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的紀實創(chuàng)作及其影響與意義

2022-02-03 08:10
東方論壇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紀實雜文散文

章 羅 生

湖南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關(guān)于“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人們已形成基本共識,即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之父,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第一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業(yè)績,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文化最重要、最寶貴和具有最高成就的部分”①彭定安:《魯迅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7頁。等。然而,這里的“現(xiàn)代”主要是指從1917至1949年的傳統(tǒng)“三十年”,如將其延伸至1949年后的“當代”,即考察“魯迅與中國當代文學”或“魯迅與新時期文學”“魯迅與21世紀文學”等,其研究就不但談不上系統(tǒng)、深入,而且可以說還剛剛開始。而對“魯迅與紀實文學”來說,不論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還是包括“新時期”與“21世紀”在內(nèi)的“當代”,其研究成果更微乎其微。因為,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魯迅是小說家和文學家,而文學又以虛構(gòu)為中心,他與“紀實”有何關(guān)系?尤其是,中國紀實文學的異軍突起是在新時期后,學術(shù)界對此還未引起足夠重視,魯迅能與其產(chǎn)生聯(lián)系嗎?因此,提出“魯迅與中國現(xiàn)當代紀實文學”的命題,實際上包含了關(guān)于拓展“魯迅學”研究的兩個相關(guān)方面:一是魯迅與中國“當代”尤其是與“新時期”和“21世紀”文學,二是魯迅與紀實文學——包括其創(chuàng)作與理論建構(gòu)。而就其價值和意義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大:它不但關(guān)系到開辟紀實文學研究新領(lǐng)域,拓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視野,等等,還直接影響到文學觀念的更新與文論體系的重構(gòu)等根本問題。因而本文試對此作一探討。

綜觀魯迅的全部創(chuàng)作,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之父和雜文大師的魯迅,實際也是紀實文學大家:其紀實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幾乎占全部創(chuàng)作的一半。我們通常將魯迅的創(chuàng)作分為小說、雜文與散文,且將其籠統(tǒng)視為“純文學”或“虛構(gòu)”文學,這實際是對魯迅的誤讀。因為,通觀《魯迅全集》可知,其中不但有純“紀實”的《兩地書》等書信和日記等,而且其“散文”類中的《朝花夕拾》是正宗的紀實文學——“紀實散文”,其“雜文”類中包括許多“紀實”文體,甚至其小說中的一些篇什也可視為“紀實”小說或散文。即連魯迅歷史小說的“在‘歷史的文本性’、即‘是這樣’想象中闡釋歷史是真實和虛構(gòu)的統(tǒng)一”①姜振昌等:《藝術(shù)真實的兩極想象》,《魯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1期。,也有紀實的成分。而通過其紀實創(chuàng)作,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的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實質(zhì)意義,最富思想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家”。

關(guān)于“雜文”。雜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雜文應當是兼容各種體裁、各種形式,寫法不拘一格”,“狹義的雜文主要是指議論色彩比較濃的一種文章,即《漢書·藝文志》里所說的‘雜說’一類文章”。②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頁。而綜觀魯迅雜文可知,它并非狹義的“雜說”,而是“兼容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廣義雜文”;或者說,它既包含了較多狹義的“雜說”,又“兼容”了“各種體裁、各種形式”的其他文體,其中不但有少量詩歌,而且包括了通信、題記、贈答、自傳、日記與其他寫人記事的大量“紀實”作品。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在魯迅18部雜文集的800多篇作品中,這類“紀實”文體有250多篇,將近三分之一。這一點,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尤為突出:在這3部文集的282篇作品中,除41首詩歌外,其“紀實”類作品有126篇,幾乎占其總量的一半。其中題記、小引、序言和后記等38篇,通信、答問等15篇,有關(guān)寫人、記事和說明等70篇,另有《魯迅自傳》《自傳》和《俄文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等“自傳”3篇。其實,關(guān)于魯迅雜文所包含的“紀實”文體或所具有的“紀實”特色,早已有人指出,“被作者收入雜感集的,還有別一種類型的作品,如《記韋素園君》、《憶劉半農(nóng)君》(《且介亭雜文》)、《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且介亭雜文末編》)等篇,因其記事懷人,密切地聯(lián)系著當時的直接現(xiàn)實,它的記述與抒情,也就顯示出與那種只是‘回憶的記事’又不盡相同的風格特色,我們似乎可稱之為抒情的記事散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記念劉和珍君》(《華蓋集續(xù)編》)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南腔北調(diào)集》)”——它們“亦屬于回憶記事散文之列”,但“既與一般的雜文寫作不同,也和《朝花夕拾》的風格不盡相同”。③李希凡:《一個偉大尋求者的心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0—180頁。正是如此,魯迅“雜文之義,不僅在于‘文集’是編年的,所有體裁的文章都收在內(nèi),以其文章品類之‘雜’,而為‘雜文’集;而且,也以文章思想、感想評論對象之‘雜’和思想觀念自身之繁雜,而成其為‘雜’”④彭定安:《魯迅學導論》,第224頁。。然而,正是這種“雜”與“實”的有機統(tǒng)一,構(gòu)成了其獨特的“詩史”:它“作為一種‘文本人類學中的中國紀事’,其‘紀事’不僅是藝術(shù)地完成的,而且是更側(cè)重于從心態(tài)角度和心態(tài)史視角,從靈魂的窺視與揭示上,來表達的。因此,更有了民族靈魂鏡子的作用?!雹菖矶ò玻骸遏斞笇W導論》,第216—217頁??梢?,討論魯迅的“紀實”文學,離不開對其創(chuàng)作與思想的整體把握,尤其是必須聯(lián)系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創(chuàng)作方法等。

關(guān)于“散文”。在魯迅創(chuàng)作分類的通行“三分法”中,“散文”是與“雜文”相對的大類——除《朝花夕拾》外,一般把散文詩《野草》也歸于其中,同時,也把《朝花夕拾》視為與《野草》一樣的“虛構(gòu)”文學——狹義散文。實際上,“散文”的概念比“雜文”更復雜,它不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且其內(nèi)涵與外延更游移不定。按現(xiàn)行散文理論,“雜文”與《朝花夕拾》屬廣義散文,而《野草》則屬狹義散文,將它們比肩并列,嚴格來說是不科學的。因為“狹義散文側(cè)重于抒情,融合形象的敘事與精辟的議論;廣義散文則側(cè)重于議論或敘事,在不同程度上融合抒情性”①方遒:《散文學概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頁。。因此,有人認為散文分為小品、雜感、隨筆、通訊四類, 有人認為“小品文是包括雜文、隨筆等在內(nèi)的”②樹森:《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見方遒:《散文學概論》,第33頁。;還有人認為“抒情性很強的散文”是小品文,“抒情成分更濃,基本上省略了敘事的因素”的是散文詩,“側(cè)重于議論性,然而在議論中又滲透了形象與感情”的是雜文;“就狹義散文領(lǐng)域而言有小品、隨筆、游記、日記、書信這些體裁,就廣義散文領(lǐng)域而言有雜文、政論、學術(shù)小品、序跋、回憶錄、人物特寫、報告文學、傳記文學這些體裁”。③林非:《林非論散文·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研究的問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第6、82頁。這些看法雖然不完全正確,如將文學報告、傳記等當今已獨立出來了的體裁仍歸于廣義散文,就顯得較傳統(tǒng)、保守;將日記、書信等歸于狹義散文,也值得討論、推敲,但它們都認為狹義散文以“抒情”為主,廣義散文以“議論或敘事”為主,卻是簡明、實用之論。它不僅為我們重新認識魯迅創(chuàng)作中的文體問題提供了依據(jù),而且為我們認識當今的紀實文學以及建構(gòu)其獨立理論,提供了重要資源。

的確,在魯迅創(chuàng)作中,“名為散文,其實依然不過是在回憶之中雜了抒情成分的雜感的,是《朝花夕拾》”④李長之:《魯迅批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102頁。;“它充分反映了一個時代——由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衰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面貌。這也是一部自傳性系列散文,對作者的寂寞的童年、不幸的少年和成長的青年時代,作了系統(tǒng)的記述?!雹菖矶ò玻骸遏斞笇W導論》,第196頁。而在《朝花夕拾》中,無論是寫人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父親的病》《藤野先生》和《范愛農(nóng)》,還是敘事的《狗·貓·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五猖會》等,其內(nèi)容不但都是“回憶”中的真人真事,而且其態(tài)度甚為冷靜、客觀,確屬“紀實”散文。正如有人所說的“‘紀實散文’里所記之‘實’,主要不是‘情’與‘感’,而是‘實人’‘實事’‘實地’‘實物’。其表現(xiàn)方法,也是以記和敘為主,文字中適當摻以議論,暗暗滲入感情”⑥佘樹森:《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見方遒:《散文學概論》,第37頁。;“與《野草》前后銜接的帶有自傳性的敘事散文《朝花夕拾》的寫作,雖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并曾名之曰《舊事重提》”,但它們“追懷作者青少年時代的往事,既滲透著對哺育他的前輩們的誠摯的懷念,又真實地抒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jīng)歷的生活種種”。⑦李希凡:《一個偉大尋求者的心聲》,第190頁。

不僅如此,關(guān)于《朝花夕拾》,近年的研究更進了一步。有人認為:它“絕非一般的回憶性散文”而是一部完整的“自傳”。因為,其中各篇單獨看似乎是作者“從記憶中抄出來的”生活片斷,但深入細察,不難找到各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它敘述的正是魯迅相對完整的生活歷程。它們之間不僅有先后承接的時間鏈條,也包含著嚴密的空間轉(zhuǎn)接,恰好完整地映現(xiàn)了作者自幼年至北京工作后的完整生活??傊冻ㄏκ啊芬宰髡咦晕胰松鸀橹鞲?,聯(lián)綴相關(guān)的人物與事件,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富有個性、動態(tài)變化著的生命世界;“它不是生平資料的堆砌,也不著意于個人日常生活(的)瑣屑記錄,更迥異于傳統(tǒng)傳人(記)的‘何人、何方人士、其祖為誰’一類的老套作品,而是通過生動的場面、形象的刻畫、飽含主觀意緒的文筆以及不無根據(jù)的文學虛構(gòu),完成對一個獨立人格的形成過程的再現(xiàn)?!雹俟家财剑骸吨袊F(xiàn)代傳記文學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66—170、439頁。

關(guān)于小說。如果我們把“小說集”中的《社戲》《鴨的喜劇》《故鄉(xiāng)》和《一件小事》等,與“散文集”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狗·貓·鼠》與《范愛農(nóng)》等比較,可見出兩者并無多少區(qū)別:它們都不重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jié),而都以第一人稱“我”“回憶”故鄉(xiāng)或童年等的“實事”“實地”“實物”甚至“實人”——如愛羅先珂是真人真名、潤土是真人假名等。因此,實際上,它們應視為紀實散文或紀實小說——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社戲》不是小說,乃是純粹的美妙的散文”②李長之:《魯迅批判》,第92頁。。

關(guān)于書信與日記。這確屬“紀實”文學,但其研究“不僅數(shù)量不多,而且大多局限于人物、事實的考訂”,因此,“改變這種對于魯迅‘非創(chuàng)作文本’之一的‘書信文本’的研究狀況,是魯迅學發(fā)展中的一個待開辟的領(lǐng)域”③彭定安:《魯迅學導論》,第260—261頁。。的確,如果我們破除以“虛構(gòu)”為中心的“純文學”觀,樹立包括“紀實文學”在內(nèi)的“大文學”觀的話,就可見:魯迅的書信與日記等,不但具有資料意義與認識價值,而且具有理論意義與文學價值。尤其是《兩地書》,不僅涉及魯迅與許廣平兩人的思想與生活及其所涉及的種種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這時期對時代、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等等的看法以及其中反映的他的哲學、社會、文化觀;也涉及這期間與中國革命的關(guān)系,與同時代人的關(guān)系”;因而“在詩學的‘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思想’/‘文學與心理學’等范圍內(nèi),都是十分有價值的”。④彭定安:《魯迅學導論》,第260—261頁。如“透過《兩地書》的相互傾訴,我們看到了魯迅對人生、對社會、對當時的各種問題的認識和看法,看到了魯迅和許廣平的相知相愛的心路歷程,更看到了魯迅與許廣平的崇高和美好品格”,其中“表現(xiàn)了魯迅為人處世的嚴肅認真,更顯示了他對愛情、對愛人負責的品格”,“也表現(xiàn)出魯迅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欲的平凡人!”⑤郭久麟:《中國二十世紀傳記文學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頁。

魯迅日記也是這樣:從家庭、情感等方面,進一步揭示了平凡與偉大相統(tǒng)一的魯迅形象。其中包括魯迅與許廣平之間的真愛,有關(guān)魯迅與原配朱安,及有關(guān)魯迅與母親、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等等,其風格含蓄、委婉、樸素。如與郁達夫日記比較,“魯迅日記可做史料讀,郁達夫日記可當散文看……魯迅日記極其客觀,不隨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郁達夫的日記時斷時續(xù),完全為情感的變化所驅(qū)使……魯迅的日記為記事,郁達夫的日記為抒情”⑥參見丁仕原:《魯迅與郁達夫之間》,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89—95頁。。

不僅如此,魯迅不但熱切關(guān)注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而且還寫過有關(guān)紀實創(chuàng)作與評論等。如1932年9月19日,他為所編輯的蘇聯(lián)短篇作品集《一天的工作》寫了后記,認為其中的《枯煤、人們和耐火磚》“不只是‘報告文學’的好標本”,而且“是實際的知識和工作的簡要教科書”,肯定這樣的作品是蘇聯(lián)作家“應了時代的要求”,深入到“工廠”“農(nóng)村”和“大建設(shè)的地方”“以最短的限期”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品。1933年5月,他為曹靖華譯的高爾基的文學報告《一月九日》寫了“小引”,認為它可作創(chuàng)作的借鑒。而這兩篇文章,也表露了魯迅的文學報告觀念,即認為文學報告是作家深入生活的產(chǎn)物,應符合時代要求;它具有啟蒙功能,應有一定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除會見來華訪問的捷克報告作家基希外,他還在《三月的租界》中提及高爾基與基希及其文學報告,表露出對文學報告作家的贊許之意。而對國內(nèi)的作家作品,他更予以熱情扶持。如為了讓曹白揭露反動統(tǒng)治的《坐牢略記》躲過當時的書刊檢查,他將其引入自己的《寫于深夜里》以曲折發(fā)表。①參見朱子南:《中國報告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217—219頁。不僅如此,魯迅還寫了文學報告(紀實散文)《略談香港》和《再談香港》:前者寓莊于諧,揭露了香港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后者則記敘了香港警察在“察關(guān)”時勒索財物的種種丑行,等等。②參見張春寧:《中國報告文學史稿》,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60—61頁。

還須指出,在學術(shù)、理論方面,雖然魯迅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在小說等方面,但也有關(guān)于“紀實”的重要論述,只不過他主要是從文學與生活或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強調(diào)其現(xiàn)實主義或“實錄”精神罷了。如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20頁。,肯定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的小悲劇,是社會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較的敢于實寫的,而那結(jié)果也并不壞……已經(jīng)是‘入圣超凡’無疑了”④魯迅:《墳·論睜了眼看》,《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39頁。,稱之“蓋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qū)憣?,轉(zhuǎn)成新鮮”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第234頁。。此外,在論述中國小說史時,魯迅也提到不少“傳記”類紀實作品,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陶潛的《五柳先生傳》,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以及《大唐三藏法師取經(jīng)記》⑥參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 9 卷,第 70、75、76、80、110、120 頁。,等等。

那么,魯迅為何沒有太多有關(guān)紀實文學方面的直接論述?這是因為魯迅所處的時代,既是一個思想解放、破舊立新的時代,也是一個以小說等“純文學”為正宗而“紀實文學”不甚發(fā)達、不被重視的時代。其中報告至1930年代才被正式定名并逐漸成熟,傳記處于由“歷史”向“文學”的觀念變革與文體過渡期。而在“純文學”中,人們又普遍推崇與看重小說。在這方面,魯迅與梁啟超的觀點基本一致,或者也受到梁啟超有關(guān)小說“新”國、“新”民、“新”政治等思想的影響。因而他不但翻譯域外小說、寫作《狂人日記》等,而且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等。可以說,魯迅與梁啟超的觀點及其文體選擇,與其特定時代的文化環(huán)境與審美風尚密切相關(guān)。

與此相連,魯迅的這種審美選擇還有作家與文體等方面的原因。就作家個人而言,主要是因為魯迅不但是革命家,而且是思想家。他之所以主要選擇小說這種形式,不是為了“消閑”或“玩文學”,而是要改變?nèi)藗兊膫鹘y(tǒng)觀念,賦予小說以“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功能,即利用小說既能自由虛構(gòu)又通俗易懂的特點,以更好地表達其“革命”“思想”。正是如此,他才通過狂人、阿Q等不朽典型,以喜劇形式表現(xiàn)悲劇內(nèi)容,入骨地刻畫國民的魂靈與深刻地揭示“吃人”的封建文化。當然,不是說文學報告、文學傳記等紀實文學就不能“為人生”和造就革命家與思想家——相反,新時期以來的創(chuàng)作實踐已證明,它們在批判現(xiàn)實、直面人生、推進改革和思想文化建設(shè)等方面,更能顯示其“真實”力量與直接發(fā)揮作用。然而,其前提,一是須有民主、寬松的時代環(huán)境與言論自由的文化氛圍,二是須有調(diào)查采訪的時間、條件和較完備的圖書資料,三是須有較成熟的文體基礎(chǔ)與較廣泛的讀者群體。而魯迅所處的時代,這三者都不具備:在文網(wǎng)密布、動輒得咎的“文化圍剿”中,連發(fā)表小說、雜文都只能不斷變換筆名且用“曲筆”;在“破帽遮顏過鬧市”“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環(huán)境下,根本談不上調(diào)查采訪與資料搜集——如他所說:“那時是住在北京的會館里的,要做論文罷,沒有參考書,要翻譯罷,沒有底本,就只好做一點小說模樣的東西塞責。”①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512頁。至于文體與讀者基礎(chǔ),如前所述,文學報告與文學傳記尚在初生與轉(zhuǎn)型期,而明清小說以及鴛鴦蝴蝶派等“消閑”小說所形成的審美慣性與消費時尚仍占統(tǒng)治地位。也許,這就是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小說家多、小說成就高的重要原因吧!

然而,即使魯迅后來主觀上計劃寫長篇小說,但客觀現(xiàn)實卻使他只能以“雜文”為武器沖鋒陷陣。如此,歷史在給我們造就一代雜文大師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紀實文學遺產(chǎn)。而當我們站在當今的“紀實時代”而致力于理論建構(gòu)時,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不但繞不過魯迅,而且仍然要從魯迅出發(fā),并認真吸取其精神與力量。

首先,在紀實散文方面,魯迅不但奠定了扎實基礎(chǔ),而且也做出了重要示范。正如有人所指出:“《朝花夕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自傳性,是民元前那一歷史時代和世態(tài)風俗的真實記錄,但由于它們是寫于一九二六年的那樣一種血腥環(huán)境和魯迅思想發(fā)展的這段時間的背景上,滲透著這些回憶性散文的,也同樣有尖銳的現(xiàn)實斗爭的內(nèi)容”;《記念劉和珍君》與《為了忘卻的紀念》“都以反語寫了‘忘卻’,而主題又是強烈地指責‘忘卻’的惰性,抒寫‘不能忘卻’的前赴后繼的戰(zhàn)斗精神”,它們與《柔石小傳》《白莽作〈孩兒塔〉序》等一樣,“把記述、議論和抒情渾然融為一體,又貫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讀者對于這種‘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著深刻的感受”。②李希凡:《一個偉大尋求者的心聲》,第181—182頁。而魯迅書信、日記等文本的價值與意義,也不僅表現(xiàn)在它是一種其他研究的“實證材料”,而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言說’/‘對話’中,可以看到所表現(xiàn)出來的魯迅的思想、心理、性格、人格,從他這一‘個體’——‘言說主體’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時代、思想、文學、文化、政治的面貌”③彭定安:《魯迅學導論》,第260頁。等。

其次,魯迅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也充分體現(xiàn)出“主體虔敬”“題材莊重”與“守真求實”等“新五性”④“新五性”是筆者提出的關(guān)于紀實文學特性與價值規(guī)范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概念,詳見章羅生的《中國報告文學新論·第四章 “新五性”:文體特性與價值規(guī)范》(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與有關(guān)系列論文。特色。而他在這方面所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實際上與其小說、雜文等一樣,也不但為中國現(xiàn)當代紀實文學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而且給后世以深遠影響。如在紀實散文方面,我們從1930年代“由重自我、重抒情、重審美的抒情美文,向重群體、重寫實、重功利的記敘散文轉(zhuǎn)移”⑤佘樹森:《爬坡集·20世紀中國女子美文一瞥》,見方遒:《散文學概論》,第20頁。,到“文革”期間張中曉的《無夢樓隨筆》與豐子愷的《緣緣堂續(xù)筆》等“潛在寫作”,再到1980年代以來以巴金、楊絳、李輝、章詒和、王樹增等為代表的歷史反思散文;在書信、日記文學方面,從郁達夫、沈從文到《傅雷家書》《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等,我們也可看到魯迅的內(nèi)在風骨與深遠影響。

當然,魯迅對當代紀實文學的影響,最鮮明、突出的,還是其“魯迅精神”。“魯迅精神”包括“政治遠見”“斗爭精神”與“犧牲精神”。其中“政治遠見”包括強烈的政治使命感、敏銳的歷史洞察力和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啟蒙主義精神;“斗爭精神”包括“沒有絲毫的奴顏與媚骨”的“硬骨頭”精神、獨立精神與徹底反封建的韌性戰(zhàn)斗精神;“犧牲精神”包括“俯首甘為孺子?!焙汀拔乙晕已]軒轅”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而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報告等紀實創(chuàng)作,就全面、深刻地體現(xiàn)了這些精神質(zhì)素。①參見章羅生:《魯迅精神與新時期報告文學》,《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8期。如趙瑜、胡平、徐剛、盧躍剛、黃傳會、陳桂棣、王宏甲、張正隆與金一南等作家,以及《中國農(nóng)民調(diào)查》《第一種危險》《中國新教育風暴》《雪冷血熱》《苦難輝煌》與《共和國糧食報告》等作品——尤其是趙瑜、盧躍剛、張正隆與張揚的“敢于碰硬”,及胡平的“學術(shù)體”與“思想美”等,分別從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將魯迅精神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正是如此,有人認為: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等,“是對20世紀初魯迅發(fā)出的震撼人心的文學‘吶喊’的呼應,是對‘五四’文化批判精神的繼承”;它“告的是民族和國家之急,訴的是民族和國家之痛”;作家對文學社會功能的重視及看法,“與魯迅當年把文學作為‘改革社會的器械’、以文學‘改造國民性’的文學觀有相同處”。②余三定、周淼龍主編:《何建明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年,第31、64頁。

總之,綜觀整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可知,魯迅的偉大創(chuàng)作實踐,不但為虛構(gòu)文學,而且為紀實文學的發(fā)展壯大作出了示范,指明了方向。其不朽的思想文化與藝術(shù)精神,不但深刻地影響著虛構(gòu)文學,同時也長久、廣泛地哺育著紀實文學。如果說,“魯迅以他特有的精神力量,影響與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魯迅式’的作家、學者及‘魯迅式’的知識分子和‘魯迅式’的中國人”③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01頁。,那么,這種“魯迅式”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在紀實文學領(lǐng)域表現(xiàn)尤為突出。他所開創(chuàng)的“為人生”等現(xiàn)實主義、啟蒙主義文學傳統(tǒng)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不但為虛構(gòu)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而且為紀實文學的理論建構(gòu)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這一點,我們從趙瑜、胡平、盧躍剛、陳桂棣、徐剛、張正隆、張揚、冷夢等的創(chuàng)作中都能具體看到。我們應高度重視魯迅精神在當今紀實“大文學”中的繼承與發(fā)展,及其在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建構(gòu)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紀實雜文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畫與理
硯邊紀實
《雜文選刊》邀您讀雜文佳作
混亂實驗室紀實
混亂實驗室紀實
新聞紀實類
《雜文選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薦
湘阴县| 怀仁县| 伊金霍洛旗| 博乐市| 永顺县| 通道| 新建县| 兴海县| 河源市| 屏东市| 通河县| 新丰县| 苗栗县| 江山市| 河源市| 格尔木市| 大安市| 宁津县| 仁寿县| 昆明市| 天柱县| 广水市| 东宁县| 房产| 余庆县| 黔西县| 舞阳县| 卢湾区| 澄江县| 名山县| 长岭县| 遂平县| 库伦旗| 保靖县| 玛多县| 安泽县| 余干县| 咸宁市| 潜江市| 赣榆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