文學原型系統(tǒng)的觀點;提出絲綢之路藝術整體觀,倡導絲綢之路藝術學,嘗試建構絲綢之路藝術史,探索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走廊與全域絲綢之路的關系,等等。
學術成果獲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提名獎(《中國文學原型論》),中國圖書獎(《中國陶瓷藝術論》叢書之一),中國文聯(lián)“山花獎”及文藝理論研究獎(《中國西部藝術》),敦煌文藝獎一等獎(《原型批判與重釋》),以及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多項。
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社會重大變革與文學價值體系重建”“文學人類學與當代文學批評范式轉換”,985行動計劃項目“文藝人類學”“中國西部藝術研究”,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助項目“絲綢之路藝術數(shù)據庫基礎研究”等。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絲綢之路中外藝術交流圖志”首席專家。(侯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