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民意識培育: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核及其進路

2022-02-05 19:46黃金輝陳崇仁
探索 2022年1期
關鍵詞:共同性國民身份

黃金輝,陳崇仁

(四川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方位提出,“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1]。這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綱”提出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南,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連續(xù)性和共時性。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形成和發(fā)展既有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在面對世界政治秩序變化,不斷作出回應的進程中鍛造的。所謂順應時代變化,就是要立足當前中華民族面臨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形勢,從多民族國家有效治理這個目標導向來剖析“增進共同性”的內(nèi)核和基本進路。由此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立足歷史文化與近代民族國家構建來認識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切入點是什么?目前,關于“中華民族共同性”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要么進行專題性討論,要么在共同體建設的宏觀議題中闡釋中華民族共同性。概括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上。

其一,從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fā)展來理解“共同性”。費孝通指出,在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2]13。這一論點闡明了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的層次不同,而各民族由共同的認知和命運凝聚為中華民族。谷苞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締造中華文明和多民族交流融合”“多民族在農(nóng)耕與游牧中互補塑造共同性”[3]闡釋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形成與發(fā)展。黃達遠提出“區(qū)域中國”的概念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性,強調(diào)“從多維性、多樣性的區(qū)域空間和復線敘事來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形成”[4]。麻國慶在梳理費孝通關于中華民族共同性認識的基礎上,強調(diào)歷史上各民族在遷移、流動、融合、經(jīng)驗學習、“邊界超越”中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性[5]。

其二,從中華民族對現(xiàn)代化的回應及共同體建設來理解共同性。朱軍將中華民族共同性置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考察:“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性,離不開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華民族觀念的形塑、廣泛傳播與深度社會化,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在中國發(fā)展的復雜性與多元性?!盵6]嚴慶從共同體建設的角度闡釋了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意識和實踐進路[7]。

其三,從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與發(fā)展審視中華民族共同性。任劍濤從現(xiàn)代國家國族構建角度提到中華民族共同性的衍生性:“在總體上的‘中華民族’過去形態(tài),還需要貫通到當下形態(tài)的‘中華民族’,并以其共同性來呈現(xiàn)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形態(tài)?!盵8]許紀霖從現(xiàn)代國家角度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一體’上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的法律與政治制度之下公民身份的同一性”[9]。

綜上所述,關于中華民族共同性的研究,集中在共同的歷史文化、現(xiàn)代國家構建歷程和共同體建設三方面,對全面認識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毋庸置疑,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是基于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交往融合形成的,但基于共同歷史文化的“共同性”并不是全部內(nèi)容,也不能很好地回答自在的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從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zhuǎn)變進程中的共同性塑造。而從現(xiàn)代國家構建和共同體建設來探究中華民族共同性,確實具有很強的“證成”性,尤其是對于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作為國家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但現(xiàn)有研究沒有對現(xiàn)代國家構建及其發(fā)展進程中最基本的單元——國民與中華民族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研究,這是一種缺憾。中華民族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族,是由每個國民組成的政治實體。于此,選擇以“國民”為切入點來認識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重要意義,對全面準確理解共同性具有較強的適用性。本文從國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涵說起,進一步闡釋何以國民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核,最后尋求以培育國民意識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基本進路。

2 民族國家語境下的國民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性

國民與國族是現(xiàn)代國家得以形成的支柱,沒有國民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現(xiàn)代國家的基礎;沒有國族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現(xiàn)代國家的“民族特性”。因此,理解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及其增進進路,就需要從國民與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涵及其關系入手。而國民意識是分析國民的關鍵要素,弄清何為國民意識,也就能厘清國民與現(xiàn)代國家、國民與國族的關系。基于這樣的考量,首先需要解析國民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涵。

2.1 國民意識的形成與內(nèi)涵

現(xiàn)代語境下的國民是伴隨民族國家而產(chǎn)生的。在歐洲民族國家構建的進程中,為了摒棄王朝國家形態(tài)下的人身依附關系,“強化作為統(tǒng)治機構(state)內(nèi)涵中的公共性與共同體性質(zhì),‘國民(nation)’的概念被人們發(fā)掘出來”[10]16。國民概念出現(xiàn)后,以其為基礎的一整套政治制度體系也通過革命手段被建立起來,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國民與國家的關系,即實現(xiàn)了臣民向國民的轉(zhuǎn)變,本質(zhì)上是國家主權從“王有”變?yōu)椤懊裼小薄H欢瑥耐醭瘒倚螒B(tài)掙脫出來的“民”,盡管逐漸實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勝利,但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因王朝國家形態(tài)下社會體系的解構而帶來的認同、歸屬和忠誠隱患。于是,在革命時期一種既有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又注入了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基因的群體——民族共同體成為個體的“民”的依歸對象。這個民族共同體就是現(xiàn)代國家特性的代表——國族?;舨妓辊U姆指出:“在當時,‘民族’即是國民的總稱,國家乃是由全體國民集合而成,是一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因此,國家乃民族政治精神的展現(xiàn)?!盵11]18

民族國家通過一整套政治制度安排實現(xiàn)了國民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國族)與國家的融合。如學者所言:“在歐洲作為近代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nation,既是民族,又是國民;而nation state,既是民族國家,又是國民國家……各個西歐國家通過提倡nationalism,將民眾改造為國家的民族,即國民?!盵12]284-285可見,在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國民”集現(xiàn)代政治性與歷史文化性于一身。國民既是一種社會政治身份,又是一國歷史文化的承載者,通過共同體彰顯國家特性。國民意識體現(xiàn)為兩方面:其一,政治上體現(xiàn)為對國家的認同、歸屬和忠誠,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捍衛(wèi),對自身權利的維護和對義務的履行;其二,對支撐和彰顯國族特性的共有歷史文化、共有奮斗記憶、共有精神家園的認同和維護。

中國語境下的國民及其政治制度體系也是近代以來伴隨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而逐漸建立起來的。鴉片戰(zhàn)爭以來,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自在的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尋求救亡圖存的域外經(jīng)驗。而近鄰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通過國民意識的塑造,使得國家意識深入人心,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梁啟超在反觀晚清中國人國家意識薄弱的境況下,在流亡日本期間正式引入國民概念,以期望通過鍛造中國的國民來凝聚“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據(jù)此挽救民族危亡。國民概念引入的邏輯起點在于構建一個新國家,“正是由于當初知識分子們建構‘國民’時的原動力來自于對國家強盛目標的追求,‘國民’被當做了救亡圖存、增強國力的工具”[13]。

由國民概念引發(fā)的相關議題在社會中不斷傳播,當時的各種政治力量與民眾據(jù)此共同推動了現(xiàn)代國家一系列必要條件的逐步形成。章士釗在描述當時國民概念的傳播時說道:“近世有叫號于志士,磅礴于國中之一絕大名詞,曰:國民?!盵14]據(jù)學者統(tǒng)計,“國民”一詞在1903年和1905年的使用達到頂峰,分別達4 000次和3 500次左右[15]84,619。國民概念的廣泛傳播為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創(chuàng)造了基本條件,為當時的革命斗爭提供了極大的動員力量。直至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布“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此時,個體的“民”在形式上實現(xiàn)從王朝國家形態(tài)下的臣民向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的國民轉(zhuǎn)變,從憲法意義上確立了國民作為國家主權者的身份。民國政府的成立,也使得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具有了初步框架,“‘國民’語義開始進入現(xiàn)代國家構建的制度化試驗”[16]。

1928 年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實現(xiàn)了對中國形式上的統(tǒng)一。按照孫中山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對國民權利義務的闡釋,國民政府通過一整套制度體系將國民、中華民族與國家聯(lián)系起來:“民”承擔國家之義務,國家保障“民”的權利,“民”是國家領土范圍內(nèi)的主權擁有者,中華民族作為全體國民的代表維護國家利益?!熬乓话恕笔伦兒?,中國人民在應對外部入侵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國民團結,以“中華民族”為族稱的整體更加牢固。當時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國民身份為基礎進行的政治制度安排將國民性或國民化推向深入,以國民管理方式進行的統(tǒng)治將個體與國家的關系確立起來,形成現(xiàn)代國家的國民政治體系。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民政府人民性的缺失進一步表明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形式的民族國家構建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最終“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17]1471。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族國家構建完成,“實現(xiàn)了國民身份的人民性改造,最終完成了國民身份的構建,從而為中國近代的人口國民化畫上了句號”[18]。

簡要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口國民化”和民族國家的構建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國民、中華民族與民族國家等概念交織支撐起中國現(xiàn)代國家架構,最終實現(xiàn)了國民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在國家政治共同體層面的重疊。國民意識作為意識的一種,本質(zhì)上是人腦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既以社會存在為反映基礎,同時又是通過政治權力主體引導,即政治社會化過程塑造起來的一種認知。中國現(xiàn)代國家語境下的國民意識也是在歷史進程中被逐漸塑造起來的,它既具有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國民意識的一般特性,也包含自在的中華民族承載的文化基因和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特殊內(nèi)外環(huán)境所形成的中國特性要素。其一,在一般特性上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國民意識表現(xiàn)為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捍衛(wèi),對公平、自由、平等、權利等的追求,對作為公民義務的履行。從一般特性來看,這是現(xiàn)代國家構建中臣民向國民轉(zhuǎn)變而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政治身份,是所有現(xiàn)代國家國民意識的基本特性。其二,在國家特性上表現(xiàn)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對中華民族共有奮斗歷史的記憶和傳承、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期許和集體行動意愿。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自在的中華民族早已存在,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并將攜手奮斗未來。

2.2 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涵

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各民族交流融合形成的共同體。但作為自覺的、具有現(xiàn)代民族國家政治意義的民族共同體——國族,卻是近代以來中國應對內(nèi)外政治秩序變化,通過“人口國民化和國民整體化”而構建起來的政治共同體。正如費孝通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形成的。”[2]3中華各民族共有歷史文化和疆域是自在共同體不斷延續(xù)的根脈。面對近代以來的世界格局,先進的中國人選擇了以塑造國民的方式造就一個嶄新的國家,將個體的“民”凝聚到中華民族這個整體之下,團結一切力量對抗外來入侵。也就是有學者指出的:“‘國民’語義的中華民族話語凸顯的是反對帝國主義對國民的人格侮辱和歧視,話語構建的核心目的是喚醒國民的愛國意識?!盵19]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概念的傳播和國民觀念的引入來看,國民愛國意識的喚醒與中華民族整體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對外區(qū)分“我者”與“他者”時,中華民族是每個國民的標識。因此,中華民族是“代表步入現(xiàn)代國家的民族性國民稱謂”[20],是凝聚了中華各民族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機制的一個復合共同體。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族,中華民族具有與其他國家國族一樣的內(nèi)涵,同時也有“自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基因,體現(xiàn)著中國現(xiàn)代國家的特有歷史文化和政治屬性。

基于此,我們認為,民族國家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共同性是指中華各民族在歷史上共同締造、發(fā)展和鞏固的一種國家特性,集中表現(xiàn)為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方位下的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由于“中華民族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觀念表現(xiàn)出來的具象非常復雜,而作為觀念表達的概念,其內(nèi)涵與外延也無法得以本質(zhì)性地清晰限定”[21],使得這個界定顯得粗糙和宏觀。但也抽象了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兩個關鍵意蘊,即歷史連續(xù)性和歷史方位性。

首先,從整體來看,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歷史連續(xù)性。中華民族共同性并不是一種靜態(tài)屬性,而是在中華各民族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長期積淀的國民特性。這既表現(xiàn)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2],又表現(xiàn)為全體國民對未來的憧憬和集體行動。

其次,從具體時空來看,中華民族共同性又具有歷史方位性。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決定了每個時代都處于不同的社會矛盾運動中,事物的內(nèi)驅(qū)力則來源于矛盾。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在不同時代的矛盾運動中發(fā)展的,每一個時代下中華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方位下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涵存在差異。尤其是近代以來世界格局急劇變化,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采用與時代相符的行動策略。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每個歷史關節(jié)點都有重要使命要承擔,每個具體歷史方位的中華民族共同性在具體內(nèi)容上也就存在差異性。

但無論是從歷史連續(xù)性,還是從歷史方位性來看,中華各民族在國家認同與忠誠,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賡續(xù)中華文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這些價值理念和對未來的期許共同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誠如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以歷史上積淀而成的中華民族為基礎形成的以共善生活為價值導向、具備共同復興關懷的中國國民聚合實體?!盵23]

3 何以國民意識培育是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核

所謂內(nèi)核是指事物的主要內(nèi)容和實質(zhì),它是一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zhì),是構成事物的內(nèi)因。從“內(nèi)核”的這個含義來看,一種事物的內(nèi)核至少凸顯三種特性:前提性、支柱性和效能性。首先,前提性體現(xiàn)為內(nèi)核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沒有內(nèi)核的存在也就無所謂事物的運行和發(fā)展。其次,支柱性體現(xiàn)在內(nèi)核支撐起事物的結構,表征其本質(zhì)特征。從內(nèi)部來看,它處于主導地位,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從外部來看,它是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再次,效能性體現(xiàn)在內(nèi)核能夠促進或阻礙事物的發(fā)展,對事物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當內(nèi)核與事物的其他方面自洽時,事物向著預期目標推進;當內(nèi)核被弱化時,事物運行將停滯,甚至會引起質(zhì)變。

3.1 國民意識是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前提

國民作為一種社會政治身份是由民族國家構建而確立起來的,這種身份標識個體與國家的關系。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多重社會身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從個體與國家的角度來看,個體政治身份由國家賦予和保障,個體承擔著國家義務;從個體作為文化民族的角度來看,個體承擔著文化民族賦予的利益表達和文化傳承作用。同一個個體在國民與文化民族身份上容易產(chǎn)生張力,威脅著國家這個共同體的存續(xù)和穩(wěn)定。于是,才會有民族國家治理難題的出現(xiàn),尤其是在多民族國家里這樣的張力更加明顯。當這種張力發(fā)生時,國民意識能起到彌合作用。畢竟國民意識在本質(zhì)上反映的是個體與國家的關系,國家是原子化的“民”認同歸依的首要對象。于此,才會有學者提出:“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大國,必須具有一個能夠被各民族廣泛理解和接受的精神支柱,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筆者認為只有國家、國民意識才是這個精神支柱?!盵24]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多重社會身份的并存與國家認同存在的張力是通過國民身份的確立來解決的。國民身份的確立并不是一種單向建構,而是通過一整套政治制度來保障個體的“民”與國家的關系。而文化民族與國家存在的張力,是通過構建國族來解決的。國族的本質(zhì)是命運共同體,它表征的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民族特性,這兩種張力的彌合都指向了同一對象——國民。當然,無論是國民身份的確立還是國族構建都是通過一整套政治制度體系來實現(xiàn)。這些政治制度體系將個體的“民”納入國家這個框架下,形塑國民對國家各個基本單元的認知和態(tài)度,形成對國家的認同與忠誠度,即國民意識。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意識培育成為多民族凝聚的共識?!皩ΜF(xiàn)代國家或民族國家來說,國民尤其是國民身份體制是國家結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或環(huán)節(jié)?!盵25]

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就是要強化56個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形成共同體意識。在這個目標之下,具體的抓手仍然要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國民身上。沒有具體的國民作為“共同性”的承載者,目標指向就是模糊的,是一種虛無狀態(tài)。因此,國民意識的培育是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必然要求。如果失去了國民意識在個體與國家之間的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性也就失去了依托。試想,在沒有國民意識的狀態(tài)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何以成型,增進共同性何以實現(xiàn)。“公共意志是國民的自身意志,也是國家與民族的整體意志,是不同民族與族群的人民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性的國族的必要條件?!盵26]沒有國民意識作為前提,中華民族共同性就失去了根基。

3.2 國民意識是支撐中華民族共同性的主軸

亨廷頓在《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一書中提出“我們是誰”的問題。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美國國家面臨多族群帶來的身份認同的擔憂,切中了民族國家面臨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張力帶來的國家共同體弱化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問題上也不能置身事外,也面臨統(tǒng)籌“多”與“一”的問題,同樣需要塑造“中國的國家特性”。中華民族共同性就是中國國家特性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共有屬性。中華民族共同性來自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只有當國民意識到國家的存在,愿意為國家貢獻時,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才具有主心骨。然而,國民意識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來自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安排,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國民身份,也就會形成不同的國民意識。正是因為國民意識的差異性,才體現(xiàn)了國家特性的差異?!皣襁@種社會政治身份又浸潤于各個國家具體的歷史文化之中,具有歷史文化的屬性,形成了各個國家國民特有的國民性。”[25]

國民意識是在民族國家這個框架產(chǎn)生的,內(nèi)含政治認同性和文化傳承性,也正是這種特性支撐了國族的存在。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既蘊涵現(xiàn)代民族所具有的國民性機制,又蘊涵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的族際性機制”[27]。眾所周知,中國社會個體的“民”具有復雜的社會身份:有因政治制度安排確立的國民身份,有因血緣結成的家族成員身份,有因宗教而形成的身份,有因文化、語言、風俗等形成的族群身份,等等。哪一種身份才能夠支撐起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才能彰顯中國國家特性?毫無疑問,國民身份才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集中體現(xiàn),只有全體國民(中華民族)的身份才能代表中國現(xiàn)代國家。之所以這樣,就在于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國族擁有國家主權、標識國家特性這一本質(zhì)規(guī)定。同時,國族的合法性基礎又是通過具體的國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平等享有權利、承擔共有義務、共享歷史記憶、共同維護國家疆域等內(nèi)容來實現(xiàn)的?,F(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安排和國家特性表征都是建立在一元性國民身份基礎上,如果這樣的國民身份缺失、國民意識淡化,便會侵蝕國族構建基礎,也就無從談起共同性。其實亨廷頓在發(fā)出“我們是誰”的問題后,就特別強調(diào)了重塑國家特性的解決辦法,“辦法就是重新振作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意識,振奮國家的目標感,以及國民共有的文化價值觀”[28]11。確實如此,試想在一個沒有國民意識的政治地理空間里,也就不會有國族意義上的共同性。因此,國民意識是支撐中華民族共同性賡續(xù)的支柱,沒有國民意識中國現(xiàn)代國家特性也就失去了主軸。

3.3 國民意識對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

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形成既有歷史文化因素,也有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安排下的國民身份機制因素。但立足當今多民族國家面臨的治理挑戰(zhàn)來看,基于國民機制下的共同性更能切合民族國家建設與發(fā)展現(xiàn)實。隨著國民對民主、平等、公平等價值訴求愈發(fā)旺盛,國家權力結構更傾向于保障個體的“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艾F(xiàn)代民族國家權力體系的建構,不以民族或其他任何集體為基礎,而以個人和國家的關系為基礎?!盵8]也就是說,在國家日常生活中個體的“民”才是與國家互動的常態(tài),“即便規(guī)定集體(如民族)權利,也是在保護這一集體的個人權利基點上做出的規(guī)定”[8]。那么,要通過增進共同性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需要從個體的“民”入手。這是民族國家政治制度體系構建和塑造國家特性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個體的“民”是基于多重身份而存在的,在這些多重身份后面隱藏的是文化、風俗、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要彌合差異性帶來的張力,就需要尋求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來整合多重身份,形成一個共享的“身份”。國民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充分包容性的身份,“‘國民’是一個關于人口個體社會政治身份的概念,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郁的‘人民’‘群眾’等概念,皆無法對‘國民’所指稱的社會政治身份進行有效的述說和描述”[18]。國民作為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單元,是在國家形態(tài)演變和認同對象變遷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政治身份,它是現(xiàn)代國家的合法性來源。在現(xiàn)代國家框架下形成的國民意識集中體現(xiàn)為國家感、主權觀念、領土意識、共有價值取向、共有未來期許等方面。正是因為國民在現(xiàn)代國家中的包容性地位,使它在價值取向、國家感知和對共同體建設上超越了其他身份。那么,基于國民身份產(chǎn)生的國民意識對于凝聚多民族國家形態(tài)下的多元認同也就具有根本性和持久性效應。因此,在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的安排下,將個體的國民凝聚成國族是通過培育國民意識來實現(xiàn)的,比通過某些文化形式來彌合存在的差異性就更能凸顯優(yōu)勢。有學者警示從文化的角度來闡釋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時,仍需謹慎對待各民族之間存在的文化認同差異性,某些文化活動“無助于中華各族民眾客觀認識各族族源和各族文化傳統(tǒng)中具有的共同性,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鞏固和發(fā)展也會造成損害”[29]。國民身份以及相應的政治制度安排促成了國民對國家的感知,即形成國民意識,這個意識的包容性超越其他身份,對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

4 以國民意識培育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進路

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并非抽象的命題,最終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國民教育、政治制度安排和政策執(zhí)行中,尤其是發(fā)揮民族政策機制的作用[30],以牢固的國民意識來增進共同性,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任何時候都只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盵31]17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國民意識是國民對自身與國家關系存在的一種反映,國民只有深刻認識到自身與國家的關系時,國民意識才得以形成,并反作用于共同體建設。國民意識在各民族國民權益的保障、精神家園建設、交往互動和共同利益賡續(xù)中形成和維系。

4.1 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保障國民合法權益

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各民族平等享有權益,避免“相對剝奪感”是國民意識培育的重要基礎。多民族國家民族事務治理通常是從民族權益保障這個角度來考量,各民族權益確實是需要給予充分重視,但權益的形式通常是以個體化的“民”的形式出現(xiàn)?,F(xiàn)代國家的基礎是國民,是以個體化的“民”與國家的一整套政治體系建立起來的。因此,國家事務治理也是圍繞個體權益保障和國家認同而展開。民族事務作為國家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以現(xiàn)代國家的方式進行治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集中依賴法治。只有堅持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才能保障每個國民的權益,使國民平等地享有國家賦予的權利。也只有這樣,多民族國家的合法性根基才會牢固,個體的“民”才會凝聚到國家這個共同體之下?!皥F結的基礎則是一個,那就是團結在國家憲法對公民個體、不同民族自由平等地位的規(guī)定上面?!盵32]

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是培育國民意識,增進各民族平等感、公平感和信任感的重要路徑?,F(xiàn)代國家的制度安排建立在一元化的國民權利基礎之上,民族事務也是基于個體的“民”而產(chǎn)生,最終要落實在個體與國家的關系上。個體與國家的關系是通過法律來保障的,也就是說,民族事務中個體的“民”首先是國民,需要遵從國家法律,這是國民應當履行的義務,不存在因為“某一民族的身份”而超越法律的特權。“國家應該把少數(shù)民族群體成員個體的國民權利作為主要的考量,不斷促進作為國民的少數(shù)民族群體成員個體的國民權實現(xiàn)問題,即作為國民的法律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xiàn)。”[33]這樣一來,國家作為“民”的“政治屋頂”,充分保護了每個國民的平等權利和利益,國民意識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中華民族共同性也就能夠在每個具體的民族事務治理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有效避免民族事務治理中因“民族身份”引起的矛盾。只有國民平等享有合法權益,才能為增進共同性奠定公平、平等、信任的價值基礎。

4.2 加強各族人民共有奮斗歷史教育,鑄牢國民共有精神家園

共有奮斗歷程是塑造共同體成員共同意識的基本要素,只有共同的奮斗經(jīng)歷才能更好喚起成員對共有價值和未來期許的認同。正如厄內(nèi)斯特·勒南指出:“在過去,有共同的光榮和痛楚可以分享,在未來,有同一個計劃需要實現(xiàn);同甘共苦、共同展望,這就是比共同關稅與符合戰(zhàn)略思想的邊界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盡管存在種族和語言的多樣性,人們卻仍能理解的東西。”[34]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廣闊的疆域是由各民族歷經(jīng)眾多苦難而共同締造的,這是凝聚全體國民的共有奮斗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在多重困境中尋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之道,形成了一套精神譜系。這是全體國民的共有精神家園,是更具包容性的共同體精神支柱[35]。因此,進一步完善共有奮斗歷史教育機制,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奮斗歷史教育是塑造新時代中國國民意識和鑄就國家特性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將共有奮斗歷史納入日常宣傳教育中,樹立典型性精神代表,傳承共有奮斗精神。共有奮斗歷程的政治社會化應當貫穿于國民日常生活,通過激發(fā)共鳴增強國家認同感,以重大節(jié)日、重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紀念活動和儀式等,將形象化的國家符號有機地嵌入國民的日常中,使其能夠獲得對國家的感性認知,進而形成基于共同國家符號的“想象的共同體”[3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1]另一方面,共有奮斗歷史應當作為一種通識教育在各民族中進行。中華民族共同性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需要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有效的國民教育構建并實現(xiàn)。那么,通識教育對于每個國民的國家感和共同性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國民身份的持續(xù)塑造是意識產(chǎn)生的根源,“個體身份的維持被視作持續(xù)的重組過程,而非給定的過程”[37]203。只有從日常教育、干部教育、通識教育各個層次,強調(diào)共有奮斗歷史的共同性特征,并強化國民對于奮斗歷史的共同體認,國民意識才能穩(wěn)固,共同性才得以增進。

4.3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拓寬國民交流互動平臺

在中國這樣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擁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這就意味著以國民意識培育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時,需要考慮如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問題,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皣彝ㄓ谜Z言文字的習得和使用,既是民族國家整合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民族構建的必然結果”[38],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一項治國方略,更是國民塑造的重要舉措。通用語言文字在標識國民身份、保障國民權益、促進各民族團結、增進各民族情感融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推廣普及通用語言文字,就為各民族架起了溝通橋梁,有利于增進相互了解,為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tǒng)一提供更多可能。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論證通用語言文字對近現(xiàn)代不同民族國家的政治整合時就指出:“法語對于法國的創(chuàng)建是貢獻厥偉的……對意大利的統(tǒng)一而言,意大利文也同樣功不可沒,它將意大利半島上的知識分子連成一線,在讀者與作家之間形成網(wǎng)絡?!盵11]58在這層意義上,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為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塑國民意識提供了有效路徑。

一方面,推廣普及通用語言文字為國民權益保障和自身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比如,就業(yè)、學習是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社會穩(wěn)定、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在民族地區(qū)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和學習就顯得非常必要,個人掌握好通用語言文字才能為學習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為就業(yè)提供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推廣普及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塑造國民身份。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可以提升國民對國家的感知力,為國民參與國家事務提供可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鞏固作為國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F(xiàn)行憲法和法律對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進行了明確,它“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各族公民受教育權、勞動權、文化權利等基本權利保護的制度保障需求所在,也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自身鞏固國家認同……維護國家語言文字安全和國家主權的必然要求”[39]。沒有通用語言的推廣和普及,各民族間就少了更多的溝通空間,失去相互了解的平臺,進而削弱相互間信息傳遞效能。這樣的現(xiàn)實如果長期存在,就可能會催生“差異性”強勢增長,國民意識會被逐漸稀釋、相互間信任降低,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也就無從談起。

4.4 賡續(xù)共同利益,塑造國民集體行動意愿

國民身份是通過確立個體的“民”與國家的權利義務關系而構建起來的。因而,國民意識就不僅僅體現(xiàn)在心理上,還體現(xiàn)為個體的“民”自愿參與國家建設。要凝聚個體的“民”到共同體中,就需要不斷賡續(xù)共同利益來維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持續(xù)凝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就在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置于首要地位,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好、維護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同時,只有共同利益得以賡續(xù),才能激發(fā)個體不斷參與共同體建設。正如學者所言:“正是共同利益的存在,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人們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一起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集體行動。”[40]5

從當前來看,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就是要推動各民族參與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讓每個民族、每個國民在實現(xiàn)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貢獻力量。習近平指出:“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盵1]要實現(xiàn)各民族自覺參與共同體建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就要讓各族人民從心底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于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讓每個成員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經(jīng)歷的挫折、取得的成績以及對未來的期許都與自身息息相關。在賡續(xù)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實現(xiàn)各民族情感的融通,引導個體的民族情感與國家發(fā)展目標、社會公共價值保持一致[41]。國家現(xiàn)代化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于具體的社會行動,只有賡續(xù)共同利益才能讓每個行動者產(chǎn)生向心力,彼此凝聚為一個整體,為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而采取行動。因此,凝聚國民意識、激發(fā)集體行動意愿成為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必然要求。

5 結語

“增進共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當我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一個政治使命和學術命題進行研究時,其實質(zhì)是審思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如何統(tǒng)籌“多”與“一”的問題。民族國家構建的根本問題是實現(xiàn)民族與國家的互構,即民族認同國家、國家保障民族權益。在具體的落實中,是以塑造一元化國民身份和國民意識的培育來構建“民”與“國”的關系。作為社會政治身份的國民及其形成的政治制度安排才是支撐現(xiàn)代國家的基礎,沒有國民的存在,現(xiàn)代國家也沒有了合法性基礎。因此,在多民族國家里,要統(tǒng)籌“多”與“一”的關系,需要從國民意識培育入手。國民意識的本質(zhì)是個體的“民”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國民意識的培育對于消解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張力,進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重要意義。

在一個國民意識弱化的國家里難以增進共同性,也就不能建設好代表民族國家特性的中華民族。國民是伴隨民族國家構建而產(chǎn)生的一種社會政治身份,由于每個民族國家的構建都基于自身歷史和特定條件,以致形成了國家間的國民性差異。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而言,國民意識就突出表現(xiàn)為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失去任何一項認同,都可能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產(chǎn)生負面影響,也就難以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無論從現(xiàn)代國家形成的普遍規(guī)律來看,還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構建和當前中華民族所處的歷史方位來看,國民意識培育都是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nèi)核。國民意識既來源于各民族共有奮斗歷史記憶,也是基于現(xiàn)代國家政治制度安排的一種政治社會化構建。國民意識培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個人權益保障、精神家園建設、交往互動和集體行動中形成。因此,堅持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加強各族人民共有奮斗歷史教育、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賡續(xù)共同利益是培育國民意識的基本路徑,對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

猜你喜歡
共同性國民身份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guī)律再認識
一直難忘
高地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異性原因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圖像與風格——略論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舒城县| 黑河市| 保康县| 鲁山县| 宜兰市| 沂水县| 宁夏| 丰顺县| 团风县| 革吉县| 永年县| 宝应县| 三门峡市| 余庆县| 浑源县| 宁海县| 富锦市| 桐柏县| 钟祥市| 常山县| 佳木斯市| 南汇区| 赤城县| 津南区| 乐至县| 东源县| 登封市| 红桥区| 枣阳市| 旬阳县| 东山县| 通道| 光泽县| 鹤庆县| 怀柔区| 建湖县| 通城县| 广昌县| 洪泽县| 安国市| 民丰县|